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言情 > 永樂大帝最新章節列表 > 第八章 能員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八章 能員

林知縣……常州……林海!

這時,林海的資料浮現在朱棣的腦海裡。

林海,字原——古人一般都是雙字,單字極為罕見,朱棣見少識寡,只知道屈原也是單字。林海是大地主的庶子,因師從法家而不屑於死讀四書五經,因此沒能考上功名。好在家族在當地頗有勢力,一番運作之下,好歹成了一名吏員。在當地縣衙任掾時,職內事務,處理快捷,深得知縣的賞識,稱讚他幹練通敏,廉介無私。明太祖為保證封建官吏的銓選與任用,推行三途並用之策,明成祖遵行不悖。永樂元年時,林海吏期已滿九年,按例應允給赴京考職。

明初當官主要有三種途徑:進士監生當官,薦舉當官,吏員當官。然而到了明朝中後期,薦舉當官和吏員當官的路基本上被堵死,只剩下進士監生當官一種途徑。

薦舉當官的缺點是比較容易形成腐敗。但朱棣規定了“首告無罪”制度,因此透過賄賂而獲得“薦舉”的難度大增。為了保證薦舉制度有效,還可以規定被薦舉者無能或犯法則薦舉者連坐。當然,連坐的規定不能太苛刻——漢武帝詔令郡國貢舉賢才,由於選令過於苛刻,竟造成各郡未薦一人。可見,察舉法規過嚴或過寬都不行。所以朱棣準備這樣規定:被薦舉而為官者,未曾升官前失職,則薦舉者連坐;若被薦舉者升官後失職,則考察提拔者連坐。這條規定容易導致被薦舉者仕途艱難,但朱棣對此並不是很在乎。既要保留薦舉這條路,又要盡量減少腐敗,還要保證被薦舉者仕途順利……世間哪有那麼多十全十美的事?

相比之下,朱棣更反對吏員升官的路被堵死。

應當說,科舉是一種非常成功的選拔制度,十八世紀時啟蒙運動中,不少英國和法國思想家都推崇中國這種公平和公正的制度,甚至有人稱科舉是中國文明的第五大發明。但如果將科舉考試神化,則又犯了絕對化的錯誤。

在朱棣看來,最佳的辦法是以科舉制度為主,然後將“薦舉制度”以及“吏員考滿遷轉制度”作為有力補充。

吏員當官的正式說法應該是“吏員考滿遷轉制度”,是指吏員三年一考核,“一考滿遷轉”、“二考滿辦事”和“三考滿出身”。也就是說,如果吏期任滿九年,每次考核都能考滿,那麼這名吏員就獲得了做官的資格。這種制度在明初執行得還不錯,可惜在明代中後期,由於科舉制的日臻完善,“吏員考滿遷轉制度”便逐漸名存實亡了。

吏“不入流”,由長官自己“辟召”,身份其實是民。也就是說,官僚都是“國家幹部”,吏卻只好算作“以工代幹”。他們是官府中的“服役人員”,其身份與衙役(更夫、捕快、獄卒之類)並無區別,只不過更夫、捕快、獄卒或服勞役,或服兵役,胥吏則提供知識***而已。因此胥吏地位極低(常被呼為“狗吏”),待遇也極低(往往領不到薪水)。此外,還有一條規定,就是胥吏不能當御史,也不能考進士。

由於明朝吏員不得參加科舉考試,而中後期又極難得以透過磨勘考滿而出仕,這不僅埋沒了大量人才,也造成吏員的腐化墮落——對於斷絕了升官希望的吏員來說,既然被剝奪了精神追求的權力,那也就唯有進行物質追求了。

別看理論上在處理國家事務和地方行政時是官領導吏,但由於吏比官更精通“業務”,因此吏總是很容易糊弄官。要知道,除非皇帝有明確的上諭,否則在處理“業務”時往往需要查案例,即過去處理這類事情的成案,以便援例辦理。由於事情千差萬別,不是一個成案可以解決,有的必須七彎八拐,援引很多成案才能解決一個問題。這些案例堆積如山,汗牛充棟,如非熟手,無異於大海撈針。官員們很少有人能夠熟悉鑽研“業務”,因此在行使職責時不得不聽命於書吏。

此外,帝國的政策和法令往往都是些“原則性意見”,是用漂亮的文言文寫成的,因此是含糊其辭和語焉不詳的,具體尺度全靠執行者掌握。官員們既然不懂行,則升遷的快慢,處分的輕重,賦稅的多少,工程的增減,自然也就都由胥吏們說了算,或者被胥吏牽著鼻子走。所以,明末的顧炎武,便說當時的情況是“百官者虛名,而柄國者吏胥也”。清末的郭嵩燾,也說有清一代是“與胥吏共天下”。

堅持“吏員考滿遷轉制度”會帶來兩個明顯的好處。一是可以讓吏員擁有更高的精神追求目標,稍稍減輕一下吏員腐化墮落的程度。另一個好處則是曾經做過吏員的官不那麼容易被手下的胥吏糊弄。所謂“閻王好見,小鬼難纏”,真實的情況不是吏怕官,而是官怕吏。

吏員不能成事,卻能敗事。所以,往往反倒是官員需要賄賂吏員。例如,兵部按軍功任命官職,如果不給經辦的吏員一些好處,他就會設法刁難。你非常正直,吏員會把記載你軍功政績的檔案塗改幾個關鍵字,然後給主管長官上報說:檔案有塗改,按制度應當核對,以核對為名把你的升遷掛起來——升遷這種事時間拖得過長,弄不好就會有什麼變故而失去這次升遷的機會。所以,官員往往只能按慣例向經辦的吏員行賄。待賄賂到手,該吏員便又對主管長官說:雖有塗改,經核實無誤。

又比如說管理冊籍並協助里長攢造黃冊、稽核錢糧的書吏,他們把田賦徵冊收藏起來世代相傳,將之視為枕中密寶,不肯示人,即便示人,也因其從中舞文弄墨,讓別人無從識別。州縣政府催徵田賦時非依靠書吏不可。他們盤踞徵收機關,雖驅之不去。因貼近民間,能隨時跟蹤人戶田地轉移買賣的情況,因此民戶可以欺官府,卻不可以瞞裡書。

永樂年間有個叫況鍾的吏員後來升任蘇州知府,他深知吏治中的積弊,到任蘇州初理政事時,先是假裝木訥,不懂諸務,群吏們怎麼說他便怎麼做。群吏異常高興,認為太守糊塗可欺。三天之後,扮豬吃老虎的林海露出猙獰面目。他召來群吏責問:“前某事理應施行,你們卻阻止我;某事理應制止,你們卻讓我施行。你們這幾個人長期謀私舞弊,死有餘辜。”立即捶殺數人,將貪虐庸懦的僚屬全部斥退。從此一府大震,人人奉法,人稱況鍾為“況青天”。可見,從吏員中提拔官員,對於治理吏員腐敗非常有效。

由於朱棣知道況鍾這樣的典故,因此對於“吏員考滿遷轉制度”特別上心。在察看吏員簡歷時,發現林海推薦人的評語是:“師從法家,明察秋毫,性苛”。別的推薦人都是說好話,但林海的評語中卻有“性苛”的評價,這便引發了朱棣極大的興趣。相對而言,朱棣倒是更欣賞性子苛刻的官員勝過老好人式的官員。因為這個緣故,朱棣便罕見地特意御點林海為常州知縣——明明這個林海是自己親自選定的,此時卻反過來批評他“無能”……

想到鬧出這麼一個大烏龍,朱棣老臉一紅,敏感地瞟了一眼楊榮。見楊榮正一臉木然地吃著菜,似乎剛才什麼也沒聽見,什麼也沒想,終於放下了心。

猶豫了一會兒,朱棣為了掩飾剛才的錯誤忍不住說道:“……林知縣故意表現得如此無能,肯定是為了引蛇出洞。”

楊榮緊閉著嘴不敢搭腔。剛才皇上已經鬧了一次烏龍,若這次又判斷錯了,到時候老羞成怒起來,怒火誰又承受得起!

張輔雖然不知內情,卻也不敢胡亂拍馬屁。平時拍下馬屁,過去也就算了。哪怕皇上對某件事判斷錯誤,之後皇上也不會自討沒趣重新提起。但這種時候若是說什麼“皇上高瞻遠矚”,萬一等會兒情況並非如皇上所料,豈不是拍馬屁拍到馬腿上了?所以,張輔也緊緊地閉著嘴。

見沒人搭腔,朱棣自覺無趣,但沒有繼續就這件事說下去。他對林海的瞭解僅限於書面上,萬一林海並非如同評語上的“明察秋毫”,豈不是連累了他英明神武的名聲?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還是老老實實睜大眼睛觀看接下來的事吧。

……

板子打完了。林海走到行刑的地方看了下行刑效果,對行刑的衙役們嘿然一笑。

“看起來皮開肉綻鮮血淋漓蠻能唬人的,可既沒傷到筋骨,也沒有造成什麼暗傷……都是家傳的手藝吧,不錯,都很不錯。”

衙役們目瞪口呆地望著知縣大人。外人或許聽不懂林海說得是什麼,但他們怎麼可能聽不懂。膽子相對較小的衙役只覺得兩腿發軟,正猶豫著是否應該下跪討饒,可林海說了這句話後卻不再理會他們,而是背著手又回到剛才的地方。

林海立在滴水簷下的石階上,對下面的人群說道:“這些人拖欠朝廷的稅款,所以本官打他們板子以作懲戒。但光打板子還是收不回拖欠的稅款,所以本官決定……”

林海故意拉長了音調,待圍觀人群的注意力再次集中後,一字一句地說道:“說服欠稅者賣掉田產抵稅!”

林海將視線移到那些剛剛捱過板子的人身上,娓娓說道:“你們所欠稅糧合起來最多也不到百貫,可名下的田產最少都有一百畝,多者達一千多畝。你們的身份已經透過了典史裡正的證實,只要你們願意將自己名下的田產賣掉,只需要按個手印,那便不僅能夠償還拖欠的稅款,還能餘下幾千甚至數萬貫錢財。”

圍觀人群突然寂靜了片刻,然後便象是煮沸的開水一樣沸騰起來。林海卻如同沒有看見一樣,繼續說服那些或者驚呆,或者驚喜的捱打者。

“本官也知道,賣掉田產的名聲不好。不過,當今皇上鼓勵百姓移民,你們手裡拿著幾千上萬貫錢,移居他處也就是了,怕什麼?”這時朱棣簡直懷疑林海學過催眠術,因為,那一刻他的表情和語氣非常象電視裡的那些催眠師。“要不然,你們可以打著投奔親戚的名義到別的縣城去居住,本官當場就可以給你們開路引。想一想,有了幾千甚至數萬貫,每天都能夠大魚大肉……”

“縣官老爺!”一個挨了板子的人掙扎著跑到林海面前跪下,“小人……小人……小人願意賣光名下的田產!”

林海滿面笑容。

“很好!本官此刻就為你現場辦理!你的名下共有田產三百零八畝,按去年繳納的浮動稅計算其強制購買價格大約是一千五百貫。但既然是自願賣田抵債,價格自然可以低些。若有人願意出價五百貫,你願不願意賣?”

“願意!願意!小人願意!再少些小人也願意!”那人忙不迭地應著。

林海將視線投向圍觀的人群。

“五百貫即可購買良田三百零八畝,有意者可走上前來現場購買。放心,典史裡正都已證實此人是該田產的主人,等會兒的買賣文書上他們也會簽名擔保。有了這份官府蓋章的買賣文書,將來若有無賴地痞鬧事,無論怎麼打官司都不會輸的。”

人群鬧哄哄了交頭接耳了半天,一個滿臉橫肉的傢伙突然舉起手高喊道:“我買了,我買!”

得到林海的允許後,那滿臉橫肉的傢伙在衙役的引導下來到林海面前跪下。

“小人願意買下這份田產……只是小人身上沒帶那麼多錢,小人這就派人回家拿錢。”

“這有何妨?”林海眯著眼睛一笑。“你自派人回家取錢,這裡先寫好文書。待錢取來後,雙方簽字畫押,再加上典史裡正作為中人簽字即。”

滿臉橫肉的傢伙回過頭打了一個手勢,一個夥計模樣的人立即飛快地擠出人群,象是房子著了火似的撒腿就跑。

一柱香的功夫,師爺當場寫好文書,然後遞給林海。

林海滿意地舔舔嘴唇,拿起文書面向眾人,待底下安靜下來,便閒庭踽步似地照著文書讀道:

“卅一都立契人劉應武,今缺少銀兩物用,自願今將承祖父良田三百零八畝,坐落於徐東村村南,今自情願願將此三百零八畝並苗、竹、木盡行立契,出賣與常州府楊大富名下為業,三面議作時值價大明寶鈔五百貫整。其銀、契當日兩相交付明白。所有稅糧,聽到冊年到本戶起割,前去認納,本家即無阻當。恐後無憑,立此賣契為照。”

“劉應武,你立下此契可是心甘情願?”

那個捱過板子的人一開始還滿臉迷糊,見林海盯著他並且又問了一遍,這才恍然大悟。

“願意,願意,小人願意,小人劉應武心甘情願!”

林海又問滿臉橫肉:“楊大富,你對此契有無疑問?”

楊大富立即斬釘截鐵地答道:“小人無疑問!”

這時,剛才那個回家取錢的夥計帶著錢返回來了。林海滿意地點點頭,對“劉應武”說道:“你在立賣契人處簽字畫押……你不會寫字?不要緊,按上手印畫押即可。”

然後林海又對一旁臉色慘白、兩腿不停發抖的典史裡正說道:“待劉應武畫完押,接下來就由你們倆就以中見人的身份……”

話音未落,場下已經響起了一聲類似殺豬的慘叫聲。

“青天大老爺啊!這個契立不得,立不得呀!小人才是劉應武……那個人是假的!”

見一個腰身有常人兩倍的胖子連哭帶嚎地想往衙門口衝過來,典史厲聲吼道:“還不將這個瘋子扯下去,別讓他擾了縣太爺辦事!”

可林海卻一擺手。“帶他過來!”

大胖子隨著衙役過來了。他大概從沒有這樣出眾,萬目睽睽下慌亂得臉色慘白,腳步踉蹌,短短的十幾步路居然好幾次差點將自己拌倒。走到林海面前,大胖子似乎耗完了全身的力氣,雙腿一屈撲通跪下,連連磕頭。

“青天大老爺呀,小人才是劉應武!”

林海不置可否地“哦”了一聲。

“你是劉應武?剛才本官驗明身份時,你也在場下,怎麼不應聲?況且,如果你是劉應武,為何典史裡正都指認那人是劉應武?”

見大胖子臉上一陣青一陣白,兩手急得發抖,卻說不出話來,林海便輕聲說道:“既然你是假冒之輩,那麼立契之事還是照常進行好了。”

聽知縣大人說準備繼續立此契約,劉應武再也顧不得那麼多了,便滿頭大汗、結結巴巴地將這件事當中所有的貓膩勾當全都竹筒倒豆子一般說了出來。

……

酒樓上的雅間內,張輔喃喃說道:“此人能吏也。”

楊榮似乎是自言自語地輕聲說道:“怪不得能夠帝心特簡,果然非一般人物……”

楊榮這句話不似拍馬屁,卻拍得朱棣如同吃了人參果一般渾身舒坦。朱棣樂得連眼睛都眯起來了,然後又趕緊將笑容斂住,一臉嚴肅地說:“別說話,看林海接下來怎麼處理拖欠賦稅。”

……(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章節更多,支援作者,支援正版閱讀!)(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