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都市 > 重生於火紅年代最新章節列表 > 第204章 壓力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204章 壓力

耿照傑聽完了孫祖傑的指示,不由得有些苦笑,他現在越來越發現雖然備受重用,但是同樣壓力也非常之大,簡直是被放在火坑中呀!

這要從華投的現狀說起,華投相比於國內其他部委企事業單位,最大的優勢就是有外匯,有大量的外匯,手裡的外匯多的讓人咂舌。

所以一大批人鑽空腦袋也要來華投上班,一是出國方便,二是華投各個駐外企業內部管理體制相對靈活,收入跟表現掛鉤,根本沒有大鍋飯,最典型的就是華投港島。

這也是沒有辦法,華投港島手底下那麼多電子技術人才,不可能國外專家吃香的,喝辣的,他們只拿了微薄的工資,這不是逼人逃走嗎?

孫祖傑一開始就意識到這個問題,所以他在天翼聯絡成立一開始就要求在港島特事特辦。

按照港島技術人員的工資標準也許有些困難,但是必須保證手下的技術人才不外流,所以對他們的獎勵措施一定要到位。

中央當時顧慮到天翼聯絡的特殊情況,也同意孫祖傑開了這個口子,隨著天翼越做越大,這個口子也開的越來越厲害,到了今天,天翼集團內部對中外員工已經在表面上一視同仁。

但是由於國內的制度約束,很多拿到天翼配股的電子專家,他們事實上並不能真正擁有股權帶來的收益,所以他們的實際收入還是遠低於國外專家的。

但是即便如此,這些在海外工作的電子專家也已經心滿意足,這些能被派出國外的人,都是人品和才幹兼備的同志,能夠被上級信任。

很多人甚至覺得拿的太多了,不斷有人主動的把自己大部分收入上交,卻被孫祖傑拒絕了。

孫祖傑曾經召集這些骨幹開會,非常明確的告訴他們,“你們的貢獻很大,讓你們過得好,是應該的。

過去這一點,國家做得不夠,現在正在改正。所以在天翼,你們不要想太多,就放心的工作,大膽的生活,誰也不會說你們不是。”

後來隨著中央決策的傳達,這些內地工程師才慢慢放下心來,此時在美帝和港島的工程師待遇都有當地中產階級的水平,有房有車的不在少數。

後來天翼遊戲各個項目組相繼獨立,變成了一個個遊戲開發公司,就完全是港島的模式,內地出身的工程師有的成為公司老總,有的成為專案主管,都有業務提成,這已經是國外比較通行甚至是相當先進的做法了。

孫祖傑知道中央對天翼這些內地工程師的情況都看在眼裡,對於孫祖傑的探索並沒有說什麼,只是不斷派人過來調取相關資料。

他知道高層也許是在評估他這塊試驗田,但是既然沒有明確的阻攔,那他就大膽的做下去。

先是天翼集團,然後是歐派電子港島和倭國分公司,最後是華投港島,凡是他管理下的駐外華投機構,他都在悄悄地進行工資體制改革,將收入與工作表現掛鉤。

對於他的得寸進尺,上級還是沒有說什麼,就當沒有看見,當然上級不是瞎子,他們當然知道華投發生的變化,但是天翼發展的這麼快,跟孫祖傑的工資改革很有關係,所以他們想看看是不是可以擴大到港島的中資企業甚至於內地,那就等等看看效果再說。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事情畢竟發生在港島,國內知道的人都是高層,也沒有多大的社會影響,就讓他折騰吧,看看他能搞出什麼花來。

當然這也跟孫祖傑的表現有關,隨著他賺的錢越來越多,高層對他的信心也越來越足,所以以放手的方式鼓勵他大膽開拓。

對於華投駐外部門發生的鉅變,最早反應過來的就是一批有背景有關係的人。老人們都有子女親戚,自己苦了一輩子,甚至很多人的人生沉浮還連累了家人孩子。

所以如果能夠合法合規的讓子女過得好一點,他們當然也很樂意,於是各種各樣的人物以各種方式進了華投。

孫祖傑對於這些人是有規劃的,把他們放在華投,是一個大好事,別人避之不及,他是來者不懼。當然這跟他的背景也有關係,本質上他也是這個圈子的一員。

甚至於有一些管教子女嚴格的領導,他還請老丈人幫忙說話,勸說他們讓孩子來華投見見世面,這對他們的未來是有好處的。

在他看來,除去背景不談,這些與楊希背景類似的同志,本身都是受過不錯教育的,大部分又經歷過人生的波折,接班人不是白說的,所以不管是見識,還是工作能力出色的不在少數。

孫祖傑讓國內外專家對他們進行培訓,然後放手使用,把他們的工作掛在港島,但是都派到國內,有經營能力的放到了歐派電子各個電器部門,公關,銷售,管理收入與工作業績掛鉤。

還有一些放在華投人力資源部,有了他們,歐派電子和華投研究院這幾年在國內調動技術人員時,就順利了很多。

孫祖傑的做法實際上是未來國外那些投行的通用玩法,只不過被他提前了。所以一來二去,在這個圈子裡,孫祖傑夫妻帶動了不少人富裕,而且這些都是合法合規的收入,他們拿的一點都不燙手。

而且這些公子哥姑奶奶經過華投的培養,不論是見識,還是工作能力都有了不錯的提升,對於他們的未來實際上是好事,也省了國家不少事情。

這樣一來,孫祖傑在這個圈子裡的名聲就越來越好,慢慢的也是知交滿天下了。從1981年初孫祖傑回國開始,他就立刻組建了華夏汽車銷售部,調了一批這樣的同志,讓他們跑中央和地方各個部門賣車。

如果不是因為這些人,孫祖傑怎麼可能在一兩個月內賣掉了幾百輛車,而到了零配件招標大會時,已經有兩三千輛轎車的訂單在手,還收到了幾千萬的資金,其中很大一塊將用於零配件的國產化開發。

但是這麼多訂單在手,也就意味著華夏汽車這個專案必然會成功,所以圍繞著零配件配套,大大小小無數企業越來越有興趣了。

所以手裡掌握了幾千萬資金,而且還在不斷增加,未來極有可能增加到幾億,甚至十幾億,而一支筆就能決定這筆經費給誰的耿照傑能不壓力山大嗎?

在華夏汽車這個專案中,孫祖傑負責在經費的總數上把關,根據華投的實際財務狀況,決定總投資的金額。

而身為汽車部部長的耿照傑,則是負責決定這些經費分別花在哪一塊,或者換句話說,具體用到哪些研發專案上。

若是將整個汽車零配件國產化專案比作是一艘航行在大海上的小船,那麼耿照傑所在的位置便是舵手。若是他這裡出了問題,整艘船都得跟著一起出問題。

但是華國大大小小的汽車企業幾十家,汽車配件企業幾千家,各種各樣的機械類企業各是數以萬計,只要知道這個資料,就可以明白耿照傑的壓力有多大了。

就算這一次參加招標大會的企業數目沒有幾萬家,但是會議既然搬到了淮西體育館,各位領導既然扯直了嗓子再喊,以讓所有人都聽得見,就可見參與者之眾了。

因此在這次招標大會開始之後,耿照傑必須耐著性子不厭其煩地和國產化小組的專家一起將每一家企業的方案從頭讀到最後,從中甄別出那些靠譜的專案或者方案,並且在上面簽下自己的名字,他需要對每一個專案,每一筆經費的支出負責。

但是華國的事情並不是看看專案書那麼簡單,很明顯隨著耿照傑的權力逐漸被人知曉,越來越多的人拐著彎的聯絡他,華投給他壓力,長汽給他壓力,汽車總公司給他壓力,淮西省給他壓力……,到底有多少壓力,耿照傑根本就數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