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都市 > 崇禎七年最新章節列表 > 斯時何時?戰亂之時! 四八三 祠頭莊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斯時何時?戰亂之時! 四八三 祠頭莊

“明白了麼?”董策問道。�

這些家丁跟了董策這許久,素日裡不但舞槍弄棒,打熬武藝,訓練戰技,而且也是漲了不少見識,因此都是很容易理解了他的話,紛紛點頭。他們都是真正打過仗,見過血的,實戰型的晉北的小村落。

村子坐落在一南一北夾峙的兩座小丘陵之間,村子坐北面南而建,在村子外頭,一條小河緩緩流過,劃了個半圓,把村子包裹在內,然後繞過南邊的小丘。在北邊的小土丘上,修建了一座祠堂,祠堂不大,但都是石頭建成的,頗為的精緻。

這祠堂卻不是村民修建的——他們也沒這個錢財能力——而是不知道多少年前留下來的,斑駁的牆面,陳舊的顏色,似乎訴說著歲月的滄桑。

這便是祠頭莊村的來歷。

村裡面那坑坑窪窪的土路,像是一張長滿了麻子的大臉,地上因為乾裂而出現的一道道裂紋,充分說明了這裡的貧瘠窮困。

若是江南形勝之地的那些村子,靠著種桑養蠶,基本上家家戶戶都能住上寬敞明亮的磚瓦房,那邊山也好,水也好,環境也好,正是讀書人最喜歡的調調——讀書人經常掛在嘴邊的所謂耕讀傳家,便是指的在這種環境下一邊生活一邊讀書,當然,真指望這些讀書種子幹什麼重活兒是不現實的。

你若是把他放在這等環境下試試?能耕讀傳家那才是扯淡。若是生在晉北這種貧困的小村中,每日為生活操勞便是愁死,哪裡還有心情讀書?

一般而言,大明朝這樣的小村子裡頭,總歸是有一兩家是住得起不大但至少是磚瓦建成的四合院,生活頗為寬綽,說不得還能養上一個小丫鬟的地主的,但是很顯然,這個村子裡沒有。

這種現象其實在晉北這地界兒挺常見的。

百姓多困苦,土地大都被侵佔,每戶人家只有那麼少少的一畝三分地,地裡刨食兒,就那點兒收成根本連溫飽都不能保障。更何況還有一日重似一日的黃糧國稅加身,官吏差役如狼似虎,能維持住沒有整個村子逃亡就已經算是很不錯的了。

他們受到官府和士紳的雙重盤剝,活的可謂是極為困苦。

江南富庶之地,土地兼併固然也是極為厲害,但那形勝之地,卻也是經濟繁榮,商品經濟尤其發達,資本主義萌芽已經出現。百姓們就算是家裡沒了地,也可以進城做工養活一家人,略略有些地產的,便能種桑養蠶,或者是其它的經濟作物,來補貼家用。而且江南地界兒,由於出的士子文人多,官員豪紳多,在朝野之間的話語力量是相當強大的,一旦百姓活不下去了,便總有一些秀才讀書人站出來伸張正義——他們固然懷有私心,無非是為了自己代表的階層吶喊,但在客觀上,也是保證了百姓們不被盤剝的那般厲害。

事實上,從萬曆年就開始小冰河時代,對於江南的影響並不怎麼大,那裡一直到明朝滅亡的時候,還是一片歌舞昇平,鮮花著錦,烈火烹油一般的繁榮興盛。

只是這些福利,可是晉北的百姓們做夢都想不到的。

而比起其它的村子來,祠頭莊更加窮一些。因為莊子裡面的大部分土地,都是一個大士紳的——蓑衣渡蘇家。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蘇家的為富不仁,兇狠刻毒是周圍地界兒出了名的,他們家是冀北道數得著的大地主,大鄉紳之一,只是明朝這些士紳家庭,地主家庭講究的造福鄉里,善待鄰里等等,在他們身上卻是一絲都瞧不見。

村中九成以上的百姓,都是蘇家的佃戶,算下來,差不多每戶能勻上二十來畝地。

這也是他們為什麼沒成為流民的原因。因為他們租種了蘇家的土地,是以不用繳納皇糧,而蘇家雖然刻薄貪鄙,說句實話,比之朝廷還是好些的。畢竟蘇家還要關心一下別把他們給壓榨的餓死了,而朝廷根本不顧他們的死活。蘇家把他們絕大部分的產出都給拿去了,只剩下了其中一點,但是多少能讓他們苟延殘喘下去。

%77%77%77%e%64%75%0%0%e%6%6/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