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言情 > 永樂大帝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三章 還是減等繼承好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三章 還是減等繼承好

養心殿內,寧王朱權、谷王朱穗、周王朱肅、齊王朱傅、兵部尚書茹常、戶部尚書鬱新、禮部尚書李至剛、工部尚書黃福一個個如木雕泥塑地端坐不語。大殿裡,安靜得連一根針掉在地上都聽得見。

這些人都是被朱棣召至養心殿的,但誰都不知道朱棣為什麼事召他們前來,有心聊幾句相互交流一下,又擔心殿內的太監們向朱棣打小報告,引來不測之禍。無奈之餘,他們只好表面上如敬大賓地恭肅端坐著,心裡卻暗自揣摩皇帝召他們前來所為何事。

這些人當中,寧王朱權、谷王朱穗在靖難之役中可謂“有大功於社稷”,周王朱肅和齊王朱傅是建文年間被建文皇帝廢為庶人的親王,茹常、鬱新、李至剛、黃福分別是四部尚書。他們這些人,身份地位各異,很難猜測朱棣到底是為什麼事而將他們一起召過來。

在眾人猜測不已的時候,站在大殿門口的太監用他那尖細的嗓子唱道:“皇帝駕到!”

於是,眾人皆拜伏於地。

朱棣走到須彌寶座前坐下,雙手虛抬令眾人平身。

朱棣望著幾位尚書說道:“如今靖難之役已然結束。朕想和諸位臣工討論一下祭奠靖難之役犧牲將領的事情。”

“皇考於雞籠山立功臣廟,死者像祀,生者虛位,令功臣得以身後尊榮。然朕思之,功臣立下大功得以進入功臣廟享配祭祠,而普通官兵從皇考南征北伐,宣力效勞,略地攻城,櫛風沐雨,宣力效勞,共成我國家大業。雖所立功勳微小,但亦不應無視。”

“因此,朕擬擴建功臣廟,將之建為烈士陵園,以便普降恩澤於所有為國犧牲的將士。朕建烈士陵園,是為了讓將士們知道,為國盡忠,死有名、生有利。如此一來,朕相信將士們沙場殺敵時能夠更加勇猛!”

“烈士陵園共分三個區域,中心區域為功臣廟,專祭大功之臣,入廟者塑像;功臣廟外的區域安置功勳較大的將士,墓碑上除註明其姓名籍貫外,還書寫其生平事跡、主要功勳;最外圍的區域安置為國捐軀的普通官兵,墓碑上註明其姓名、籍貫、生辰即可。”

“烈士陵園內設專門的守陵人,陵園內禁人樵牧,有不敬者,治以死罪。每年四孟及歲暮,由駙馬都尉前去致祭。每年年初,朕祭過太廟之後,亦將親祭烈士陵園。”

茹常、鬱新、李至剛、黃福相互交換了一個眼神,明白為什麼六部裡來了四部尚書:此事涉及的物件是官兵,兵部尚書自然應當到場;祭奠為禮部份內的事,禮部尚書有權發言;將整個雞籠山建設成烈士陵園,是一項不小的工程,於是又涉及了工部;動工程不可能不需要錢,結果也繞不過戶部。

這項工程不算特別巨大,對於安定民心、穩定社會秩序似乎也有好處,因此,四位尚書在以眼神交流之後,齊聲說道:“皇上聖明。”

“建烈士陵園的事涉及幾個部,你們之間相互配合好……嗯,烈士陵園建好後歸禮部管理,所以這件事就由李至剛抓總。”

李至剛興奮地答應了。猶豫了一下,他又問道:“若文職官員在沙場上犧牲,是否也可進烈士陵園?”

朱棣笑了笑,說道:“但凡戰死沙場者,不分文武均可入烈士陵園享受皇家供奉的俎豆香菸。不過,文臣的本分並不是血染沙場,而是協助朕治理這個國家。在朕的心目中,其實是文武並重的。如今朕設立烈士陵園解決官兵的身後尊榮問題,但同樣也不會虧待文臣。這樣好了,朕在太廟中設分配享殿,分東西兩殿,東殿供奉宗室和外藩諸望王,西殿供奉有功大臣。當國家承平之時,文臣更有機會配享太廟,說起來,在配享太廟方面文臣還佔了便宜。”

“不過……”朱棣沉吟片刻。“能夠配享太廟者的名額畢竟太少,所以朕還會設立一個賢良祠,專祀為治理國家鞠躬盡瘁、有功於國家的文職官員。”

“諸位覺得怎麼樣?”

朱權等親王在一旁仔細地聽著,當聽說太廟分配享殿中的東殿專門供奉宗室、外藩諸望王,不禁心中暗喜。待朱棣說完後,朱權等親王和四位尚書齊聲說道:“皇上聖明!”

看到朱權嘴角微翹,朱棣笑了笑,對他說道:“以你在靖難之役所立下的功勞,足以配享太廟。”

谷王朱穗原先也是塞王之一。所謂塞王,是指封王后置於邊塞擁有重兵的親王。靖難之役爆發之初,北平、通州、薊州、密雲、遵化相繼被燕王攻克,擁兵三萬的都督宋忠在懷來兵敗被俘。谷王的封地宣府在懷來西北,或者是知道自己不是燕王的對手,又或者是因為同病相憐因此不忍與之兵戎相見,總而言之,得知懷來失守後,谷王立即腳底抹油飛快跑回了京師。待靖難大軍攻至南京城下時,負責防守金川門的谷王朱穗和曹國公李景隆商量後,開啟城門迎入燕王。

想到當初自己並沒有與燕王作戰,而且又有開啟城門迎入燕王的功勞,朱穗涎著臉問道:“皇上,那我呢?我好歹也有開門迎降之功,能否配享太廟?”

朱棣瞟了朱穗一眼,迅速將目光移開。因為,朱棣不想讓朱穗看到自己眼中的厭惡。

靖難之役初期不戰而逃,可以理解為朱穗與燕王同病相憐,因此毫無戰意;後來開啟金川門請降,可以解釋是為了自保——畢竟如果建文帝戰勝燕王,遲早會對同為塞王的朱穗下手。之所以對朱穗觀感大惡:是因為朱棣知道在原來的歷史時空中,永樂十五年,谷王朱穗會矯稱建文帝不死欲奉以舉事。

可笑。即便建文帝真的未死,他聯絡誰也不會聯絡朱穗啊!畢竟朱穗曾經出賣過建文帝——除非建文帝覺得被人出賣的感覺很爽,想要重溫一次。

因為開門迎降的功勞,明成祖特賜樂七奏,衛士三百,將谷王改封長沙,增歲祿二千石。在親王當中,谷王的待遇也算是不錯的了。可是即使這樣,谷王朱穗仍然要造反。

有野心的人朱棣可以忍受,畢竟人的***都是無止盡的,對此朱棣也不準備太過苛求。但谷王造反在歷史上根本沒弄出多大的動靜,這就表明朱穗雖然有著強烈的野心,卻缺乏與之相襯的精明頭腦。

對於這樣一個人,朱棣怎麼可能有絲毫好感?!

不過,朱棣倒也沒打算給朱穗小鞋穿。

從政治角度講,朱穗開門迎降有功,而朱棣登上皇位不久,軍心和民心尚未安定。若是給朱穗小鞋穿,落在建文帝舊臣眼中,會引發不必要的恐慌。文臣還不打緊,那些領兵武將如果因過於恐慌而造反的話,豈不麻煩?

從情理上講,朱棣曾經看過一部科幻片。故事講述的是兩個現代人,為了阻止泰坦尼克號的悲劇而穿越到過去。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正是由於這兩個穿越者的所做所為,卻最終導致了泰坦尼克號的巨大災難。

想想,朱棣知道歷史中的朱穗會於永樂十五年造反——因此朱棣對朱穗非常厭惡——因此朱棣對朱穗的態度惡劣——因此朱穗惶惶不可終日——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巨大心理壓力下,永樂十五年,再也無法忍受這種精神折磨的朱穗終於選擇造反……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朱棣強行按捺住內心的厭惡之情,又轉過頭對朱穗擠出一絲微笑。

“十九弟,你開門迎降有功不假,但這份功勞還不足以配享太廟啊……不過呢,既然你有這份心志,朕心甚慰,早晚會成全你,給你立功的機會,管叫你配享太廟。”

朱穗雙目炯炯發光。“謝皇兄成全。”

朱棣不想和朱穗多做糾纏,於是再次將目光移開,投向周王朱肅。

“五弟,建文年間,你和七弟、十三弟、十八弟先後因故被廢為庶人。我那可憐的十二弟更慘,因為不願受獄吏侮辱,竟然舉家*……”

周王朱肅就著這個話題順勢跪倒在地,號啕大哭。

朱棣本想擠出兩滴眼淚烘托一下氣氛的,可惜不知為什麼居然擠不出來,只好裝出悲傷的表情嘆了口氣。

“你們這些弟弟我自然是知道的,就算有些小過錯,也不至於廢為庶人啊……想來,應該是當初一些奸佞小人矇蔽了建文皇帝,讓他做出了錯誤的決定……”

朱肅的目光不由閃爍了一下,他咀嚼著這段話的含義。這些話表面上聽起來只是溫馨和熙的撫慰,但其間的含義,卻又似乎深不可測。

“就算有些小過錯”,也就是說,朱棣認為自己等人確實有過錯;“也不至於廢為庶人”,引申的含義是,朱棣認為自己等人該受處罰,只是懲罰力度有待商榷。

然而齊王朱傅卻沒聽出裡面的深義,仍然一個勁地哽咽著說道:“皇上聖明!臣弟確實是被汙衊的……”

看到齊王朱傅一個勁地附合,朱棣暗自發笑。蒼蠅不叮無縫的蛋,周、齊、湘、代這幾個親王,朱元璋還在世時就多有不法劣跡。這幾個親王當中,周王朱肅總體來說還算是不錯的,但建文皇帝撤削周王藩卻著實“削之有名”,因為,周王和燕王一樣也有“異謀”。周府長史王翰曾幾次向周王進諫,朱肅都不聽。王翰眼看禍要及身,便裝瘋逃走了。後來周王的次子汝南王向朝廷揭發周王的不軌圖謀,建文帝便將周王廢為了庶人。

燕王打著“恢復祖制”的旗幟靖難,140年6月17日,迎附的文武諸臣把法駕滷薄擺放在路上,並捧來了皇帝寶座,攔住了燕王的馬,一定要讓他登輦。之前燕王也裝模作樣地進行了“三推讓”,所以在諸王群臣殷勤勸說下,燕王也就順水推舟登上專供皇帝使用的法駕滷薄。

對於登基儀式的草率,朱棣倒沒什麼意見。只可惜燕王登基的當天便口頭許諾恢復周王、齊王的王爵。若非如此,那麼朱棣想要進行下面的事便會更容易些。不過還好,儘管皇帝金口玉言,周王、齊王的親王爵可以視為已經恢復,但封地問題還沒解決。而封地的不同,對親王們日常生活以及物質享受影響很大。因此,朱棣還是可以利用一下這種情況。

“朕會派人詳細調查一番,若你們確實是被誣陷的,朕自當為你們平反,並適當給予補償。若你們確實犯了過錯,朕卻還是要略施薄懲的。”

朱肅、朱傅的目光稍微一觸旋即跳開。對於宗室的懲罰可輕可重,斥責、削減護衛或歲祿、限制行動、圈禁……所謂雷霆雨露皆是君恩,如果被圈禁,那和被恢復王爵之前有什麼本質的區別?

周王朱肅更是臉色蒼白。他的王爵被建文帝所廢時,最初是流放到雲南蒙化,品嚐了“妻子異處,穴牆以通飲食,備極困辱”的可怕滋味。想起當日的窘迫,朱肅不禁打了個寒戰。

然而,不管臉色多麼難看,不管心裡是怎麼腹誹,朱肅和朱傅仍然異口同聲說道:“皇上聖明。”

朱棣徐徐說道:“皇考分封諸親王,為的是藩屏國家。不過……”

所謂的調查不過是裡頭撒土,迷外人眼罷了。但調查結果什麼時候能出來,處理決定究竟是什麼,卻是由朱棣一言決之。聽到“不過”兩字,周王和齊王全都心跳加速,兩人眼巴巴地盯著朱棣,生怕朱棣接下來會說出什麼不利於他們的話。

“諸位是皇弟,自然能夠盡心盡力地屏藩帝室。而朕的兒子和諸位的兒子只是堂兄弟,血緣關係就遠一些了。皇帝和繼承諸位親王爵位的後代之間,隨著時間的流逝,其血緣關係會越來越淡薄。那時,諸位的後代還能象皇考設想的那樣,盡心盡力地屏藩帝室嗎?”

周王和齊王立即信誓旦旦地為後代擔保,一個勁地賭咒發誓,希望能夠打消朱棣的顧慮。

朱棣似笑非笑地看著朱肅和朱傅,知道他們並沒有明白自己的心思。其實,朱棣說這些話是為了將皇室貴族的世襲罔替改為減等繼承作鋪墊。

明朝體制的弊病很多,皇室供養制度便是其中之一。

明太祖朱元璋在大封皇子的同時,也採取措施提防藩王割據而威脅中央集權,所以雖然諸王分封各地,擁有王爵的稱號,但是在藩府之外,沒有封地和臣民,不得干預地方事務,即所謂“惟列爵而不臨民,分藩而不錫土”。永樂大帝透過靖難手段登上大寶後,為了防止弟弟們以自己為榜樣,不僅逐步剝奪親王的軍事指揮權,還找藉口減少親王們的護衛,並進一步限制藩王在王府之外的行動。

由於有優越的政治和經濟地位,又不能參政帶兵,在整日無所事事的情況下,明朝的皇子王孫們往往廣娶妃嬪妻妾,繁育出眾多的龍子龍孫。整個明朝時期,皇族宗室人口的再生產,表現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長率的特點。其中,晉王朱杢的庶四子慶成王朱濟炫的嫡孫朱鍾鎰的表現頗為不凡。朱鍾鎰本人有妃妾4人,共生44個兒子,加上女兒多達100多人,接下來,孫子16個,再接下來,曾孫更是多達510個!據《皇明盛事》記載,還有一位慶成王生的兒子更多達100人,除長子世襲封王外,其餘99人都封鎮國將軍。每次家族聚會,同父兄弟之間竟不能盡識。如此高的出生率,使得明朝宗室的人口成幾何級數不斷增加、膨脹。

據史籍記載,明朝洪武年間(168--198年)明宗室人口才58人。到了永樂年間(140--144年),0年左右增加1倍,達到17人。而在嘉靖八年(159年),玉牒中所載的宗室人口達80人,100年間增加6倍。嘉靖三十二年(155年)又增加約1.5倍,達17661人。僅過16年隆慶三年(1569年)見存的親王、郡王、將軍、中尉以及未名未封者,共計二萬八千四百九十一人,這還不包括皇族中的女性公主、郡主、縣主等等。再過6年,到明萬歷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見載於玉牒的宗室人口,就達到157000餘人。至半個世紀後明亡的時候,宗室人口至少已經超過0萬人,這時,明政府全年的收入已經不足以支付宗室歲祿……

當初朱元璋把皇子王孫分封到各地做藩王,其本意是讓皇子王孫們共同“夾輔皇室”。他絕對想不到,這個宗室政策最終反而會變成導致朱明王朝衰亡的一個重要原因。

為了預防這一弊病,朱棣自然要趁早將宗室爵位繼承制度改一改。

可是等了半晌,周王和齊王卻仍舊只是一個勁地賭咒發誓親王的後代們絕對會盡心盡力地屏藩帝室,根本沒說到朱棣的心裡去。

朱棣面上笑而不語,卻恨不得一記窩心腳踹過去:周王和齊王看起來並不愚蠢的樣子,怎麼這麼沒機靈勁?

眼看朱棣臉上雖然一直掛著笑容,可是眼神卻越來越不耐,戶部尚書鬱新突然靈機一動。暗自琢磨了一會兒,確信自己明白了皇上的想法後,鬱新奏道:“皇上,太祖皇帝分封諸子為親王以便屏藩帝室,其初衷是為了讓作為至親的親王護衛皇室。然而將來皇帝與某些親王的血緣關係卻將越來越淡薄,這便有違太祖皇帝的本意。若將世襲罔替改為減等繼承,似乎可消除這一弊病。”

朱棣松了一口氣。

“既要做婊子又要立牌坊”是句罵人的話。但辯證地看,“做婊子”是為求利,“立牌坊”是為逐名。人世間完全不求名利者極為罕見,純粹只求利或只逐名的也不多,反倒是希冀名利雙收者最為普遍。朱棣希望能夠將宗室爵位繼承制度修改一下,但同時,他又不願意背上苛待宗室的罵名。由別人提出爵位減等繼承制度那自然是再好不過了。

朱棣衝著鬱新讚許地點點頭,然後向周王和齊王問道:“你們覺得呢?”

齊王略一猶豫便恍然大悟,立即說道:“臣弟認為……改世襲罔替為減等繼承確實更符合太祖皇帝的本意!”

周王朱肅畢竟不是傻子,剎那間便想明白了其中的關鍵:無論是世襲罔替還是減等繼承,都不關他本人什麼事。現在他所需要關心的只是皇帝對自己的處理決定。若是朱棣高興,或許會增加他的歲祿;若是朱棣不高興,弄不好就是一道圈禁的聖旨——畢竟自家知自家事,朱肅並沒有得健忘症,自然知道自己的所作所為是經不起調查的。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不管怎麼說,先讓朱棣高興了再說。雖然不明白朱棣為什麼會對改世襲罔替為減等繼承那麼感興趣,但很顯然,為了子孫後代的爵位尊榮問題而惹朱棣不高興絕對是不明智的行為。

想到這裡,朱肅大聲附合道:“臣弟也以為應當將世襲罔替改為減等繼承!”

朱棣說道:“你們真的這麼想?……那好吧,過些天你們聯名上個條陳,看看應該怎麼改世襲罔替為減等繼承。”

說完,朱棣又將目光移向兵部尚書茹常。

茹常被朱棣盯得極不自在,卻一時之間想不明白朱棣為什麼這樣看著自己。這時,茹常突然感到李至剛暗地拉了一下自己衣角,他也是機警過人的人,一個激靈震顫過後,便隱隱約約猜出了朱棣的想法。

茹常此時尚無爵位,但依他的官銜以及帶頭反正的功勞,大約伯爵之位是跑不了的。如果改為減等繼承,那麼他的兒子以後就無爵可繼了。在朱棣熱切的注視下,雖然不情不願,但茹常並不敢違拗皇上的意願,所以他咽了一口唾液,慢吞吞地說道:“王爵尚且減等繼承……功勳爵位尊貴遠不及宗室,自然也應該改為減等繼承。”

朱棣露出一個寬慰的笑容,點點頭。

“果然是忠誠臣子,所思所慮均以我大明為先。也好,你便和周王、齊王聯名上摺子吧。”

“太祖皇帝規定大明功勳貴族爵位只有公、侯、伯三等,太少,不利於激勵士子進取之心。朕準備將功勳貴族爵位分為十九級,均享受歲祿。”

“一等公爵歲祿700貫、二等公爵歲祿685貫、三等公爵歲祿660貫、一等侯爵歲祿***貫、二等侯爵歲祿585貫、三等侯爵歲祿560貫、一等伯爵歲祿510貫、二等伯爵歲祿485貫、三等伯爵歲祿460貫、一等子爵歲祿410貫、二等子爵歲祿85貫、三等子爵歲祿60貫、一等男爵歲祿10貫、二等男爵歲祿85貫、三等男爵歲祿60貫、輕車都尉歲祿10貫、騎都尉歲祿110貫、雲騎尉歲祿85貫、恩騎尉歲祿45貫。所有功勳封爵只加美號,不加國號、邑號,稱之為有祿貴族。”

“茹常,你忠於朕,這很好。朕提前告訴你,過些時候朕封賞靖難功臣,將賜於你一等忠誠伯的爵位。將來你的嫡長子即便於國家無任何功勞,也能繼承二等忠誠伯的爵位。”

看到茹常松了口氣,朱棣暗自好笑。他轉過頭,將視線移在寧王朱權身上。

“十七弟,這次靖難之役你所立功勞極大。說說看,你想要什麼賞賜?”

稅收承包

寧王被燕王半強迫走上賊船時,燕王曾許諾“事成中分天下”。當然,這種許諾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人說過,但兌現的卻從來沒有一例。寧王朱權是個明白人,知道中分天下絕不可能,中分他的腦袋倒是有可能。

所以,朱權很務實的地說道:“臣弟長期帶兵與殘元周旋,勞心勞力,早已是累得燈幹油盡了,因此想要卸下這個重任。而且,臣弟一直在北方生活,覺得北方風沙太大,氣候乾旱,因此特別嚮往江南風景。”

“……臣弟希望皇上能夠將我改封在蘇州,讓我能夠在江南修養一下身體。”

對於寧王朱權的想法,朱棣自然清楚——無非是示之以弱,顯示自己胸無大志,以便能夠保全性命。

史稱寧王朱權“帶甲八萬,舉車六千,所屬朵顏三衛騎皆驍勇善戰”,寧王朱權本人“以善謀稱”。所以,仍舊允許“以善謀稱”的寧王朱權留在北方“帶甲八萬,舉車六千”,並且率領驍勇善戰的朵顏三衛騎兵自然不可能。朱棣絕不相信什麼“虎軀一振”就能夠散發出無窮無盡的“王八之氣”,然後眾人皆服。在穿越並附身在燕王身上並且獲得燕王的經驗和記憶後,一開始還不怎麼習慣,但是現在,朱棣的思維方式已經與燕王基本融合了。

如今朱棣絕不會因為寧王朱權有強大的統率能力,就認為應該將他留在大寧作為北方的屏障。相反,朱棣首先要考慮的問題卻是“將朱權留在大寧會不會危及自己的皇位”。

皇位魔力太大,在它面前,別說是兄弟,即便是父子之間也沒有絕對的安全可言。如果將寧王朱權留在北方,萬一他也和谷王一樣發神經,偽稱有建文帝秘旨而造反,其破壞力與谷王可不是一個級別的。

原先歷史上,永樂皇帝為了解除擁有重兵的諸王對皇位可能構成的威脅,將寧王、谷王、遼王相繼內遷,結果形成國都靠近前線,天子坐鎮守邊的局面。永樂皇帝本人雄心勃勃,長驅遠駕,揚威塞外,他活著的時候對於不聽話的北方遊牧民族只一個字:打!可是他死後,留給後世的卻是北部邊防退縮的格局。

對於這種情況,朱棣並不擔心。永樂皇帝之所以將塞王內遷的同時,還將山西行都司、大寧行都司的諸衛所也內遷,是因為他太過自信,認為控制北方遊牧民族很容易——永樂皇帝忽略了一件事:他的後世子孫並沒有他那樣的雄才大略,況且,朱元璋非常驕傲的軍戶制度在明朝中後期也遭受了極大的破壞,不僅無法保證軍隊正常的戰鬥力,甚至無法提供足夠的兵源。

既然知道了永樂皇帝所犯的錯誤,朱棣自然不會重蹈覆轍。

為了保證皇位穩固,擁有重兵的塞王無論如何都必須內遷——縱觀永樂之後的明朝,儘管所有的塞王都內遷、削減護衛且不得干涉地方軍權,但仍然時有藩王意圖謀逆甚至乾脆舉兵造反的事情發生。如果保留塞王制度,讓他們保留一萬九千護衛並且可節制地方軍隊,用腳趾頭都可以想得出:這些手握重兵的塞王們會給國家穩定帶來什麼樣的威脅。

當然,塞王需要內遷,山西行都司、大寧行都司的諸衛所卻不必內遷。畢竟明朝近三百年的時間裡並沒有什麼武將造反的事情發生。

至於說保持軍戶的戰鬥力,朱棣也是有辦法的。歷史上的永樂皇帝也曾大力發展和完善軍事屯田制度,然而朱棣腦對軍事屯田制度的改革計劃幅度更大,因此,他打算遲些時候再實施對軍事屯田制度的改革……待烈士陵園建成之後再說吧。那時,他能夠獲得軍方更多的擁戴,再對軍事屯田制度進行大幅度改革時阻力就會小得多。

……

想遠了,這時候應該是解決寧王朱權的轉封問題,怎麼一下子聯想到軍事屯田制度的改革上去了?難道是因為穿越後找不到有共同語言的人,所以越來越喜歡胡思亂想了?

朱棣自嘲地笑笑,將思路收回到寧王朱權的身上。

歷史上,寧王朱權要求封在蘇州,永樂皇帝以“蘇州在京畿之內不合適”為由沒同意。於是寧王朱權又要求封在錢塘,永樂皇帝又以“父親曾打算將錢塘封給五弟,總覺得不妥當,結果沒給。無道的建文把錢塘封給他弟弟,結果不得好死,錢塘不是好地方。建寧、重慶、荊州、東昌都是好地方,任憑弟弟選擇”為由拒絕將錢塘封給他,最後只是將寧王封在南昌。

記起這個歷史記載時,朱棣突然童心大起,於是決定和寧王朱權開一個玩笑。

“如果朕不同意將王弟封在蘇州,而是讓你再選擇一個地方……你現在仔細想一想打算選什麼地方,想好後不必說出來,只告訴朕說想好了,看朕猜不猜得出你想去哪兒。”

寧王朱權狐疑地望著朱棣,思索片刻,然後回答說想好了。

朱棣試探著問:“是不是錢塘?”

在那剎那間,朱權只覺得頭皮發麻、雙腿發軟、遍體生寒。

朱權完全無法理解朱棣為什麼會猜出他心裡的想法。在朱棣奪取天下後,被世人稱之為“善謀”的朱權立即思考自己的定位。所謂“平分天下”的承諾早已被朱權深深埋藏在記憶的最深處。他想過,想要打消心狠手辣的四哥對自己的殺機,唯有遠離兵權。所以,當朱棣問他想要什麼賞賜時,朱權說出早已準備好的答案——既然不可能與朱棣共享天下,那麼去“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蘇州享享福自然成了朱權最期待的結果。

然而朱棣卻說不同意將他封在蘇州,讓他重新選擇一個地方。

別人不知道,但朱權卻清清楚楚地知道:在此之前,他並沒有想過被封在錢塘!也就是說,他腦海裡只是臨時想出的一個地方,朱棣卻能夠知道!!!

朱權張大了嘴,想要說些什麼,可是喉頭卻偏偏像是被什麼東西堵住一樣,只能發出急促的喘氣聲。朱權想用手擰一下自己,用劇烈疼痛刺激自己鎮靜下來,可是他發覺自己的手正不由自主地發著抖,根本無法控制。

看到寧王一副驚駭得隨時都會昏過去的表情,殿內一片令人窒息寂靜。

這些人聽說了朱棣讓方孝孺擬寫登基詔書時發生的異事,但是由於沒有親見的緣故,他們對此仍舊半信半疑。現在,他們親眼看到朱棣猜出寧王朱權的想法,將朱權嚇得幾乎昏厥,結果,眾人不由自主地陷入了莫名的恐懼之中。

朱棣吞聲暗笑,緩緩說道:“既然十七弟想去蘇州好好享受一下,那麼朕便滿足你的願望,還是將你封在蘇州好了。為酬謝王弟在靖難之役立下的功勞,朕決定,寧王的親王爵位可承嗣順延至下三代。”

中國人有個特點,那就是“不患寡而患不均”。

雖說親王們並不喜歡改世襲罔替為減等繼承,但這種變化並不損害親王本人的利益,況且,這項改革針對所有皇親貴族,所以大家倒也不至於太難接受。可是現在聽說寧王的親王爵位可承嗣順延至下三代,谷王、周王和齊王瞟向他的目光裡便充滿了熱辣辣的忌妒之情。

聽到朱棣允許自己的寧王爵位可以承嗣順延至下三代,朱權驚悸不已的心情總算慢慢平復下來。朱權深吸一口氣,正準備推辭一下,卻被朱棣打斷。

“別急,朕對你還有一項獎賞。待你轉封蘇州後,朕準備讓你承包蘇州的商業稅收。”

“承包?……恕臣愚昧,不知道皇上所言‘承包’究竟是何意?”朱權囁嚅問道:“莫非是指包稅制?”

朱棣愣了愣,這才想起原來這個時代還沒有“承包”這個詞。

包稅制嘛,那是絕對不可行的。所謂包稅制,就是由官府測算出某種稅年應收稅總數,讓當地大商人出錢承包,然後大商人再向商販徵收,以其收入作為補償。

包稅制既節約了設定徵稅機構的費用,又得到了應得的稅收,看起來應該是不錯的。但遺憾的是,包稅商人大多是地方豪強,包稅後不再依率計徵,而是肆意加稅勒索。如此一來,便加重了百姓的負擔,進而會影響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由於獲得收稅權力的人已經事先向朝廷繳納了稅金,因此他們在收稅過程中如果有過激的行為,從情理上講,朝廷也只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畢竟吃人嘴短拿人手軟,那些人墊錢獲得收稅的權力,總不能讓他們虧本吧?否則,如果沒人願意對收稅權競價,朝廷的收入豈不是會減少了?

朱棣計劃中的商業稅承包則不一樣。首先,朱棣會對商業稅承包權的競爭設定若干限制,讓現任承包者擁有一定的優勢,以免刺激其涸澤而漁。其次,商業稅承包是事後向朝廷交稅,若是承包者橫徵暴斂,其潛在的競爭者必然會向朝廷告狀,而朝廷便可以理直氣壯地剝奪承包者的承包權。

在朱棣的理解中,承包也就是的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和現代股份公司制度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承包制和股份公司制之間的區別好象有兩個。一是資產主體的性質不同:前者是國有資產,後者是私有資產。另一個區別則是:承包者自負贏虧,如果虧了,從理論上講承包者在經濟方面不會獲得任何利益。而股份公司制的總經理卻不同,如果經營的公司虧損,雖然獎金是不用指望了,但基本工資卻有保障。

在朱棣的潛意識裡,“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賓,莫非王臣”,因此自然而然地想起承包這個詞。

可是,這種經濟理論怎麼向這些十五世紀初的人解釋呢?

斟酌了半天,朱棣解釋道:“朕的意思是將蘇州的商業稅收權力交給你代收,主要包括鹽稅、茶稅、市舶稅、透過稅和營業稅。代收商業稅之後,其中一成作為收稅的管理成本,還有一成作為你的王爵歲祿,其餘八成上繳國庫。”

“這個商業稅承包權並非一成不變的,他人也可以競爭承包權,但他人若想獲得蘇州商業稅的承包權,則需要向上一任承包者支付上一年度蘇州的全部商業稅收作為補償。若期望獲得商業稅承包權者超過一人,則向上一年度承包者支付補償金額多者勝出。”

大殿裡安靜了一會兒,大家都在消化咀嚼這件新事務。

朱棣沒有打斷大家思考,而是暗自琢磨將商業稅收承包給個人的得失利弊。

明朝的農業稅很低,而商業稅則更低。

洪武初規定:“凡商稅,三十而取一,過者以違令論”。

洪武八年三月,“南雄商人以貨入京,至長淮關,吏留而稅之。既閱月而貨不售。商人謂於官,刑部議吏罪當紀過。上曰:‘商人遠涉江湖,將以求利,各有所向,執而留之,非人情矣。且納課於官,彼此一耳。遲留月日而使其貨不售,吏之罪也’。明杖其吏,追其俸以償商人”。

洪武九年,山西平遙主簿成樂任官期滿,州府考核結果以其“能恢辦商稅”為由,褒其進京朝見皇帝,結果反而遭到皇帝的批評:“稅有定額,若以恢辦為能,是剝削下民,失吏職也,州考非是”,反而“命吏部移文以訊”。

歷史上,永樂皇帝對民間稅收的管制更是進一步地放鬆。“婚娶喪祭時節禮物、自織布帛、農器、食品及買既稅之物、車船運己貨物、魚蔬雜果非市販者,俱免稅”。永樂二年,山東臨清縣會通稅課局奏:“比歲市鎮經兵,民皆流移,兼連年蝗旱,商旅不至,所徵課鈔不及,請減舊額。”戶部以聞,上曰:“兵旱之餘,尚可徵稅耶!其悉免之,候歲豐百姓復業,商旅通行,然後徵之。”

可以想象一下,現代的企業家、個體戶們會多麼欣賞朱元璋父子對商業稅收的態� ��。

按道理說,朱元璋採取這種輕稅政策還是有道理的。畢竟建國初期中華大地經過近二十年戰亂的破壞,一片凋敝,百廢待興,朝廷以發展農業和安養生息為優先考慮。為了刺激商業發展,制定輕稅顯然是正確的。

但永樂年間的形勢卻與洪武年間不同。永樂皇帝登基之前,經過洪武三十年、建文四年的休生養息和發展,國內經濟已經有了很大的改善。雖然靖難之役對國家經濟造成了一定的破壞,但憑著父親和侄兒打下的厚實底子,永樂皇帝倒是很做了一些大事。

一、修纂多達.7億字的《永樂大典》;二、派鄭和七下西洋;三、五徵漠北;四、收復安南;五、遷都北京。

這些可以被稱之為豐功偉績的事情裡面,哪一樣燒錢不厲害?沒有良好的經濟基礎,永樂皇帝再怎麼雄才大略,估計也會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唉,三十而取一就三十而取一吧。本來南宋時資本主義就有萌芽的趨勢了,可惜在蒙古人的鐵蹄下卻夭折了。如今中華大地上雖然商業已經逐步復甦,但其活躍程度和規模還遠遠比不上百年前的南宋。為了刺激和鼓勵商業,為了培養出更有利於資本主義萌芽的土壤,繼續採取低稅率也不是不可行的。

不過,低稅制並不意味著中央應該放棄控制國家宏觀經濟調控。

萬曆初期商業稅收入包括鹽稅50萬兩,茶稅10餘萬兩、市舶稅4萬兩、透過稅60萬兩、營業稅0萬兩,總額不過40萬兩。別的不說,宋朝乾道末年的鹽、酒、茶三項收入為475萬貫,而明代萬曆初期鹽茶兩稅分別只有50萬兩和10餘萬兩,酒稅則根本提都沒有提到,估計壓根就沒有這個專案,或者有的話也微不足道。假設宋代一貫錢大約相當於明代的一兩銀子,這便意味著宋朝在這三項上的稅收是明代的十七倍!

宋朝的人口比明朝多,因此消耗的鹽、茶、酒比明朝多嗎?

顯然不是。這裡面,一是因為明朝稅輕甚至對某些商品不收稅,二是因為逃稅漏稅嚴重——也就是所謂的私鹽、私茶猖獗。154年,根據官方的報告,在四川課稅的茶葉數量超過500萬斤,還不包括政府茶園生產的茶葉。然而在1578年,省級官員徵收的茶葉收入總共還不超過萬兩。其他省份的茶課更是名存實亡。16世紀某些省份茶課稅額更是少到了可笑的地步:雲南17兩,浙江約為6兩!

逃稅漏稅的情況如此嚴重,怎麼說得過去?!

出於刺激資本主義經濟的考慮,稅率或許仍應定為三十稅一,但加強稅收管理力度卻顯然是非常必要的。

朱棣的腦子裡有很多加強稅收控制力度的辦法,但他不能肯定這些辦法是否符合明朝的國情民情,因此打算先弄個試點試驗一下。現在,先試試讓親王承包某地的商業稅收,看看效果如何。如果效果良好,就以此為經驗推廣。如果失敗了,區區一個蘇州也不至於動搖國本。

以前朱棣看過歐洲采邑制和中國中央集權制對地方百姓剝削之所以輕重不同的理論。對領主來說,剝削領民是天經地義的。但領民從某個角度來說畢竟屬於領主的私產,剝削得太狠了,弄得他們活不下去因而造反的話,受損的仍舊是領主本人。因此,大多數領主剝削領民總還有個底線。但對於異鄉為官的官員來說,地方百姓的死活和他們完全無關,因此一旦搜刮起來,往往比歐洲的領主們殘酷要得多。

商業稅收的承包權雖然也有競爭,但朱棣對競爭設定了一定的限制,畢竟,平民想要獲得蘇州的商業稅承包權,必須一次性向寧王繳納蘇州上一年度的全額商業稅收,這一點與歐洲自治城市一次性向領主繳納鉅額贖金頗為類似。這樣一來,朱權所獲得的承包權,便與領主權中的收益權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了。蘇州的商業環境越好,朱權的收益也就越多。相反,如果朱權發神經將蘇州商業環境搞得亂七八糟,國法暫且不論,受損失的終歸還是他自己。

另外還有一個好處,即便不派錦衣衛去監視蘇州的稅收,朱權多半也不會瞞報稅收動手腳什麼的。由於任何人都可以競爭商業稅收的承包權,因此現任承包者為了保住承包權,向國庫繳納的稅金必然不可能太少。也就是說,承包者不僅會剋制本人作弊貪汙的***,而且還會儘量制止其他稅收環節中的損耗。朱棣也考慮過普通商人或許不敢得罪親王的問題。《資本論》中似乎說過,如果利潤超到00%,商人便敢於蔑視人世間所有的法律。如果有足夠的利益,而且法律允許,大約總會有膽大的商人敢於跳出來——萬一商人們膽怯,頂多到時候派錦衣衛去暗中鼓勵一下。

進一步想,蘇州的商業稅承包權被私人獲得可以額外帶來一個好處。一些學者之所以認為中國從來不存在資本主義萌芽這一環節,是因為中國從來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市民”。儘管商業稅承包權遠不及城市自治權,但朱棣早已想好了一個辦法:任何市民只要每年繳納一定額度的賦稅就給予其恩騎尉的爵位,並且允許其以吏員身份參與掌握部分地方政權。如此一來,這樣的城市便與歐洲那些獲得自治權的城市頗為類似了。只要有了真正意義上的市民,在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後,想必資本主義就會順勢萌芽了。

想到這裡,朱棣更加覺得將商業稅承包出去是個好主意,於是進一步誘惑朱權。

“十七弟,你應當知道蘇州在宋朝是多麼的繁華。如今蘇州雖然不復宋朝時那副盛況,但蘇州的地理優勢在那裡。在整個中華大地來說,蘇州的經濟還是很有優勢的。你甚至可以在自己的許可權範圍內減免商鋪一定年限的稅收,以便吸引更多的商人在蘇州開鋪子。”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假設能夠收取商業稅十萬貫,你便可以獲得將兩萬貫;如果能夠收取二十萬貫,則可獲得將四萬貫;如果你能夠收取一百萬貫商業稅……想想,就實際收入來說你豈不成了諸王之首?”

就目前的商業環境看,一個城市收取十萬貫商業稅是一件難想象的事,但這畢竟是一個極為誘人的畫餅。當朱權又是心動又是猶豫之時,一旁的谷王朱穗突然插嘴道:“太祖皇帝說過,親王‘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不得干預地方行政事務。皇上怎麼能讓十七哥承包蘇州的商業稅收呢?”

朱棣皺皺眉。“僅止稅收而已,不礙事。”

戶部尚書鬱新說道:“剛才皇上說,寧王殿下可以在自己的許可權範圍內減免商鋪一定年限的稅收,以便吸引更多的商人在蘇州開鋪子……這個權力似乎……”

朱棣不以為意地撇撇嘴。

“寧王有一萬石的歲祿,又可以獲得商業稅收總額的10%作為承包收入。如果他想大力發展蘇州的商業經濟,可以用稅收總額的10%用來鼓勵商人在蘇州建立商鋪,甚至還可以將歲祿中的部分投入在裡面。這也就是朕所說的‘寧王可以在許可權範圍內減免商鋪一定年限稅收’。若寧王願意損己利人,那又有什麼好說的呢?”

鬱新不依不饒地說道:“豈能允許親王向百姓示恩?”

朱棣聞言頗為不悅。

“親王對地方百姓好點有什麼不對?難道非要親王為禍地方,讓地方百姓對親王恨之入骨才好?!你休要再離間朕與諸親王的兄弟之情。”

朱棣緩了口氣,想了想,覺得鬱新雖然讀書讀得傻了,但畢竟也是出於為了維護中央皇權的好意,因此放緩了語氣。“再者說,如果地方官員獲得百姓愛戴朕又該怎麼辦?難道因為百姓要給地方官員送萬民傘、要為好官建生祠,朕便應該斥呵那個好官甚至是將那名官員革職?”

“但……”

看到鬱新還想反駁。朱棣冷著臉說道:“朕意已決,愛卿不必多言!”

朱棣轉過頭盯著朱權。“十七弟,你奉不奉詔?”

朱權一直都是識時務的俊傑。聽到朱棣這麼問,他立即老老實實地答道:“臣弟遵旨。”

谷王朱穗眼珠一轉,涎著臉對朱棣說道:“皇上,我在靖難之役同樣立有大功,能不能也象十七哥那樣承包商業稅收?”

朱棣對朱穗的惡感又增加了一分。剛才看到到朱權將會得到超越普通親王的好處時,他立即跳出來阻撓。現在見朱棣鐵下心要讓朱權承包蘇州的商業稅收,便馬上見風使舵,涎著臉要求同樣的承包權。

朱穗會產生這個想法並不奇怪。反正收稅的事又不必親王們親力親為,收到足夠的商業稅會有更多的承包獎勵,即便收不到,反正他們的歲祿又不會少——有賺無賠的事,誰都會喜歡。

雖然更加厭惡朱穗了,但朱棣仍然剋制著自己的情緒,儘量和顏悅色地對朱穗說道:“也罷,畢竟你在靖難之役中也曾立下功勞……你原來的封地宣府商業不算發達,朕給你換一個更好的地方,就長沙吧。”

想了想,為了避免令朱穗產生什麼心理陰影,朱棣將視線移向朱權,歷聲道:“不過朕要事先告誡你們:朕相信你們本人不會在徵收商業稅時犯什麼過錯,但你們一定要管好那些收稅的稅丁,絕對不允許他們橫徵暴斂或是藉機為難正當的商人。若是地方官員或商人狀告稅丁有不法行為,朕必將追究你們的管理責任。”

“好了,今天就說這麼多。你們都退下去吧。”(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