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崇禎十三年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百六十五章 松林山下(三)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一百六十五章 松林山下(三)

城門開禁,朱平槿也要出門了。他透過長史司,以王妃的名義告訴二臺衙門,因為城裡瘟疫,王妃和他要動一動,到灌縣青城山去避暑避瘟。

廖大亨和劉之勃若能夠在這個時候拋開公務,逍遙數日,估計他們也想動一動。只是他們拼命讀書出仕,就是要掙取俸祿的。官身不由己,這個道理誰都懂,所以他們只好帶著羨慕嫉妒恨的眼光,遙祝王妃世子平安而去,平安而回。

朱平槿全家出門,羅雨虹當然要跟著。羅雨虹跟著朱平槿,就不能把她的神醫爹單獨留在王府,否則他一定會回去坐堂,每天接觸幾百上千的病人。萬一其中有鼠疫病毒攜帶者,那就麻煩了。

浩浩蕩蕩的王府車駕出了成都西門。朱平槿和羅雨虹給二老道了別,換乘了輛不起眼的雙輪帶棚馬車,在魏辰等十幾名警衛騎兵的護送下,改道向南,向羅雨虹曾經的傷心之地駛去。另有三百多名的王府左護衛步騎混合部隊,在左護衛千戶尹家麟的帶領下,取道雙流縣城外的大道,向仁壽縣方向開去。到達龍泉山的腳下,他們會突然改變行軍方向,折向東邊的松林山。賀有義、程翔鳳等人與朱平槿的全套軍事侍從班子,也隨同這支隊伍一起前往松林山。

朱平槿握著老婆的手說話,身體隨著大車的節奏左右晃動。

“尹家麟照我的意思,在他的朋友圈子裡活動了下。加上宋振宗招的兵,左護衛共有六十三名世襲軍官和一百九十多名總旗、小旗及士兵願意跟我走。這個結果雖然不很理想,但也不錯。畢竟還是有人不願爛在左護衛,肯去沙場搏一番功名。”

他老婆顯然心不在焉。她正藉著透風的視窗,觀看車外的景色。烈日驕陽下,大片大片的農田望不到頭。田裡的稻穀正在努力吸收養分和熱量,好讓自己的果實更加飽滿。稻穗已經微微泛黃,收穫的時節很快就要到來。路邊幾個無事可做的農民,正帶著草帽坐在鋤頭木柄上吹牛擺龍門陣。見到官軍過來,他們轉眼間就消失在稻田的深處。

“看看!田一分,生產力就出來了。”順著羅雨虹的目光,朱平槿向老婆誇耀,“大包幹就是好,轉眼便是豐收年。李四賢把雙流王莊整頓得很不錯,只是地少了些,這裡人均耕地三畝不到,農業必須要向丘陵山地發展!”李四賢兼著雙流縣王莊的大管事,實際上這也是目前他擔任的最高職務。

“農閒了,農民就沒有事做。靠田吃飯,田裡種不出金子銀子。想發要財,一輩子都別指望。”羅雨虹與老公看到的東西一樣,但解決方案有差別。她收回目光,盯著朱平槿,“知道為什麼自由泳比蛙泳遊得快?”

羅雨虹前世是樂山人,原來家門口就有一條小河,水性好得很。朱平槿是成都市人,想游泳只有到猛追灣買門票,水性差遠了。

朱平槿搖搖頭,羅雨虹便解釋道:“自由泳是雙手接力,兩腳不停,做的全是有用功。蛙泳是一收一刨,無用有用各半。兩者的本質區別是什麼?是強度,而不是效率!這裡的農民也想找點事做,可掙錢的路子太少了!”

朱平槿對老婆的話心領神會:“等我們到了收租院,說不定就會發現專案。農村搞鄉鎮企業是可以的,但有一個方向問題。若不能和戰爭的主題結合起來,我看還不如讓他們繼續窮下去。這樣三年後我只要揮舞美元,喔,應該是你的金鈔銀鈔,當兵吃糧的人就會源源不斷,我的軍餉成本也會少很多。”

朱平槿說到軍餉,倒讓羅雨虹想起來一件事。她立即開始追問朱平槿,為什麼要把那些左護衛軍官的待遇定那麼高。一個帶著三五十人的守門官,便是個從五品副千戶,還要原級享受副團職待遇,每月軍餉十四石,摺合二十一兩銀子。

“你是不是最近走私掙了點錢,燒壞了腦子?”羅雨虹責問。

朱平槿揉了揉葵花點穴手戳過的地方,辯解道:“你光在數小錢,沒有理解我下的一盤大棋!”

見到老婆的白眼,朱平槿又道:“我承認左護衛爛了,但是爛有爛的好處。比如我可以利用左護衛這個朝廷認可的正式平臺,借殼上市……

“好了,別說了。”羅雨虹又戳了朱平槿一下,“我看你又在玩心機!你是想先把有用的人挑出來加以籠絡,形成一個新的利益群體,然後你利用他們收拾左護衛剩下的人,阻力會小很多。這就是你曾經說過的:挑起群眾鬥群眾!”

朱平槿嘆了口氣。瞞得了天下人,瞞不了枕邊人。所以再大的官,都很可能因為枕邊人翻船。

見老公被自己戳焉了,羅雨虹見好就收。畢竟是兩人是同謀,是徹頭徹尾的利益共同體。

“但你利用尹家麟私下搞串聯,這很不好!上位者應該正大光明。以前有職位空缺,我是Email全體員工,讓他們自由競聘!不過有句話你說的對:左護衛再爛,也剩一籮筐釘子!不是那些軍士願意爛下去,他們是被生活綁架了。如果給普通軍士高薪,你看他們願不願意當兵!”

“你管著錢,你說可不可能人人給高薪?”朱平槿找到一個機會反駁,“光是這六十三名世襲軍官,一年便要花一萬三千兩,人均超過兩百!民不可一日無糧,軍不可一日無餉,軍隊發不起工資,我們兩個只有去跳樓!”

“那就把他們用夠!”羅雨虹突然惡狠狠說,“能力不夠的,趁早Fire!”

“績效考核、末位淘汰?”

“一回事!”

“那好。學嚴打,分給他們一個殺頭指標!”朱平槿下了決心。

車至收租院,鄭安民、王崑山、李立、沈貴、馮氏兄弟等火器局的正副總管、總辦、匠頭已經迎候在數十丈之外。

鄭安民先行了個大禮。

“臣叩見世子!”

朱平槿站在前頭,羅雨虹自動躲到後頭。

眾工匠再行大禮。

“徒兒們叩見師傅!”

羅雨虹在朱平槿身後沒忍住,撲哧一聲笑了出來。

王崑山等人爬起來,移動腳步,轉了個方向,瞄準朱平槿身後的羅雨虹。朱平槿也很配合地往旁邊一閃。

“徒兒們叩見師孃!”

羅雨虹年初已滿十五,正在向十六歲疾進。她前世後世都在求子,沒想到今日喜當娘。

“誰是你們的娘?快起來唄!”羅雨虹有點手足無措。

“羅姑娘讓你們起來。”朱平槿出來替老婆解了圍。

“更大的驚喜在後頭!”朱平槿悄悄給老婆提個醒。

兩人入了大門,上百工匠跪在大門兩邊,一齊高聲喊:

“拜見師爺爺、師奶奶!”

很有點千秋萬代、一統江湖的感覺。

羅雨虹差點被這陣勢嚇住,抓住了朱平槿的手。

帶女人看恐怖片,效果就是好。朱平槿呵呵笑了。

幾月未回,收租院徹底大變樣,變得讓羅雨虹也認不得。

西院的糧囤全部拆掉,圍牆擴出去兩百餘丈;東側院牆外也圈出個大院落,幾排房屋已經立起,院牆還在挖溝做地基。

按照火器局的規劃,分做鋼鐵區、加工區和生活區三部分。鋼鐵區在西面,有鍊鋼地爐、鐵匠作坊和坩堝燒製作坊;加工區在中間,有木器作、漆作等作坊;生活區在東側,有新建的宿舍區。火藥作坊很危險,單獨建在南邊五里之外。各個區域都留出了足夠的發展空間,尤其是鋼鐵區擁有數千畝的待徵地。此外,研究區和物流區已經規劃,正在建設。

朱平槿和羅雨虹一路走一路看,鄭安民、王崑山、李立等人跟著彙報。

鋼鐵區第一個實驗性的鍊鋼地爐已經建好,正在烘窯,另有兩個在建。地爐並不大,爐上的錐形爐蓋可用鐵鏈吊起,爐內空間可以同時擺放八個五十斤的坩堝一起冶煉。燃料用的是外購木炭。以後木炭用料大了,他們也準備也搞一個木炭作坊。既燒木炭,又收集煤氣。首批坩堝是在朱平槿親自推薦的瓷窯裡燒製的。因為坩堝土胚不能暴曬,只能耐著性子陰乾,乾透至少要二十天的時間。瓷窯把頭的楊師傅正按照朱平槿的要求,把石墨粉和陶土混在一起燒製,這合理的配比還在一點點的試。

加工區目前主要生產車床。車床的床身做了兩張,一臺床頭、尾架和刀架都做出來了。控制尾架和刀架進給的兩根木螺桿正在安裝。這部機床的兩組導軌,那是木作的沈匠頭帶著他的徒弟們,用手工一點點拋出來的,精度完全可以保證。

狀況一切良好,朱平槿十分滿意。磨刀不誤砍柴工,工業建設有他自身的規律。只要基礎打牢了,自己要的東西遲早會水到渠成。中國自古以來就不缺能工巧匠,缺的是大工業的思路、有效的組織管理以及讓他們發揮聰明才智的激勵機制。

“師父、師孃,上次官軍賣的火銃,徒弟們已經改造了十七支帶刺刀的。”李立奏報。

上個月,朱平槿以左護衛的名義從成都六個衛裡陸續買來些火器,計有火銃一百餘支,虎蹲炮五門。這些火銃雖在購買時已經精心揀選過,但經過加大火藥量測試,依然發現存在銃床朽爛,龍頭不靈,銃管打製粗糙等一大堆問題。經過五輪打放,便有十三支火銃因銃管裂紋而報廢。更令人頭痛的是,幾乎每只銃管的口徑都不一樣。最小一支與最大一支內徑竟然相差一分三釐(注一),銃子大小無法匹配。無奈之下,他們只好對這些火銃進行全面改造。

一是按銃管口徑分為大中小三組,每組口徑相差不大,可以勉強使用一樣的鉛子。

二是將老式銃床全部拆除,按照世子所畫帶有肩託的銃床樣式,重新製作新式銃床。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三是首飾匠聯合木匠和銅匠,做了若幹套夾火繩的新式龍頭。新式龍頭帶有扳機和簧片,一扣扳機,火繩下壓點燃藥池;一鬆扳機,則火繩自動翹起。扳機增設護圈,防止誤觸扳機導致走火。

四是製作與火銃配套的套筒刺刀。只是由於時間太緊,套筒與銃管連線的緊密度不好。無奈之下,李立只好令工匠用鐵水把刺刀焊在銃口處,所以沒法取下來。

李立道,這些新改造的火銃經戍衛收租院的雙流縣護莊隊試用,效果很好。

聽了李立的表功加訴苦,朱平槿微笑中帶了戲謔:“曉得陰陽相配的難度了吧!軍隊要統一劃一,這軍隊用的東西也要統一劃一。全部一個規格,就能事半功倍!”

李立立即回答:“徒兒明白了!明天徒兒便安排人校準度量衡。等車床能用了,徒兒將銃管全部車成圓管。如此刺刀匹配簡單明瞭,哪裡還費那些冤枉功夫!”

說起度量衡,倒讓朱平槿想起了一些東西:

“安排首飾匠做兩樣東西:一把直尺,一個秤砣。直尺長一尺,秤砣重一斤。尺子叫原尺,秤砣叫原權。將來任何長度和重量,一律以原尺和原權為基準!”

“徒弟遵旨!”王崑山帶頭答應,李立、沈貴、馮氏兄弟的聲音此起彼伏。

“記著:原尺、原權都用黃金來做,免得有人仿製!”朱平槿補充道。

注一:一分三釐約四毫米。

中國古代有完整的長度度量單位。一裡一百五十丈;一丈兩步;一步五尺;一尺十寸;一寸十分;一分十釐,下面還有毫、絲、忽等微小的單位。不能因為今人對古制的普遍生疏,而想當然地以為中國古代度量衡混亂。實際上只要看看 中國古代建築中斗拱結構中各部件的嚴絲合縫,就知道中國古人的工程智慧並不亞於今人,他們欠缺的只是知識的積累和制度的支援。

另,古代匠人營造工程,自然會選擇營造尺,不會有是否選用裁衣尺的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