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都市 > 崇禎七年最新章節列表 > 斯時何時?戰亂之時! 五三一 廣化寺街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斯時何時?戰亂之時! 五三一 廣化寺街

這條德勝門內大街,其實是夾在兩塊水面之間的,大約是一片南北六七百米長,東西二三百米寬的這麼一塊,西邊是積水潭,這兒後世叫做西海。�而東邊就是什剎海,現如今什剎海還沒有前海後海之分,就是一大塊水面,統稱為什剎海。

此時的積水潭周圍還很是荒涼,而東邊的什剎海周圍,則是恰恰相反,在明朝末年,這裡已經是非常繁榮發達的一個商業區了。

街邊店鋪不知凡幾,其間高門大戶也是隨處可見。而一般百姓住的院子摻雜其間,倒也是便有一番風味。

進了德勝門,沿著大街往南走上大約半里地不到,便能看到一條斜向裡往東南方向的岔路,這條街,名為廣化寺街。

廣化寺街,自然是得名於街上的廣化寺。

什剎海周圍寺廟不少,素有九庵一廟之說,這也是其得名“什剎海”之由的來。廣化寺地界兒,選的格外的好,就坐落於什剎海後海的北岸,東便就是將什剎海後海和前海分開的銀錠橋,於紅塵俗世繁華中,竟是靜守佛國之寧靜清涼。

頗得大隱隱於市之神。

廣化寺始建於元,《日下舊聞考援》引《柳津日記》載:“廣化寺在日中坊雞頭池上。元時有僧居之,日誦佛號,每誦一聲,以米一粒記數,凡二十年,積至四十八石,因以建寺。”但具體年代不詳,另據明《敕賜廣化寺記》碑載:元天順元年,靈濟號大舟到慶寧寺住,至順四年在此寺住,發願禁足二十年不出門,一心唸佛……十年後成此大剎。

明朝初年寺廢,天順至成化年間予以重修。由於得到內府太監蘇誠之資助,重修後的廣化寺規模很是宏大。萬曆二十七年之彌陀會記碑載:廣化寺成淨土宗道場,住持圓環率眾舉行極為盛大之陀彌法會,盛況空前。

廣化寺街的環境相當之雅靜,街面不算是很寬,卻也足以容納三輛馬車並行,在北京城中的非主幹道中,這算是很不錯的了。街面都是用青石鋪成的,一塊塊青石鋪的很是平整,看著就給人一種乾淨清潔的感覺。而且看著很是嶄新,可見鋪上的時間不長。

街道兩邊乃是露著的下水道,而在下水道旁邊,則是每隔著一丈遠,便重了一株大榆樹,這些榆樹想來生長的年份已經很是不短,一個個高大粗壯,枝幹林立。可以想見,若是到了春夏時分,定然是綠樹成蔭,陰涼爽利。

有些大樹都已經是有兩人合抱粗細了,只是現如今乃是冬季,樹上也沒葉子,還看不出這樹是死是活,是一直長在這兒的還是從別的地界兒遷來的。若是一直長在此地的話,怕是這樹都得是前朝時候留下來的了。

住宅尤其要看風水,國人最是重視這個不過,不過說法各異,甚至自相矛盾之處也有不少。

東種桃柳,西種桅榆,南種梅棗,北種奈杏。又“中門有槐,富貴三世,宅後有榆百鬼不近”,“門庭前喜種雙棗,四畔有竹木青翠則進財”。

而流傳較廣的則是:前不栽桑,後不栽柳,門前不栽鬼拍手。桑與喪字諧音;“柳”指父母死後,送殯多用柳枝作“哀杖”、“招魂幡”;“鬼拍手”是指楊樹,其葉迎風作響,似人拍手。還有“屋後不栽槐”的說法,據說古時有尊槐之風習,槐於古代是吉祥、長壽和官職的象徵,因而民間禁忌植槐於屋後。還有一說,槐字拆開就是“木”、“鬼”,因此槐為木之鬼,都成了鬼了,哪裡能種?而且槐樹比較容易遭蟲害,樹幹、樹枝上,蟲子鑽洞後流出來的那玩意兒難看得緊。

不過無論那個說法,種榆樹總歸是不錯的。榆樹長得快,枝葉繁茂,有利於防風、禦寒。而這個時代人不知道是,榆樹具有極強的吸附毒氣、煙塵的效能,種於宅後能夠淨化空氣保護環境,故在這個年代有“百鬼不近”之說法。

在這一排大榆樹後面,便是一座座高門大宅。

能住在這廣化寺街上的,幾乎就沒有小戶人家,放眼望去,全都是高門大院。

高大的門樓,往兩邊延伸出老遠的院牆,有的門前還有照壁,石頭臺階。一座座大門中間隔得距離相當遠,一眼望去,足足有二百七十多丈長的廣化寺街上,怕是也沒有五十戶人家。

能住在這兒的,非富即貴。這廣化寺街,若是按照後世的說法,就是豪宅區。

為何如此?

一句話:地段好。

這裡離著德勝門不遠,出城遊玩或者是去自家的莊子裡巡視,都是方便。這裡是很繁華的商業區,要採買個什麼東西,都是快的緊,要出去吃飯或是宴請朋友,一起去個青樓之類的,也就是走兩步道的事兒。而偏偏這裡又是鬧市之中一個極為安靜幽雅的所在,乾淨整潔。

當然,最最重要的乃是——這廣化寺街,靠著什剎海。

什剎海碧波盪漾,岸邊垂柳毿毿,遠山秀色如黛,風光綺麗,自元朝時期便是燕京勝景之一。

什剎海後海,什剎海前海,積水潭,這三處水面中,又以廣化寺街所在的後海,風景為最。

沿堤盡種垂柳,一到夏天,則濃蔭蔽日,清風徐來。湖塘中遍種蓮藕、菱芡,盛夏時,近水一片嫩綠。荷花盛開,荷香四溢,便是在家中都能聞到。可說是清韻襲人,塵氛絕跡。近堤淺水之處,則蘆荻叢生,蒹葭覆岸。一到秋天,滿是蕭蕭瑟瑟清肅之感。

而在什剎海周圍,更建有許多茶棚,都設在柳岸荷叢之間。用蘆蓆架起一座座高於堤岸的棚榭,下面是堅木支架,插在河泥中,上鋪木板,頂蓋蘆蓆,好像一座座傍水高臺。高臺邊緣,伸向水面,荷塘游魚,均在眼底。

這茶棚本來是有人經營的,後來這邊兒住的達官貴人越來越多,敢來的人就越來越少,不少茶棚就都荒廢了。於是便有的大戶高門佔了一處,寫上自己家的牌子,修葺一新。閒暇時刻,三五好友,把酒賞月,鄰水賞荷,正是絕妙。

這廣化寺街,實際上就是後世的鴉兒衚衕。明代稱廣化寺街,清初時因衚衕位於後海北沿,因而被稱為“沿兒衚衕”,隨後被訛傳為鴨兒衚衕,之後“改鴨為鴉”,稱為鴉兒衚衕。整條由此就可見廣化寺街的地理位置,廣化寺街沿著什剎海的北岸蜿蜒向洞,與後海北沿平行,實際上就是把整個什剎海後海的北邊兒沿岸這一塊,都給佔了。

這叫臨湖高地。

有水有樹,風景還不錯,這就是噱頭。

北方本來水面就稀罕,北方城市裡,水面那就更稀罕了。這個年代人,講究的是野趣,越是有錢有權有品位的人,就越是崇尚臨近自然——發展到了極致,便是山居。其實這選陽宅和選陰宅也有一定的共通之處,所謂背山面水,那就再好不過。

不過想在北京城山居,那就只能去景山上了——這可是殺頭的買賣。活膩歪了不成?趕去皇上的院子裡頭建別墅?不要命了!?

既然不能背山,那面水也是好的。

光憑著這一點,廣化寺街這兒的地價房價就便宜不了。更何況,還有其他實實在在的好處。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正好是面朝著什剎海,視野開闊,在樓閣上,大清早一推開窗子推開門,便是能看見大片大片的水面,心情自然就格外的舒服一些。而且臨著這麼大片的水面,夏季北京城中炎熱,這裡就格外的涼爽一些。到了傍晚,開啟窗子,涼風吹來,疏影橫斜,花香四溢,那當真是一種享受。

在廣化寺街這些宅子裡頭,有一座就格外的顯眼一些。

別的不說,門前足足六級臺階,這不但得是當官兒的才能用,而且一般當官兒的都用不了,必需得大官兒才行!

在這個年代,但凡是當官兒的,都講究門高於路,所以門前一定要有臺階。但這臺階可不能隨便修,也要按照制度來。按照大明朝約定俗成的規矩,六七品官員門前臺階不能高於二級,五品官門前臺階不能高於三級,以此類推,但臺階數目最高不能超過八級,超過八級那就是九了,九乃數之極,那是代表頂點的數,除了皇上誰也不能用。用了就是僭越,那是殺頭抄家的大罪。

隨著官員晉升,門前的臺階數目會慢慢增加,讀書人們經常談的一個詞“進身之階”,其中的“階”就是從這兒來的。

六級臺階下來,算上最下面還高出街面的地基,這便是六七尺高,比一般成年男子還要高得多。就這門檻兒,就已經是比別人腦袋還高了,走在街面上要看一眼人家的大門,那得仰著脖子,往高裡看!

六層臺階上頭,是正兒八經的廣亮大門。

這廣亮大門,其實真正的名字叫做廣梁大門,不過後來為的好聽,便叫成了廣亮。這等大門在等級上僅次於王府大門,高於金柱大門,乃是具有相當品級的官宦人家才能採用的宅門形式。金柱大門和廣亮大門門廡深廣,但只能有一間,甭管你是多大的官兒,只要不是王爵,就只能一間!遠少於王府的三間或五間門,門前也不能立獅子,門墩上也不能設獅,那都是凡避諱的。不過只能開一間,也不代表著就寒酸了。

%77%77%77%e%64%75%0%0%e%6%6/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