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第三次機遇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三卷 第五十三章 帝國國會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三卷 第五十三章 帝國國會

ps:明日副省長大人前來公司視察,這兩天又是雞飛狗跳的準備,唉,整一個累字了得。

+++++++++++++++++

以新貨幣發行作為標誌,帝國於維新二年啟動的幣制改革獲得了一個良好的開端。財政部在經歷了財政清理、鹽政改良、貸款大辯論等一系列大事之後,終於獲得了想要的結果,上下都松了一口氣。

載澤本人更是喜不自勝,新貨幣公開發行且開展兌換後,一連幾天,他都在帝國銀行各處營業網點巡視,看著秩序井然的兌換隊伍,聽著兌換者換到新貨幣後的高興勁,載澤自己心裡就像吃了蜜一樣甜——這可比廉價的馬屁聲值錢多了。

雖然有人因載澤的身份權位而勸他說革命黨猖獗,眼下最好不要拋頭露面,但他哪裡按耐得住那種喜悅,只加派了警衛人手了事。在這件事上,他深以皇帝的話為然——做官,有作為才有地位,有政績才有口碑。

在安全防護上同樣緊張的還包括帝國內政部的大小官員,隨著十月初一資政院開會日期的日益臨近,各地議員紛紛抵京,加強對他們的安全防範工作成了當務之急。而防範的重點除了議員們下榻的旅店、賓館外,重中之重就是京師鐵路站。

因為當時除新疆、甘肅、山西、陝西等西部內陸省份由陸路進京外,其他幾乎所有省份的議員都透過鐵路而來。例如,南方的四川、雲南、貴州、兩廣多半是到了湖北沿蘆漢線北上;東三省的議員沿京奉鐵路南下;由於津浦鐵路還沒有完全竣工,除山東省的議員可以直接坐火車抵達天津外,其餘江浙、福建、安徽、江西的議員一般都坐海船到天津下港,然後再從天津坐火車到京師。屈指算下來,天下差不多有18個省的代表要抵達車站,這安防任務重如泰山可見一斑,

至於路途最為遙遠的西藏,也有變通辦法,在決定人選時朝廷已做了籌劃,決定由在京的西藏喇嘛作為西藏議員代表,否則以西藏這個路程,一年兩次會議大部分時間都得在路上耗光。

雖然京畿附近的革命黨經過前後數次打擊已近乎銷聲匿跡,但善耆、趙秉鈞唯恐野火燒不盡,不但將內政部掌握的全部警力釋放了出來,而且還奏明了皇帝,特旨命禁衛軍協同治安防範。京師火車站外哨兵是裡三層外三層,有人開玩笑說連個麻雀要混進來都很困難。

此次坐火車進京對各地的議員也是一種思想解放和文明洗禮的過程。各省議員,尤其是偏遠省區的議員原本對鐵路修建還有種種疑慮,但一旦親身體會、親眼目睹,這種思想轉變比誰都快,而尤以陝西省最為顯著。

陝西緊挨著山西,自古號稱關隴平原,與北京的直線距離並不遠,甚至官道里程還近於湖北、湖南,但因為蘆漢鐵路的修築完成,從湖北坐火車抵達京師只消2天一夜,而從陝西到京師卻要提前12天出發。這中間差距可見一般。

陝西議員代表團聽說此種訊息後,第二天就聚在一起開會,要求儘快興建陝西至京師的天路,否則“陝西之落後與日俱增,將來不復有一席之地也。”而四川、兩廣議員在目睹鐵路之便捷後,也進一步堅定了儘快完成粵漢、川漢鐵路勘探、修築的決心。

就連向以民風保守、閉塞而著稱的蒙古議員,此番對交通一事也深有觸動。蒙古自古以騎兵而著稱,庫倫到京師一千兩百餘里,騎兵即便在天氣好時也大約需要半個月的形成,但如果換成鐵路,最多兩晝夜就可抵達,而且無鞍馬勞頓之苦,無風霜雨雪之阻。按照計劃,京張鐵路修築完成後將進行張綏、張庫鐵路的修築,此時詹天佑正率領手下進行地質勘探。聽到這樣的訊息,全部出身王公家族的蒙古議員喜不自勝,來京後表示將盡力配合、儘快完成修築。

除了各省代表團陸續抵達的熱鬧外,京師各省會館的熱鬧程度也毫不遜色。國人多的是鄉土情結,除直隸外,幾乎各省在京師都設有會館,專門用於接待同鄉官員,聯絡彼此感情,互通京官、外官聲氣。以往最熱鬧的時候是接待各省赴京趕考的舉子,科舉停辦後這種熱鬧場面便移植到了議員代表團身上。每個省的議員只要一抵達,本省籍貫的官員早就準備好了下榻處,然後就是接風宴。

當然,除卻聯絡感情外,對家鄉議員招待的隱然還有其他方面工作的用意——即希望這些同鄉在議院開會時對朝廷的抨擊不要太過激進,希望他們能夠體會朝廷的難處。特別是財政、工商、教育、職官等幾個與地方打交道較多的衙門,更唯恐議員們發牢騷。

各種訊息透過秘密渠道傳到林廣宇耳朵後,皇帝只是一笑:“同鄉聚會,相互宴請,本來是人之常情,不宜太過緊張。更何況議院新辦、國會初開,上上下下對中間規矩還不甚了解,彼此多打聽訊息,多掌握情況對憲政實屬有益無害,要相信議員們的能力與識見。”

資政院的議員一共由200人組成,在起初慈禧下令的詔書中,為保證持贊同朝廷態度的議員能獲得多數地位,在章程中明確規定資政院議員欽定和民選各佔其中一半,但由於正、副議長也由欽定,實際上欽定派擁有了潛在的左右多數力量。好在各地士紳只以召開國會為目標,對欽定人數過多也無意見。

但林廣宇的思路遠遠與慈禧不同,親政後頒佈的《預備立憲綱要》中明確指出要增加民選議員的名額,在維新元年各省諮議局會議召開後,以上諭的形式對名額分配進行了調整。原本欽定議員中宗室王公世爵有14人,外藩王公世爵有14人,滿漢世爵有12人,宗室覺羅有6人,各部衙門官有32人,碩學通儒有10人,多額納稅議員有10人。

林廣宇對此進行了大刀闊斧的調整:首先,是以設立弼德院為名,將宗室王公世爵、外藩王公世爵、滿漢世爵、宗室覺羅的名額砍掉了一半,另外一半轉移到弼德院;其次,碩學通儒的名額從10人增加到14人,資政院、弼德院各佔一半;再次,多額納稅議員除保留2個用於京畿大族外,其餘全部分解至各省選舉;最後,皇帝以軍人和官員不能當選議員為由,砍掉了所有衙門官的名額,全部分解至各省民選。

最後一番折騰下來,200個資政院議員名單中民選議員為165人,欽定議員為35人,只佔了六分之一強,民選議員佔了絕對多數,而且林廣宇還另外下詔,謂資政院首次開會其正副議長由皇帝提名後交該院選舉,得票超過半數方可當選,今後資政院正副議長將由議員們自由推選,皇帝不做人選推薦,以顯示最大限度的開誠佈公與尊重民意。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表面上看,林廣宇這番調整是朝廷放棄了原本可以掌握的多數局面,但對民心輿論而言,皇帝的舉動恰好卻顯示了朝廷的誠意十足與用心良苦,昭示著“萬機決於眾議、庶政公諸輿論”決不是一句空話,其相應效果和對朝廷大計的擁戴反而超過赤裸裸的欽定半數局面。

弼德院因為標榜挑選“海內最富聲名”的元老入選,欽定的比例比資政院略高一些,但也較慈禧時候進行了大改良。

弼德院議員名額同樣是200人,但因為任期6年,每3年更替其中一半的選舉機制,首屆弼德院召開之時只決定了100個名額。這一百個名額中,欽定議員為35人,佔了三分之一強,其餘依舊由地方民選。當然,弼德院與資政院多少還有一些區別,首屆弼德院的正副議長由皇帝指定,今後由皇帝推薦人選交全院選舉決定。而且,弼德院作為國會上院,其召開日期也要晚於資政院三天。

首屆弼德院的議長林廣宇任命道光皇帝長支、貝勒溥倫擔任,溥倫在宗室王公中屬開明一派,為人溫文爾雅,多年來一直遠離權力漩渦,原本就任資政院總裁,因為資政院要體現民選特色,所以調任弼德院議長。

副議長林廣宇挑選了康有為擔任,雖然維新以來林廣宇本人對康有為採用了敬而遠之的態度,但康有為作為憲政旗手的地位依舊沒有太大變化,他本人對自己的地位也沒有過多抱怨和計較,而是投入了對各國憲政制度的研究,擔任副議長也是名副其實。

十月初一,海內矚目的帝國第一屆國會與當日上午九時在帝國國會大廈隆重召開……(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www.qidian.com,章節更多,支援作者,支援正版閱讀!)(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