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穿越知否混日子最新章節列表 > 第四十六章 小局與大局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四十六章 小局與大局

“劉頭,今天發軍餉的事情是不是真的。”

秦州軍營,一大早將官們各自點卯,並要求通知休假的軍士中午的時候務必到場,除了安排執勤守備的軍隊,其餘人等,若無火燒眉毛的事情,都要求在軍營裡待著,點完卯之後,吃完中飯,各自在營房裡待著,等待新上任包都統的號令去校場集合。

一個看上去只有十七八的少年軍士望著自家都頭,小心翼翼的問著今天是不是要發軍餉了,他可是聽別的老兵說,今天蜀縣侯就要來軍營巡查,軍中傳言,今天他會補齊已經欠發三個月的軍餉。

“是啊劉頭,我們也不奢望這次能發全響,和之前一樣,半響就成。”

雖說禁軍衛士一月餉銀一貫錢,但實際上除了汴京禁軍有數的幾隻部隊,其餘禁軍,基本上都是發半響,只有在戰時的時候,才會發全響,也不單單是西北這樣,西軍雖然比不上河東軍,但餉銀卻和河東軍差不到哪去。

西軍欠缺的,只是馬匹,軍械,以及後勤保障這一塊,當然,軍餉發放及時性上,也比不上河東軍,西軍將士們已經習慣了,誰叫大宋最大的威脅是北遼呢。

那個姓劉的都頭在少年軍士的頭上狠狠的拍了一下,狠狠的瞪了下一起跟著起鬨的老兵,才把少年兵拉到一旁小聲說道。

“虧你還姓全,我告訴你,蜀縣侯爺是咱們家的親戚,更不用說他和二公子還是結義兄弟,比二太太認識的還早,別人不撐他,我們必須得撐他,你在這裡添什麼亂,既然侯爺說發,那就一定會發,你們家三叔公不是說了嗎,侯爺有的是錢,他這次來西北,是為了把自家爵位轉為世爵的,相比於這個,三個月軍餉算什麼,又不是讓他承擔咱們今後所有的軍餉。”

劉都頭不姓全,但卻是全家莊子上出來的,當然也自認為是全家人,而少年軍士,卻是正兒八經的全氏族人,他口中的三叔公,實際上不過是個三十歲的營指揮,只不過輩分大了些,全家在西北能成為地頭蛇,壓著老牌軍閥出身的折家,新貴種家成為除汴京勳貴外的第一將門,除了靠姻親,故舊之外,就是因為雄武軍中至少三個營指揮,一個都指揮使,大量的都頭和什長都是姓全的,或者是全家莊戶出身。

也正是靠著這些實力,即便當年全武不過是個五品將官,作為全氏一族的領頭羊,折家和種家也不得不低全家半頭,種家剛剛露頭,在軍中勢力還沒那麼大,折家一直被大宋皇家防備,以免出現第二個李元昊,不像是全家,除了雄武軍,秦風路其他軍隊中,也有全家的人,只不過沒雄武軍這麼嚴重,幾乎被人差點稱為全家軍了。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類似這樣的劉頭和全姓少年的對話,在軍營中比比,不同的是,大部分營房內和這個還是有區別的,比如離這個營房不遠處,一個二十出頭的將官正在給自己的嫡系屬下訓話。

“一個個招子都放亮一點,一會無論盛侯給咱補了多少軍餉,都不許鬧事,不僅如此,還要盯著不叫別人鬧事,咱們家都指揮使說了,蜀縣侯是英國公府的姑爺,和咱們東平侯府是自己人,不是朝中派來奪權的,自己人當然要幫著自己人。”

這個都指揮使不是別人,乃是東平侯嫡三子董平,雖然他是侯府嫡子,但並不會因為他的身份,就直接把他提到包雄那個位子上,軍中是信奉強者的地方,東平侯除了長子上過戰場外,嫡次子和嫡三子,尚未經過大戰,能在二十出頭的年紀成為領導兩千多號人的都指揮使,已經是佔了自家侯爵將門的便宜了。

雄武軍之所以沒被成為全家軍,就是因為雄武軍中,還有這汴京勳貴勢力的緣故,其餘各地軍方也差不多,現在能被成為一姓之軍的,也就只有府州的折家軍了,折家上百年將門,太祖還未立國的時候就是府州地頭蛇,自然不同於其他軍隊,這也是折家軍被皇家忌憚的緣故,府州說是大宋的,不如說是折家的,州內文武皆是折家人擔任,相當於國中之國,不過也因為此事,折家的勢力幾乎被禁錮在府州周邊,這也是為什麼他們不會被稱為西北第一將門的緣故。

而種家的重心在延州,青城澗已經破敗,種世衡已經過世,種家第二代不像原時空那麼戰功赫赫,孫輩還不能獨擋一面,所以現在還沒有種家軍的叫法。

當然,這是除去汴京勳貴之外的說法,汴京西北系武勳雖然不在西北,但西北各家都有自己的勢力所在,或是族人擔任將官,或是門生故舊,又或者是姻親,各有各的辦法。

像東平侯府這樣,直接把嫡三子派過來的,僅此一家,其餘家族,基本上嫡系還是混殿前司的,旁支族人才會派到西北穩固軍權。

“老牛,你說蜀縣侯葫蘆裡到底賣的是什麼藥,巡視軍營,哪有大中午的巡視的,你看看這校場之旁,來了那麼些商賈是幹嘛的,咱們兩個人都是從別地調過來的,不比他們幾個,要不是提前投靠,要不就是蜀縣侯姻親,就連董統制,也同樣是勳貴一脈,等下可說好了,安撫使大人要是不能一視同仁,咱們可得站在一起。”

校場之旁,一個四十歲的將領正盯著校場之旁忙碌的商賈們,突然背後傳來一個聲音,扭頭一看,正是和自己平級的另一個黃姓統制,牛統制笑了笑。

“老牛是個粗人,不知道黃統制說的是什麼意思,都是大宋的兵,當初全帥在的時候,沒感覺有什麼區別對待啊,安撫使大人初來乍到,除了一起來的一營兵馬是他的嫡系,其餘的人不都一樣嗎,包括你和我,都是大人的手下,大人為什麼會不一視同仁。”

那個姓黃的聽他這麼說,猶自不死心的說道。

“你是不是傻,秦州府庫要是有錢,全大人早就請響了,能等到現在,我可是聽說了,安撫使並沒有要求各州知州加徵糧餉,就算是要發響,肯定是緊著騎兵和左右兩軍幾個本地兵來,你的前軍和我的後軍,一個是番軍,一個是客軍,咱們兩軍無家眷要養活,搞不好這次要吃虧。”

牛姓都統不耐煩的問道。

“就算如此,大人這樣安排也沒錯啊,去年旱災,秦州糧食歉收,但牧場沒有受到影響,我麾下大部分都是番軍,家眷那邊暫時不缺這幾個月糧餉,你的客軍更不同了,家中並未遭災,也沒那麼緊迫。騎兵除了那兩百番兵之外,和其餘兩軍一樣,家眷都等著拿錢回去救急,咱們等一等又有何妨。”

黃姓都統看著牛都統油鹽不進,覺得也沒啥意思,不鹹不淡的說了幾句話,便說自己還有其他事情,離開校場而去。

牛都統狠狠的在地上啐了一口,看著黃姓同僚離去的背影,罵罵咧咧的自言自語道。

“還想拿我老牛當槍使,全大人生前就想辦你,還沒來得及就去了,還想使銀子當雄武軍的家,這是妄想,真叫你當了這個家,雄武軍就完了,別以為老牛不知道,之前就是你傳的謠言,說大人在麾下州府要加徵糧餉。”

說完,牛都統就繼續望著校場一旁忙碌的商賈,好像一點事情也沒發生一樣。

軍中的小動作盛長槐並不知曉,他這會正和王韶在知州衙門談話。

“大人,李通判那人沒什麼壞心眼,他自己就是西北人,當然知道馬匹對西軍的重要性,他只是沒其他辦法了,您這次沒把糧餉帶過來,他也是幫您分憂而已。”

盛長槐笑了笑,他對李通判到沒有其他看法,只不過覺得被人小瞧了而已,還真以為他上了轉運使大當,沒把前三個月欠發的糧餉要過來。

其實之前全武已經到轉運使司請響了,若是全武不去世,欠發的糧餉也該到位了,轉運使錢大人又不是傻子,不給軍隊發響,真的等軍中譁變,他就等著被撤職查辦吧,之前也不是故意拖欠,確實是朝中的銀子還沒到位。

整個西北,無論是秦風路,還是永興軍路,都沒辦法自給自足,沒有朝中支援,兩路都無法支援下去,今年朝中缺錢,該給的銀子遲遲不到,他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盛長槐和他一番交談,安撫使司的建立,實際上是將他手下五州一縣劃分給了盛長槐管轄,他也就剩下了監察之責和財權,除了軍糧和部分軍械,比如軍餉,比如建造塢堡,盛長槐更傾向於用五州一縣賦稅自給自足,為了達成這個目的,盛長槐不惜放棄了即將到手的三個月軍餉,即便是只有六成。

錢宣也樂的脫手,在他看來,少了這幾個邊州的支出,朝中給的銀子,他可以做的事情多了,比如修路搭橋,比如建造學府,這才是他看得見摸得著的政績,至於收復河煌,他並不怎麼看好,雖然少了五州一縣賦稅,在他看來,自己是賺了,更不用說盛長槐答應該上交的馬匹不僅不少,而且增加的一百,每年上交給自己四百匹軍馬,這也是政績。

至於之前的軍餉,他就是隨口一提,沒想到盛長槐答應了下來,那自然就順勢定了下來。

“子純兄,不是我大意,而是故意為之,我且問你,安撫使司和轉運使司差什麼,差的不就是財權嗎,錢大人雖然沒說,但我心知肚明,他是韓章韓大相公的人。不同於太子傾向於開拓河煌,官家和韓大相公心裡,想趁著北朝國主年幼,朝中內鬥不止,趁機拿下燕雲,我要是不爭取財權,咱們這邊收益再多,都會被投入河東,難道真要等太子登基之後,再行開拓河煌嗎。”

之前說過了,那一次皇考之爭,對於大宋的影響是深遠的。

官家失去了公信力,對朝堂的控制一落千丈,他自然要想著重振雄風,無論哪朝哪代,帝王權柄的最高峰,莫過於開疆擴土。之前雖然盛長槐透過英國公向太子獻出了《平戎策》,並新增了一些加快收服河煌速度的經濟手段。

但是在官家看來,太慢了,而且,僅僅一個河煌,對於現在的大宋而言,不過是雞肋,滅掉西夏還差不多。而北遼國主年幼,後族和皇族之間無休止的內鬥,正是收回燕雲十三州的大好良機。

北遼的政治結構與大宋不同,後族蕭姓雖為兩支,但經過多年聯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爭鬥,有聯合,皇族雖然只是一隻,但皇族內部也不見得有多團結,加上兩邊支援的部族,倒也是勢均力敵。

北朝國主即將親政,可以預見的是,和之前幾次一樣,後戚和皇族的爭鬥會進入白熱化,遼國前一任皇帝大殺後族,兩邊可以說已經有了血海深仇,再加上現在的皇后還未孕育皇子,太后和小皇帝又非親生,更有傳言說是皇族想要在小皇帝親政之後廢后。

韓章韓大相公軍事戰略馬馬虎虎,朝中內鬥可是覺得沒人比自己更在行,和官家基本上一拍即合,雄心勃勃的想要在他們兩個手上收復燕雲。

所以現在的大宋的現狀是,帝后之爭以太后的退讓結束,下一步可能就是太子和官家的理念之爭,至於會發展到哪一步,誰也說不準。

不同於之前太后和官家的爭鬥,盛長槐基本上不參與,這次西進和北伐的戰略上,盛長槐是堅定不移的站在太子這邊,不光是因為《平戎策》是他所獻。

最大的原因是這個戰略前世已經經過證實是確實可行且成功了的。而且,兄弟鬩牆,外禦其侮的道理,已經在文化上逐漸漢化的遼國勳貴豈能看不明白這些。

一旦大宋漏出想要收復燕雲的想法,恐怕遼國的後族和皇族會在某種程度上聯合起來,一致對外。沒有燕雲,大宋沒有防禦遊牧民族的屏障,失去演員,遼國可是會退化到老祖先的荒蠻時代,說個不好聽的,對於燕雲,遼國比大宋的執念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