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都市 > 激盪1980最新章節列表 > 第055章 土地融資(上)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055章 土地融資(上)

“吳局長、李經理,這是我昨天剛剛重新印好的名片,還請你們惠存。”

周陽去書房裡拿來一個黑色公文包,從裡面掏出一個名片夾,然後取出兩張用高階銅版紙覆膜印刷的名片,分別遞給兩人。

吳洪志接過周陽雙手奉上的名片,第一印象是設計精緻素雅。他快速掃了一下,發現名片兩面都有文字,一面是中文,另一面則是英文。

只見中文這一面只印刷了三行字,第一行是“美林投資銀行亞太區董事”,第二行是“周陽”,第三行則是一個電話號碼。

“周先生去銀行工作了?這是哪個國家的銀行,以前在香港好像沒聽說過。”李明德訝然道。

對於1980年的內地幹部來說,沒聽說過美林是一件很正常的事。

“我們美林成立於1914年,是華爾街的一家老牌投資銀行。投資銀行是美國那邊的叫法,香港這邊更習慣稱為證券公司。

美林銀行的業務基本類似於香港的獲多利、怡富,不過規模要比這些香港本地證券公司大許多倍。

美林銀行不久前剛剛作出決定,將以香港作為總部,成立美林亞太區。公司剛剛租下了中環告羅士打大廈的第43層,裝修好之後將作為未來一段時間的辦公場地。

我和即將走馬上任的美林亞太區域總裁科曼斯基之前有過合作,他前幾天在RB處理完業務後,特意繞道香港來停留了兩天。

科曼斯基先生邀請我加入美林,我和他進行了一番暢談之後,發現這位上司的脾性很合我的胃口,於是決定接受他的邀請,加入美林銀行成為亞太區董事。

科曼斯基先生要先處理完紐約那邊的一些後續事宜,明年一月份才會來香港上任。

他暫時委託我和另兩位同事,先在香港落實辦公場地、以及後續從紐約赴港工作的同事們的住宿問題。”周陽笑著解釋道。

他雖然只是和科曼斯基達成了口頭協議,並沒有正式入職美林,但林思卿和中川直樹實際上已經開始聽從他的指揮。

“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這句話放在周先生頭上恰如其分。沒想到才幾天沒見,你已經搖身一變,成為華爾街的大人物了!”吳洪志說著朝周陽豎了一個大拇指。

“吳局長以前可能與香港的證券公司沒打過太多交道,他們內部的職位稱呼和其他公司不一樣。

剛招進去的實習生都稱作項目經理,我這個‘董事’其實只能算是個部門主管,並不是真正能進入董事會參與企業決策的高層。”周陽笑著搖了搖頭。

“不知道周先生你剛才說的更重要的提議是什麼?”李明德問道。

周陽沒有直接回答他,而是公文包裡拿出一疊資料遞給兩人,才繼續往下說道。

“咱們中國人有個說法叫做‘新官上任三把火’,其實老外們的處事邏輯同樣如此。

我老闆科曼斯基先生,被公司自派來香港開拓亞洲市場,肯定需要一兩個重磅專案,來打響美林銀行在亞洲的知名度。

兩位也許不知道,我們美林已經連續三年榮膺為,全球最大的股票和債券承銷商。而我上次和李經理聊天時,聽他說起特區目前的資金極度匱乏,嚴重拖累了城市開發建設的速度,所以就有了一個新想法。”

“你是想讓美林幫我們借錢?”吳洪志腦子轉的很快,一下子就猜出了周陽話語中的意思。

中國建國後,有過兩次大規模對外舉債的歷史。第一次是在五十年代,向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引進的“156工程”。

這156個重點工程可以說,奠定了新中國的重工業基礎。比如像鞍鋼、武鋼、包鋼、一汽、沈飛、哈飛、長虹等一大批耳熟能詳的大型國企都是“156工程”引進的專案。

後因中蘇交惡,中國提前償還了當初引進專案借用的大量外國貸款。於是《人民日報》在1969年宣佈,中國成為一個既無外債也無內債的國家。

而在尼克松於1972年訪華之後,中國與西方國家的關係迅速解凍。於是由一代目親自拍板後,中國從1973年開始向西方世界第二次大規模引進技術裝置,史稱“43方案”。

“43方案”總共向歐美國家借貸了近40億美元,主要以引進大化纖和大化肥專案為主,使得中國在八十年代基本解決了布料和化肥供應問題。

不過這些專案大都是政府間貸款,而隨著中國實行改革開放,對引進外資的其他探索也進一步加深。

比如去年在二代目的支援下,由榮家牽頭創立的中國國際信託,就是一個明顯的訊號。

中國國信在特區就設有辦事處,吳洪志還和他們打過交道,也從中瞭解到一些金融運作的知識。

而銀行貸款和發行債券,是香港企業主要的融資方式之一,吳洪志自然也不陌生。

“沒錯,土地和房產是香港最普遍的貸款抵押物之一,東湖麗苑的成功已經驗證了特區土地的價值。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我們需要做的就是以特區需要的方式,把這些土地的價值變現出來罷了。你們目前的做法是先對一塊土地進行三通一平,然後尋找港商進行地產開發,靠賣地回籠資金後,用來開發下一塊土地。

這個方式顯然速度慢,還顯得很零散,沒有整體規劃。這也是香港的大型地產集團們,看不上深海特區的地產專案的很大一個原因。

特區只有從整體上給出一個明確的規劃,並在公路、菜場、醫院、學校、自來水、汙水處理廠等基礎設施上先行一步,才能讓地產公司對投資特區增加信心。

但基建需要大規模投資,而特區政府恰恰缺少啟動資金,於是就形成了一個的悖論。

兩位手裡拿的這份計劃,是我和同事這幾天做的一個粗略推演。以深海特區目前正在重點開發蘿湖區為例,如果我們能特區提供1億美元的資金,你們能不能做出一個足夠吸引人的發展規劃來?”

周陽的這個想法其實沒什麼新鮮的,後世國內的地方政府,誰還沒幾個XX城投公司、XX建投公司之類的融資平臺。

當然,後世的國內對於地方政府用抵押土地來融資的管理已經非常嚴格。但現在是1980年啊,特區政府過幾年後連“特區幣”都準備發行,抵押土地根本不算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