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都市 > 工業民科最新章節列表 > 第四百八十五章 向國內航空工業拿技術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四百八十五章 向國內航空工業拿技術

不過轉過頭來,老專家和所裡的技術人員們也還對中國的航空事業充滿了希望,因為渦扇10畢竟是有著更先進的設計,渦扇6由於設計落後進步空間不大,他們也能夠理解上級的決定。

交流的幾家單位對東航工業這家合資飛機廠都表現出了很大的好奇,他們只見東航的技術人員大多操持著一臺臺簡簡單單的小型電腦,就像一個大手提箱合上螢幕可以拎著走。

尤其東航的人普遍都可以用電腦上的文字工具和作圖工具進行操作,這也讓交流單位很是吃驚。他們哪想到東星集團的電腦普及化程度是相當高的,這些職工入職後就都進行過電腦培訓,而且奢侈的人手一臺保證了效率

他們把幾家研究所裡的大部分技術資料依依影印,有的還輸入到一張張小小的軟盤裡。這些人帶著的掃描器複印機都是飛利浦和東芝的產品,這兩家也代表著現今辦公領域的最高水平,這些機器的清晰程度和色彩飽和度都不同凡響,比所裡的機器先進太多了。

看著一大套一大套的技術資料被刷走,交流單位的科研人員們在心疼之餘也暗暗咂舌,這家公司用的這些裝置需要多少外匯才能買到,而且看他們的油墨也都是進口貨,東航工業還真是有錢啊

實際上他們多慮了,國內現在就已經有經營二手辦公設備的公司了。而且東星集團在這方面也是行內一等一的,甚至東星已經逐漸承包了歐美日很大份額的辦公設備和二手硒鼓交易。

硒鼓不僅決定了打印質量的好壞,還決定了使用者在使用過程中需要花費的金錢多少。在激光打印機中,70以上的成像部件都集中在硒鼓中。

楊萬立不但帶著東航工業的人把606所的渦扇566g10的設計思路和技術資料全部抄走了,而且他連材料工藝製造細節也不放過更是親自帶著技術人員跑到車間去向一線工人們直接瞭解葉片渦輪盤等部件的製造難點和工藝訣竅。

東航工業的人更是向黎明發動機廠學習粉末冶金製造工藝壓氣機可調葉片技術和葉片調節器等關鍵技術。國內的航空發動機壓氣機技術非常落後但在70年代也形成了一定工藝水平,比上不足比下有餘。設計思路和經驗基礎還是可以學習借鑑過來的。

世界上最頂尖的壓氣機當中,美國的壓氣機的增壓比是最高的,而且是實際達到的增壓比不是理論值。

為了讓儘量多的空氣被增壓,壓氣機不能漏氣,且葉片距離壓氣機機匣靠得非常近,近到了幾乎碰到的距離於是空氣壓縮效率很高。但是葉片與機匣靠的這麼近發動機每分鐘兩萬轉的震動。必須保證葉片不會擦碰壓氣機匣,這個製造水平非常高。我國沒有那麼高超的加工技術,壓氣機葉片就必須距離壓氣機匣遠一些,這樣一來壓氣機就會漏氣,於是增壓比就低了。這不僅涉及到壓氣機的設計製造,更與所有發動機分段的精度都有關係

東星集團的精密儀器研究所正在向一微米以內的加工尺寸努力邁進,現在這個部門已經拆分,分為了美國洛杉磯公司和國內公司,兩者沒有關係完全獨立運作。立項和研發人員都是不同的。這也是為了維持東星集團在精密儀器領域的研發速度,國外競爭非常激烈,精密儀器關乎到林強生多項產業寧可拆分成兩家完全沒有關係的公司他也不允許有絲毫的耽誤

如果強算關係的話,國內是國外的代理機構也是零部件的供應者。林強生相信渦扇6改水平的壓氣機東星是可以製造出來的,在壓縮機領域東星開始得很早,但設計和技術思路卻是不能製造出來的,這就是601606等航空工業研究所的重要性,沒有他們的幫忙真在一張白紙上起步太不現實了

當然。東航工業公司也不是讓這些單位白白付出,他們畢竟是航空工業老前輩。等以後明白了該怨恨上東航工業了,那還怎麼繼續交流下去

國家能隨便抽調這些企業的人員技術,但林強生做這種事情還沒這麼厚的臉皮和資格。楊萬立也向這些研究所單位和飛機製造廠遞交了裝置採購清單,粉末冶金真空爐渦輪盤擠壓成型裝置鈦合金鋁合金鑄造裝置等等都是比較重要的研究裝置和製造裝置,價格都不低也夠這些單位大賺一筆了。

林強生和楊萬立已經研究了東航工業的發展路線圖,那就是他們打算先學著別人的作品。從材料工藝要求低結構簡單的型號不管是飛機還是發動機模仿做起;且努力為別家航空企業做加工爭取承攬部件製造,逐步完善自己的航空製造能力,發展成為能夠生產製造多系統接受國外委託任務的一家跨國航空製造企業

目前他們希望能夠承接哈飛直九部件加工任務,還有運12運輸機部件的加工委託,等技術累積到一定高度了東航還會向國外航空製造企業爭取訂單。

東航工業要先吸收國內這些優秀的航空企業已有的基礎和養分。這樣的發展方式無疑給東航工業新增了一個良好的起點。而且也只有在中國才能做到這一點,對這些交流單位林強生是懷著感恩的心情的

楊萬立帶領著東航訪問交流團接連在601飛行設計研究所606飛行動力設計所與黎明發動機製造廠走訪,先後考察到了不少對東航工業建設有幫助的東西。這些老前輩也沒有吝嗇都無私的提供了給他們,畢竟國內向來都是有這種分享傳統的,等將來這家合資企業有了技術自己不是也就有了。

東航工業的目標是要一點一點的搞清楚飛機的每個部件是怎樣運轉的怎麼配合的,充分模仿。透過嘗試修改它們的設計找到其中的規律,自己總結出一套理論出來,培養引進人才,不斷吸收國內外先進技術和工藝。同時也是最後就是根據自己的材料和工藝水平以及充分利用國際分工協作的機會,製造力所能及的部件,一項項增加,製造可靠性能先進適合自己發展的系列產品

當然,林強生也不是只有這些想法,他還想得到國外的一些技術支持,在這方面就要動些腦筋了

楊萬立等人也在沈飛進行了訪問交流,這是一家比哈飛大得多的工廠。說它大並不是說規模面積比哈飛大,哈飛的地盤面積很大,它所在的地點就是抗日戰爭中731部隊所在的那個地區。

說的是沈飛在國內的影響力和技術實力無疑都是第一的,它也是國內最大戰鬥機生產基地

對待東航工業這家突然冒出頭的合資飛機廠沈飛也頗為矜持,廠長和總工程師親自陪同著楊萬立等人到研究室到生產第一線進行參觀。

沈飛的殲八ii戰鬥機在今年六月份已經首飛成功,在中美關系大大改善的情況下沈飛希望透過引進美國先進技術改進殲八ii,但歷史證明了美國人怎麼可能把自己的戰鬥機技術引進給中國人,引進美國技術這個想法自然不成於是沈飛就想著能夠讓美國人幫助自己改進飛機,這總可以吧,把飛機交給美國公司讓其幫助殲八ii完成一系列現代化的改進,這就是後來的和平典範工程。

殲八ii雖然只是二代機,但也有有其設計特點,它主要用於高空巡邏截擊,高空效能突出。對這架飛機的技術資料東航工業的技術人員只是看了看,沒敢隨便影印,畢竟這是一架還沒服役的研製飛機,如果馬上拿過來那也太不給老前輩面子了

在沈飛和幾個研究所都轉完了東航的人也獲得了大豐收,楊萬立在招待所的幾個房間裡高興的來來回回走動著,看著技術人員們整理的資料和錄入的資料他就笑不可支。

多少年了,自從53年哈軍工的戰鬥機下馬之後楊萬立就夢想著有一天能夠再次參與飛機設計製造工作。但眼看著一年又一年國家漸漸把研發中心向西向南轉移,人員也都被分流走,他的心裡早已經麻木了。可是沒成想有生之年竟然還能夠參加一家飛機廠的組建,而且林強生也是一位頗有膽量和雄厚實力的領導者,最重要的是他也有航空夢這讓楊萬立沉寂的內心又一次振奮了起來,他雙眼中的夢想之火又一次點燃了

郭玉寶湊熱鬧的走到楊萬立的身邊,問道:師傅,咱們下一步去哪抄

噗嗤..哈哈...好多技術人員聽到郭玉寶的玩笑話都笑出了聲,他們現在可不就是抄呢嘛而且還大抄特抄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楊萬立笑了一聲,大聲說道:先北後南,下一步咱們一路向西,到西安去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