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重回永樂時代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七章 殖民帝國 第三七節 剪式帆船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七章 殖民帝國 第三七節 剪式帆船

龍城新出的帆船沒有鄭和的船大,大致看上去可能在兩千料左右,但速度真的是極快。這是王動從義大利回來後的收穫,剪式帆船,這種號稱是帆船中最快的船型。

鄭和因為下西洋,所以對造船行業也很熟悉,也能算的上是個行家。每回下西洋歷時至少兩年,有的分隊要三年才回,船的速度太重要了。

速度快了,時間短了,給養方面就少,船能帶上更多的東西,載更多的人。

佔城國這些年對大明船來的使臣已經疲勞了,當然鄭和不同,鄭和的級別是最高的。國王打頭,親王郡王一大堆,早早就在碼頭搭了臺子,迎接天國上使。

鄭和已經是佔城人民的好朋友了,四下西洋,第一站都是佔城。每回感覺都不同,現在的佔城港口居然不輸給大明朝的港口了。給人的感覺就象是在大明朝南方的港口一樣,只不過看到的人雜了一些,佔城人相對於廣東福建人長的更加的黑瘦。

新州自從成了郡主的封地之後,這裡的唐人多了,起居各方面都在向大明朝學,當地人以穿大明朝定製的衣服為榮。更有裁縫店更是高掛著“大明衣冠”的招牌。

鄭和在新州上岸後,船隊補充給養,他本人則帶著一隊官員和一支五千人的隊伍,隨著國王一起去王城。

第二天,交趾布政使黃福也到了占城王城。交趾這些年還有零星的造反,這些先把的勢力以佔城、南掌和真臘三國與交趾相接的密林為依託,弄的黃福很頭疼。這些反賊一進了林子就很難抓捕,更別說跑到別的國家地盤上去。黃福這次帶著莊天龍一起過來,就是想趁著鄭和在的時候,與佔城國談談越境剿匪的事。

佔城人在剿匪方面一直態度曖昧,只要明朝方面提了,總是同意。真要出兵的時候,要求一大堆,要這要那。真有什麼行動需要大們配合的時候,總有通敵之嫌。

對於佔城國來說,原先的安南國與他們還算是近親近鄰,其國滅,很多難民逃到了佔城,這反讓佔城國王竊喜了。雖說收的都是些流民難民,可人口多了絕對是個好事。

張浩把老婆的封地新州搞的很有聲色,新州周邊的百姓都湧向了明寨和碼頭,這是好事也是壞事。新州的發展是需要勞力,可在那個年代,部落裡的人往外面跑,並不是那些酋長們願意看到的事,進佔城的難民正好填上了這個空。

黃福和親王談妥了,明朝的軍隊可以到鄰近的州府緝捕那些反賊,但事先要通知當地占城的官府。一旦發現有交趾行省過來的“難民”,佔城要做好遣返工作。占城協同交趾軍事行動的回報就是大明朝向佔城國提供軍械。

協議是簽上了,大家各取所需要,到底能不能執行,天知道,鄭和的任務算是完成了。

黃福真是位好同志,此人前面有提過,朱元璋時期的老臣子,這會時年已經五十。朱棣把他派到交趾,真是選對人了。

鄭和與他的交往並不多,但也知道這人非常有才幹。交趾民政全在他一人之手,實至交趾時原工部尚書黃福兼署佈政、按察二司事,可謂權重。

張輔三次徵交趾,在王動的點撥之下,已經把當地的反賊打的沒有還手之力,最可能造反的黎利已經牢牢的被看死了。但王動先知的交反叛因素已經在交趾埋下了,中官馬琪提前到了交趾。

朱棣喜歡給各地的軍隊裡派監軍,給駐派鎮守太監,這個馬琪已經被派到了交趾,在交趾總兵官張輔麾下。馬騏是個極為貪婪的小人,只不過現在他的尾巴還沒有露出來。畢竟,現在的黃福是個能臣,極受朱棣信任和重視,英國公張輔和沐王爺則更不用說,他們在軍中的影響極大,不是你這個空降的宦官能說上話的。

鄭和在佔城與黃福的碰頭是預計中的事情,這次永樂讓鄭和給黃福帶話。在交趾幹的不錯,過段時間會調你回國。黃福聽了這話,心中感嘆,總算是到頭了。

離了佔城國後,鄭和一行下一站是渤泥國。周滿已經把渤泥國的實況給通報了上這,這次鄭和下來的時候,已經做了準備,東渤泥和西渤泥是兩個國家,要注意周旋。這會同來的周滿也不知道,才兩年過去了,渤泥國已經只有一個渤泥了。

在渤泥國的港口,鄭和又一次看到了龍城造的那種新式帆船。這次不只是他,船隊裡的大多數人都看到了這種新式帆船。在渤泥國的港口,有一條嶄新的帆船,卓然不群。

王動早早就有製造這種帆船的想法,開始他手上只有簡單的介紹和圖片。自義大利回來之後,參考了威尼斯的船,王動這才把方案交給了龍城的船廠。飛剪式帆船是風帆船的頂峰,以後福船將退出舞臺,取而代之的是剪式帆船。

在鄭和眼裡,剪式帆船太怪了,纖細。鄭和的寶船長寬比為.5,剪式船為6。福船都是方頭,剪式船是尖頭。除了五桅以外有側帆,剪式船在船頭還有帆,因為是尖頭,船長了,在尖頭與首桅拉上了支索,掛上了三角帆。這只是鄭和所看到的東西,船結構一定還有更多的不同。

看到這船讓鄭和對龍城產生了極大的好奇心。三下西洋,兩次在龍城停過,都是補給。當時的印象就是龍城的宣慰使丘彥誠是個人才,補給一事做的很不錯。第一次只能補水,到第二次的全面補給淡水和食品,都安排的很好。

能造船,那代表了一地的經濟實力非常之強,這個鄭和清楚呀。比如日本國,到目前為止,還在不停的跟琉球國買球,琉球國的船在大明朝眼中並不算大也不算先進。可這會,龍城才出現多長時間呀,居然能造出這麼好的船。

造一條船牽扯到多個行業,龍城如果說有優勢,那就是西洋諸地的唐人都集於此,那麼在人才技術和資金方面有一定的基礎。可問題是,唐人最多的舊港在鄭和第一次過來時,那用的船也都是福船,而且要比大明朝的小的多船年也大的多。最大的海盜頭子用的船,還是朱元璋打天下的時代逃過來的,可見當地最多只能小修根本沒什麼造船的能力。暹羅的船不能使遠洋,古裡的造船水平更低,相對高點的就是阿拉伯人。

鄭和帶著極大的問號在渤泥國上了岸,以至於,等渤泥國的小皇帝在皇后的陪同下遞交國書時,鄭和居然沒有細細的去看那國書。原本以為要回到船上住,哪知對方說已經安排好了營帳。等渤泥國一行人離了行轅後,費信才提醒鄭和,國書上提到了渤泥國請封的王族大臣比兩年前給周滿的國書中多出了兩倍。

鄭和的班子主要的謀臣便是費信,另外王景弘、候顯、洪保三人級別較高,四位太監一個僚臣,鄭和和王景弘在大明內府已經是有司太監,候顯與洪保則是司職少監,還夠不上太監,不過下西洋他們又是副使太監。當天晚上,周滿這位副使太監已經被喊了過來,鄭和的營帳內,一正四副,五位太監加上費信,一起來討論渤泥國的局勢。

“時東渤泥與真臘、龍城、舊港、蘇門達剌交好和爪哇,而西渤泥則結好於暹羅、蘇祿與爪哇。”周滿彙報上次他過來西洋時收集到的訊息。

“同時結好與爪哇?”候顯問,在這幫宦官裡,真正能算的上是合格的政治家的除了鄭和外,就是候顯了。

“爪哇勢大,其國政由三黨所持,一為公主系,此為正統,二為皇子系,此係人馬掌控了爪哇東南地方勢力,另一為親王系,這一系則由東北諸酋支援。公主系與唐人交好,故與東渤泥相親,親王系因與渤泥相鄰,又外聯蘇祿,而與西渤泥相厚。”周滿解釋。

這樣一說,大家都清楚了,這個東渤泥結交的都是與大明朝,與唐人相近的國家,西渤泥則更有野心,他結交的都是強鄰。有點意思,都說是遠交近攻,西渤泥在這點上相反,就這情況看東西渤泥內戰是早晚的事。

“東渤泥多受西渤泥欺壓,上回有奏請大明朝出力調解,或軍力相扶。”周滿說到這裡不想在多說了,他突然有個念頭,那就是東渤泥已經有了外援,而且是強有力的外援。

“周大人,東渤泥請封西渤王族,何故?”有人問。

先前提過,渤泥國的王位繼承是這樣玩的,這個國家有三個王,大王二大王三大王,大王死後由二大王任國王,三大王填二大王的空,然後增補個三大王。前國王死在大明朝後,永樂直接把大王的兒子封為國王,一下子打亂了這個秩序。安南的教訓就在面前,二大王阿合曼看著鄭和龐大的艦隊敢怒不敢言。

但這個阿合曼在給周滿的國書裡,請三大王及其家族,明顯就是拉攏三大王。當時東渤泥交給周滿的國王裡,沒有三大王家族王親,可這會,三大王家族的人顯然在請封的名冊裡。有一種可能,那就是三大王已經投向了前公主,還有就是二大王已經出事了。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想來那阿合曼已經服誅了。”鄭和說道,“周大人,此地與你兩年前過來相比,有何變化。”

“不瞞諸位大人,上回過來此地名為碼頭,實為漁村。與今日相比,一個地下一個天上。”周滿笑道。

“如此說來,此皇后頗有才幹。”今天渤泥國的王公大臣都出席了,但候顯在今天的活動裡並沒有看到有什麼能臣出席。

“當地可有商會?”鄭和問。

“有!有唐人商會。”周滿回,“當地林家是唐人之首。”

“林家?”鄭和在極力的回憶。

“林家做的是木材買賣,暹羅、爪哇各地都有他家的生意。上回在真臘,有船要修補,用的就是當地林家的木料。”王景弘對這個林家記的非常清楚,“暹羅唐城的造船廠也有林家的參股。”說完這些話,王景弘倒想起來,也許問問林家的人,可以弄到更多的關於飛剪船的資料。王景弘是出使西洋的技術型負責人,他主管船隊航行保養。

第二天,別的官員都去參加國是活動,或是準備商品交易。王景弘和周滿把林家的人找了過來,陪著林家家主林澤如的是他兒子林強,此人在龍城有官職,實際上林強就是龍城在渤泥國外事機構的最高負責人。

林強因為身份問題不方便先開口,主要就是林澤如在說,他在邊上補充。周滿馬上發現,林強與他父親相比,更為精幹。從林家人嘴裡,周滿得知,自上回他下西洋之後,西洋居然發生了很多大事。

第一是爪哇國內親王一系已經敗落了,此人居然被東渤泥所殺。二是渤泥國統一了,而且是東渤泥勝。上回周滿過來,明明感覺西渤泥的實力強上不止一籌,居然事敗。

還有就是,關於飛剪船一事,林家居然說不清楚,只是提供周邊幾個小國船廠木料,關於造船一事,一點都不知不懂。

鄭和聽了周滿的彙報之後,馬上調整了策略,把原本給西渤泥的那位詔書收了起來,兩份禮物合為一份,與渤泥國現在的政權大搞聯歡。

與此同時,鄭和心裡的疑團越來越大。東渤泥的事王動在月報裡並沒有對鄭和提,現在的東渤泥,明明就是一種百廢待興積極向上的局面,氣氛是不錯,可條件說實話還是很差,基礎很差。這說明事出突然,非積累所致,那麼這個突變因素到底是什麼。

東渤泥結交了哪個強國?暹羅還是爪哇起了作用,還是王動控制的蘇門達剌。王動名義上是蘇門達剌的國王,王權名義上在女皇手上,但鄭和清楚,蘇門達剌國已經是王動的了。而且鄭和還清楚,施家控制的舊港和丘家控制的龍城,十有八九幕後真主的老大還是王動。

那這樣說來,王動到底要幹什麼?(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qidian.,章節更多,支援作者,支援正版閱讀!)(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