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都市 > 工業民科最新章節列表 > 第四百八十四章 東星航空工業公司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四百八十四章 東星航空工業公司

林強生在広州和路娜相會的時候,坐落在西.安閻良區的603飛行設計所來了一群西裝革履的訪問者,其中不乏有金髮藍眼的外國人讓西飛設計研究所的職工們頻頻側目。

他們聽說這批人是來自東星航空工業公司的訪問交流團,這家企業是新成立的合資公司還有外商入股。除了603所之外,他們還要去630試飛研究所也在閻良區,還有618飛控慣導光學研究所和623飛機強度研究所等等。

訪問團以楊萬立為團長郭玉寶為副團長,楊萬立是哈軍工飛行器專業副教授研究員。林強生聘請了他來當擔任東航工業的總工程師,而郭玉寶擅長計算機技術臨時擔任了訪問團的副團長。

自打楊萬立聽說林強生有成立飛機製造廠的打算之後他就多方聯絡昔日的戰友尋求幫助,為東航工業儲備了很豐富的技術人力資源以及從老朋友那裡聯絡到了很大的支援。

而郭玉寶接觸電腦之後憑著興趣和非凡的領悟能力自學了計算機程式設計以及掌握了工業設計軟體等技術,現在他已經成為東星集團網路部門的主管負責電腦培訓及公司的網絡安全。

東航工業公司是由東星集團和哈飛一部分技術人員及廠房設備合資組建的,東星集團佔股65,哈飛佔股35。

原本哈飛是拿不出錢來的,但東星向哈飛採購了3架運12型運輸飛機預定了2架直九,外加製造提供飛機廠的機械設備。這些所有的採購還讓哈飛掙了不少錢,他們拿出了1億2千萬元作為股本投入了這家合資公司。

東航工業成立後由林強生親自擔任董事長,他和楊萬立馬上向國內各航空相關研究所及飛機製造廠發出了訪問交流申請,在獲得了各家單位的首肯後東航組織了數支訪問隊伍奔赴向了全國各地。

先北後南。他們首先到了沈飛601飛機設計所和410黎明發動機廠,這些老牌的航空工業基地為祖國的藍天守衛了30多年。昔日輝煌龐大的廠房變得陳舊紅磚綠瓦有種特別的滄桑,在改革開放國家全面轉入經濟建設研發資金嚴重缺乏的窘境下,這些研究單位的技術人員工程人員還在努力的為國家航空工業殫精竭慮艱苦奮鬥著

東航的交流團帶來了很多學習技術挖掘經驗的年輕技術人員,這些都是從哈工大哈工程等院校招聘來的。這年頭讓他們放棄國營單位選擇合資企業也不是那麼容易的,多虧了現在國家的科研環境糟糕使得科研人員大量出國。

在大環境下。這些年輕人思考一番後有很多加入了東星集團,最重要的是林強生親自承諾將來送他們出國深造留學,這對想出國拓展視野的技術研究者們有極大的吸引力

交流團裡也不僅有航空飛行器相關專業的技術人員還有四名計算機複印機掃描器操作員,這樣安排就是為了最大的汲取這些企業研究所積累下來的大量技術和經驗豐富東航工業的技術儲備

國內有著這麼多的航空專業研究所和生產單位,雖然現在改革開放一切向前看了,但也不能讓技術資料白白的落灰腐朽

有用的林強生打算都抄回來了,這叫技術共享,國內向來愛搞這一套

新中國自成立以來搞了幾次工業促進,老一輩國家領導人提出集中力量辦大事。但也不缺乏以點帶面促進全國發展。

中國工業有很好的協作奮戰的傳統和機制,能夠集中起來攻克難關,往往某個關鍵領域被補上相應的國內很多個單位一起分享成果,很快的成果技術就會被推廣下去,國內某個領域的產品就得到了一次技術昇華

雖然這樣造成了技術分散水平抻齊,研發單位失去了競爭力,但也的確快速發展和推動了我國工業化擴大化普及化,讓人民群眾普遍享受到了技術進步帶來的好處

過去沒有專利一說。技術都是國家的,國家讓往哪裡就往哪裡。

以往技術共享團結互助辦大事確實發揮了很大優勢。這種方式讓國內在短短時間內成長起來一大批工業實力雄厚技術一流的生產企業。

而東航工業成立後也是充分利用了這個老辦法,向國內的其它研究所飛機制造單位學習借鑑技術增加航空技術經驗

沈飛601所606所和黎明發動機廠的飛機設計製造技術和渦輪噴氣發動機技術,在國內這幾個單位都算是頂尖的。他們也為國內其它航空基地的發展提供了大量技術人才,像西飛成飛的很多科研人員就是從這裡分流出去的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東星航空工業以訪問的名義交流來了中國第一種自研的渦輪風扇發動機渦扇5,學習了它的設計特點和研發思路。這是任何一個航空工業大國的核心機密,外國人可以賣給你產品但不會賣給你技術思想

雖然國內的設計落後但奈何東航工業連這也沒有啊。楊萬立等人就是抱著能學到什麼學什麼來的,他們要求不高在這裡能夠學到一丁點設計思想和工程訣竅也是好的

渦扇6型航空發動機,我國於六十年代始研製的第一種推重比為6一級的軍用加力渦扇發動機,這款發動機在1980年底各部件及總體效能均達到了設計指標。而且,研發人員在ws6的基礎上發展了渦扇6改進型。

這款渦扇發動機保持了原發動機外形尺寸不變將發動機的最大加力推力增加到138.2千牛。最大推力提高到83.3千牛,推重比提高到7.05,性能比ws6有了很大的提高,並且在可靠性維護性及耗油率方面保持不變。ws6g和原設計相比提高了低壓轉子轉速,風扇由3級改為2級,但其壓比卻由2.15提高到2.6,因而涵道比有所下降。同時提高了渦輪進口溫度,將原來的環管燃燒室改為環形燃燒室。在外廓尺寸與ws6相同和質量減輕100千克的條件下,設計狀態的加力推力提高了13.2,推重比提高18.9。

這段話的含義就是研究人員在不斷完善渦扇6的過程中提高了生產加工工藝把機械部件製造的更精密更準確配合更好,而且他們研發了新型合金以及複合材料才能使得發動機外形尺寸不變的情況使得重量減少了100公斤,而且渦輪進口溫度的提高也代表著研究人員們攻克了一項高溫合金材料的製造工藝。

渦扇6在研發過程中,研製出了15種新材料8種新型附件採用了17種新型加工工藝建立了許多實驗和配套設施。在82年2月首臺ws6g進行了地面試驗,實測其最大推力和加力推力均達到了預期指標,可以進行實機飛行試驗

但在84年初渦扇6的整機研究計劃就已經取消,雖然因為沒有飛機採用這款發動機而取消了它的研製計劃但渦扇6的研製卻給新中國的渦扇發動機的後續研發鋪平了道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606廠在其基礎上把力量大部分轉移到了渦扇10的研發上,也就是後來的太行發動機。這款發動機在79年就開始預研,所內的領導正在組織專家撰寫論文向上級部門申請立項。

606所上下非常傷心失落,因為70年代上馬的殲9殲13強6大型運輸機等研發專案紛紛下馬,與之配套的研發長達二十年的渦扇六系列發動機也因無裝配物件被迫下崗。606所要繼續研製一款新型的更大推力更先進的發動機,重頭做起何其之難

對於到訪的東航工業606所在歡迎了一番之後就是向他們大倒苦水,楊萬立也遇到了很多老熟人老朋友。這些人大多都是一把歲數,他們最寶貴的歲月都獻給了渦扇6及其改型讓他們再跟著研發新型渦扇,再看看他們的年齡和精力就知道結果如何,大家好一番感慨唏噓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