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甲午之華夏新史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千三百五十四章 意料之外的落幕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一千三百五十四章 意料之外的落幕

“布勞希契就這樣敗了?”就在布勞希契撤出了戰場之後幾個小時,北線的克魯格就收到了德軍總參謀部發來的電報。說實話,布勞希契的戰敗還是出乎克魯格預料的,克魯格認為三個齊裝滿員的德國師加上空軍優勢再不濟也不至於讓對方包了餃子吧。而實際上雖然沒有成建制的摧毀德國任何一個團級單位,但是論損失程度的話,所有參戰德軍都已經處於崩潰的邊緣,重裝備的損失可以很快彌補,但是有經驗的指揮官想要補充就太難了。德國在非全面動員的情況下想要補上這個漏洞也是需要很長時間的。所以,一切都該結束了!

克魯格拿出來一份早已經擬定好的電報,將其交給了一旁的副官,然後這名副官轉身離開。這是一封請求撤退的電報。早在布勞希契發動南線戰役之前就已經寫好,一旦南線失敗,那麼克魯格就會要求北線德軍趁早撤離戰場。而雙方的伊朗戰役也將隨著克魯格軍團的撤離而畫上一個並不圓滿的句號。當有人問道北線是否還有機會的時候,克魯格無奈的搖了搖頭,他比誰都清楚現在的形勢。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華夏已經擊敗了南部的布勞希契軍團,布勞希契的三個師是整個兩河流域南部最後的機動部隊了。按照情報分析,經過短時間的休整和補充之後,作為勝利方的華夏南線軍團至少可以騰出一個師加一個旅的兵力,南部只用留下那些半殘的部隊看守一下就可以了。我們在南面不可能發動新的攻勢,即使面對的是一群疲敝不堪的部隊。如果南線軍團主力北上的話。雙方之間的兵力對比就變成了6個師對華夏4個師加1個旅,如果考慮前一階段的損失和補充速度的話。那麼雙方之間的兵力會更加接近。而經過一段時間的休整,華夏空軍重建了他們前線的基地體系。我們的制空權也會大打折扣,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強攻不會有任何效果,而對方逐漸具備了反擊的能力,如果我們再輸了,整個德國、甚至整個協約國都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抽出足夠強大的軍團來對付華夏陸軍。”

“想想看吧,如果我們失敗了會出現什麼事情?整個兩河流域都將變成不設防的地區,華夏數個師的兵力可以將我們在這裡準備的一切都摧毀掉,兩河流域的油田、軍事基地、甚至是我們前面數個月打下來的伊朗南部可能在數週之內全部易手,這樣的代價是帝國無法接受的。現在最好的結局就是保持我軍在紙面上的優勢。進入防禦狀態和華夏對峙,他們是在敵佔區作戰,成本會很高。我們存在的價值是讓對方意識到繼續戰鬥下去對雙方都沒有好處,然後配合政府在外交方面保住我們開始的成果就可以了”布勞希契是這樣分析當前的形勢的。

而相對於布勞希契就戰場形勢所做的分析,德國高層想的更遠,他們已經不單純把目光放在這次戰爭上了,甚至連戰後數年的形勢都進行了分析和預測。在伊朗戰役中,德國人和華夏打了次大戰,最開始在伊朗本土內的一場大戰。徐懷德一個裝甲師輕鬆的打爆了同等規模的德軍部隊。然後是在兩河流域,德國陸軍集中了自從1戰結束後最大規模的陸軍兵團,雖然華夏圍攻基爾庫克進而切斷中東鐵路的計劃沒有實現,但是兩次大戰結束後。巨大的損失和讓人難堪的戰損比讓德國人意識到了這個東方大國的強悍!

戰爭是政治和利益的延續,如果戰爭的獲利少於可能要付出的代價時,那麼雙方就會盡量避免戰爭。德國人不是不知道華夏的訴求。華夏的目的就是為了保住伊朗北方的獨立。而這個條件雖然讓德國人很不滿意,但是也在可以接受的範圍內。德國人認為雙方再打下去只能是陷入無休止的戰爭泥潭。至少到目前為止,北線的克魯格軍團和華夏軍團還算勢均力敵。雙方在中東能獲得的利益不過是一些石油而已。貌似沒必要為了這點石油搭上數個甚至十幾個精銳機械化師的兵力和裝甲以及數千架飛機。德國人認為在這一點上華夏的想法和自己應該是一樣的。既然這樣雙方就有談判的基礎!

而裡賓特洛甫在分析了大量情報並且對英美的反應做了深入的分析後還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目前華夏和英美之間的結盟還有一定距離。雖然他們在義大利和伊朗戰場上並肩作戰,但是在合作的同時也暴露出來他們的政治訴求的不同。英美兩國,尤其是英國的利益和華夏的政治訴求格格不入!”

“英國是一個吝嗇的極端利己主義者,他們只關心自己的利益,不想對盟友有太多的投入。在義大利戰爭中,因為華夏和協約國都是抱著用義大利來消耗同盟國的態度而進行的戰爭,所以他們之間的分歧並不是很大,但是後來,我們成功的控制了伊朗南部以後,雙方之間的分歧迅速擴大,英國人認為伊朗已經不能作為印度的遮蔽了,所以毫不猶豫的放棄了伊朗,而華夏為了保住在中東的立足之地而堅持了下來,根據華夏以往的作風,對英國人這種背叛行為做出報復是必然的。而如果我們能適當的利用這個機會的話,會讓華夏和協約國之間的矛盾擴大化!”裡賓特洛甫的建議非常有建設性。戰爭進行到這個程度,即使高傲如德皇這樣的任務,也不得不承認,德國的敵人有點多,想要再各個戰線上戰勝所有敵人是不可能的!而所謂的分化對手的第一點就是就和華夏改善關係,儘可能的讓華夏參戰時間向後推!

“我們在伊朗問題上必須向華夏讓步來換取決戰(在德軍內部將第二次世界大戰稱為決戰)之初華夏的中立。大家都十分清楚我們開戰後的第一目標是法國,然後才是南亞。在攻陷法國之前,我們在南亞的軍事存在會非常有限。抵擋美英已經很勉強了,如果佔據伊朗半壁江山的華夏從北向南發力的話。我們這次戰爭就等於白打了!”面對著德軍高層中那些殺人的目光,裡賓特洛甫毫不退縮。因為他知道在座的諸位都能分清形勢,現在的表現只是面子上的過不去而已,只要有一個人提出這個建議就可以。而他就是這個人!說白了就是給諸位大佬一個臺階下,當然了,如果這件事情順利促成的話,那自然是皆大歡喜,而如果失敗了或者不滿意了,那他就是一個替罪羊,在崇尚軍功和武力的德國高層中。裡賓特洛甫的地位十分難堪啊!他的一切都不那麼堅固!

裡賓特洛甫的建議最終得到了德國高層的認可,那麼現在就剩下一個問題了,那就是華夏是否願意和談?他們的底線又會在哪?如何在談判中獲得優勢,以及如何保證華夏不會毀約?雙方之間的一些約定肯定不可能放在明面上。雙方只能簽訂密約,而密約的話就自然不會受到國家信譽的保證,完全取決於雙方的形勢,只有保持場面上均勢才可以讓這個密約持續下去!

就在德國人準備和談的時候,徐傑也表示吃不消了。德國人沒有轉入戰時狀態,華夏的工業體系和物資配給系統同樣也在打醬油。雙方遠還沒有到掀桌子的程度,所以華夏也是用和平時期的體制來支援這場消耗巨大的戰爭,華夏的根本在國內,或者換句話說在東部和中部。要跨越數千公裡把物資和人員送往伊朗這其中的代價可想而知。尤其是在英國撒手不管,美國力不從心的時候,華夏幾乎獨自擋住了同盟國兩次大規模攻擊。這其中的損失和消耗要說不心疼那完全是假的!雖然華夏和協約國已經算準盟友關係,但是在英美兩國無所作為。德國人的主要矛頭又指向印度的情況下,華夏可沒有必要再單獨和同盟國打個沒完沒了了!是時候停手了!

不過此時雙方打的火氣。哪能就這樣分開的?更何況大家都是大國,都是要面子的,怎樣做才能即傳達意思又不**份呢?這可真是個問題,在這種看似勢均力敵的情況下誰先開口誰吃虧!華夏不想丟人,德國也不想吃虧,那麼最好的辦法自然是先從戰場入手,北方的克魯格軍團暫時後撤轉入防禦就是一個示好的決定,而華夏一方面是力不從心(南部的徐懷德軍團剛剛大戰結束,還未完成休整。)另外一方面也感覺到對方的些許善意,於是一方面加強己方軍事力量,另外一方面對德國人的北撤併沒有做出什麼激烈的舉動。而隨著陸軍的脫離接觸,空軍方面也開始拉開距離,德國人不會再在華夏陣地上空轉悠,而華夏的狐蝠式戰鬥機也不再深入德軍前線盡心偵查和攻擊。聞琴聲而知雅意。德國人和華夏都從這些行動中明白了對方的意思,造成了事實上的停戰,那麼剩下的就是為即將到來的接洽和外交聯絡做準備了。

德國作為老大自然不會一開始就親自跳出來,這方面的事情自然是交給小弟了。作為德國最忠實和最重要的小弟奧匈帝國接過了這一光榮而艱鉅的任務!別的小弟等級不夠,奧匈再茶几也是和法國一個級別的列強吧。(好吧一戰勝利後,奧匈帝國從地圖上看大了一圈,志大才疏的費迪南現在已經不怎麼把法國放眼裡了。)奧匈帝國自然不會傻乎乎的和華夏直接交流,他也是從伊朗入手,首先釋放了扣押的外交官,並且根據外交渠道向伊朗政府表明同盟國願意在“一定條件”下和伊朗恢復外交關係!這是什麼意思?意思就是德國暫時不會再打伊朗的注意了,你告訴你家老大看看雙方能不能坐下來談談!

同盟國的善意很快被傳到了華夏,而徐傑也開始派遣外交人員和德國方面進行暗地溝通,雖然伊朗政府大使曾經向華夏提出收回伊朗南部領土的要求,再不濟也要保持一個南方的出海口,但是可惜的是,華夏對這個建議一是沒興趣二是也沒這個實力。徐傑之所以能在伊朗戰爭中獲得這樣一個結局最根本的原因就在於華夏知道德國人最需要的是什麼。知道德國人什麼可以丟棄、什麼必須爭取,一條橫貫東西的走廊是德國拼死都不會放棄的,哪怕是德國要面對華夏、美英三國的軍隊,德國人不達到這個目的都是不會罷手的。所以這點幾乎不要談,華夏沒有意願也沒有能力和德國人在伊朗南部和兩河流域兩個方向再打下去,要知道雖然兩河流域的德國軍隊力量幾乎告罄,但是南部是德國空軍和德國海軍控制地方。人家陸上有空降兵部隊和海軍陸戰隊。海上有幾十萬噸的戰艦和大量的海基飛機,這仗打下去可就玩大了!

保證伊朗的領土完整太過遙遠,華夏現在需要的就是如何穩住伊朗南部,並且讓德國人拿出切實的措施來。作為穿越者,徐傑可是非常清楚戰時德國陸軍是多麼生猛,看看歷史上的第三帝國,再看看現在龐大的德奧和其它的小弟以及附庸,其戰鬥力絕對會讓任何國家和國家聯盟感到威脅。徐傑簽署了不知道多少密約,他自然知道密約唯一的約束力在形勢上,如何保證形勢的穩定,才是保證密約效力的關鍵!而且德國人也確實說對了一點,如果戰開始的話,華夏確實沒有一開始就參戰的意思!一方面是不當擋箭牌,另外一方面是某些國家做的太不地道了!

華夏和同盟國的接觸瞞不了某些國家,對於這種本來是三方大戰最後變成兩方敲定結局的事情,某些國家感到非常的不滿,而有的國家則比較淡定。作為協約國的主心骨美國和英國。對於這次兩方和談卻抱著不同的看法。

感謝書友zhouyu1976的打賞~~~,以及書友qsheng、ynn7817、u911911、殘陽龍影、coveringfire、短笛大魔王007的月票支援~~~。(未完待續。。)(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