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大明:我,調教木匠皇帝最新章節列表 > 第0853章 崇禎的倒行逆施,回來了,都回來了!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0853章 崇禎的倒行逆施,回來了,都回來了!

十二月的遼東,已經白雪飄飄。

時值一六三四年,小冰河期已經展露崢嶸,遼東大雪紛飛天氣奇寒無比。

而沉陽城中,大同黨人們齊聚徐光啟家,為這位大明的工部尚書送行。

徐光啟是明末少有的集科學家、農學家、天文學家、數學家、水利學家,他不僅僅是大明的瑰寶,更是華夏的瑰寶。

徐光啟這些年所做的貢獻尋常百姓可能不怎麼知曉,但大同黨人都很清楚,天啟中興的盛世種種,背後都有著徐光啟默默無聞的貢獻。

這是一位不喜名利的大才,更是張好古他們少有的知心人。

徐光啟家中已經佈置好靈堂,張好古看著靈牌和棺槨,忍不住嘆了口氣,他在這個世界上能隨心交流的朋友,又少了一位。

仔細算算,自己眼下還有多少朋友呢?

張好古哀慼的看著靈牌,神情滿是悲傷,徐光啟這幾年看似默默無聞,但徐光啟所做的貢獻卻是驚天動地的,這些是能促進華夏發展,是可以傳承下去留給後人夯實基礎的財富根基。

盧象升說道:“徐老不要風光大葬,只要求一副薄棺可以裹屍。”

張好古點了點頭:“雖然這樣說著,但徐老的功績和事蹟都要切切實實的記載下來,生前徐老不重名利俯首農桑,這逝後總不能讓徐老繼續如此了。”

黃宗羲走上前來:“徐老已經走了,明公還是節哀吧。”

張好古問道:“徐老的家卷,一定要照顧好,徐老作出的功績是有目共睹的,這是一位真正的大同黨人,一位真正心懷天下的仁者。徐老家卷有什麼要求,有什麼需求,儘量都要滿足,不能讓人說我們這人剛走,茶就涼了。”

黃宗羲說道:“明公放心,學生明白。”

關於徐光啟的事蹟,很快在沉陽城傳開,隨後是周圍各地,等當徐光啟出殯當日,大批百姓趕來為徐光啟送行。

遼東的百姓懂得不多,不知道什麼數學,什麼軍器,但老百姓知道徐光啟研究的是風調雨順,是四季時節,研究的是怎麼讓老百姓能吃飽飯,研究的是怎麼利用遼東的水利讓老百姓能豐衣足食,家有餘糧...

老百姓很單純,也很樸實。

老百姓知道徐光啟做的都是為天下百姓好的事情,這就是善人,是值得大家送行的好官。

於是這一日,沉陽及周遭數萬百姓來為徐光啟送行。

徐光啟的棺槨被他的弟子們抬著放在四匹馬拉的馬車上,周圍有一隊騎士進行護衛,張好古等人親自扶靈,大同社用最高的榮譽來為徐光啟送行,直至將其棺槨送入沉陽城外天柱山。

這裡本來是努爾哈赤的福陵所在,可惜修建了沒幾年,大清國都沒了,這裡被大明接手,原本修葺建造的建築設施也都被保留下來,經過改造後,成為了全新的陵園。

徐光啟第一位入葬天柱山陵園,張好古的要求就是立碑作傳,將徐光啟的事蹟流傳千古。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而在徐光啟辭世後,張好古再一次召開會議,一方面是號召大家向徐光啟學習,多做實事,二是要在沉陽建設一所全新的學院,名字已經定下了:光啟農學院。

張好古不僅要建設一所以徐光啟名字來命名的農學院,還派使者去京師彙報,希望朱由檢能懂事一點,給徐光啟追贈一番。

而朱由檢對徐光啟還真沒什麼惡感,加上張好古親自來信,所以朱由檢給徐光啟追贈了太子太保、文淵閣大學士等一系列頭銜,給了徐光啟極高的待遇。

而徐光啟的墓碑也就成了:明故大夫太子太保贈少保太保工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徐文定公墓闕。

張好古親自題文物元勳、熙朝國輔,王左儒宗。

張瑞圖提輓聯:治歷明農百世師經天緯地,出將入相一個臣奮武揆文。

應對的都是徐光啟在農業、軍事、水利等方面的成就,可謂完美概括了徐光啟的畢生功績。

而崇禎元年,也在徐光啟溘然長逝中宣告結束。

崇禎元年結束,崇禎二年到來,新的一年開始,也是朱由檢正式親政掌權的第一年。

身為大明的皇帝,朱由檢已經迫不及待要宣告自己的施政理念了。

於是在新年早朝之上,朱由檢直接宣佈自己會恢復祖制,敬天尊祖,讓大明朝回到正軌上來。

這一系列發言直接讓舊黨的官僚們和勳貴們興奮的叩首直呼“吾皇萬歲”!

什麼是好皇帝啊,這就是好皇帝!

知道大家夥才是大明朝的中流砥柱,知道大家夥過得苦,憋屈了十年,終於要給大家夥一個發洩賺錢的機會了!

而作為廢新法,效祖法的第一條,朱由檢就是宣佈取締新軍,恢復衛所制。

日後大明沒有新軍這一說了,大家都是大明的兵,自然都是衛所營兵。

而取締了新軍,那新軍原有的待遇自然也是全部廢除。

而朱由檢這麼做的原因很簡單,他認為朝廷養著這麼多全職士兵太浪費了。

“朕翻看前朝公文,當年養四十七萬新軍,朝廷每年支出的銀兩高達數百萬!”

“訓練、火器消耗、糧餉、補貼...一樁樁一件件,朕看的是觸目驚心啊!”

“昔年太祖養百萬兵而不耗一文,為何朝廷如今養四十七萬兵需要花這麼多錢?”

“每日操練,三日一小訓,五日一拉練,每月還要比武,每年還要演武,這消耗的軍械能不多嗎?這種種開支,朝廷每歲要額外支出多少錢?”

“如今天下承平,四海安定,也到了刀槍入庫馬放南山的時候了,朕覺得沒必要再花費如此多銀兩了,還是恢復衛所制,讓兵士自行耕地就食的好。如此一來朝廷每歲可節約數百萬銀兩,這筆錢做什麼不好?”

面對朱由檢提出來的廢除新軍恢復衛所的想法,舊黨群臣立刻表示贊同。

是啊,新軍這東西天生就是克他們這些人的,自從新軍建立以來,是打了不少勝仗,可這樣一支新軍擺在那裡,群臣也害怕啊,畢竟新軍一開始見血就是拿貪官汙吏來練手的,這誰不害怕?

如果把新軍取締了,那大家不僅能睡覺睡得安穩,而且日後也少了威脅,也不用害怕朝廷了,這是大好事啊。

於是舊黨群臣紛紛表示贊同,認為就該廢除新軍,大明的天下裡不允許有這麼牛逼的東西存在,就像當初勳貴和群臣坑死戚家軍一樣,如今新軍已經嚴重影響到勳貴和群臣的利益了。

見群臣都表示贊同,朱由檢也認為自己這個想法是對的。

皇帝上位總要展現一下自己的施政抱負,先廢除新軍宣佈恢復祖制,天下百姓必然意識到自己是一個仁善的,純孝的好皇帝!

孫承宗雖然有心反對,但他卻根本沒機會開口,只能眼睜睜看著聖旨下發。

而孫傳統知道這個訊息後,屢次上書希望朱由檢撤回成命,可他的上書壓根就沒送到朱由檢桌子上去,早被人攔下來了。

溫體仁和朱純臣等人見孫傳庭這麼固執的不斷上書,也是忍不住了,他們也不能一直這麼壓著孫傳庭的上書,只得去找孫承宗,希望這位舊黨的文武擔當來勸一勸:“次輔啊,這孫傳庭屢次上書希望陛下收回成命,是不是不太好?”

“陛下已經下達的聖旨,怎麼能輕易收回?而且廢除新軍改為舊制,對他來說也沒有什麼損害啊,他為什麼非要反對呢?難道這不是對大家都有利的事情嗎?”

孫承宗無悲無喜的看著朱純臣:“對大家都有利,對朝廷,對天下就有利嗎?廢除新軍,朝廷唯一能打的軍隊被罷黜,那將來出了問題,朝廷又該怎麼應對?”

溫體仁哈哈一笑:“次輔您過慮了,大明在陛下的治下可謂盛世太平,怎麼可能會有災禍,莫要庸人自擾了。這些言論也不要亂說,這崇禎盛世,怎麼會有問題呢。”

見狀孫承宗也不想說什麼了,他這個次輔如今就是個擺設,他也懶得去爭論這些,最後孫承宗只是默默給孫傳統去了一封信,勸他不要繼續上書了,不然那些人不會輕易繞過他。

而孫傳庭收到孫承宗的信後氣的直接破口大罵:“一群誤國的奸臣!這不是要我大明自廢武功嗎?大明賴以威震天下的新軍沒了,那周遭藩國異邦能不生異心嗎?這些奸臣,只顧自己,誰想過大明?”

孫傳庭知道自己的上書都被扣下後,就感覺失望了,他很悲哀的發現,新黨才離開多久啊,大明又是妖氣橫生群魔亂舞,他感覺自己非常的無力,最後也值得罷休。

他還能如何?只能是勉強帶好自己手底下的兵馬,為大明儲存一點力量了。

而新軍將士們知道自己曾經的待遇都被廢除後,也是一陣慌亂,但崇禎還是說會給他們按照衛所待遇來發放錢糧,只不過日後待遇沒那麼高,但還能吃飽飯,而且不用頻繁操練演武了等等。

對此新軍將士們將信將疑,可他們畢竟已經是三大營的兵了,眼下也只好聽朝廷的聖旨辦事,但心中的疑惑和擔憂卻是揮之不去的。

廢新法,廢新軍後,朱由檢見沒人反對自己,便知道這是“天下苦新法新黨久矣”的表現,大家早就看不慣新法新黨了,祖宗的舊制才是好的!

朱由檢並不傻,孫承宗也好,錢謙益也好,都說過新軍新法的好處。

但孫承宗和錢謙益不明白,新軍新法,那都是天啟朝的東西,不是他崇禎朝的東西!

如今是崇禎朝,朱由檢自然不可能蕭規曹隨,他要把天啟朝和崇禎朝區分開來。

天啟朝實行新法,他就要推動祖制舊法;天啟朝廢衛所練新軍,不斷征戰,他就要廢新軍恢復衛所,刀劍入庫馬放南山;天啟朝以新黨執政,而他必須以舊黨執政。

如此他才能保證自己的地位和權威不受到威脅,朱由檢很清楚,他需要一支可以運用指揮的力量,而這支力量必然不是新黨和新軍,既然如此,他也只能恢復三大營,同時再恢復老朱家的忠誠舊部,勳貴的力量。

很快,朱由檢再次下達聖旨,宣佈恢復貴族們的舊有待遇,將一大批天啟朝廢為庶人的貴族再次官復原職恢復爵位歸還田宅,而這些勳貴自然感動無比,一個個對著朱由檢是不斷叩首表達自己的忠心。

對於這些勳貴們的表現,朱由檢很是得意。

朱由檢很清楚天啟朝有新軍和大將,他沒有那麼多大將,自然需要這些家傳武略的勳貴來為他帶領軍隊。

把曾經的新軍變成忠誠皇帝的三大營,然後恢復貴族們的待遇,把那些被廢黜的貴族重新提拔上來,這些貴族必然對自己感恩戴德成為皇帝的死忠。

因為是自己給他們地位,他們必須保護自己來維護他們的利益和地位。

朱由檢一口氣恢復了大批貴族的地位,歸還給他們宅院和奴僕,而這些勳貴也被朱由檢趁機安插進三大營,成為掌控三大營兵馬的實際指揮官,這些勳貴自然知道自己的地位來自於誰,一個個都對朱由檢表著忠心。

而身為成國公,靖難老臣朱能的子嗣後裔,朱純臣這個同為老朱家的人自然得到了朱由檢的重用,不僅恢復成國公的爵位,歸還田宅,朱由檢還賞賜了朱純臣一大筆錢,並委任朱純臣領五軍都督府,掌握京師三大營。

朱純臣自然是感激涕零,表示會為皇帝陛下帶好兵馬,讓皇帝陛下高枕無憂。

對此朱由檢更是自得,他覺得自己的一系列操作可比自己那皇兄朱由校強多了,看看自己,這一上來就把軍權和人事掌握在了自己手裡,已經大權在握了,自己這樣的皇帝,古往今來有幾個?

然而朱由檢還沒高興多久,他就突然發現,這朝中的舊黨,竟然大部分都是江浙地區的人!

這讓朱由檢瞬間意識到了問題:如果舊黨都是江浙地區的人,那麼以朋黨鄉黨為利益體的舊黨,和新黨有什麼區別?

都是一樣的勢大,那自己這個皇帝怎麼辦?

畢竟這內閣裡可不少人都是江浙出身啊。

於是朱由檢很快發動他那聰明的大腦,想到了新的辦法:廢吏考,恢復科舉,開恩科!

科舉還是有好處的,一次科舉中舉的人就自然形成一個山頭派系,雖然科舉也看地域,但還有恩師,有皇帝摻和呢。

朱由檢認為恢復科舉更利於自己掌權,開恩科後的士子可是自動成為皇帝的家臣,要叫皇帝恩師的。

無論是從君臣角度還是師徒角度,朱由檢都是那些士子的主子,這才是真正御下的智慧啊!

更何況朱由檢還打算趁這個機會多錄取點其他地域的士子和江浙一帶爭一爭,畢竟群臣鬥起來了,皇帝就可以安穩了。

很快,朱由檢宣佈廢除吏考恢復科舉,並於秋季開恩科,取士天下才子。

此訊息一出,不少士子才子都聞風而動,開恩科!

這可是成為天子門生的好機會啊,成了天子門生害怕日後沒有高官厚祿嗎?

如今朱由檢廢新法,廢新軍,恢復舊制,恢復勳貴們的爵位待遇等等一系列操作下來,又加上恢復科舉,對天下的地主士紳進行安撫,已經讓人們看的很清楚,朱由檢是要走回頭路的。

回頭路固然不咋的,但大家都有利益啊。

因此天下的士人也好,地主士紳也好,紛紛支援,表示這是仁政,是仁君明君才有的為政舉措,並廣派水軍去散播,還刊印報紙,好讓朱由檢知道大家都是支援他的,一定要好好幹啊。

而得到了四方反饋的朱由檢更是認為自己所做的沒有問題,他很快又下達了新的旨意,恢復孔家衍聖公的地位,把孔府還給孔家,讓孔家繼續執掌曲阜。

這下那些在農場裡的孔家老爺們可是真的喜極而泣了,當場就興奮的抽過去了好幾個。

很快孔家老爺們就脫去身上的粗布衣服,換上華貴漂亮的服飾,打扮的正氣凌然的模樣,前往京師謝恩,他們可是真的要好好謝謝朱由檢,不然他們可能要在農場裡幹一輩子了!

新政沒了,新軍沒了,吏考沒了,勳貴官僚再次騎在了百姓頭上,地主士紳也重新支稜起來,加上開科舉,恢復孔家地位,朱由檢的一系列舉措在舊黨文人士子和地主士紳看來就是千古名君!

大明也就一個仁宗一個孝宗,至於憲宗?

那是什麼?

還是孝宗好,乖乖聽大家的話,這不就有了弘治中興嗎?

至於天啟中興?盛世大明?

老爺們遲早讓筆桿子黑死他!

於是在文人士子和地主士紳這些既得利益者的鼓吹下,在勳貴官僚這些封建權貴的奉承下,朱由檢感覺自己真的是堪比孝宗的千古仁君了。

很快,朱由檢又下達了一個寬慰人心的好消息:反貪局,崇禎朝也不需要了,大明有御史和檢察院就夠了!

這個好消息簡直是重大利好,讓原本還有些擔憂的官僚權貴們一個個是驚喜萬分!御史們也是沒料到自己還能有掌權的一天。

反貪局沒了,那就相當於枷鎖鐐銬沒了,大家夥真的可以過上為所欲為的好日子了!

崇禎皇帝,果然是好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