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崇禎十三年最新章節列表 > 正文 第五百四十四章 天下之吭(七)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正文 第五百四十四章 天下之吭(七)

初夏的陽光和煦而燦爛,謹德殿前的平臺上已經擺開了粽子宴。

世子難得在家裡過節,典膳所送來的午餐非常豐盛。

有豆沙、棗泥、栗子、果脯、鮮肉、臘肉、鹹蛋黃、蓮子百合共計八種口味的米粽,合稱八珍粽。

有椒麻鱔段、豆瓣鰱魚、水煮血旺等各類川式菜餚;有綠豆糕,有荷葉粥等各式點心小吃;有麻黃酒,葡萄酒等各種水酒,還有朱平槿特意吩咐製作的茶葉滷蛋,最後還上了朱平槿老婆去年夏天發明的水果刨冰。

眾臣們跟著朱平槿征戰川北半年多,雖說不是風餐露宿,比普通士卒吃得好多了,但也是因陋就簡,一頓簡單的工作餐便打發了,哪裡有這等豪華的宴席享用?況且這桌宴席還是被公認為味甲蜀地的王府大宴!

“君有賜,不敢辭。”

世子賞賜的大餐,大家不僅可以合法合理地吃,而且還要吃出水平,吃出風格,吃得上位者高興。

朱平槿率先動手,眾臣便一言不發,大快朵頤,眼神和表情來往傳遞,表達著對某樣菜餚的肯定與否定。

宋振宗自然更喜歡油漉漉的臘肉粽,可是肉粽藏身於大盆粽子之中,分不清誰是誰。他一連剝開了三個粽子,卻都不是肉粽,氣得用筷尖猛戳。

宋振宗身旁的鄒國平知道老搭檔的底細,連忙為他夾來一個,並用筷頭點點示意。原來肉粽與素粽的區分要看繩子,肉粽用草繩捆就,素粽卻用棉線。

吳繼善與顧絳挨邊。吳繼善殷勤地為顧絳佈菜,顧絳卻張口結舌、揮汗如雨。

原來吳繼善為崑山人顧絳布的菜,全是四川最具本地特色的味型——麻辣。

孫洪與吳泰同座,卻都是一聲不吭,自管往自己的碗裡嘴裡送菜,看來甚合口味。

王省吾、舒國明與洪其仁都是大戶人家出身,區別在一位是僕僮,一位是窮秀才,還有一位是小少爺。三人邊吃邊聊,竊竊私語,不知說的什麼。

動作偏慢的,卻是朱平槿下首的鄭安民。只見他先將桌上菜餚一一品嚐殆盡,這才慢條斯理用剪刀和筷子開剝粽子,手上不沾半點油腥。

只是曹三保雖位列軍機,卻是朱平槿府中奴才,按規矩上不得座的。只好侍候一旁,給主子幫忙剝粽子。

做了好事,就應該讓大家都知道,這便是朱平槿行事的風格。

他看見眾臣吃得高興,便主動打破了“食不言”的禁忌,指著那一盤醬色的雞蛋道:

“顧先生本南直人。本世子恐顧先生不習川味,便讓典膳所專門為顧先生準備了五香茶葉蛋。只是倉促間沒有紅茶,便用綠茶代替了!”

中華乃禮儀之邦。所謂禮儀,便是社會的規矩,所以中國是一個特別講規矩的國度。

主人為客人精心準備菜餚,這說明了主人對客人的看重。客人無論如何都應該向主人道個謝,方才不會失禮。況且此間的主人並非普通人,而是一藩國主。主客之間,即便尚無君臣之名,亦有尊卑之別。

朱平槿一言既出,眾臣的眼神自然掃到了今天的特殊來客顧絳身上。

只是顧絳的表現不出於朱平槿的意料之外。

他面對眾人的目光,只是用含著烏黑蛋黃的嘴嘿嘿一笑,用辣得冒鼻泡的孔洞吸吸兩聲,然後用兩隻抓過茶葉蛋的髒手向朱平槿和大家示意:

好吃!過癮!

這是個不諳世事的狂生!

大家立即下了結論。無論世子如何看重他,自己最好不要與之共事,否則後果難料……

“各位先生有所不知,顧先生萬里入蜀,卻成了吳大人的階下囚,罪名乃是賊探!”面對大家驚異的眼神,朱平槿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吳繼善賣了再說,“好在吳大人審得好,一審便審出一位人才!前些日子顧先生向本世子敬獻四策,曰《軍制論》、《形勢論》、《田功論》、《錢法 論》。其中《形勢論》(注一)一策尤為精闢,直指荊襄為天下之吭。各位先生不妨聽聽……”

……

原來是一篇酸文讓這個不知禮議的怪人躋身於朝堂!眾人恍然大悟。但縱然文人相輕,他們也不會公開流露情緒。武人就沒這涵養了。宋振宗腮幫一鼓,便要站起來說話。這時,眼疾手快的舒國平悄悄按住了宋振宗的手腕,用會說話的眼神告誡他:世子有話未完,你急什麼!

“如今我護國軍清掃蜀地,土賊叛夷聞風喪膽,土豪劣紳抱頭鼠竄。護國安民,天下太平,已然自我蜀地而始。然則南北兩直、中原各省,流賊攻城略地,餓殍遍佈四野。關外韃子兇悍,屢折我強軍名將。如此觀之,天下大變,早晚而已。”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說到這裡,朱平槿停頓了一下。他逐一掃視在座的臣子們,迎接著他們專注而堅定的目光。這些人都是他一手拔擢或培養起來的,是他身邊最可靠的團體。藉著這個機會,他要給他們吹吹風提提醒:

“本世子上膺天命,下承祖業,時時以大明江山社稷為己任,絕不甘困居於蜀地做個太平王爺……”

“末將等跟隨世子爺建功立業,亦可封妻廕子,富貴始終;將來青史留名、繪圖凌煙閣,也少不了我們的份!”有大嗓門按耐不住興奮地大叫,而且叫得文縐縐的。想必此言在他的心中,已經來回醞釀了幾百遍。

更多的人只是壓低了聲音:

“微臣謹遵世子之命!”

“末將唯世子馬首是從!”

“我蜀地既合於中原,便得有一個用兵之地。”朱平槿說到這裡,再次停頓掃視群臣:

“顧先生自建康而來蜀地,眼睛卻看到了萬里外的大明江山。顧先生歷考各朝興亡之史,以荊襄為天下之吭,急宜厚集兵力。

不過,僅以史實為據,似顯單薄。須知時移世易,凡事皆有不同。

如我護國軍以火銃為刀矛,以大炮為強弩,為歷代強兵之僅見。是故本世子曰:吾等不僅是歷史的繼承者,更是歷史的創造者!”

“世子說的好!”鄭安民率先鼓譟,“我等正在書寫青史!”

“繼往開來,再創輝煌!”孫洪永遠是新詞新句活學活用的模範。

“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下大江!”程翔鳳是朱平槿詩詞書法作品的保管者。這裡引來一用,既應景,也合時。

然而在一遍贊揚聲中,有人卻用大嗓門表達了自己的擔心。

“荊襄那地方一馬平川,來得快,丟得更快!闖獻都是秦人,賊騎來去無蹤。我們一群步兵,怎能頂住鐵騎輪番衝擊?”

有人放炮,卻無人接招,場面上一時有些冷。

朱平槿知道,眾臣不是在擔心顧絳,而是擔心自己。

他笑笑道:“兵者,死生存亡之地,不可不察也!顧先生以荊襄為天下之吭,不知各位先生以為如何?吳大人?”

世子直接點名,讓吳繼善有點措手不及。不過他還是很快站起來,向朱平槿微微一楫手:

“世子,微臣欲言者,世子早已知道。”

“那日在行在,吳大人故意提及三國,便是讓本世子注意蜀漢荊州之失與七出祁山之敗,亦是想藉此為本世子舉薦顧先生!”

“微臣那點小心思,哪裡瞞得過世子……世子少年睿智,微臣五體投地!”

“那好!”朱平槿笑著招呼吳繼善坐下,“就請吳大人為大家講講讀了三國的心得!”

“臣整日忙於俗事,哪有什麼心得。若說心得,也是受顧先生啟發!”

吳繼善笑著擺擺手,順理成章地把身邊的顧絳推了出來。

……

顧絳號稱顧怪,但他出身於書香世家,從小受過良好的教育,並非不知禮之人。他只是不知道,或者不屑於知道,以正常人都習以為常的方式去恰當地表達他的思想和情感。

世子知道他是崑山人,也知道崑山人喜食茶葉蛋,便專門讓人為他烹煮,這讓顧絳非常感動。世子當眾讚揚他的四論,讓顧絳愈加振奮,也更加佩服。

然而上午屏風後的偷聽以及差點被武人錘死的奇遇,讓顧絳清楚,蜀王府的大臣們對今後的發展方向分歧巨大。

王府長史與統兵大將明確支援北上,而今天在座的其他心腹重臣,或許同樣各持己見。

他們或者支援北上,或者支援南下,又或者支援東進,甚至是希望坐守蜀地,以觀大變。

正因如此,世子在安排他偷聽的同時,也讓其他大臣在另一處偷聽;在讚揚他《形勢論》的同時,也指出了他“以史為憑”的不足。現在世子點名吳大人,變相是點名他。讓他作為辯難的擂主,來迎接其他各方意見的挑戰。

這是一場不能輸的比賽。

輸了,喪失了世子的信任,顧絳一生建立功業的理想,治國平天下的抱負,很可能都將化作東流水,從此離他遠去,讓他抱憾終身。贏了,他便能昂然入朝,成為今日御宴中正式的一員。

機會總是青睞有準備的人。為了今天的比賽,顧絳已經學習了很多年,思考了很多年。

所以,當吳繼善把說話的機會讓給顧絳時,他毫不猶豫,當即便站起來朗聲道:

“世子可知《隆中對》乎?”

《隆中對》,後世中學生的必背課,朱平槿豈能不知?只是朱平槿還未作答,那顧絳已將《隆中對》的那段精華背了出來: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在顧絳背誦之時,眾人皆頷首稱是,包括武人宋振宗。看得出來,這篇文章經過三國演義的推廣,已經變成了家喻戶曉的網紅段子,積累了不少點贊。諸葛亮的形象,已經從一位忠君愛國的政治家,昇華為神鬼莫測的權謀家。

然而,顧絳之所以能夠成為新時代的偉人,正是因為他敢於顛覆以前所有的偉人。

“蜀漢之所以敗亡,漢祚之所以斷絕,就其根源,正是這篇《隆中對》!”

顧絳言之鑿鑿。

饒是眾人聽了他的大作《形勢論》,心理有了準備,此言一出,仍然是語驚四座。

“世子,各位大人,請聽顧絳一一道來!”

注一:附顧炎武《形勢論》:

昔之都於南者,吳、東晉、宋、齊、梁、陳、南唐、南宋凡八代。當吳之世,三方鼎峙,西以巴邱,北以皖城、濡須為境。迨其亡也,則以長江之險,先為晉有。永嘉南渡,荊、豫、青、兗及徐之半入於劉石,梁、益入於李雄,以合淝、淮陰、壽陽、泗口、角城為重鎮。至苻、姚、慕容之亂,始得青、兗、梁、益,而宋因之。及元嘉北伐,碻磝喪師,佛狸之馬,屯於瓜步,於是乎守江矣。拓跋奄有中原,齊梁嗣主江左,淮南北並為戰場。太清內禍,承聖尋兵,齊略淮南,魏收蜀漢,而江陵淪陷。陳氏軼興,西不得蜀漢,北失淮淝,以長江為境,於是乎守江矣。幅員日狹,國祚彌短,採石京口同時並濟,卒並於隋。南唐既失淮南,亦以江為境,國遂不支。宋都臨安,與金人盟,中淮流為界,西拒大散關。端平滅金蔡州,挑兵蒙古。寶祐失蜀,鹹淳失襄樊,元兵南下,幼主銜璧,豈非大勢然耶?嘗歷考八代興亡之故,中天下而論之,竊以為荊襄者,天下之吭;蜀者,天下之領;而兩淮山東,其背也。蜀據天下之上流。昔之立國於南者,必先失蜀而後危僕從之。蜀為一國而不合於中原,則猶可以安。孫吳之於漢,東晉之於李雄是也。蜀合於中原,而並天下之力,資上流之勢,以為我敵則危。王濬自巴丘東下,劉整謀取蜀以規宋是也。故守先蜀。若輯蜀之人,因其富,出兵秦、鳳、涇、隴之間,以撼天下不難。故戰先蜀。趙鼎言:經營中原自關中始,經營關中自蜀始,幸蜀自荊襄始。陳亮言:荊襄據江左上流,西接巴蜀,北控關洛,楚人用之虎視齊晉,與秦爭帝。東晉以來,設重鎮以扼中原。孟珙言:襄樊,國之根本,百戰復之,當加經理。蓋宋人之論如此。及元取宋,果自襄陽樊城以度鄂,故以天下之力圍二城者五年,及其渡江,不二年而取臨安矣。故無蜀猶可以國,東晉是也;無荊襄不可以國,楚去陳徙壽春是也。無淮南北,而以江為守則亡,陳之禎明、南唐之保大是也。故厚荊襄急。古之善守者,所憑在險,而必使力有餘於險之外,守淮者不於淮,於徐泗;守江者不於江,於兩淮。此則我之戰守有餘地,而國勢可振。故阻兩淮急。或曰,高皇帝嘗以南取北矣,而何廑廑守之謂?愚曰固也。夫取天下者,必居天下之上游而後可以制人。英雄無用武之地,則事不集。且人知高皇帝之都金陵,而不知高皇帝之所以取天下,當江東未定,先以大兵克襄漢,平淮安,降徐宿,而後北略中原,此用兵先得地勢也。且楚之霸也在邲;漢高之起自沛入秦,自南陽析酈;光武起自南陽;宋武滅南燕,自淮入泗,滅秦自汴入河,此皆古來以南伐北之明證,有地利而後動者也。如愚之策,聯天下之半以為一,用之若常山之蛇,則雖有苻秦百萬之師,完顏三十二軍之眾,不能闚我地:而蓄威固銳,以伺敵人之暇,則功可成也。此戰守兼得之謀,而用兵之上術也

雖不乏文人式的疏闊,但這篇軍事史學論著仍然充滿了真知灼見。為了應對危急的時局,該文論述的重點放在了如何打破“北勝南”的歷史魔咒上。不過由於朱元璋成功地(也非常罕見地)北伐,建立了大明王朝,因此明朝人對所謂的“南北對峙定理”並非如後人一般迷信。

原文繁體。響木偷懶了,懂繁體的書友將就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