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科幻 > 水門甲最新章節列表 > 第四零六章 因地制宜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四零六章 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這種話,說起來好像就是一個成語,但是大多數情況來說,是一件非常難以做到的標準。這個事情其實就好像是孔子提過的因材施教有教無類的學術差不多。

可孔子當時的出發點,是按照自己生活的時代,自己所身處的那個時代那個文化背景之下能說出的話,而有時候這種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方式,並不會有一個特別好的結果,這一點從宋朝可以說是有一個非常明顯的展示。從北宋到南宋的過渡正是因為當時領導者對於時事的判斷不夠,選擇了重儒學而輕兵法的這麼一種文化傳承制度,而隨著這政策,還出現了像是朱熹這樣的大學家對於論語以及其他儒家學說的及時整編。

但無論是怎樣的編輯,其實也都是為了統治者能夠更合適的管理自身內部的這些問題。可儒家學說自然有著一定的弊端,而恰巧在宋朝時期,我們國家的外部少數民族問題,還是一種比較嚴重的問題。這才導致了宋朝戰亂情況比較嚴重,即使是對於某些情況選擇割地和稱臣的選擇,卻也依舊不能改變北方地區的混亂情況。

其實戰事不利也導致了國內的不穩定,讓北方在沒有一個天塹進行守衛的情況下,這個北宋整個國家滅亡的情況。

這其實也不能說怪當時的統治者,更不能怪孔子的儒家學說,只是因為當時的統治者做了一個並不算是合適的選擇,從而導致了這樣的問題出現。其實就是因為做出這個選擇的統治者並沒有考慮因地制宜的重要性。

而為什麼因地制宜還有因材施教這種事情非常難以做到的原因,就是在於這個受教人和這個管理的地界進行判斷,是非常困難的。

這就好比是對於一個人的判斷,就算是一個心理專家,想要瞭解一個人,也需要一個非常久的過程,並且你也不能確定這之後的外部環境影響對於這一個人是否有著其他的影響。

僅僅一個人就是這樣的問題,更不用說是整個一片地域的問題了。關於這樣的情況,我們有一個總結,那就是蝴蝶效應。

蝴蝶效應是說,初始條件十分微小的變化經過不斷放大,對其未來狀態會造成極其巨大的差別。有些小事可以糊塗,有些小事如經系統放大,則對一個組織、一個國家來說是很重要的,就不能糊塗。

“蝴蝶效應”的初始就是混沌的,在不準確或者說是不精確中產生的,所以什麼樣的可能都會發生。

蝴蝶效應是混沌學理論中的一個概念。它是指對初始條件敏感性的一種依賴現象:輸入端微小的差別會迅速放大到輸出端,蝴蝶效應在經濟生活中比比皆是。

所以有時候對於這些事情進行一個非常規的判斷,是沒有效果且沒有效率的。就過去孔子生活的時代,這種事情應該來說算是比較合適的。

在古代的時候,能夠學習的人,其實是非常少的一個群體,這樣的一個群體,是並不需要為了生存而付出大量時間的人。其實也就是基本處於社會頂端的少部分人來接受教育。而過去也並沒有那麼多的知識來學習理解,自然就有足夠的時間來判斷這個學生到底需要一個什麼樣的教育。

而之後孔子的學生也是能夠瞭解到這些的事情,但再向後之後,隨著儒家學說教授的人越來越多,這種事情可能就有些越發的困難起來,最終也就讓這個學說變化的越來越多。而相應產生的像是墨家學說等這樣的理論學說也是越來越多。

當時戰國時代的百家爭鳴,其實就是因為當時每個國家都有可以適應自己的學術,而整個國家也有一些人希望接收到不一樣的想法,所以當時允許這樣的情況出現。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可隨著這些年代的時間推移,也可能是因為統治者對於這種統治的要求,這樣雜七麻八的學說,基本上都被完全消弭掉甚至是融合到了其他的東西裡面,總之,都是為了自己的統治來增加和刪減的東西。

其實我們現在瞭解到了這些東西,其實都是過去統治階級為了獲得相應的支援,來獲得相應的知識。畢竟這個世界其實就是這麼一個傳承罷了。真正的真相已經湮沒在時間當中了。

但無論是怎麼樣的方法,這也是一種管理方式罷了。而現在因地制宜的方式,就是因為我們這個時代因為有了大量的人口,所以不能夠像是之前的樣子採用哪種因材施教的方式,才選擇了現在這種應試教育以及一系列的管理方式來進行整個社會的推進。

當然這樣的選擇其實也並不是什麼錯誤,因為整個情況下都是因為這個自適應性的存在。因為不論是人還是其他的東西,其實都能夠有一種自適應性,來適應這些周圍的東西。

就像是我們反向來看蝴蝶效應來說,我們根本不能知道最終的結果,那麼我們開始的選擇也沒有必要做到那麼多的東西。

而這種因地制宜的情況,就是最適合的一種方式,雖然有一些人可能會有一些不合適,不舒適。但這也是自適應性沒有完全應用足夠的象徵。畢竟人類的自適應性其實就是這麼一個樣子,有時候很難調整自己也是因為自適應性罷了。

可我們也不能夠因為擁有這種自適應性,就把因地制宜和因材施教這樣的事情完全的放棄掉。因為如果能夠進行這樣的選擇,才是教育和管理的最佳方式,而這樣的最佳方式才是最有效率的選擇,而靠著自適應性去解決問題,總歸效率低下並且還有可能產生不必要的損失,所以我們更應該做的,是調查研究之後按照仔唯物辯證主義研究得到的結果,來判斷這件事情是不是能夠得到一個合適的結果。

最終來進行這種管理方式確定的人,其實要擔負很重要的責任,畢竟計劃趕不上變化快,這確實是一件事實。所以偶爾這種因地制宜的事情卻根本推算不出真正需要什麼,這個需求就已經過去了。而真正的市場剛性需求,則很難調整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