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第三次機遇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卷 第六十章 投機倒把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二卷 第六十章 投機倒把

ps:凌晨左右還有一更,謝謝大家支援。有月票的同志也請扔一兩張過來,目前只有18張,時竹按承諾30張加更一次。

~~~~~~~~~~~~~~~~~~~~~~~~~~~~~~~~~~~~~~~~~~~~

《帝國日報》的文字終究還是晦澀了,《宇林西報》那篇《官屠抵滬、手起刀落》的報道才乾脆利落地滿足了所有人的好奇心。

“素有‘官屠’之稱的欽差大臣岑春煊日前抵達上海,奉旨查辦郵傳部大臣盛宣懷一案。事實上,在他抵滬之前,江北提督段祺瑞已派遣精銳士兵接管了輪船招商局的所有文書檔案並貼上了中國特有的封條——這在該局內部引起了極大恐慌,很多人將其與10年前另一個欽差大臣剛毅的南巡查賬相提並論,但無論如何,這一過程總歸還是和平的,沒有爆發衝突。

坊間觀察家認為這完全是一次有預謀、有針對性的政治舉動,始於更早時候而不是那桐參劾盛宣懷之時。如果靜下心來思考,就會發現這樣一個邏輯推理——倘若端方先生還就任兩江總督的話,此事絕不可能發生。在他剛剛調任新職後不久,就爆發了這樣的事件,讓人很難相信僅是一個巧合。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如果我們用最壞的惡意來揣測,這分明是有人有預見性的行動——先是調離了與盛宣懷關係密切的地方最高長官,接著派進來對貪汙深惡痛絕的新軍將領並掌握當地最高軍事權,然後在首都發起廉政風暴,最後才明確案情查辦——一種絲絲入扣,精妙得不能再精妙的連環行動,讓人感覺政治的冷酷與無情。

所有外國商人都為失去了盛宣懷這樣一個見解明確、處事開明的官員而感到難過,他們十分擔心招商局與其他企業淪為某些貪汙腐敗且昏庸異常官員的犧牲品。如果那樣,才是中國最大的悲哀,大家對前景抱有審慎與觀望的態度……”

《中外紀事》則以另外角度來報道了這一事件,《招商局驚濤駭浪,鄭觀應巋然不動》一文指出:“……在不到半個月的功夫裡,原中國郵傳大臣盛宣懷執掌多年的招商局有大批要員落馬,雖然並未宣佈他們的最後處理結果,但以《帝國日報》已經透露的訊息來看,他們名列‘盛宣懷貪汙腐敗集團’已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了,唯一的懸念恐怕只是何時而已。

這本足以令人驚訝不已了,但我們更驚訝地看到,在這樣的驚濤駭浪中,素以盛宣懷親信面貌出現在世人面前的招商局總辦鄭觀應卻巋然不動,反就任董事長,執掌各項大權,大有重用跡象,其間種種,頗值得玩味。

以鄭、盛之密切關係,鄭觀應即便僥倖逃脫,也難以重用,但他非但躲過了災難,反大有藉此更上一層樓之勢,讓人不得不懷疑他在此次事件中扮演的角色。雖然岑春煊有欽差大臣的頭銜,有‘官屠’的名聲和手段,但要在短短半個月裡掌握確鑿證據並進行查處顯然是不可能的,但他卻出人意料的做到了。

深知內情的觀察家們強調,這一切只有一直追隨盛宣懷的鄭觀應才能瞭如指掌,雖然他的作用《帝國日報》並未明說,但他的角色和價值難道不是一件頗值得人回味的事情麼?”

“誹謗,這是赤裸裸的誹謗。”看了報紙,岑春煊怒氣衝衝,連連拍桌子。

幾個隨員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張嘴想說什麼,卻又把頭低了下去。

“怎麼不說話?”岑春煊餘怒未消,“難道就任由這群洋鬼子任意編排?光是我也罷了,居然還敢影射皇上,簡直無法無天。”《宇林西報》那句“有人有預見性的行動”矛頭直指皇帝,頗讓他大為惱火。

“大人,說了也沒用,不如不說,倒也省得生閒氣。”

“志強,你這是什麼話?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

志強是隨員皇甫皋的字,他笑道:“大人,往事尤可鑑,《蘇報》案歷歷在目,何必觸那個黴頭?眼不見為淨,上海灘的輿論鬧騰幾天也就過去了。您若是當了真,這以後的笑料卻會愈發多。”

一提到《蘇報》案,岑春煊的眉頭就皺了起來,這事給他的印象太壞了——租界當局藉口“言論自由”、“審判公平、公開”,對革命黨借《蘇報》生事的行為煽風點火,唯恐天下不亂。林廣宇憤憤評論道:“革命黨要罵朝廷,可以,本來就是勢不兩立,挑明了說,光明正大,也沒那麼囉嗦,最氣人的便是洋鬼子藉口‘治外法權’,這分明是借庇護政治犯來顯示他們在華的特殊權益,令人忍無可忍!”

“君子報仇十年不晚,總有一天也要讓洋鬼子嚐嚐咱《報律》的厲害。志強,這幾日去錢莊怎麼說?”

岑春煊所謂入股招商局一事並非心血來潮,而是確確實實有此念頭,他倒也不是為自己,卻是為了這些親隨。岑春煊位高權重,俸祿優渥,即便不貪不納,小日子也過得舒坦,但他的親隨品秩卻不高,如果不借這塊金字招牌來點收潤,光靠那點死俸祿一不當心便有喝西北風的危險。

岑春煊自律甚嚴,對手下人要求也極為嚴格,這就造成了一個困境——跟他愈緊,日子就過得愈緊。年青時血氣方剛還能應付,一旦稍長,銳氣減退,家庭瑣事纏身,則進取之心愈發削弱。他是信奉“水至清則無魚”這一說法的,限了他人的財路,怎麼也得有個補償,不然這批親隨如果在妻子兒女父母面前都抬不起頭來,如何能在奸商、貪官面前昂起頭來?

借他岑春煊的金字招牌招搖撞騙不行,但用來轉圜一二,騰挪借貸些銀兩用於投資他還是支援的——他又不是翁同龢那種泥古不化的清流!借錢生財,不偷不搶、不貪不納,再是天經地義不過!

“大人,正想和您說這事。”皇甫皋道,“這幾天去各大錢莊轉了一圈,隱約說了這層意思,各家開列的條件也差不多,憑大人的名聲地位,50萬兩內沒有問題。但有一條很奇怪,我一說買招商局的股票,這些錢莊老闆便紛紛搖頭,說利潤太低,不如橡皮股票來得風生水起,勸我們不妨去做那個,穩妥估計有三成以上的厚利。”

由於交通運輸業飛速發展,庚子後全球橡膠資源緊缺,在人造橡膠還未產業化之時,天然橡膠作為唯一來源炙手可熱、價格暴漲。上年初倫敦市場橡膠每磅售價2先令,到1909年初便漲到了6先令,一年功夫暴漲200%,到岑春煊抵達上海之時,價格又漲到9先令一鎊,又足足遞增了50%。

隨著橡膠價格的暴漲,橡膠公司股票價格也由此水漲船高,早先在南洋設立的橡膠公司面值不過10元的股票,居然在短短3年內漲到了150餘元,其遞增倍數比橡膠本體漲幅更為驚人。大量國際資本轉向橡膠資源的開發,南洋群島則是各國投資的重點地區。短短兩年間,以開發南洋橡膠為宗旨而新設立的的公司多達100餘家,並大肆招股,股票熱得發燙,極受追捧。在倫敦金融市場,橡膠股票創下了有史以來的最快銷售速度——足足100萬英鎊的股票在半小時之內銷售一空,國際橡膠投資早已轉為投機,幾近瘋狂。

上海作為中外對接的視窗,國際湧動的橡膠投機熱隨之也滲透進來。據《泰晤士報》估計,100多家南洋橡膠公司有近40家在上海設點招股,通常在上海的外國銀行開戶後由上海的洋行經辦並代售股票,主要銷售物件便是富裕華人和在滬洋人。由於上海人把橡膠叫作橡皮,所以坊間又稱之“橡皮股票”。

“這麼高的利潤?”岑春煊瞠目結舌,“會不會又和鴉片一般?”

“不然,鴉片是毒物,有百害而無一利。人體對橡皮並無需求,唯汽車輪子離不開橡皮。”皇甫皋說,“但我隱隱有種感覺,總覺得這種投機倒把,流弊叢生,說不定什麼時候便有驚天風險。”

“志強兄所言甚是,當年幼時曾在同文館受學,聽先生講起過尼德蘭鬱金香風波,不少人虧輸累累,家破人亡……”劉元青正任英文秘書,解釋道,“這鬱金香不過是尼德蘭尋常花卉,價格亦低廉,不料有一陣炒得極熱,成十上百倍的遞增,無數人妄圖一夜暴富,結果不過兩三年價格便跌到極廉,投機客大多血本無歸……其興也忽勃也,其亡也忽矣!”

岑春煊聽後眉頭緊皺:“看來橡皮股票大有文章,非好好查查不可。”

看似管閒事的一段話,卻揭開了上海灘金融風暴的蓋頭……(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www.qidian.com,章節更多,支援作者,支援正版閱讀!)(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