當前位置: UU看書 > 都市 > 崇禎七年最新章節列表 > 斯時何時?戰亂之時! 四零八 選兵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斯時何時?戰亂之時! 四零八 選兵

火兵更類似於董策家丁隊當初存在的解首兵,他們手中配備的解手刀,就是用來砍敵人屍體腦袋的。如此就可以大致瞭解他們的功能了,基本上就是等著袍澤們殺了敵人之後負責跟在後面砍腦袋。除此之外,他們還有鐵尖扁擔,平素裡,挑著鐵尖扁擔,兩邊的框裡裝的都是隊裡的裝備物資,比如說戰兵們的戰甲,行軍路上的乾糧,戰兵們的椰瓢等等,這些雜物重量都壓在了他的身上,可以有效的減輕戰兵的負擔。

而且到了戰鬥的時候,鐵尖扁擔也是頗有殺傷力的。而到了宿營地,火兵是最忙的一個,負責搭建帳篷,燒火做飯,做一些亂七八糟的雜務。他幹的活兒最多,但因為都不是上陣拼命的活兒,所以反而地位最低,任何人都可以對他呼來喝去。而且他連明盔和甲冑都沒有,防禦力非常弱。

但董策總是覺得這樣浪費一個人很是可惜,因為他手底下的新兵,經過了嚴格的訓練之後,拿來當火兵實在是太可惜了些。但是從另外一方面講,有了這麼一個火兵,就能把其他人都給解放出來了。

所以董策在這件事上也是頗為的糾結。

最後他決定採取一個折中的方案,給火兵配備上長刀和弓箭,同時定下規矩,任何人不得欺負火兵,違令者嚴懲。

這是董策做出的一個小小嘗試,說實話,他心中也是頗為忐忑的,決定一旦出現問題立刻就改回戚繼光的原版。這倒不是他厚古薄今,而是因為這些東西乃是經過戚繼光這位帥才十幾年幾十年千錘百煉之後定型而來。董策實在不認為自己此時在這方面的造詣可以和戚繼光相比。

圓牌換成了挨牌,火箭換成了弓箭,火兵增加了長刀、明盔、戰甲、弓箭。

現在定下的一個殺手隊的配置便是明盔十二,戰甲十二副,合力弓八張,雙插八個,弓弦十六根,大箭二百四十支,鋒利腰刀十一把,椰瓢十二個,鞓帶十二條,挨牌兩面,狼筅兩把,長槍兩支,鏜鈀兩把,大棒兩把,鐵尖扁擔一根,長刀一把,解手刀一把,有刃長旗杆一根,色旗一面。

棉甲還沒有到位,所以現在沒有,但是其他的東西,都是齊全的。

而這些物資,董策幾乎沒有一種是自己生產的,幾乎都是從劉若宰的武庫中提出來的。背後有朝廷,有一個龐大勢力可以依託,其優勢盡顯無遺。

這些物資早就已經分門別類的堆放在劉大庫制定的區域了,劉大庫和蘇大成帶著庫丁們起了個大早,就是為了幹這個。

董毅英帶著新兵們上去一一核計對照,新兵們看了這些兵器,都是興奮的緊,蔣老三一把便抓住一條鞓帶,朝著空氣揮舞了幾下,發出幾聲啪啪啪的脆響,他心裡嘿嘿一笑:“這玩意兒,抽起人來怕是不比訓導官那殺千刀的鞭子差。”

這鞓帶類似於後世的武裝帶,不過這年頭兒也沒有什麼人造革之類的東西,又都是純手工製作,因此鞓帶的做工,甚至比後世的軍工產品都要更勝出一籌去。蔣老三手中這條鞓帶,用的都是上等的頭層牛皮製作,足有成年男子的大巴掌寬,五尺長,怕不得有三分厚,非常的厚重結實,柔韌性亦是極好。在皮帶上還有幾個掛靠,像是椰瓢,腰刀,這些東西都可以掛在上面。這條鞓帶,若是放在後世的某寶上,沒有個幾百上千是拿不下來的。

蔣老三哪見過這等東西?在來磐石堡之前都是拿根兒布條當腰帶的。

而且他注意到了,這條鞓帶和訓導官腰間那條是一摸一樣的。蔣老三做夢都沒想到,有一天自己也有這麼一身行頭。想象一下,騎著高頭大馬,

這會兒瞧了,拿在手上就不想放下了。董毅英嫌他丟人,狠狠的瞪了他一眼,蔣老三這才悻悻的放下。

幾個人一起動手,很快便是把物資檢點完畢,無一錯漏。

董毅英接過庫丁手中的炭條,在清單的右下角籤上自己的名字,遞給劉大庫:“有勞了。”

劉大庫淡淡笑道:“客氣。”

武器裝備雖然不少,但是五個人也是足以扛動的,和自家弟弟打了個招呼,董毅英便帶著一眾人出了武庫,等在外頭的那些新兵們眼中,滿滿的都是豔羨。

這種豔羨的目光,一直持續到第一殺手隊的眾人回到自己的訓練場地,他們是第一個回來的。

回來之後,董毅英便是給各人安排在隊中擔當的位置。

按照戚繼光的標準,殺手隊裡選兵的流程是這樣的:

主帥先選出千總,然後千總選出把總,把總選出旗總,旗總選出隊總,隊總開始挑人選兵。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以一隊總自行揀兵十一名,一字向上立定,主者與之辨驗堪否,以有力伶俐者二名,為一伍、二伍長,充鳥銃手,以鳥銃為長兵,仍習雙手刀為短兵。以有力伶俐者二名,為第三、第四,充快槍手,各執長柄快槍為長兵,近用柄代棍為短兵。以有殺氣者二名,為第五、第六,各充鎲鈀手,以鎲鈀為短兵,兼火箭為長兵。以有殺氣能射者二名,為第七、第八,充刀棍手,以刀棍為短兵,以射為長兵。以有力習射者二名,為第九、第十,充大棒手,以大棒為短兵,弓矢為長兵。以庸碌可役者一名,為第十一名,充火兵,聽隊長管束。

現下磐石堡軍的指揮體系還未建立,只能由訓導官們代勞了。

但問題是,這個選拔標準裡頭,除了火兵的特徵比較容易辨明之外,其它的實在是很含糊其辭,也是很難辨別。

什麼伶俐、有力、有殺氣……這些,實在是不好作為標準。

所以董策思慮良久之後,重新定下了一個標準。

第一兵,第二兵,挨牌手。

明朝用的挨牌,高約五尺,寬一尺五寸,基本上都是用白楊,輕鬆,桐這等輕而堅硬的木料製成。上頭比下略小四五分,表面蒙了一層生牛皮,這牛皮是那牛剛殺死之後,熱騰騰還帶著血的牛皮直接蒙上去的。等到牛皮逐漸冷卻變得乾硬收縮,便是緊緊的裹在了盾牌的表面,再無一絲鬆動。到了那時候,便是竭力去撕扯,也是根本撕不下來。

這樣的一副挨牌幾乎和一個壯年男子的身板兒差不多寬大,就算董策手中這些都是用白楊木打造的,重量也是達到了十三斤,也就是相當於後世的十五斤半。而圓牌的重量,不過是九斤而已。

挨牌手除了挨牌為護具,還配備腰刀為近身攻擊與自衛武器。戚家軍是配備仿倭刀,但在北方練兵時,卻改造明制式軍刀的腰刀給圓牌手及其它需要配賦的相關官兵,原因也許是同時要打造大量的仿倭刀給十萬北方軍使用這也太工程浩大了點,於是以原有的官方腰刀樣式小改造一番便發放。

腰刀長三尺二寸,柄長三寸,重一斤十兩也就是後世的兩斤。

作為挨牌手,要抗下對方的進攻,要使得動沉重高大的挨牌,因此必須要身高體壯,力量足,噸位重。至於靈活性,由於挨牌不比圓牌小而輕靈,因此靈活性的要求就可以低一些。

第三兵,第四兵,狼筅手。

狼筅,在兵書的配圖上,就像是一棵小樹一樣,說白了,就是一杆大毛竹。這大毛竹砍下來之後,四旁的附枝都沒有砍掉,節節枒杈,在柄上至少保留有三至四層枝體的,每一層都是有三到四支枝椏槍。修整完畢枝體之後,再塗上桐油加固。

狼筅其實分為兩種,一種時直接使用削尖的竹槍,另一種是不用竹的枝體,而是在尖端安上了特製的鐵枝。現在董策手下這些狼筅,就是後面安有鐵枝的這種。這種安有鐵枝的狼筅,前端鋒刃部分不易被敵人的兵器削斷,因此具有很好的禦敵效果。攻擊時,不僅能用前端的鋒刃進行刺殺,還可以用鐵製扎傷、捕獲敵人。

大狼筅粗可二寸,也就是說直徑達到了六點四公分,長一丈五六尺,也就是長度達到了五米左右。狼筅整個體型非常的龐大,人用時遮蔽全身,刀槍叢刺,必不能入,故人膽自大,用為前列,乃南方殺倭利器,往日浙江等處兵士,未練無膽,執之臨敵,每每棄之,反以截阻我兵馬,幾乎棄而不用。比因練兵既成,硬反人言,必以為前列,遂百戰全勝,恃此為第一。今用之以拒敵馬,尤為可用,用法別見。狼筅一直以來即是戚家軍佈陣鴛鴦陣時的主力冷兵器,原是農家自衛用的民間兵器之一,戚繼光發覺此種兵器能有效的抵消倭刀的劈砍威力而加以運用。也因為此兵器相當長,至少在五米左右的長度,當然也能有效的抗擊騎兵衝擊的優勢,於是在北方也編組在各營中作為冷兵器部份的主要軍械。老毛竹製成再安上鐵枝的狼筅重量達到了十斤,也是非常之可觀,因此狼筅手首要的要求就是力氣夠大,而同時狼筅的體型太大了些,所以使用狼筅,還得手長腳長才能操作自如。同時狼筅作為攻守兼備的武器,使用者需要一定的靈活性。

%77%77%77%e%64%75%0%0%e%6%6/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