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第三次機遇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三卷 第五十四章 國會大廈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三卷 第五十四章 國會大廈

自林廣宇掌權以來的兩年間,這個國家便以前所未有的創新姿態應對著她所面臨的一切挑戰,艱難地實現著老大帝國的現代轉型。

在這個老大帝國身上,寄託著太多的歷史包袱和舊有弊端,猶如一輛裝滿著貨物的大車,在啟動階段付出極大的力氣後仍然只能使車輛移動外界難以察覺的距離,但渡過了這種最艱難的起步階段,一旦進入到相對順風順水的道路,同樣的力氣便可使這輛車以較快的速度運轉。

駕車是如此,治理國家也是如此。倘若兩年前,在慈禧剛剛駕崩那天舉國上下對預備立憲的前景和目標還充滿重重疑慮的話,那麼透過兩年的變革與實踐,“維新立憲”四個字作為國家的根本和發展方向已深深地映入每一個人的印象,即便對預備立憲持最保守、最消極態度的官僚也最多隻敢質疑立憲的程序和速度而不敢公然全盤反對立憲,因為他知道這樣除了觸犯眾怒外,撈不了一絲好處。

帝國國會大廈的落成便可視為立憲精神的外在體現。這幢在京師皇城根下興建的建築物,是帝國皇帝親自委託德國建築設計師建造的精品,佔地雖然不大,結構亦算不上巍峨宏偉,但對每一個關心帝國時政的人物而言,這裡無疑是帝國憲政最可嚮往的朝聖地。在這幢建築物上面,寄託著帝國精英分子太過的理想與願望。

是故,當十月初一日,眾多議員邁步走向帝國國會大廈時,他們心靈受到的衝擊幾乎和知道帝國即將實行憲政一樣來得震撼。

帝國國會大廈是中西建築藝術結合的珍品。她的屋頂、迴廊、簷沿依然是中國傳統風格的完美展現,高高上翹的簷沿一角,象徵著帝國追求自我革新,永不停步的努力姿態;她的立面、樓層和門柱是歐洲現代風格的集中展現,漢白玉雕飾的門柱巍然矗立,在兩兩門柱之間是一道道大門,但這九道門卻是一般大小,沒有所謂正門與偏門的區別,也就從根本上擯棄了等級不同的隱喻,表徵著每一位前來參加會議的議員都是代表民意的平等體,這象徵著帝國憲政的進步與發揚。

當然,在進入這扇大門之前,與會議員首先還要拾階而上,邁過那三九二十七階全部由花崗岩構成的臺階。只有走完這些臺階,站在漢白玉柱子前回望走過的歷程時,才會明白這種進步與自我革新的成就是多麼的來之不易,是多麼地蜿蜒曲折——因為站在此處可以清楚地看清大廈前面廣場的正中央的旗杆,那上面高高飄揚的不正是帝國黃龍國旗麼?

旗杆的不遠處,是一塊黑色的大理石碑,上面鐫刻著“維新變法烈士紀念碑”幾個蒼虯有力的大字,背面鐫刻著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的英名以及悼念他們的碑文,時刻提醒著人們緬懷這些為了維新事業拋頭顱、灑熱血的先輩。

彈指一揮間,12載春秋過去,帶著了多少往事,你的英名卻始終不朽……

入得九門去後,便進入了國會大廈內部。大廈內部由東西兩個主會場組成,東會場為資政院開會之所,西會場為弼德院開會之所。在兩個主會場旁邊,是團團圍繞會場,上下三層一共162個大小不一的房間,其中一些房間是中小型會議室,可供代表團、議案發起人召開小型會議討論使用;有些是休息室,可供議會代表在會議間隙休息使用;有些是資料室和檔案室,可供與會議員查閱資料使用,當然現在是空空如也;還有一些則是工作人員用房。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東西兩個主會場是帝國大廈最具特色的地方,兩個主會場一般大小,且均採用了沉降式階梯模樣。如果從上至下俯視,則可以清楚地看到會場被一個橢圓分割成東西兩個扇形。橢圓是會場中心,扇形是座椅的分佈地,根據設計,最高的座椅和會場中心的垂直高度高達3丈2尺,隨著地勢和座椅的逐節提升,使得哪怕坐在最後一排的議員亦不會被前面之人擋住視線。

兩個扇形一個簡稱議員扇形,位次稍多,考慮到今後資政院議員擴容的需要,一共設了360席,全部由議員按代表團分別就座;另一個扇形簡稱國務員扇形,位次較少,主要考慮供不是議員,但須需參加資政院會議的國務員就座使用。國務院扇形按照政府各部以及監察院、科學院等排好位次。

會場中心有兩張講臺,一張供發言人使用,既可以供國務員向議會報告施政情況之用,亦可供議員發表意見、質詢國務員之用;另一張供議會主持人使用,由他隨時掌握會議動態,釋出各項議程。

在講臺的周圍同樣有一個扇形模樣的位次區,供議長、副議長、書記長和其他常務性人員使用,在位次區背後則是記錄席,由速記員將會議的程序予以記錄。

原本按照中國的習慣,只有白紙黑字才算認賬,口說向來是無憑的,亦不會有會議記錄的習慣,只有史官會記錄皇帝的起居注。但既然仿行憲政,自然連歐美擅長的一套全部都學了來,不僅如此,按照憲政顧問的意見,除了專業速記員外,還額外進口了兩臺留聲機,分佈在兩個講臺之下,專門用於記錄發言者的語言,這樣即便速錄有錯,也可根據唱片所錄予以糾正。

在橢圓型會場的東端,還有一處與眾不同的地方。原本會場中央是一片佈滿著地毯的平地,但這處地方卻巍然高起,而且與兩個扇形和會場都有隔攔,此處卻是御座,專供皇帝出席議會聆聽時就座。除了位次特別,可對會場動態一覽無遺外,御座背後還有一道御門,僅供皇帝出入使用。

御座除了舒適之外,還充分考慮了安全性,之所以擁有高出平地、眼觀六路的視線,除了襯托皇帝的特殊地位外,還可方便御前侍衛提前掌握會場內的一舉一動以便做出有效應對。這個設計林廣宇很滿意,因為畢竟皇帝不可能和議員去講平等,硬要將皇帝和議員平等起來,實質是在破壞君主立憲的基礎,特別是帝國這種實君立憲的體制,更不能將皇帝混然與常人。

當然,也不能使皇權的特殊性太過張揚,這畢竟是議會討論之場所,不是皇宮大內,皇帝御座有一點居高臨下足矣,非要採用太極殿那種御座是最高點的設計不但會破壞整個國會大廈的美感,而且也會使議員對朝廷推行憲政,講究民主的誠信表示懷疑。

這樣一種設計,不惟皇帝滿意,除了極少數保守派人員,各位重臣、各路議員在就座後經過一番端詳也對設計表示滿意,認為既體現了皇帝的親民作風,又不至於混淆臣下的忠君之道,堪稱是兩全其美的中庸。

時辰已到,會議正式揭幕。

江蘇代表團團長、帝國憲政黨精神領袖、被林廣宇推舉為資政院首任議長候選人的張謇一臉喜色,快步走上發言臺:“各位大臣、各位議員,第一屆資政院會議預備會議即將開始,請諸位保持安靜!”

國會大廈號稱有三奇,第一是設計之奇,指設計中融合了大量的西洋現代與中國古典的建築特色;第二是建造之奇,指建築過程中完全由德國建築工程師指揮修築,採用了鋼筋、水泥、磚塊等一系列不同於中國傳統的建築材料,整個會場幾乎看不到一根木樑,採用新式材料修築的建築物不僅牢固,而且方便快捷,據悉,為應付國會大廈的工程使用量,周學熙開辦的啟新洋灰廠的產量翻了兩番才堪堪夠用,而建築中所用的鋼樑亦全部來自於漢冶萍公司,對帝國的工商業而言,這是一種莫大的鼓舞;第三是裝置之奇,指建造過程中採用了歐美現代科技的最新成果,整個會場的照明採用了高亮度白熾燈,發言系統則全套進口了西門子公司的廣播設備,發言者的聲音透過話筒放大後可以在整個會場裡傳遞,而不至於存在聽覺盲區。

果然,張謇的話音剛落,整個會場迅速就平靜了下來。

張四先生雖很激動,仍然用沉著穩健的語調說話:“前日,蒙皇上的厚愛,張謇與直隸孫伯蘭先生(孫洪儀)被提名為資政院正副議長候選人。經大會秘書處的統計,資政院第一屆全體會議應出席議員200人,實際出席186人,出席人數符合章程規定,為有效會議。下面我宣佈,帝國資政院第一屆全體會議第一次預備會議正式開始……”(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