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亮劍:開局收了黑雲寨最新章節列表 > 377 忙不完的事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377 忙不完的事

李雲龍他們在第二艘更大的艦上,畢竟這艘艦的生活條件要更好一些,這樣上岸時間比起林尊來說就晚了一步,錯開了一點點時間。

正好趕上高建武對海軍許諾的時候,最聽不得這些東西的李雲龍一聽就有些急了,趕緊湊上來給陸軍爭取點東西。

不過這就有點開玩笑的意思,如此重大的決策,不是這種場合隨便說說而已的。

“團長!陸軍方面放心,絕對不可能拉下的。”高建武用力錘了李雲龍一拳,“這次回來,什麼時候再去啊?”

“高矮讓我過完年再去吧,這小日子那邊也沒啥好東西,回來咱們哥幾個還能聚聚喝點酒高興高興。”李雲龍咧嘴笑道,“這次我們就留楚雲飛那個傻小子看著部隊,反正他樂意!”

李雲龍有點待不下去,他不像楚雲飛,可以每天穿戴整齊、軍容嚴整,一絲不苟的領著部隊操練。

也不像盟軍那些官兵,真就下得去手禍害當地女青年,哪怕那些是小本子高官們組織起來的獻身隊員。

呆了幾個月,李雲龍也就過了新鮮勁,所以就趁著這次接收軍艦的機會,跟著大旅長他們一起回來了。

這不,大旅長,丁偉,孔捷這幾個大老跟著也出現在了李雲龍後面!

“旅長好!歡迎載譽歸來!”高建武對著大旅長遠遠就敬禮高聲喊道。

“你小子還給我玩這些虛的,”大旅長看著高建武這幅樣子笑罵一聲,然後正容說道:“高建武,千載以後,人民也不會忘記你的貢獻!”

眼下的偉大勝利,誰敢否認高建武在其中做出的貢獻?大旅長這些話,也讓一旁的丁偉,孔捷等人點頭贊同。

“旅長,繆贊了啊,我就是一個抗戰英雄群體中的一個小兵。”高建武內心感動,嘴裡卻謙虛說道。

“老丁,老孔,歡迎歸來!這幾個月休假應該都閒得不耐煩了吧,不過很快你們就不會閒著了。”高建武對著另外倆個也算老搭檔的戰友話裡有話的說道。

...

一場簡單的歡迎儀式後,最新研發出來的第一代紅星牌小汽車載著他們一行回到了高建武的研究院,在進行了一場包括林尊在內的少數高層的閉門會談後,大家才真誠的在酒桌上大戰一場,然後酕醄大醉睡到自然醒後各回各家。

如果有心人在觀察,那就會看到丁偉回到華南後,開始進行大規模熱帶叢林的作訓工作,甚至特種大隊和在打九州過程中曇花一現的空降大隊全部被高建武打發去南方訓練叢林作戰了。

不管怎麼說,有備無患。

...

2所。

高建武見到了好久沒見的楊楢教授。雖然說他們現在都在一個地方,但是彼此都很忙,高建武一天關心的事情更多在工業化發展方面,軍工只是其中一小塊了。

“高部長好!”2所的楊楢教授再度看到高建武,心中充滿了崇敬,哪怕高建武在他眼裡還是一個小年輕,但是在他心中,現在已經是一個了不起的英雄人物了。

近百年了,有幾個人能像高建武這樣做到揚威國外?

“楊教授好,這段時間你們辛苦了,注意讓同志們勞逸結合,保持身體健康。”高建武看到楊楢教授一臉疲憊,有些心痛,這個領頭人可千萬不能倒下了。

雖然他們沒有見面,但是造船廠的進展都是按月在彙報。

“我把近期工作簡單彙報一下:”

“我們2所直屬造船廠經過近期製造裝備和熟練工程師人員補充,第一艘051級驅逐艦艦體製造工作將會大大提速,預計還有3個月左右即可下水。

第二艘前期準備工作已經展開,包括船臺、鋼材和人員計劃都完成了,如果第一艘下水驗證沒有大問題不需要大修改,我們立即就開始第二艘的建設,現在我們這邊進展順利,就看其他子系統什麼時候可以提供啊?”

楊楢教授他們與其說是研發,還不如說是一點點吃透高建武提供的051設計圖細節照貓畫虎,加上分模組同時並行造,所以進展很快。

畢竟051設計圖已經完全是現代化模塊化的設計了,好多東西都可以同時開工,這樣堆人的戰術就能立竿見影。

孔捷在長岐撈一把造船廠,大部分資源都落在了2所直屬的造船廠,直接把造船工程師這塊力量倍增了一倍都不止,原本要一年多的工作,在人海戰術面前一下子縮短到不到一年就能完成。

楊楢教授原本覺得自己肩上重擔很難趕急,誰知道高建武能弄出來這麼多的好東西,特別是那批造艦經驗豐富小本子工程師,有些還是楊楢教授他們手下不少工程師去小本子那邊學習的師傅。

儘管這次他們來得不情不願,但是在投降協議簽署後,高建武已經弄到了他們高層的一道指令,要求竭盡全力在奉天為帝國與新友邦做出貢獻。

這是透過木戶取得的正兒八經的東西,有內政私章,由不得小本子們不相信。

所以根本沒有太多的思想教育工作,這些小本子工程師就認命了。

說起來051型驅逐艦也不過是高建武過渡的打算,在他心目中,052D驅逐艦才是理想的目標。儘管對於052D驅逐艦,高建武熟悉的是那些公開的引數,並沒有完整的設計圖紙,相對於爆出來051G驅逐艦詳細生產工藝設計圖來說,就算是單純艦體設計的難度也不是一般的大。

不過高建武也沒有一口吃成大胖子的想法,051型驅逐艦這個起點已經超出這個時代驅逐艦太多,作為當今的第一艘導彈驅逐艦,直接對現在的海面艦體是降維打擊!

051型驅逐艦的反艦導彈把驅逐艦的作用急劇放大到了巡洋艦都沒法替代的程度。

按理說,這是未來海軍方面的主力艦,得高度保密才行。

但是高建武認為051型驅逐艦最關鍵的是它其他子系統方面,在艦體方面就沒有太多保密的地方,甚至開出海讓偵察機拍幾張照片就漏了。

所以艦體製造讓小本子工程師參與進來也沒啥太大關係,一方面艦體保密比較難,另外一方面這些小本子工程師他們起步就得在這裡呆5年,整個人生活就在造船廠內部哪裡都去不了,工廠內部到處守衛嚴密,外人很難混進來。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而且這批人哪怕就是5年後想走,至少還得出造船廠呆2年玩著忘了大部分幹的東西後才讓走,所以根本不怕洩密。

按照高建武的打算,這些工程師大部分還得歸化了他們才好,畢竟這種工程師是最急需的人才,既然弄過來了就好好用。

楊楢教授現在這個報告進展,與其說說報告他負責的艦體這點事,還不如說是來催促高建武把其他的子系統趕緊的弄過來。

特別是動力子系統,那必須得把這玩意裝上後,這船才有下水的基本條件。

“放心,年底之前,453型蒸汽動力系統一定能趕上,他們的原型機已經生產出來開始測試了。一旦能達到設計的性能指標,馬上運輸過來裝船,可靠性方面的試驗我們透過同型樣品接著做試驗,先解決我們這艘首艦的下水首航再說。

所有的子系統思路都一樣,只要測試正常功能透過,性能指標達到設計值,就開始先裝船形成戰鬥力,至於可靠性和壽命這些用多餘的原型機去驗證。

現在時間不等人,我們的051型驅逐艦是海軍提升戰鬥力的唯一來源,必須保證進度。”

高建武也知道楊楢教授的意思,直接對他說道:

“不僅僅是動力子系統,驅逐艦操控子系統方面也要這樣處理,電子所那邊也快做出原型來了,雷達子系統和武器子系統方面,現在進展也很順利,原型都造出來了,現在等著測試功能和性能指標。

我的意見是成熟一個立刻運輸過來安裝除錯。”

武器子系統方面其實好說,難度最大的彷造76式58倍口徑130毫米雙管艦炮工作,現在已經開發完成了,原來最差的材料問題,現在高建武那邊爆出來了多種合金鋼,其中炮鋼這塊幾乎已經達到了原來時空八十年代初水平,製造出來的艦炮絲毫不比原來的差。

而66式57毫米雙管高射艦炮和61式的25毫米雙管高射艦炮的生產就更沒有難度了,這倆貨同之前生產的博福斯40mm高炮技術相近,晉陽重工那邊現在能直接按圖生產,直接供應現貨。

至於深水炸彈發射和投放裝置這些沒有太多技術含量,已經完成了配套生產。

比較難度大的HY-2反艦導彈和發射系統,這方面1所他們正在夜以繼日進行按圖彷制,有難度,但是問題不大,畢竟在原型方面,錢教授已經開發出來第一代的地空導彈,現在改成艦對艦,有難度但是可以克服。

好在這些武器系統各有各的安裝位置,一個蘿卜一個坑,就算其中有一個分子系統進度延期也不影響下水適航驗證的大局,當然出戰除外,反艦導彈是核心戰鬥力,如果這個不能上艦,這艘051型驅逐艦甚至連弗來徹驅逐艦都趕不上。

畢竟在常規艦炮配置方面,弗來徹驅逐艦有5門127mm高平兩用艦炮,可以24-30發/分的速度向炮塔提供彈藥;超過051型驅逐艦前後各一座130mm雙管艦炮(射速最大才17發/分鐘)單位時間火力輸出。

艦炮互毆,051型驅逐艦可能還幹不過弗來徹驅逐艦。

這些都是好消息。

但是也有些壞消息讓高建武有些頭大。

比如他到電子所去視察的時候。

“高部長,381/A型雷達按照工藝設計說明是相控陣雷達,工作在C波段,採用方位角機掃,俯仰角相掃的掃描模式,在一堆發射天線(陣)上,讓每個天線的相位不一樣(控制“相”),使得天線不用動,合成的波方向也可以變化。

這個設計原理,按照我們現在研究和理解是非常先進的思想,未來也是非常有前景的一種技術,但是這種技術需要極其龐大的算力計算才能支撐下來,我們現在缺乏這種計算算力的工具支撐,哪怕是現在研究成型的最新計算機,目前還沒法為這種先進的相控陣雷達提供足夠的算力支撐。”

電子所那邊葉向明教授對於高建武提供的051驅逐艦雷達子系統中的幾個重要分系統叫苦不迭。

設計和理論方面他們已經要吃透了,起碼原理理解沒問題,設計也看懂了,元件方面的製造雖然有難度,但是按照工藝做原型也搞出來了。

但是這些資料蒐集起來要形成雷達反饋的實時訊號統計分析,沒有高速計算工具來支撐這麼多的資料運算量,根本行不通的。

電子所現在承擔的代號為墨子的電晶體計算機研究試製工作還沒有結束,但是根據現在電晶體計算機設計的性能指標,最大每秒鐘10萬次浮點運算,這個量級沒法支撐381/A型雷達計算數據量。

“那麼你們的替代方案是什麼?”高建武皺著眉頭說道,這些東西他是不懂,051型驅逐艦超前有點多,現在整個科技樹上缺口太多了,很多東西如果沒有積累,是沒法一蹴而就的,相互間還是有制約關係。

“我們現在考慮的是以相對計算量少些的多普勒雷達模式,設計S波段頻掃體制三座標對空搜索雷達暫時替代,等高部長提出的電晶體計算機研制成功後,用在這種體制的雷達上面勉強夠算力。”

由於高建武要求跳過電子管計算機的發展,直接切入到電晶體計算機的研究。

這是全新的領域,電子所方面完全沒有參考現在世界上任何一款產品的可能性,必須全新從電晶體製造開始,自己肝出來這種跨時代的創新電子產品。

好在電晶體的製造技術高建武也提供出來完整的製造工藝,儘管這些技術來源令人匪夷所思,但是真的可行,這讓電子所可以按照高建武提供的技術要求執行下去。

不過對於這幫電子專業轉行搞計算機研究的人員來說,他們每天都在興奮中渡過,因為他們從事的是開天闢地的頂級創新工作。他們中沒有一個人在世界上任何一個高校或者刊物上看到如此先進的計算機設計。

現階段,世界頂級計算機還在用電子管來實現。

“那就按照你們的替代計劃去執行吧,爭取在年底之前完成這個任務,趕上051驅逐艦的進度完成上艦整合工作。

接下來計算機方面的迭代演進工作不能停止,未來電晶體計算機將會成為我們科技發展中一個中心,現在我們開發的墨子計算機不過是一個起點,10萬次運算速度也只是我們第一步,3年內,我們要在這個基礎上開發出百萬次運算速度的計算機。

未來我們要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演進到積體電路的計算機上面,開發運算速度千萬次、億次的新型計算機。”高建武的話在葉向明教授心中掀起了一陣巨浪。

他同高建武溝通還不多,所以對於高建武的一些想法根本沒有多少瞭解。

但是高建武這邊能夠拿出電晶體製作工藝設計和電晶體計算機詳細設計方案,葉向明教授相信高建武在列強那邊具有強大的情報搜集能力。

這些聞所未聞的技術細節,葉向明教授作為國內現在頂尖的物理學方面電子專家,本人才對一些原理有概要性的瞭解,因為這些資料甚至在列強頂尖高校實驗室中都沒有,很多名詞甚至都沒有聽說過,是高建武的資料中才第一次看到提及的。

所以葉向明教授以為西方在這方面有著秘密的進展,這樣才能解釋得通為什麼高建武看起來並不是很懂電子方面的知識,但是卻在源源不斷提供絕密的電子方面技術資料。

前面步話機詳細設計資料等經歷,讓葉向明誤以為高建武的技術來源還是盟軍秘密的研究所中。

當然,這個疑問一直到未來若干年後,當初參與高建武第一代科技大爆發的領頭人,仍然沒有一個能想明白高建武究竟是從什麼地方拿到了這些技術。

因為在後來解密後,他們同西方的同行交流中,才發現西方根本沒有這些技術來源,他們是在華夏這邊出來後,一直都在模彷著華夏這邊同行的腳步在前進。

這就導致華夏的十大研究所儼然都是未來三十年內世界最先進技術的源泉。

由於高建武不肯透露技術來源,這直接導致了後來的諾貝爾獎都不好頒佈,因為華夏這些研究所沒有人把這些頂尖技術寫成論文發表。

但是世界上這些頂級技術的成果卻全部都是從華夏的十大研究所流傳出去的,所以後來諾貝爾獎委員會不得不以主要研究人員的方式,將大獎接二連三頒給了在這些研究所擔任專案主要實現研究的教授們。

但是這些主持工作的教授卻不好意思去領獎的尷尬局面。沒辦法,技術都是高建武提供的,誰能心安理得去領獎?

但是不去領好像也不合適,畢竟這是一個世界級的榮耀,對華夏科技研究的肯定。

最後消息傳遞到了高建武耳朵裡面,聽到這種場面哈哈一笑,當場拍板說主持研發實現工作的專案負責人去領獎,不過獎金拿回來全項目組人員按照工作量投入和貢獻進行瓜分的奇詭指示。

哪怕沒有人想通為什麼會這樣操作,不過領獎這事大家還真就這樣安排下去了,起碼這項榮耀落在了華夏人頭上,反正那些負責人每一個都是這方面頂級專家,領了外人也不好說什麼,何況內部這些秘事就不足為外人道了。

但是這些都是後話,現在葉向明教授根本不敢想,在電晶體計算機迭代還沒有開始的時候,高建武已經給他們準備好了積體電路計算機技術,哪怕是初始一代,但是也將令他們痛並快樂著好幾十年。

高建武確認了電子所雷達子系統的技術路線,並不是說是從頭開始,實際上兩方面的工作電子所都沒有落下,兩邊工作同時進行的結果,就是電子所這幫教授和博士、碩士們頭上白頭發出現得更早了。

相控陣雷達原型機的元件和原理,透過分別手工計算初步驗證是行得通的,而且相控陣捕捉目標的優勢會更加明顯,未來只要是算力可以跟得上,那麼就可以快速切換到這個技術路線去,研製出全新一代的雷達出來。

現在他們全心全意搞多普勒雷達,配合墨子第一代電晶體計算機來實現對空對海搜尋雷達,以及火控雷達的研發。

透過一圈視察工作,高建武固然忙得腳不沾地,但是在十大研究所中,那些科研人員更是忙得不管白天黑夜,幾乎全體研究人員一天工作時間都超過了16個小時的嚴重過勞狀態。

這讓高建武不得不非常嚴肅對各大所所長,專案負責人進行了談話和要求,嚴格控制專家們每天工作時間不超過12小時,每週必須讓專家們休養一天,並且將這件事列為督辦專案認真監督執行。

這批科研人員可是華夏科技追趕和超越的關鍵性人物,未來不僅僅是獨當一面,還需要承擔培養第二代,第三代科技人員的重要任務,高建武可不能讓他們早早就過勞猝死。

這批專家,最好都能活到一百歲那就好了,起碼可以傳幫帶4代人出來,每一代就算帶出10個核心領軍人才吧,第二代就能帶出100個核心人員,第三代就是1000核心人員,第四代就是10000核心人員,這是一個領軍人物,如果研究所現在上百個課題領軍人物都能這樣,那不就帶出上百萬獨當一面的領軍人才?

如此一來整個華夏科技研究局面就會煥然一新。

這是高建武的野望,所以哪怕犧牲一點現在科技專案進展的進度,也必須保護這些火種能夠照亮華夏更久的科技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