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崇禎十三年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五百零三章 生死轉圜(七)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五百零三章 生死轉圜(七)

護國軍在河岸邊紮下堅固營壘,打碎了土暴子的如意算盤;而賀仇寇率領騎兵進行的決絕衝鋒,讓土暴子充分領略了護國軍的戰力。

爭天王袁韜不得不將沿溪河兩岸設伏的數千精銳兵力調上來,這就耽擱了時間。

然而,一些在意料之中的敵情,卻是爭天王袁韜發生動搖的真正原因:

木門鎮出現了護國軍騎兵。據探馬快報,這股騎兵大約百人。到達木門鎮以後,他們並未停留多久,隨即兵分兩路:一股向柏山而去;另一股則向孟山石拱橋而來。

恩陽河石橋是土暴子阻斷援兵的要地,當然會重點設防。這樣一來,雙方接觸不可避免。

可這時,袁韜並沒有像往常一樣召集眾將議事,他只是將軍師王懷玉招來,兩人密商了一刻鍾。不久,袁韜身邊的嘍跑馬傳令眾將,中軍令旗一揮:

諸軍一起環攻,有進無退!無令擅退者,斬!

可土暴子一廂情願,既忽略了對手的脾性,也忽略了自身的短板。土暴子的進攻尚未開始,又挨了當頭一棒。

……

矮胖的地趟虎擠在官道的人流中,跑得氣喘吁吁。兩個健壯的嘍一左一右,夾著他的膀子往前跑。

地趟虎手下普通的嘍們可沒有這等待遇。幾里路跑下來,已經累的翻白眼吐白沫了。地趟虎手下的這些土暴子身體素質差,長期吃不飽,從原定的巴河西岸伏擊陣地撤出,趕到恩陽河東岸,雖說好歹趕在了王府兵的前頭,但已經耗盡了他們所剩無幾的體力。再來一趟強行軍,大盤子地趟虎都這般德行,下頭的基層嘍能好到哪去?

作為一名大盤子,地趟虎本來是有馬的。可在大山裡藏了兩個月,什麼東西都被他喂不飽的肚皮給吃光了,包括他可憐的老馬。

地趟虎原來是奪食王王友進手下的親信大將,漁溪之戰中率六千多人駐守三河場,與劉鎮藩的援兵對峙。漁溪大敗,王友進失蹤,地趟虎無奈率手下跟著爭天王袁韜逃到了巴州以北的大山中藏身。

同樣敗出漁溪場的震天王白蛟龍佔了袁韜在巴山的老巢關山寨。袁韜急忙帶人回去火併。臨行前,看在義軍兄弟的情分上,分了地趟虎一些給養。

只是人多嘴也多,那點米糧幾天就沒了。

於是地趟虎只好與幾家大盤子剩下的萬餘弟兄躲在山溝裡吃糠咽菜,時不時來頓水煮人肉當大餐。

可光有吃的也不行啊。

沒有鹽,人腳耙手軟抽筋出冷汗。

無奈中,義軍又祭起了山裡人缺鹽時的老辦法:刮老廁土熬水喝。

就這樣熬呀熬,一萬多人熬死了兩千。地趟虎的六千人馬也只剩了五千出頭。

實在熬不住了,這幾家義軍集體給袁韜發了訊息,說四川這個鬼地方不呆了,老子們要北上陝南。

結果他們等來的不是袁韜的回覆,而是袁韜本人。

半月前袁韜終於帶著千餘人從關山寨勝利歸來,並得意洋洋宣佈他要帶著弟兄

們幹一票大的。

這票大的就在前頭。

袁韜的人來報,說已經把蜀府軍圍住了,就等地趟虎這五千人趕到一起動手。

這時地趟虎身體各個部件正依靠慣性在進行無氧運動,沒有能力辨別這個訊息中的破綻漏洞:

這次參加伏擊的義軍少說也有一萬三四,除去地趟虎本人屬下五千人和守石橋的千餘人,剩下的不少於七八千。

難道對付護國軍一千多人,七八千人一起壓上還不夠,非要等到這跑得半死的五千人到來才能動手?

然而,比長跑更倒黴的事就在眼前。

前方一聲尖利的竹哨,數百名身披鐵甲的護國軍將士突然像幽靈一樣,出現在了官道左前側的山坡上。他們迅速整隊,拉成了一個百餘步長的橫隊。

然後又是一聲竹哨,地趟虎的眼前一排火光。埋頭奔跑的人群猛然一頓,然後就是順理成章的慘叫聲。

程衛國天生就不是個安分的主。他趁著敵人欲攻未攻之際,大膽地將三個連撤出陣地,藉助騎兵身影的屏護,也藉著地勢起伏和雜草灌木的掩護,在敵人的眼皮下埋伏到了官道西側。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地趟虎的人馬從沿溪河埋伏地域撤出,剛剛趕來,就挨了一頓胖揍。

當然,程衛國敢於進行陣前的短距出擊,有一個裝備上的優勢。

那就是他的第二十營是護國軍自警衛營之後的第二個全裝火銃營。而且第二十營與警衛營還有一點不同:

警衛營是分期分批換裝,第二十營是一次性整體換裝。

……

火器的生產能力落後於軍隊規模的擴充速度,在歲末大戰後展現無餘。

在羅渡鎮整編三個新編營,受到火銃短缺的影響,新營老營開始爭奪有限的資源。

總參謀長舒國平不得不親自主持裝備分配和編制調整,最後來了個平均主義才把矛盾壓下去。無論新營老營,每營一連火銃。至於虎蹲炮,更是多的沒有。

問題提前暴露,有時反而是好事。

羅姑娘為此大發雌威。“一切為了前線,一切為了勝利”的口號變成了火器局的行動號令。

蜀王府動員體制的高效、山寨上馬的傳統、資金投入的天量以及技術創新的能力這時發揮了作用。

缺乏原料,鐵質的佛塔、佛像和經幢(chuang)都化成了鐵水;

銃管打造成了瓶頸,很快便開發出了人力鍛造機;

機床不夠,成都府的木匠停下了傢俱活計,改為生產標準配件;

人手不足,王莊迅速調來千餘莊戶來打零工、幹粗活。

位於成都西北角,本隸屬於四川官府的兵仗局,也在做大做強的浪潮中併入了蜀王府的火器局。

兵仗局歷年來以生產劣質武器而聲名遠揚。但歸屬於蜀王府之後,那些死氣沉沉的匠戶在堅挺的銀鈔刺激下,彷彿吃了大補丸一般,一天幹六至七個時辰,而且是人停機不停,全家老少祖宗三代外加八竿子親戚一起上。

到了三月初,完成整合的四川火器局已能日產火銃五十支。新式虎蹲炮和七斤大炮的生產能力則完全取決於原料供應。

兵仗局的一位侯姓老匠戶在試射了護國軍的火銃之後,對所用的彈藥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改進建議。

他認為,護國軍的火銃優點是口徑大,威力猛,有獨子和霰彈兩種彈藥,戰場適應性好。

但缺點也有。發射獨子時後坐力太強,射程不足,遠距離精度太差,還不如官軍使用的精良長管鳥銃;在發射霰彈時,每粒小鉛子的分量太輕,對輕甲之敵的殺傷力不足。

因此侯老匠戶建議,修改獨子形狀,減輕獨子重量,增加射程,降低後坐力;將一發霰彈裡的鉛子數量由八枚改為六枚,總重量依然是一兩六錢,單枚鉛子重量則增大,破甲威力更可靠。這樣一來,獨子可以遠射,霰彈對付近敵,遠近皆宜。

此外,侯老匠戶還建議霰彈的彈託棄用掏空松木,改用粘合壓實的多層毛氈,減輕無效重量,防止木質彈託出膛後傷及友軍,並得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速度之益。

火器局經過請示批准,立即開展了研究和實驗,最後採納了侯老匠戶的主意,還給他發了一筆令人眼紅的賞銀。

新的獨子仍為鉛製,呈空心厚杯狀,尖頭更尖,內凹更深,尾部有斜紋,重量減輕到一兩三錢五分(注一),裝顆粒火藥一兩三錢。

獨子中後部有三道環形凹槽,用以閉氣。獨子的生產方法,依然使用冷鍛的方法,用柔軟的鉛柱在兩瓣合成的鋼模子裡衝壓出來。但模具更加精密,只要是一個模子(注二)衝出來的獨子,直徑幾乎完全相同,因此火銃的射擊精度大幅提升。

火銃生產效率的提高和新式彈藥的大量投產,使朱平槿有了更多的底氣。他廢棄了過去以連為單位換裝的老辦法,改為以營為單位整體換裝。

戴東壁的長平山英雄營(三營)、程衛國的第二十營和陳有福第九團的第三十三營,成為了首批整體換裝部隊。但首先將新式彈藥用於實戰,還是被程衛國搶了先。

注一:一兩三錢五分,大約五十克。明代鳥銃的彈重只有十克左右,實戰中對披甲兵的殺傷力明顯不足。辮子精兵身披兩層甚至三層重甲便可肆無忌憚橫行於戰場,與明軍鳥銃的殺傷力不足有直接關係。

注二:俗語雲:“一個模子倒出來的”,就是形容多個人或物件幾乎長的一模一樣。在機械加工工藝中,可重複使用的模具鑄造或者鍛壓,都有這個特點。

個別網文版主或樓主,認為在沒有遊標卡尺和千分尺的年代,機械加工不可能達到那個“一毫米以內”的精度。對於這種學生似的天真,滿臉滄桑、十指黝黑的大國工匠們會哈哈大笑。所以啊,響木認為,上山下鄉運動很有必要。只要在車間裡揮汗如雨幹三天,學生們啥都明白了:媽的x!原來這玩意兒就是這樣弄出來的!

以後有空,響木再寫一個作品相關。這裡就不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