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都市 > 位面商人在明末最新章節列表 > 370坑爹的後勤制度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370坑爹的後勤制度

秦良玉身為名將,吐糟劉白羽歸吐糟劉白羽,對於劉白羽這只天下強軍的一切都是很上心的,發現劉白羽軍隊即使是遠離敵人,營寨也是一絲不苟,安安穩穩的,自然是回到營寨大肆誇耀了一通.

於是在走進劉白羽的大營的時候,馬祥麟和他的隨從就仔細地觀察著劉白羽大營和兵丁的情況。那些隨從看到了劉白羽的大營這種細膩的烏龜殼般的修造法,眼中都忍不住露出看不起的神色來。

在這些人看來,營地造的太完善了,當兵的丘八就會潛意識中覺得自己的命很金貴,肉搏的時候就會膽怯,實在是得不償失——貌似關寧就是烏龜陣玩多了,野戰膽氣越來越差了.

再說,這樣太費錢了,大明的叫花子兵經費有限,與其用來採購材料,還不如用來發人頭賞金不是.

而馬祥麟觀察的角度卻不同。雖然他也是覺得劉白羽這種誇張的追求防禦的大營,修造的是很可笑的。但是,他卻對劉白羽手下的兵丁的軍事素養和令行禁止卻看高了一線。另外也說明了劉白羽軍的財大氣粗,這恰恰是大明軍隊最大的短板.

要知道,對於兵丁來說,能夠不怕死去打仗,這還不是最主要的,更主要的是能夠吃的起苦,忍受住枯燥和乏味去做些象修造大營一樣的土木工程。這原因其實紅朝的太祖也說過: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嘛。這苦是在死前面的。

另外劉白羽的兵丁都是體格健壯,臉色紅潤的。要知道,大明朝當時的兵丁因為營養不夠,往往身材都是很瘦弱的。而有著劉白羽兵丁這樣的身體條件的,都是武官身邊的那些親兵。而劉白羽的這些兵丁,卻完全都是那種親兵的身體。

還有,馬祥麟更在劉白羽的兵丁手上,看到了大量的火銃,還在大營中看到了火炮。而劉白羽兵丁的吹的神乎其神的成吉思汗的天馬,馬祥麟粗粗一看,也大約估計出來四百匹,畢竟馬匹這玩意,尤其是金貴的天馬,肯定要留下相當數量繁衍的,如果按照這個常識類推,劉白羽所謂的天馬只怕又近千匹之多。而優質戰馬吃的比戰兵好幾倍都是理所應當的,這種天馬就更不用說了,粗算一下,馬祥麟就為之咂舌,滿洲只怕純是用錢砸死的啊。

因此就這樣粗粗一看之下,馬祥麟可能對於劉白羽兵丁的戰鬥力還不能夠完全估摸出來,可是他對劉白羽軍隊的富裕程度和兵丁良好的身體條件,卻是印象深刻。

晚餐用完,馬祥麟回到自己的大營以後,他立刻把自己對於劉白羽軍隊的所有印象彙報給了自己的母親秦良玉。而得知這些情況以後,這母子倆就立刻商議了起來。

要知道,為了這次勤王,秦良玉可是散盡家產來作為白桿兵的軍餉和給養的。可就算是這樣,秦良玉的白桿兵經過四城之戰,又做了阻攔滿洲潰兵這種難度最大的事,損失相當大走到這兒的時候,也只是剩下很少的糧草了。

而白桿兵雖然戰功卓著,但是整支軍隊卻一直很窮。只要看看他們手中的兵器就知道了。白桿兵,顧名思義就是拿著用白蠟杆做成槍桿的長槍兵。

而在所有的兵器中,長槍是價格最便宜的一種兵器,因為它的用鐵量是最少的。白桿兵也知道火器的威力大,也知道長槍和火銃或者其它兵器配合以後,殺敵的效果將會更好,可就是因為他們窮,卻不能夠添置很多火銃和其它的兵器。

而知道了劉白羽軍隊的情況以後,這母子倆彷彿感到有塊大肥肉待在自己的身邊。可是,透過巧取豪奪霸佔劉白羽的這支軍隊肯定是不行的,秦良玉也做不出這種事來.秦良玉是愚忠之輩,效法別的勤王軍冒充山賊搶老百姓的,是做不出來的,但是按照大明朝的規矩,不強還不行.

按理說秦良玉的勤王軍隊,都是去京城勤王的。\勤王,顧名思義就是去救皇帝,而在講究“忠”的封建王朝,救皇帝可是說是排在最前面的頭等大事。可為什麼北直隸的地方官府,不願意供應這些勤王軍隊的給養呢?

這要從明朝的一個財政制度說起。在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時候,出於他那種小農的財政思想來管理國家財政的想法,他制定了一個流傳到清朝末年的財政管理方法。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朱元璋發現,各個地方官府每年要上繳到國庫很多錢糧,而每年,國庫也要撥給各個地方很多錢糧,這不是自己找自己的麻煩嗎?

於是朱元璋就規定:那些地方官府每年固定的開銷,就不用再上繳國庫了,讓各個地方都自己留下來,只要每年賬本到戶部稽核清楚就可以了。

這個財政制度,如果有一位有現代會計知識的人一看,肯定就可以看出來是很不妥的。因為現代會計基本的規矩之一,就是收支兩條線。至於採取朱元璋這種財政制度有什麼不好,那學習過現代會計知識的人肯定能夠說出來一大筆毛病來。

不過,也有的人說,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在明朝又沒有銀行,運輸條件又那麼差,所以朝廷和官府也是不得不採用這種財政制度的。

其實這就是狡辯了,漢唐宋都不是這樣的,難度漢唐宋就比明朝現代化這麼多麼?其實說穿了,就是朱元璋窮苦人出身,民粹概念深厚,不知道一個統治者該做什麼罷了.

朱元璋很多觀點,是很符合現代人胃口的,比方說把反腐比建立一個流程的政治體系更重要,又覺得一個精力充沛的統治者完全可以逼著文官清廉……

如果是,朱元璋那種對貪官扒皮的政策在明初壓制住了文官們的貪婪之後,在明朝中葉,文官制度抬頭之後,這種財政制度就呵呵呵了……

當然比起貪官這種東西,動不動為了求名給地方上免稅,出了災害又逼著國家救濟的東林黨人,對一個國家的財政制度傷害就更大了.

不過這種財政制度也有很好的地方,那就是理論上帶兵大將後勤依賴於文官,很難反叛——當然這其實也就是理論上罷了,實際上大明朝帶兵大將反叛的事情一樣不少,朱棣本身就是一個例子,萬曆三大徵中,就有李化龍平定苗疆土司楊應龍叛變的播州之役李如松(李成梁長子)平定蒙古人哱拜叛變的寧夏之役。

至於滿洲的努爾哈赤是明朝建州衛的龍虎將軍,這就不用說了,常識,而因為明朝征討滿洲,又不給足軍餉,造成了著名的奢安之亂.

明朝天啟年間,四川永寧(今敘永)宣撫司奢崇明及貴州水西(今大方一帶)宣慰司安位叔父安邦彥的叛亂,在貴州又稱安酋之亂。

奢崇明於天啟元年(1621年)九月於重慶起事,圍成都達一百多天。安邦彥於天啟二年二月起兵,進圍貴陽兩百多天。[1]

叛亂發生後,明朝廷調水西及永寧兵赴遼東作戰而激起反抗。戰爭從天啟元年至崇禎十年,前後持續17年,波及川黔雲桂四省,死傷百餘萬,大規模交戰持續9年。[2]

戰亂中,四川巡撫徐可求死難,貴州巡撫王三善死難,西南大將之冠的總理魯欽兵敗自刎,貴州總兵陣亡於貴陽城下。最後被四川巡撫朱燮元、石柱總兵秦良玉、四川總兵杜文煥、貴州巡撫王三善等平定。

所以說,這種財政制度約束內地的衛所兵還可以,約束各地有地盤的土司那就是基本無效.某種意義上來說,這種財政制度下,有地盤的土司造反不難,內地的明軍很那造反,造成了明朝被異族消滅的可能性遠遠大於內部造反,其實也就是和滿清寧與友邦不予家奴的政策有異曲同工之妙……

而且關鍵的是,這種財政制度給忠於明朝軍隊的給養供應造成了很大的麻煩。

已經知道,明朝的軍隊有地方軍戶和戰兵這兩種體制。而在明初,除了一部分邊兵,也是根本沒有其他戰兵的。打仗都要依靠軍戶來完成。而這些軍戶打仗都是他們所在的地方官府來供應給養的。

因為在明初,各個地方的局勢都比較穩定,因此在內地也沒有什麼仗要打。因此,這種地方官府供應本地軍隊的給養的模式,就沒有什麼大問題。

當然,萬一朝廷總動員,讓這些地方軍隊集合起來離開本地作戰的話,除了這些軍隊所在的地方官府供應這些軍隊的給養以外,朝廷也會供應這些軍隊一部分給養的。

而在那些軍隊離鄉背井以後,其他地方的官府並沒有義務來供應這些軍隊的給養。除非這些軍隊用銀子去購買。當然,也有種變通的方法。這些官府先供應這些軍隊的給養,等到以後再向朝廷或者這支軍隊所在的地方官府去索要。

這樣就可以看出來了,那些官府萬一供應了軍隊給養以後,事後向朝廷或者其他官府索要,那就是一件很麻煩的事。作為一個官僚,肯定也會遵循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則的。

這種情況就導致了明朝軍隊不願意離開自己的家鄉去作戰。後來為了彌補,明朝的朝廷就規定:離鄉作戰的軍隊的軍功就雙倍計算。可就算是這樣,明朝的軍隊還是不願意,因為在他鄉,自己軍隊的給養供應簡直是太困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