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穿越知否混日子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七十二章 影響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七十二章 影響

大宋從開國至今就沒見過這樣的,剛剛晉爵,卻又降職。

康大娘子被祁家下毒次日,王家就不聲不吭的將康大娘子的屍體火化,然後連葬禮都沒辦就把骨灰送到城郊安葬,並在玉清觀進行供奉,神位牌上仍然寫著是康家主母,用的是康大娘子親生兒子的名義給康大娘子立的牌位。

按照盛老太太的說法,康家不敢違逆盛長槐的吩咐,寫下了休書,但也不敢過分得罪康家,雖然說兩家以後估計做不成親戚了,但是王家這點掩人耳目的做法,康家也不敢,或者是不願意拆穿。

畢竟康家也不想讓人知道他們家為了掩蓋之前的人命官司,不得已將自家大娘子休了這個醜事。

而王家對外的說法是,康大娘子突然染上惡疾去世,怕傳染給家裡人,所以才便宜行事,這種事情在這年頭不少見,康家也表現出默許的態度,雖然有人懷疑這件事情的真偽,但又從盛家和王家,甚至是康家得不到一點訊息,雖然民間議論紛紛,但這種事情在汴京太常見了,也沒引起多大非議。

表面上是這樣,其實背後並不然。

盛長槐帶人進入王家,可是有不少人看見了,第三日大朝會,盛長槐晉爵剛剛結束,就有御史言官彈劾盛長槐,說他私闖前太師府邸,即便是盛長槐知道這是王家用了人情,讓韓章韓大相公授意言官彈劾,但還是忍了下來。

畢竟他私闖前太師府邸這事無可抵賴,本就不和規矩,他也做好了被言官彈劾的準備。

再加上盛老太太警告過他,不讓他在多事,所以也沒做過多分辨,認下了這個事情。

不過好在王家也就到此為止了,不管怎麼說,光憑這一點,不足以扳倒盛長槐,說是帶兵私闖,實際上那日張順他們都是做的下人打扮,最多是個恃寵而驕,飛揚跋扈,王家又不能出頭說明真相,降職已經到頂了。

於是今日大朝會便出現了非常罕見的一幕,至少在大宋是第一次。盛長槐剛剛由不世襲的蜀縣侯晉爵為世襲罔替的西平侯,就被御史言官彈劾,官家下旨訓斥,為了給百官一個交代,將盛長槐秦風路經略安撫使的職位降為副使,正使的職位由原來的副使王韶接任。

御史臺那邊,因之前大部分人被貶,現在已經不是海文仁在的時候那樣擰成一股繩,韓章韓大相公已經趁機將手伸進了御史臺,有言官聽從他的吩咐,這也是理所當然的。

盛長槐這一波也不算吃虧,王韶和他理念一致,誰當正使,誰當副使,沒什麼兩樣,秦風路的政策該怎麼執行,就怎麼執行。

而侯府那邊,剛剛搬過去的老太太知道今日朝會的結果,總算是松了一口氣,一來欣慰盛長槐沒有在犯倔,二來這種後果,也在她的接受範圍之內。

“張氏你也別太擔心,官家既然沒有進一步追究,這件事就算過去了。”

之所以那麼說,是因為盛老太太知道,盛家發生的一切事情,能瞞得過別人,瞞不過官家。盛家之前不過是五品,先帝或許沒有派皇城司探子。

但是盛家從盛長槐救駕開始,官家又是個多疑的,自然會在侯府,甚至是盛家安插密探,雖然之前皇城司沒掌握在他手裡,但是他手上也建立了一隻不亞於皇城司的密碟,這是每個皇帝都會去做的,只不過現在這個官家更加重視這一點。

至於為什麼盛長槐和盛老太太都能接受這個結果,按照盛老太太的原話就是。

“你都把人家女兒殺了,還不允許人家私下裡搞一些小動作。”

不過盛老太太和盛長槐倒是意見一致,這一次盛家忍了,後面如果王家在搞什麼出格的動作,那就不要怪盛家反擊了。這一次,就算是給盛長柏和王大娘子面子,不和王家追究了。

盛老太太最擔心的還不是盛長槐,而是盛長柏和顧廷燁,他們兩個人受皇命署理鹽政,無召回京,這乃是官場大忌,好在他們現在做的這件事事關官家日後的大計,表面上也沒有追究,只是讓內官私下裡到訓斥了幾句。

盛長柏和顧廷燁第二日天不亮就匆匆從汴京離開,沒驚動任何人,剛好在城郊碰到了一早等在那裡的內官,兩人雖然被官家訓斥,但他們不敢,也不能有怨言,甚至還得感謝皇恩浩蕩,畢竟訓斥之後,官家日後就不可能秋後算賬了。

“咱們這個官家,手段是越發老練了,不比之前剛登基的時候了,如果當初和太后爭權的時候他能有這樣的手段,也不至於當初鬧成那樣,槐哥兒,你不在汴京也好,等到事情處理完了,趕緊去秦風路吧嗎,太后能保你一時,保不了你一世。”

是的,盛長槐能有現在的結局,都是因為太后在背後說了情,哪怕太后已經撤簾歸政,但也不至於連一句話也說不上了。

盛長槐這次帶著私兵私闖官宦之家,若是其他勳貴或者武將,不可能這樣輕飄飄的放過去,雖然王家出於某種考慮沒有出面,但是官家卻是一清二楚的,本朝防患武官有多麼厲害,王老太太可是最清楚的,尤其是官家這樣經歷過叛亂才登上皇位的,更是把這種事情當做底線。

說個不好聽的,盛長槐今日能帶兵私闖官宦之家,前太師府邸,下一次是不是能帶兵私闖皇宮,這種事情,嚴重性不言而喻。

這時候,盛明蘭卻有些出人意料的訊息。

“我聽說昨天晚上,劉貴妃那個姐姐去了王家,待了好久才出門,出來的時候,王家全家人,包括王太夫人都親自將她送到門口,劉貴妃雖然得寵,但她姐姐不過三等誥命,王太夫人可是一等誥命,按照常理,由二哥哥的舅母送出王家就可以,王老太太如此做派,莫非這背後有什麼陰謀,會不會是對付槐大哥哥的。”

盛明蘭這兩日也怕王家搞什麼么蛾子,專門派了人在王家附近盯著,所以才會知道劉貴妃的姐姐趁著夜色去王家之事。

盛明蘭之所以覺得奇怪,有兩點原因,一來劉貴妃孃家乃是禹州出身,和汴京大家族並無往來,自然也和王家沒什麼交情。二來即便是替劉貴妃交好王家,前去弔唁康大娘子,也應該是去康家,就算不去康家,去王家也該白日去,為什麼要晚上去呢。

但是,盛老太太是什麼人,這種事情見多了,暗自嘆了一口氣。

“看來以後要多事了,希望王家那個太夫人千萬別行差踏錯,王老太師配享太廟,門生故舊遍佈朝野,即便是王家哥兒平庸,王家也能富貴十幾年,日後柏哥兒成器,也不會不管王家,用不著走這種路子。”

盛老太太神色突然有些暗澹,自嘲的繼續說道。

“都是為了我,槐哥兒犯忌私闖官宅,又設計讓康大娘子死於下人之手,而柏哥兒,為了我這個沒有血緣關係的祖母,和自家親外祖母翻臉,王家這次,不僅恨上了你槐大哥哥,連你二哥哥也恨上了,恐怕還包括顧廷燁和明丫頭你,我就怕她目光短淺,下注劉貴妃,將王家帶入無底深淵。”

盛長槐和盛明蘭都是聰明人,馬上明白了盛老太太的意思。

自從太后退讓,撤簾還政,徹底不理朝事,哪怕是給盛長槐撐腰,也是私底下求情,可見太后的態度堅決,官家不用在和太后勾心鬥角,將心思放到穩固權利上面。

而沒過多久官家就發現了一個可怕的事實,太子在民間和朝中頗有聲譽,有賢德儲君之稱,這也就罷了,哪個當父親的不希望兒子成器。

但卻有一點,那就是儲君不能觸碰軍權,這是每個當皇帝最防範的一點,別說是皇家,就是有些大家族裡面,掌權的父親沒到放權的時候,如果自家兒子僭越,那也是會使用家法懲罰。

而太子呢,掌管京郊大營的威北侯沉從興是他親孃舅,禹州舊部多和太子親密,官家最倚靠的顧廷燁和太子是至交,官家那個多疑的性子,恐怕睡覺的時候都會被驚醒,縱觀華夏封建王朝使,太子謀逆篡位的還少了嗎。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不說前朝,只說本朝,雖然這個時空沒有燭光斧影,但也有其他的傳言,說是太宗暗害了太祖,更不用說官家就是因為藩王謀逆而上位的,自然會更加防備。

這就是一個怪圈,官家之前沒有關注到這些,主要是因為有太后這個強敵,太后這個強敵一去,自然會想到這塊。

雖然官家也不是真的就懷疑太子會如何,但也會有一些相應的態度,比如抬舉劉貴妃,就是給太子表示自己的不滿。

皇后娘娘是個聰明的,知道官家多疑,故意裝病,將掌管六宮的權利交給劉貴妃,是為了打消官家的懷疑,太子自然也一樣,做了對應的反應。

本來按照目前的朝局來看,官家雖然猜忌太子,還不至於將太子罷黜的結果,畢竟太子是他最優秀的兒子,其餘諸子,一個年紀太小,再有就是身份不夠,於禮不合。

朝內朝外都看的很明白,太子雖然做事會束手束腳,但儲君之位穩如泰山。

但卻卻有人看不明白,那就是劉貴妃,給官家吹枕頭風,讓自家姐夫成為宮中禁衛統領,就是她最得意的一件事,官家雖然不見得就是被矇蔽,但為了防範,做了這樣的因對也是在情理之中。

這可就讓劉貴妃覺得,官家是真的懷疑太子了,她的兒子有很大機會登上儲位,讓自家弟弟和姐姐幫自己拉攏朝臣,但正如上面所說,朝內朝外清醒的人是大多數,劉貴妃收效甚微。

而這一次,王家和盛家關係鬧僵,王太夫人也因此對盛長柏失去信心,不覺得盛長柏將來會照顧王家子孫,再加上為了給女兒報仇,被仇恨衝暈了頭腦,大有可能做出不理智的選擇,她親自將劉貴妃的姐姐送出王家,恐怕就是一個訊號。

王家這樣做,還有一個最大的原因,無論是顧廷燁,還是盛長槐,都和太子關係親密,顧廷燁自不用說,從禹州開始就和太子關係莫逆,而盛長槐,太子多次誇讚他是年輕一輩翹楚。

還有盛長柏,雖然以前不算太子的人,但這一次幫太子整頓鹽政,也入了太子的法眼,王大娘子是藏不住事的,以前和孃家親密,早就不知道在王家顯擺了多少次太子對盛長柏的看好。

這樣一來,王家要想復仇,只能選擇除了太子最有希望的劉貴妃之子永王,這是官家諸子中,唯一封王的存在,一兩歲的時候就被封王,在外人看來,證明了官家對這個兒子的喜愛。

王家地位特殊,有王家加盟,比劉貴妃拉攏四五個朝臣還要重要,透過王家,自然是能拉攏到王老太師的門生故舊,而且王老太師的門生,大多數都受過王太夫人恩惠,這也是王太夫人在老太師過世之後,還能給兒子和幾個姑爺某前程,幫康大娘子遮掩罪證的原因。

“這是要出大事了,劉貴妃若真的得到王家相助,再加上官家現在要平衡朝局,若不出意外,日後朝中要多事了,真有可能演變成奪嫡之爭,槐哥兒,這汴京看來你是留不得了,你一日在汴京,便一日是王家的眼中釘,劉貴妃為了回報王家,指不定會在背後在官家面前詆譭你多少,你事情辦完,馬上回秦風路吧。”

盛長槐當然明白老太太的意思。

“放心吧祖母,我知道怎麼做,劉貴妃哪怕得到王家相助,以她的性子,定然會攪風攪雨,得意不了多久,等到官家再有皇子出生,永王就不是唯一的選擇了,不用兩年,劉貴妃那種人就會自己犯錯,正好孫兒在秦風路那邊還需要磨礪兩三年,山高皇帝遠,劉貴妃的手伸不到那麼長。”

盛老太太讚歎的看著盛長槐,他果然長進了許多,只要不犯倔,事情還是看的很準的,和老太太的猜測幾乎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