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重生之吳霸春秋最新章節列表 > 第1040章 全民義務教育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1040章 全民義務教育

“陛下,臣以為不妥。”

還不等慶忌說話,曾參就手持牙笏,站起身反駁了文種的主張。

“我大吳現在缺錢嗎?不缺。別的且不說,國庫裡的錢財堆積如山,串錢用的繩子爛了都沒用出去,倉稟中的粟米、稻米數以億計,夠我大吳幾千萬臣民吃上十多年!”

“陛下若是認為各地的官學太少,供不應求,何不直接興建更多的官學,以此來作為天道教傳教所用?”

作為戶部尚書,曾參是非常瞭解大吳現在的財政狀況的。

他的說法固然有些誇張,卻也足以說明,大吳現如今多麼富得流油。

得益於大吳的對外開拓戰爭,尤其是在滅掉了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之後,大量的金銀財寶被運回了大吳本土。

諸藩王國也要每年定期向大吳本土朝貢,獻上許多的土特產,以及金銀財寶。

因為大吳對諸藩王國使用的是羈縻政策,番邦外族的死活,慶忌基本上是不聞不問的。

藩王國,就跟大吳的殖民地差不多。

在這種情況下,受益的永遠是吳人,而吃虧的永遠是那些番邦外族。

“陛下。”

這時,左丘明也是出列道:“臣認為,各地興建官學,以便於天道教傳教之事,大可不必。”

“天道教之傳教,基本上由各地官學的士子以及當地官吏負責,禮拜日就一天,實在沒必要如此大費周章。”

“教堂之作用,也僅限於禮拜日的傳教。”

“其餘時間基本上是閒置的。如此教堂,建來有何裨益?”

“左大人所言極是,臣附議!”

“臣附議!”

朝中的公卿百官都認為教堂的作用不大,就連慶忌都是這麼認為的。

文種的眼珠子轉悠了一下,出列道:“陛下,臣以為,如若要在各地興建教堂,也不必朝廷出錢,甚至無需國人繳納額外的賦稅,只需要以募捐的形式,也可成功。”

“我大吳富庶,藏富於民,不說是家家奔小康,卻也吃穿不愁。”

“少有所養,老有所養,學有所教,富商巨賈更是不可計數。”

“他們作為天道教的信徒,倘若要興建教堂,使他們能積攢陰德,以便於死後靈魂能升上天國的話,想必國人一定非常樂意。”

“不妥!”

讓慶忌有些詫異的是,這一次出面反駁文種的,竟然是太子恆。

只見太子恆站了出來,朝著慶忌躬身行禮道:“父皇,兒臣認為,我大吳實在沒必要多此一舉的興建教堂,有各地官學的學堂就夠了!”

“我大吳有國子監、郡學、縣學、鄉學,大大小小的學堂數以千計,人文薈萃,文化之盛,前所未有。”

“學堂其實就是教堂,有何不妥?”

“父皇,兒臣認為,我大吳應該是時候開啟民智,普及全民教育之事了。”

頓了一下,太子恆又道:“我大吳乃是天朝上國,禮儀之邦,然真正有機會能讀書識字的人,又有多少?”

“有多少人想讀書,卻無書可讀?他們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不得不輟學務農、務工,以至於連字都認不全,更別說是寫文章了。”

“我大吳的人都有錢,工人也好,農民也罷,甚至是最底層的掏糞工人、掃地工人,他們的基本工錢一個月都有五千,這是最低標準了。”

“學費他們交得起,只是為何無書可讀?”

“因為官學太少,私塾又被禁止,有的人想讀書,就只能是偷偷的找個先生教書,一旦被查出來,又免不了遭到官府的嚴厲懲罰。”

“這就導致很多少年無法讀書,沒有機會讀書。”

“只有真正天資聰穎,有了成績,透過層層考核的人,才能從鄉學之中脫穎而出,到縣學、郡學,甚至是國子監深造。”

“有的人連鄉學都沒讀完,只能算是勉強識字。”

“他們有求讀之心,而無入讀之機會,豈不可惜嗎?”

“……”

太子恆的一席話,讓偌大的朝堂瞬間一片鴉雀無聲。

開啟民智,這在大吳算是一個較為敏gan的問題了。

很多年前,大吳君臣就曾經提起過開啟民智,實行全民義務教育的事情,還不止一次的提起過,卻都無一例外被慶忌否決了。

因為大吳用的是法家治國,依法治國。

法家推崇的是什麼?

愚民政策!

只有愚昧無知的人,才更容易控制……

慶忌也不得不承認這一點。

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最是讀書人。

果不其然,作為法家的代表人物,侍中鄧析第一時間站出來反駁了太子恆想開啟民智的主張。

“太子殿下所言,大繆!”

“老子曰: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人心難測,二三子互相算計和傾軋,人人唯一己之利是圖,如此國家勢必喪亂!”

鄧析向慶忌正色道:“陛下,我大吳有國子監、郡學、縣學、鄉學,已經是文化大盛了。”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普及全民教育,我大吳的確負擔得起。然,這之後將會有何後果?”

“人人都是士子,人人都有書可讀。將來他們都有追求仕途之心,好高騖遠,不能腳踏實地,工人何在?農人何在?士卒何在?”

“讀書人心眼多,不似未知書達理的人那般淳樸。”

“請陛下明察!”

鄧析還是擺出了這樣的理由,之前屢試不爽的理由。

太子恆內心有些惱火,於是反唇相譏道:“鄧大人,孤認為你所言才是謬論。”

“我大吳號稱是天朝上國,吳人皆是天朝上國之民。”

“然,堂堂的天朝上國,竟然還有這麼多國人大字不識一個,不能知書達理,這不是很荒誕無稽嗎?”

“我大吳之人現在都有信仰,有抱負,再讀書識字,有何不可?”

“若民智不開,我大吳未來的發展一定是裹足不前。”

“只有開啟民智,天下黎庶方能有所進步,國家才能繼續興盛下去,才能長治久安。”

慶忌坐在龍椅之上,眼看著太子恆和鄧析在那裡互掐,群臣又跟著起鬨,揮了揮手打斷了這個議題。

這讓太子恆難免是大失所望的。

他想開啟民智,普及大吳的全民教育。

等慶忌駕崩之後,繼承大統的太子恆,能辦到嗎?

很難辦到。

因為太子恆不具備慶忌這般無人可及的威望。

他要是一意孤行的推動全民義務教育,說不定大吳的朝臣官吏,天下的讀書人都聯合起來反對他……

蛋糕就這麼大。

多一些人來分,自己能分到的就少了。

一下子多出數百萬,上千萬的讀書人,可想而知會在大吳內部形成怎樣程度的“內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