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大明:我,調教木匠皇帝最新章節列表 > 第0864章 大明暴亂,揭竿而起!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0864章 大明暴亂,揭竿而起!

武英殿中,朱由檢在大發雷霆。

他認為自己是被張好古給羞辱了。

開玩笑,自己堂堂大明的皇帝,還需要張好古教自己怎麼治國嗎?

“你們都給朕說說,難道朕還需要張好古教朕嗎?!”

猶是氣不過的朱由檢直接看向了自己的內閣大臣們。

內閣首輔錢謙益,內閣次輔孫承宗,內閣大學士溫體仁、劉鴻訓、喬允升、楊昌嗣,施鳳來這些人是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愣是沒有一個敢作聲的。

陛下你到底會不會治國,難道還要我們說出來嗎?

張好古什麼段位,陛下你什麼段位啊。

一個倔強的黃銅幹嘛還要跳起來去打最強王者的波稜蓋啊。

論治理天下,大明這二百六十多年的歷史裡,能與張好古比肩的有幾人,人家可是真的上馬治軍下馬治國,一手搞吏治一手抓軍事同時還能發展經濟穩定民生。

至於我們的崇禎皇帝朱由檢,那只能說自信是有的,有自信是好事,但自信過頭了,就是另一個問題了。

而崇禎皇帝還正在氣頭上,看著群臣不說話,他更惱怒了:“朕當初還是個皇子的時候,有師傅說朕不通軍略,不知如何治國,只能當個安樂藩王。那時朕只是個皇子,朕認了。”

“朕的兄長繼位,朕為親王時,儘管朕憂國憂民,可朕當時只是親王,朕的文章論述被兄長說不可為君,勉強可當個盛世王爺。兄長之言,朕也認了。”

“可現在,朕已經位登九五,乃是天下至尊,大明的皇帝,難道朕到了如今這個份上,還不知道該怎麼治國,怎麼治理天下嗎?!”

錢謙益等人啞然了。

像這種官做的越大就感覺自己懂得越多的蠢貨不少。

不過真覺得自己官爵地位上去了,就什麼都懂了,那最後鬧出什麼笑話都不奇怪。

哪怕是錢謙益,到了內閣首輔的位置上,他都沒感覺自己什麼都懂,反而感覺自己什麼都不懂,越是身居高位越是戰戰兢兢。

但轉念一想,有個這樣的皇帝,似乎也不是什麼壞事,起碼大家更好湖弄了。

因此眾人齊齊拜服:“陛下聖明,唯陛下可作威作福。”

嗯,皇帝您說什麼我們都應和,看在我們這個賣力當捧跟的份上,國庫裡的銀子多分我們一份不過分吧?

而朱由檢見群臣都附和自己,更覺得自己本事足夠了,當即就下令:“既然如此,那就厲兵秣馬,朕要練出一支虎狼之師,然後去討伐張好古那個逆賊!”

皇帝下令要訓練虎狼之師,那麼五軍都督府自然是不可能閒下來的。

五軍都督府大都督,成國公朱純臣坐在首位,一票勳貴候伯坐在兩側,大明的勳貴們開始討論如何訓練大軍。

“如今各地已經招募了十八萬鄉勇,這些鄉勇訓練一番,倒是可以拿出去湊數。”

“你也說了這是湊數,真正打起仗來,誰上去對抗大同社的大軍?指望這些鄉勇?他們不直接崩潰就謝天謝地了。”

“可不指望這些鄉勇還指望各地那些衛所嗎?那些衛所連臨陣放三槍都做不到,鄉勇訓練好了,起碼敢拼命。”

“說起來我們現在還有二十萬新軍,能不能把這二十萬新軍給訓練一番?”

“說得輕巧,這二十萬新軍訓練要花多少銀子?每個月四五十萬兩打的住嗎?天啟朝的時候,每年近四十萬新軍訓練,一年消耗就要四五百萬兩銀子。天啟朝有這個錢,崇禎朝有嗎?”

聽到這話有人不解了:“國庫裡不是說有十幾億兩白銀和成堆的黃金嗎?朝廷怎麼會沒錢呢?”

聽到這個問題,一眾勳貴啞然了。

朱純臣看向那個提問的勳貴,一旁連忙有人小聲解釋:“大都督莫怪,這小子才剛進入都督府沒多久,他是那邊的人。”

朱純臣看了看其指向的方向,頓時明白這是哪位勳貴的子嗣了。

於是朱純臣說道:“都是一家人,也沒什麼好隱瞞的,和他說說怎麼個情況吧。”

一個勳貴說道:“國庫裡的確有很多金銀,準確的說,有白銀不下十八億兩,有黃金足足三億五千萬兩。這筆金銀,就是銀行發放寶鈔的底氣。”

“這筆錢有一部分存放在大明銀行裡,作為銀行和地方兌換金銀的儲備。可是那筆銀子已經被拉到遼東去了,如今國庫裡大約有十五億兩白銀和三億兩黃金。”

“而這筆錢,是不能動的。”

那新人更不理解了:“如今朝廷到了危難的時刻,地方寶鈔氾濫,百姓紛紛要求兌換金銀,寶鈔已經不值錢了。而軍中又多有怨言,許久不曾發餉,地方衛所也是矛盾重重,眼看天下就要動盪,這個時候不掏錢什麼時候掏錢?”

另一個勳貴無奈的說道:“小子,你當我們是傻子嗎?”

“我們難道不知道什麼重要麼?只要能保住大明朝,就是保住我們自己,這個時候我們豈能吝嗇金銀?可國庫裡的金銀壓根沒法動,它就在那裡,但我們動不了,明白嗎?”

勳貴們傻嗎?

勳貴們可不傻,他們很清楚自己如今的地位是怎麼來的,如果崇禎朝垮臺了,那他們誰也沒有好下場。

因此別看這些勳貴貪腐,喝兵血,欺壓百姓,但他們也知道軍隊的重要性。

而國庫裡經過天啟朝多年累積,金銀成山,可以說哪怕讓崇禎朝揮霍一百年都揮霍不完。

可是這筆金銀雖然就在國庫裡,但沒人動得了啊。

據說東林黨人在接受戶部和國庫後第一時間就去國庫查驗了,國庫裡的確是有那麼多金銀不錯,當時看著國庫裡那碼成山的金銀,幾乎要把東林黨人給閃瞎了眼,這些東林黨人都以為自己要發財了。

可誰成想再去國庫察驗時,金銀就沒了!

沒了!

十幾億金銀,說沒就沒了!

東林黨的大老們當時差點沒瘋了,身為戶部尚書的施鳳來更是當場兩眼一翻,差點就去追尋先帝了。

這麼多金銀沒了!

沒了!

這訊息誰敢傳出去?東林黨人當時就下了封口令,誰也不敢把這事透露出去。

而朱純臣這些勳貴也是後來才知道,金銀還在,只是被大同社人給弄到暗庫去了。

大同社那些人經營朝廷這麼多年,國庫被修的水火不侵刀槍不入,又分地上地下,明庫暗庫。

如今明面上擺的都是些珍寶,例如什麼名貴的玉石珠寶,什麼古董良材,這些東西很值錢,但一時半會兒是不能換成金銀的,這種東西屬於盛世值錢,亂世就真的什麼也不是了。

而大明朝的金銀如今都在暗庫裡,暗庫在哪裡,怎麼開,這就不是東林黨人知道的了,畢竟大同社撤走的時候可是幹淨利索,什麼也沒留下來。

眼下這國庫裡的金銀都還在,但就是不知道在哪。

而這件事一開始東林黨那些人還打算瞞著,可勳貴們都知道了,那皇帝能不知道嗎?

皇帝知道了都裝作不知道,那勳貴們自然更不敢輕舉妄動了。

誰都知道,那些金銀肯定讓大同社給藏起來了,但這個訊息不傳出去,那天下人對朝廷還抱有希望,知道朝廷有錢,隨時可以解決一切問題。

可如果這訊息傳出去,人們都知道朝廷沒錢了,那各地動盪會立刻加劇,不僅僅百姓要亂,軍隊也會生出諸多事端,至於那些有野心的,一個個必然跳出來搞事。

可以說這處於薛定諤狀態的金銀就是崇禎朝的底氣,只要這筆金銀不動,誰也就不知道朝廷真正的底細。

而這個時候如果去和遼東開戰,那不是等著被遼東揭穿嗎?

更何況張好古那邊什麼配置,自己這邊什麼配置,拿什麼去打張好古,拿嘴嗎?

朱純臣看著呆愣的新人,很無奈的點了點:“這些事,朝中該知道的人,都知道了,不該知道的,也都不知道。”

“你遲早要知道,今日告訴你,就是讓你嘴巴緊點,莫要把不該說的都給抖露出去。”

又有勳貴說道:“國公,我們如今該如何是好啊,陛下可等著我們訓練大軍呢。”

朱純臣說道:“如今這個情況,只能問陛下要銀子了。”

“要銀子訓練大軍?”有人問道。

朱純臣搖搖頭:“不,是要銀子我們自己分了。”

說著,朱純臣很無奈的對著皇宮的方向拱了拱手:“我等都是陛下的臣子,是大明的勳貴,自然要為陛下,為朝廷分憂解難。”

“如今這情況,戰端一開,刀兵一起,大明必然陷入水火,天下動盪,生靈塗炭,而大明朝也必然勢如危卵。”

“為今之計,乃是不讓戰事打起來。”

“陛下有錢,就覺得可以和遼東決一死戰,但陛下不知兵事,單純有錢又有何用?我們只有讓陛下把錢都掏出來,等陛下沒錢了,自然也就熄了開戰的心思,到時候天下才算是太平了。”

“那這筆錢...”有勳貴試探著問道。

朱純臣拍了拍胸脯:“我等是勳貴,自然是要承擔起這個責任,這筆銀子就由我們暫時替陛下存著,等日後朝廷國力上來了,有能力打仗了,再把銀子還給陛下。”

這話說出來,眾勳貴們是眼前一亮:是啊,如今朝廷不能打,打就是必輸無疑,說不定連帶大明社稷都要丟掉。

這個時候他們吃喝卡要,那不是毀了大明朝,恰恰相反,那是在救大明朝啊。

只要戰事不開,遼東就不會打過來,遼東不打過來,大明還是大明,朝廷還是朝廷,他們自然也還是高高在上的勳貴,而陛下也還是大明的皇帝。

因此,這個時候拿皇帝的錢叫貪汙嗎?

那叫偉大的拯救大明行動!

至於日後什麼時候大明國力回去了,朝廷又充滿實力了。

照眼下這樣吃拿卡要下去,再等等吧,等大家都富裕了,再讓朝廷富裕。

先富帶後富,總能共同富裕的。

勳貴們達成一致後,朱純臣等人又去聯絡內閣的東林黨人。

顯然要讓朱由檢掏錢,不是勳貴一家就能辦得到的,這掏銀子的風險不能勳貴們自己擔著,當然分銀子的時候肯定東林黨的正人君子們也都是要分潤的。

畢竟正人君子們也要遊船狎妓,也要購置田產的嘛。

大明朝的畫舫青樓裡的清倌人們還是很貴的,雖然說起來這些高貴的清倌人和戲子沒什麼區別,但高階戲子價錢不一樣啊,打賞都是幾十上百兩起步,若是要贖身或者要包個十天半拉月,那幾百兩銀子都打不住,幾千兩幾萬兩都是尋常事啊。

大明的勳貴也好,東林黨的正人君子也好,這些大明的大人物們可是最有愛心的,見不得清倌人們沒人捧,見不得這些弱女子受苦,富有仁愛之心的正人君子們可是時常就要去奉獻一番愛心,好好安慰這些可憐人的。

至於土地田畝那就更不用說了,大明的老百姓苦啊,苛捐雜稅重啊,老百姓那十幾畝地,幾口人,怎麼能供得起朝廷的賦稅呢?

老爺們心善,見不得泥腿子們奔波勞碌,直接把泥腿子們的地買了,到時候泥腿子們給老爺種地,不就不用給朝廷繳納賦稅了嗎?

而只給老爺交租子,不比給朝廷繳納賦稅,還要給老爺交租來的划算?

本來朝廷要你三成,老爺要你五成,你只剩下了兩成,可現在給老爺當佃戶,老爺要你七成,你現在能剩下三成了,開不開心?

於是,在勳貴們,東林黨人們,地方官吏們不遺餘力的貪腐,侵佔田畝,壓榨百姓,肆意索賄之下,大明天下是愈發動盪了,而老百姓們更是欲哭無淚,想哭都不敢哭,生怕被老爺們關進大牢裡。

憑什麼哭?你怎麼敢哭?

是對大明朝,對皇上有什麼怨言嗎?

難道朝廷對你們這些泥腿子還不好嗎?

最後,百姓們哭都不敢哭了,只能麻木的看著自己的一切被貪官汙吏,被士紳地主奪走,甚至只剩下的這條命,都要賣給這些老爺們,被當做騾馬一樣驅使。

是的,是騾馬而不是牛馬。

因為無論是牛還是馬都是值錢的,泥腿子們不值錢,頂個騾馬就頂天了。

崇禎皇帝朱由檢對這些並不清楚,他認為自己的崇禎朝還是好的,至於多收一點賦稅,那也是應當的,誰讓朝廷現在缺錢呢?

朝廷要錢,地方衙門要錢,訓練軍隊要錢,什麼不要錢?

大明朝的國庫裡有金銀但動不了,朱由檢也不願意凡事都用自己的小金庫,畢竟一個沒錢的皇帝註定是悲催的,他必須要保證自己手裡有錢。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因此,那就只能苦一苦百姓了。

畢竟百姓已經過了那麼多年好日子,家家肯定不缺金銀,糧食也是足夠的。

百姓都豐衣足食了,那再奉獻出來供養朝廷,也是應該的吧?

然而朱由檢壓根沒考慮,自己定下一分的稅,下面就敢報十分的稅,然後最底下的那些人就敢要一百分的銀子。

人都是貪婪的,而在沒有明確的限制和監督之下,這些掌握了權力的人,慾望也會變得無限大。

百姓們在這樣的重壓之下,終於有得忍不住揭竿造反了。

一時間山東、河南、山西、湖廣、江浙等地都有百姓揭竿起義,這些百姓打擊那些地主惡霸,不法士紳,聚眾呼嘯山林,豎起替天行道的旗子來,可是把各地官府折騰得不輕。

而這些頻繁的造反,地方的衙門基本都是隱瞞不報,他們可不敢讓皇帝知道自己這裡發生了百姓造反的情況。

這些縣老爺,知府老爺們手裡有衙役,有衛所兵,還能僱傭士紳地主的家丁,而由衛所兵,衙役和士紳地主的家丁打手組成的三方聯軍,就是這些老爺們的平叛主力。

在這些縣老爺知府老爺不惜一切代價的鎮壓之下,很多百姓的起義最後都失敗了,但在這個過程中,也有很多百姓起義的實力越來越強,在一次次戰鬥之中逐漸鍛鍊出來,甚至能抵擋住官軍的鎮壓和掃蕩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為了避免事情進一步鬧大,最終鬧得不可收拾,這些縣老爺知府老爺往往又會選擇妥協,例如劃定一塊區域,讓這些造反的泥腿子自己去折騰,只要不來縣城,不去一些大的鄉鎮搗亂,那老爺們就當做沒看見。

至於一些地主士紳被索要糧食金銀,那就不是老爺們能管的了。

畢竟自古皇權不下鄉,鄉鎮應當有地方鄉賢治理,這也是大明的祖制啊,老爺們管好城裡就行了,城外要是出了問題,那就是地方士紳鄉賢該想辦法解決的,如果這些士紳鄉賢解決不了,那你們憑什麼和老爺我共治地方啊?

這些地主士紳見官府不管不問,那也只能是自己訓練家丁打手,去和那些造反的泥腿子死拼到底,總不能白白把糧食和金銀交出去吧?

而地方的地主士紳和泥腿子們打成一片,沒人再來煩老爺們時,老爺們就高興了。

縣城安全了,那天下就太平了,大家又可以載歌載舞,繼續過著無憂無慮的好日子去了。

至於大明的天下到底爛成了什麼樣?

這個不重要,只要皇帝看不到,那大明的天下就一點問題都沒有。

君不見地方造反的泥腿子那麼多,可朝廷裡還是天天報喜嗎?

沒錯,崇禎皇帝朱由檢到現在還在感慨呢:

“朕雖然不如太祖成祖,但勤勉不綴,總歸是讓大明走上正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