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科幻 > 水門甲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三零九章 亂想三國(五)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三零九章 亂想三國(五)

而曹爽軟禁郭太後的舉動,以及之後吃穿用度自比皇帝,縱容手下揮霍無度,一時之間朝野上下全部都要按照曹爽的安排進行。

而這一切,都在司馬家人的眼中看著,雖然司馬懿受到排擠在家稱病不出,可司馬懿一直在想著一件事,那就是讓曹爽名正言順的下臺。

再積累了足夠的怨言之後,司馬懿趁著曹爽祭拜祖先的時候,發動了正始之變,先勸慰曹爽交出兵權,之後誅殺曹爽三族。

無論是怎樣的一番鬥爭,但曹魏集團內部曹姓的將軍,就此斷檔,就連夏侯淵的兒子,看到如此情況,也是早早的投降蜀漢。要知道離夏侯霸父親死於定軍山,在黃忠手下折戟時,也就過去了不到三十年。曾經勵志復仇的夏侯霸看到曹魏內部的情況,都不得不害怕司馬家族及其勢力。可想而知的是,整個曹家勢力所掌握曹魏多大的權利,也就能夠很清楚的看明白,雖然名曹魏,但事實上已經是由司馬家掌控一切了。

不過這一切,司馬昭這個人,應該只算是個看客,但司馬懿身上的傑出軍事才能,司馬昭繼承的很好。所以對於曹爽的風格,其實司馬昭也是十分厭煩的,畢竟當時大將軍曹爽伐蜀,而司馬昭就是徵蜀將軍,這一次失敗的伐蜀計劃,讓司馬昭也是看在眼裡。

而曹在位的時候,興起了一種奢侈之風,而司馬昭卻免除當地苛捐雜稅,這讓司馬昭執政地的百姓非常高興。也不得不說的是,司馬昭在前期的時候,腦子靈活且對百姓很好。

而伐蜀時期的司馬昭,算是整個曹魏集團當中,戰術比較明確的一人,同時卻也並沒有太多的野心去做一些什麼事,只是為了保障自己的戰友和自己的百姓能夠安定。

而司馬懿死後,由其兄長司馬師掌管曹魏軍政大權之時,其實司馬昭也是很尊敬其兄長。其實司馬昭和劉禪的性格有很多類似的地方,但司馬昭這個人有些隨遇而安的意思,但碰到事情的時候卻又冷靜的可怕,相對於司馬師那種軍紀嚴明不苟言笑,司馬昭倒是能夠比較樂天的處事,但也能夠快速的做出決斷且眼光毒辣。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並且司馬昭有一玩伴也是非常有頭腦的,那就是之後的賈充。不過年齡相仿的兩人在之前,應該算是很不錯的玩伴。

而與他們同齡的人,也不得不說還有一位,那就是諸葛誕。諸葛誕與東吳的諸葛瑾以及蜀漢的諸葛亮,算是同族,不過就從稱號上,也能大致的判斷這人的差距。《世說新語》:諸葛兄弟三人並有盛名,各在一國。於時以為‘蜀得其龍(諸葛亮),吳得其虎(諸葛瑾),魏得其狗(諸葛誕)。

當然,諸葛瑾的後人其實也不咋樣,不過諸葛誕,則更是不行。首先戰略眼光不行,其次臨場指揮也不太行,而且識人的能力也不怎麼樣。

要知道魏蜀吳三國,無論戰爭勝負,曹魏的國力一直算是最強的。而司馬昭大部分時間都是在西方防禦著蜀漢的數次北伐,基本上有來有回但也不算消耗過大。而諸葛誕則是一直傾向於東南方的孫吳方向。

也不得不說的是,雖然曹魏的大將軍曹爽被誅,可總有忠心與曹魏的人,想要起兵造反,來營救魏國幼年皇帝曹芳。這就好像是當年其他人做的差不多,都想要藉著一些理由,來達到自己的目的。不過最終禍亂的不是別人,而是本國的百姓,本國的士兵。

先有太尉王凌計劃起兵推翻司馬懿,卻又另立皇帝曹彪為魏國皇帝,這個心思到底是什麼樣,大概誰都能看明白。畢竟無論是曹芳還是曹爽,以及司馬懿都是魏帝曹留下的遺詔,這些從過去來說,才是正統。然而王凌的行為更像是之前的董卓。可惜事情敗露,被司馬懿討伐。

而諸葛誕就在這個王凌被討伐的階段,被司馬懿任命為鎮東將軍,登上了這個與名聲匹配的舞臺。轉年而來,諸葛誕看東吳有築城動作,以為是吳國要進攻,自然提議趁對方落足未穩,開始進攻東吳。

此時司馬昭為監軍,諸葛誕則是萬分不服,畢竟這麼一個玩世不恭之人,既然能夠高於自己的地位,實在是心有不忿。司馬昭雖為監軍,可前有父親司馬懿總攬大權,排程所有,現有司馬師掌控全域性,司馬昭認為這種全面佔優的戰事並不會出什麼問題,也就未多做參與。

然而戰局在冬天急轉直下,就因為浮橋斷裂,互相踩踏淹水,死亡數萬人。三路大軍伐吳,算是大敗而歸。

此戰司馬師將責任攬至自身,而司馬昭也因身為監軍而削去侯爵爵位。兄弟二人私下聊天,司馬昭充滿不解,司馬師卻說道,‘如果此時我不罰你,又怎能讓其他人服從於法律,只有法紀嚴明,曹魏才不會垮,曹魏這種體制才不會出問題。’

司馬昭更為不解,‘為什麼我們不能取而代之呢,現在的曹魏還剩下了什麼,奢靡之風,造反生事?’

司馬師搖搖頭道,‘我們畢竟身為魏國臣子,就要有為臣子的想法,即使是這個曹魏要倒了,這個法制不能倒。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不會崩塌,相信我們的子民才會得到幸福,而我們想要守護的人才能得到幸福。’

司馬昭還是不能釋懷,為什麼現場指揮官的指揮不當,最終責任還是落到了自己的身上。

不過司馬昭有一個好妻子,王元姬。王元姬十五歲嫁給司馬昭,在此之前,朝中都說如果王元姬身為男兒身,自然是國家棟梁。可惜身為女兒身。

而王元姬則是勸慰道,‘兄長的意思你還不明白麼,只有自身做到了,之後執法的時候,才能夠讓更多而人信服我國的律法,最終形成遵守律法的習慣,沒有法治的國家,終究會產生混亂。而只有法制得當,國家才能安定,百姓才能安邦。而這一點,只有先從我們自己出發,才能讓其他人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