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崇禎十三年最新章節列表 > 正文 第五百七十章 大隱於朝(三)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正文 第五百七十章 大隱於朝(三)

使眼色讓手下搬救兵的將領名叫姚克明,是莫營的遊擊將軍,也就是莫營的二把手。

姚克明見著龍兄弟被莫崇文一馬鞭抽在肩上,又被連踹幾腳,擔心主將情緒失控鬧出人命,連忙叫上親兵標將都司楊天福跑上窯頂,把盛怒之下的莫崇文死死拉住。

副將和親將都出面求情,莫崇文只好下令將龍啟勝軟禁在中軍,禁止他的那張嘴胡說八道,以免動搖軍心。等到開封解圍,便讓他老實滾回四川去。

莫崇文正在吩咐屬下,便見一彪人馬向土磚窯這邊疾馳而來。領頭的旗號,乃是一個“溫”;拖後的旗號,乃是一個“楊”。莫崇文一見,連忙帶著姚克明、楊天福下到窯底上前參見。

姚克明翹首以盼的援兵,在最恰當的時機趕來了。

來者不是別人。一位正是莫營的上官,官拜四川援剿總兵的老將,貴州人溫如珍(注一)。

另一位,則是同受溫如珍指揮的楚軍參將,成都人楊國棟。

溫如珍身材矮小,皮膚黝黑透紅,臉上溝壑縱橫。乍一看不像官軍大將,反倒像田中老農。

和莫崇文一樣,溫如珍也是在貴州之役中起家,此後積功多年,這才有了今天的地位。

不過作為四川援剿總兵,溫如珍倒沒在四川境內打幾仗。

溫如珍前些年一直在陝南的興安一帶剿賊,成日裡爬大山鑽老林。莫崇文駐軍川北太平和陝西鎮安一帶,訊地一北一南,距離不遠,兩營經常協同作戰。

一次莫崇文去支援溫如珍,結果大意了,被埋伏的流賊反包圍在一個無糧無水的山頭上,困了九天九夜,眼看就要全軍覆滅。是溫如珍帶兵衝散流賊,莫崇文才趁隙跳崖逃生。

正因為有了這段經歷,因此溫、莫兩人的私誼甚篤。

莫崇文離川入豫,溫如珍同樣接到了丁啟睿的調兵檄文。溫營只好放棄興安,從興安西南地區出發,經鄖陽、襄陽向南陽開進。

誰知走到半路,溫營中爆發了大規模的瘟疫。直至上月底,溫營才到達確山。不僅失期兩個多月,而且兩千多人死了一半,有戰鬥力的士卒僅剩八百。

丁啟睿要治溫如珍的罪,溫如珍上書自辯,莫崇文也行文擔保。後來查實的確是老天降下瘟疫,治罪之說才不消而散。

不過,溫如珍雖然脫了罪,一個“瘟神”的綽號已經在營中傳遍了。他自拊兵力弱小,便與莫崇文結伴行軍。莫營在前,溫營在中,楊營在後。這三營六千餘人的隊伍,在龐大的左軍行列中,儼然又是個小集團。

楊國棟的相貌與溫如珍反差甚大。

楊國棟身材修長,面色紅潤,一縷細長飄逸的鬍子修剪得整齊有型。

最吸引外人眼球的地方,還不是他的身材相貌,而是他那身穿著。

只見楊國棟身著一襲白色戰裙,腰纏紅色錦帶。頭上沒有戰盔,只有一頂遮陽的漆紗大帽;錦帶未掛戰刀,只有兩串耍帥的香囊玉佩。

他彷彿不是去衝鋒陷陣的大將,而是來遊山玩水的書生。

楊國棟自稱是成都府新都縣人士,乃是原首輔楊廷和的族孫,也就是狀元公楊慎揚升庵的族叔侄。奢安之亂時,他投身行伍,充為材官。熊文燦主政時,從貴州調到湖廣,成為楚軍將領中的四川人。

既然自稱是宰相和狀元公的族人,那麼就要有點書卷氣息。

楊國棟的正經職業是丘八,但最瞧不起的職業也是丘八。他很少與同在軍中的將領們稱兄道弟,反喜與文官和書生們吟詩唱和。別人練兵那就是真刀真槍一招一式,他練兵是站隊走路列陣訓話。

站隊走路列陣好理解,那訓話訓什麼呢?

兩條:第一嚴軍紀;第二談理想。

談理想無非就是忠君愛國那一套。可嚴軍紀,那在大明官軍中就有點萬綠叢中一點紅的意思了。

楊國棟嚴軍紀,那不是走過場。他嚴禁士兵搶掠百姓,時常用岳家軍的口號“餓死不搶糧、凍死不拆房”來要求部下。若是違反,輕則穿箭遊營,重則砍頭示眾。

百姓對這樣的官軍自然是喜歡得很,於是乎……他悲劇了。

楊國棟的士兵,是楚軍士兵中最窮的一個群體。比如說,別營士兵的褲子爛得露了蛋,而他的士兵則是光著溝子給別營士兵洗爛褲子掙銅子養家餬口!

所以,楊國棟的士兵三天兩頭想跳槽,而別營則堅決不收,就算跳了槽也會主動送回楊營。

誰也不是傻子。別營收留了楊營的兵,頭天便要倒貼爛衣服爛褲子一套外加乾飯若干碗。誰會幹這樣的傻事呢?

這次援汴出征,本來與楊國棟沒什麼關係。

楊國棟是楚軍參將,在鄖陽巡撫王永祚(注三)的麾下據守襄陽,日子過得風平浪靜。可年初有一天,楊國棟突然在訓話時宣佈:他不忍士兵貧苦如洗,所以將老家成都祖上傳下來的一套大宅賣了。

賣出來的銀子幹嘛呢?充作全營將士的軍餉!

這訊息真是石破天驚啊!士兵們真是喜極而泣啊!

頓時,楊營的士兵們鳥槍換炮。幫傭的不幫傭了,拉縴的不拉縴了;光溝子的穿上了夢寐以求的鴛鴦戰襖,光棍四十年的娶上了如花似玉的大姑娘。全營一片歡騰,楊國棟名聲大噪。

名聲有時就是個災星。楊國棟名聲大了,頓時就引來一位不速之客。

某一天,五省督師丁啟睿的一位幕僚從承天府北返汝寧府,途經襄陽,受到鄖撫王永祚的熱情接待。席間該幕僚大罵湖廣巡撫宋一鶴之摳門,痛陳前方將士之困苦。

王永祚喝了酒話便多。他插了一句嘴,說本官治下的襄陽便有一位愛兵如子的將軍楊某某。

那幕僚一聽便起了歹心,飯後便悄悄溜去楊營看了一眼。

這一看可就不得了:

只見楊營官兵衣甲鮮明,精神抖擻,分明就是支虎賁鷹揚!

想不到王永祚這老家夥,竟然在督師的眼皮下金屋藏嬌!

時隔不久,督師丁啟睿便行文鄖撫王永祚,要把楊營調往他的督標,充任親衛。

王永祚一見行文,頓時大驚失色。

因為偌大的襄陽城只有楊營和撫標共計不到五千人。楊營若去,襄陽便只剩撫標千餘兵馬。流賊大舉來攻,王永祚除了殉國,沒有他路可走!

王永祚是兩榜進士,不是丘八,所以他的解決方案是與丁啟睿打筆墨官司。

王永祚在給丁啟睿的回函中,詳細介紹了襄陽的悠久歷史,襄陽在中原戰局中的重要位置,獻賊對襄陽百姓的殘酷 迫害,襄陽人民盼治求安的殷切希望以及他本人領導襄陽官府對恢復襄陽城防所做的重大歷史性貢獻。

末了,王永祚懇求丁啟睿免調楊營,免得“襄陽再失,驚擾朕躬!”

應該說,王永祚的這封回函很有水平,既有大局分析,也有小處考量;既有情真意切,也有暗中威脅。

只是王永祚忘了,丁啟睿雖然打仗不咋的,但也是兩榜進士,官場扯皮的功夫只高不低。

丁啟睿派人送來的口信比王永祚的回函簡單多了,核心的只有兩句話。

第一句話是:是已失襄藩的襄陽重要,還是困住周藩的開封重要?

第二句話是:鄖撫年高德勳,諸疾纏身。若是鄖撫告老,丁啟睿願奏請皇上,另薦良臣保土守城。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第一句話是打臉,當然是困住周王的開封重要;第二句話是誘惑,正中王永祚心中隱秘的小心思。

王永祚是南直崑山人,家資豐厚,老家還有個美輪美奐的小園子,功成名就之後自然便想功成名退。

王永祚的前任袁繼鹹(注四)因為襄陽有失,落個謫戍貴州邊障之地的下場。有袁繼鹹的榜樣在前,去年闖賊南下佯攻湖廣,王永祚只得從鄖陽跑到襄陽堅守。結果闖賊沒打他,返身回去打了傅崇龍和楊文嶽。

自從得知傅崇龍兵敗項城身死賊手的訊息,王永祚晝思夜想的便是有朝一日能告老還鄉。丁啟睿願意在背後推一把,讓他光榮退休進保險箱領社保,他求之不得。於是王永祚立即與丁啟睿的信使達成默契:楊國棟的事情歸他,他退休的事情歸丁啟睿。

一貫給部下唱高調的楊國棟,突然聽到巡撫大人給他也唱起了高調,立即明白自己和部下三千兒郎都被這狗官賣了。

楊國棟冒充文化人十幾年,這時也沒有含糊。在決定自己和將士命運的緊要關頭,他提出了一個很有說服力的建議,從此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楊國棟推心置腹地向鄖陽巡撫王永祚稟報:

末將雖是四川人,但部下四川兵和貴州兵很少,大部分都是在襄陽附近拉的夫。當年張獻忠夜襲襄陽城,洗劫襄王府。因為襄陽百姓沒有抵抗,也因為獻賊想收買人心,用襄王府得來的十五萬倆銀子賑貧濟民。說句犯忌諱的話:流賊賑銀,官府徵稅,百姓的心自然向著流賊一方……

王大人,末將天天給部下將士講忠義,時時令部下遵軍紀,還忍痛變賣祖產給士卒發軍餉——並非末將練兵有方,更非末將愛兵如子,而是部下軍心不穩,不得不如此呀!

原來如此!

王永祚先是大吃一驚,繼而越想越害怕:本官就在這半賊化的襄陽城裡,若是哪天襄陽賊 民反水,把本官五花大綁獻給流賊……不成,這鄖撫一天都當不得了!

趁著王大人意動,楊國棟趁熱打鐵:督師大人要末將領兵充作督師親衛,末將自然感激涕零。只是……末將的兵,末將委實放心不下!若是督師大人有失……末將那是萬死莫贖!

據說王永祚大人聽了這話,含在嘴裡的一口熱茶頓時噴將出來。他閃電般衝出了後衙,命令手下立即把丁督師的信使追回來!

再然後,楊國棟和他的三千虎賁鷹揚就到了溫如珍的手下,與莫崇文這等正宗的丘八為伍。

注一:史料對溫如珍的記載並不完整。只知道他是貴州人,在撤過長江後當過辰常總兵。有帖子稱溫如珍出自廣東鶴山溫氏,官居廣西副將,與永曆皇帝同入緬甸,並成為晉王李定國的姻親。響木不知道這兩個溫如珍是否是同一人,請有興趣的書友自行考證。不要像史料中的方國安一樣,把文武殊途的兩個方國安搞成一人,鬧了個笑話。

注二:楊國棟在王夫之《永曆實錄》中有傳。

注三:在真實的歷史中,王永祚最終被左良玉坑了。他因襄陽再次失守而被革職除籍,回到老家崑山後,首倡反清起義,在守城戰中壯烈殉國。

注四:在真實的歷史中,袁繼鹹被重新啟用,擔任江西總督,結果上任不久,便被左良玉的逆子左夢庚當見面禮獻給了韃子,英勇就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