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玄幻 > 洪荒之大巫青雲最新章節列表 > 055 三皇又五帝 人族定天地(下)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055 三皇又五帝 人族定天地(下)

055三皇又五帝人族定天地(下)

帝堯在位時洪荒突發大水,人民苦不堪言,帝堯詢問一眾大臣道:“湯湯洪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其憂,有能使治者?”

眾臣皆曰非鯀不可治,帝堯說道:“那鯀違背天命,毀敗同族,不可用。”眾臣說道:“除卻鯀卻是無人精通治水之術,何不先用之,若其無法治理好洪水則再換人。”帝堯點頭應允,讓鯀去治理洪水。

鯀知道帝堯命自己治理水患之後對人言道:“若欲治好水患卻是舉手之勞,堯實是大材小用。”眾人皆笑之

鯀自到任後便領著眾人開始治理水患,那鯀卻是只知堵不知疏,東邊有水便堵東邊,水從東流到西便又去西邊堵,如此這般東堵西決。此堵彼溢,鯀忙碌了九年也不曾將水患治理。

最後舜把鯀斬殺,以懲罰他沒有治理好水患。懲辦了這幾個罪人,天下人悅服。

舜自繼位成為人皇之後便努力的治理天下,每天睡覺的時間都沒有。而自從鯀被舜斬殺於羽山之後並沒有找到能接替鯀去治理水患的人,洪荒中的水患越來越厲害,這時有人推薦鯀的兒子禹,說禹能治水,舜在無人可派的情況下就同意了,讓禹接替鯀去治理水患。

夏禹,又謂大禹,名文命,姓姒。身高9尺寸,是黃河流域部落聯盟首領。

禹的父親是鯀,鯀的父親是顓頊帝,顓頊的父親是昌意,昌意的父親是黃帝。禹是黃帝第十代後裔,其母乃辛氏女,又曰塗山氏之女,名女志。

禹妻,乃九江壽春東北塗山氏女,顓頊帝的孫子。禹的的曾祖父昌意和父親鯀都沒有登臨帝位,而是給天子做大臣。

禹幼時曾淂神人傳授,習得一身本事,他為了治好水患洗刷父親的恥辱立即與益和后稷一起。召集天下百姓前來協助。他視察河道,並檢討鯀失敗的原因,決定改革治水方法,變堵截為疏導,親自翻山越嶺,淌河過川,拿著工具,從西向東,一路測度地形的高低,樹立標杆,規劃水道。

他帶領治水的民工。走遍各地,根據標杆,逢山開山,遇窪築堤,以疏通水道,引洪水入海。禹為了治水,費盡腦筋,不怕勞苦,從來不敢休息。他與塗山氏女名女嬌新婚不久,就離開妻子,重又踏上治水的道路。後來,他路過家門口,聽到妻子生產,兒子呱呱墜地的聲音,都咬著牙沒有進家門。第三次經過的時候,他的兒子啟正抱在母親懷裡,他已經懂得叫爸爸,揮動小手,和禹打招呼,禹只是向妻兒揮了揮手,表示自己看到他們了,還是沒有停下來。

禹亦關心百姓的疾苦。有一次,看見一個人窮得把孩子賣了,禹就把孩子贖了回來。見有的百姓沒有吃的,他就讓后稷把僅有的糧食分給百姓。

禹穿著破爛的衣服,吃粗劣的食物,住簡陋的席篷,每天親自手持耒鍤,帶頭幹最苦最髒的活。幾年下來,他的腿上和胳膊上的汗毛都脫光了,手掌和腳掌結了厚厚的老繭,軀體乾枯,臉龐黧黑。

經過十三年的努力,他們開闢了無數的山,疏浚了無數的河,修築了無數的堤壩,使天下的河川都流向大海。終於治水成功,根治了水患。剛退去洪水的土地過於潮溼,禹讓益發給民眾種籽,教他們種水稻。

禹在治水時常遇到大山的阻攔,禹就組織萬民開山,但是人力有限效果不是很好,禹很是煩惱。此時大神雲華夫人就住在巫山,禹聞聽雲華夫人有大神通便去向雲華夫人求助,雲華夫人見禹一心為民便讓侍女賜給禹召喚鬼神的法術,又讓她的手下神將狂章、虞餘、黃魔、大翳、庚辰、童律等,幫助禹斫石疏波,決塞導厄,以循其流。並賜給禹兩件寶物——開山斧和避水劍,開山斧用來開山引流,避水劍用來斬殺水中作亂的妖物

禹開通了九條山脈的道路:一條從汧山和岐山開始一直開到荊山,越過黃河;一條從壺口山、雷首山一直開到太嶽山;一條從砥柱山、析城山一直開到王屋山;一條從太行山、常山一直開到碣石山,進入海中與水路接通;一條從西傾山、朱圉山,鳥鼠山一直開到太華山;一條從熊耳山、外方山、桐柏山一直開到負尾山;一條從嶓冢山一直開到荊山;一條從內方山一直開到大別山;一條從汶山的南面開到衡山,越過九江,最後到達敷淺原山。

禹疏導了九條大河:把弱水疏導至合黎,使弱水的下游注入流沙。疏導了黑水,經過三危山,流入南海。疏導黃河,從積石山開始,到龍門山,向南到華陰,然後東折經過砥柱山,繼續向東到孟津,再向東經過洛水入河口,直到大邳;轉而向北經過降水,到大陸澤,再向北分為九條河,這九條河到下游又匯合為一條,叫做逆河,最後流入大海。

從嶓冢山開始疏導漾水,向東流就是漢水,再向東流就是蒼**,經過三澨水,到大別山,南折注入長江,再向東與彭蠡澤之水會合,繼續向東就是北江,流入大海。從汶山開始疏導長江,向東分出支流就是沱水,再往東到達醴水,經過九江,到達東陵,向東斜行北流,與彭蠡澤之水會合,繼續向東就是中江,最後流入大海。疏導沇水,向東流就是濟水,注入黃河,兩水相遇,溢為滎澤,向東經過陶丘北面,繼續向東到達菏澤,向東北與汶水會合,再向北流入大海。

從桐柏山開始疏導淮水,向東與泗水、沂水會合,再向東流入大海。疏導渭水,從鳥鼠同穴山開始,往東與灃水會合,又向東與涇水會合,再往東經過漆水、沮水,流入黃河。疏導洛水,從熊耳山開始,向東北與澗水、瀍水會合,又向東與伊水會合,再向東北流入黃河。

在治水的過程中,禹走遍天下,對各地的地形、習俗、物產,都瞭如指掌。禹重新將天下規劃為九個州,並制定了各州的貢物品種。

禹還規定:天子帝畿以外五百裡的地區叫甸服,再外五百裡叫侯服,再外五百裡叫綏服,再外五百裡叫要服,最外五百裡叫荒服。甸、侯、綏三服,進納不同的物品或負擔不同的勞務。要服,不納物服役,只要求接受管教、遵守法制政令。荒服,則根據其習俗進行管理,不強制推行中朝政教。

所有的山川河流都治理好了,從此九州統一,四境之內都可以居住了,九條山脈開出了道路,九條大河疏通了水源,九個大湖築起了堤防,四海之內的諸侯都可以來京城會盟和朝覲了。

由於禹治水成功,帝舜在隆重的祭祀儀式上,將一塊黑色的玉圭賜給禹,以表彰他的功績,並向天地萬民宣告成功和天下大治。

不久,帝舜又封禹為伯,以夏為其封國。禹在天下的威望達到頂點。萬民稱頌說:“如果沒有禹,我們早就變成魚和鱉了。”

帝舜常稱讚禹,說:“禹啊禹!你是我的胳膊、大腿、耳朵和眼睛。我想為民造福,你輔佐我。我想觀天象,知日月星辰、作文繡服飾,你諫明我。我想聽六律五聲八音來治亂,宣揚五德,你幫助我。你從來不當面阿諛背後誹謗我。你以自己的真誠、德行和榜樣,使朝中清正無邪。你發揚了我的聖德,功勞太大了!”

舜帝把禹推薦給上天,讓他作為帝位的繼承人。舜帝五十三年時,把天子位禪讓給禹。十七年以後,舜在南巡中逝世。三年治喪結束,禹避居陽城,將帝位讓給舜的兒子商均。

當時天下的諸侯都離開商均去朝見禹。在諸侯的擁戴下,禹正式即天子位,以安邑為都城,國號夏。又分封丹朱於唐,分封商均於虞。

遂改定歷日,以建寅之月為正月。

禹繼帝位不久,就推舉皋陶當繼承人,並讓他全權處理政務。在皋陶不幸死去以後又推舉伯益為繼承人,負責政務。

帝禹在位第十年時南巡。在過江的時候,有一條黃龍遊來,拱起大船,船上的人很害怕。

大禹仰天嘆息道:“我受命於天。活著靠上天的佐助,死了要回到天上去。你們何必為這一條龍擔憂?”

龍聽到這一席話,搖搖尾巴,低下頭就不見了。

大禹在位時,曾有古越部落族長防風氏。總想獨霸一方,自稱越人各部落之長,不聽大禹的命令。大禹在苗山大會上當眾命令將他處死,並暴屍三天。

各地諸侯、方伯深知夏王朝的威力和大禹的神聖,再不敢冒犯禹王。那些沒有參加朝見禹王的氏族部落聽說此事,也紛紛向夏王朝進貢稱臣。

夏立國後,有名叫儀狄之人,造了些酒,大禹喝了以後感到味道很醇美,就給儀狄下命令,要他停止造酒,儀狄很是不解,就問道:“大王既然說酒的味道很好,那為什麼不讓所有的人都嚐到這種美味,反而要將它禁止呢?”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大禹對他說道:“就因為酒的味道抬醇美了,使人不覺得沉醉其中,讓人除了酒不會去想其它的事,後代定會因沉迷其中,而誤了他應該做的事,最後讓天下黎民受苦。”

此言傳於眾部落後,人們均稱讚大禹。說他是上天賜於人們的美玉。

玉當時在人們心目中是一個美好、高尚的字眼,人們常用玉來比喻和形容一切美好的人或事物。故而天帝在當時又有玉帝一稱。人們以玉來稱讚大禹,象徵著對他的最高崇拜。

大禹是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他治水是與治國養民結合進行的。在治水害的同時,還指導人們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大興水上運輸,重建家園。每治理一個地方,都主動團結氏族部落酋長,完善政權建設,使百姓安居樂業。

當洪水退去後,一塊塊平原露出水面,他帶領人們在田間修起條條溝渠,引水灌溉,種植粟、黍、豆、麻等農作物,還讓人們在地勢低窪的地方種植水稻。不僅治理水患獲得巨大的成功,而且農業生產也取得了進步。孔子曾頌揚禹治水的功德說:我簡直找不到他的一點缺點,他的宮室簡陋卻沒有想到改善,而是盡全力平治水土,開溝洫,發展農耕,鼓勵人民從事勞動。

當大禹斷人皇之位,立國號為夏後,其威望達到了巔峰。此時天下安樂,人們生活富足,各部落已經很少讓大禹操心。

據說,三皇之時,天皇伏羲悟出八卦。引導人們趨吉避凶,一心治理人族,得大功德,最終證得天皇之位,與天地同壽。又有神農嘗百草,傳下《神農百草經》而成地皇,黃帝軒轅更是拜仙師廣成子為師,問道於九仙山,成人皇。天地人三皇居於天外,無病無災,與世共存。

大禹覺的自己十七年帶領各部落疏通河浚,治理水患,為人族求得生存之生,讓各部落越大興盛,如此功績也應與三皇一般,成就仙道,與天地同壽。便生出了要求長生之術。

如今三皇證道後,人間仙神不顯於人前,對於鬼神一說很多人族都當做傳說來聽。大禹便是想要求人長生之法,也無處可尋。

此時,他身邊的謀臣便與大禹說:“大王啊。我曾聞上古之時,有天神自稱妖族,俱有不可思議的大神通。人族弱小,常被欺凌。大王雖與人族建立萬世基業,卻無法與三皇相比。人族如今根基形成,若是大王定人族基業,使人族億萬年興盛,當可如三皇一般,成仙成神,與天地同壽。”

大禹聽到後,不由大喜,問道:“如何才能讓人族億萬年興盛,難道我做的還不夠嗎?”

這位大臣與大禹說道:“我曾看到過大祭酒儲存無數年的古典,其曰:若要使一人得福祿壽運,便要得一件寶物隨身,以改天命,鎮其氣運;若使一族保長存,也需一鎮族之寶。今大王立夏國,劃九州,統號天下,卻無鎮壓九州之寶,使九州長保平安,氣運長存。若是大王能得至寶鎮於九州,或許可達到三皇成就。”

大禹聽了後,皺起眉頭來,“至寶可遇不可求,我又如何尋得,此法不妥,你可另有方法?”

見大禹不滿意這個主意。大臣想了片刻後,才與大禹說道:“當年三皇曆萬難,才使人族大治。大王不如親手造得至寶,以此鎮壓九州氣運,再與上天祈禱,為天所知,說不定便可成就三皇一般的偉業。”

大禹想了良久後,點點頭,高興的說道:“我也見過大祭酒祭祀天地時,有一寶鼎,無香可燃,實乃寶貝。不如我把各部落大祭酒傳來,讓他們把這位寶鼎獻上,我選其中最精美的,鑄九方大鼎,鎮於九州之地,你意如何?”

聽到大禹這個主意,大臣搖搖頭,與大禹勸道:“大王不可,大祭酒能與天神溝通,乃是各部最尊貴之人,也是各部之根本,不可失禮於他們。大王若要選精美祭鼎。還要親自去拜訪各部大祭酒,以顯心誠。再說,與上天禱告的祭文還要尋找大祭酒來寫。”

所謂禮下人前,大禹也知道自己剛才說的話有些不妥,同意了這位大臣的提議。

沒過幾日,大禹把都城各事處理完畢,就親自到各部落拜訪諸位大祭灑,參觀他們的祭鼎。歷時三年,大禹才選出九個大鼎,做為樣式,準備鑄造鎮壓九州之鼎。

大禹收九牧之金。又招數萬工匠開始鑄鼎,為了親自參與到這件關乎自己成仙的大事中,大禹還找了一位經驗最豐富的工匠學習鑄造之術,又與大祭灑學習祭祀神文。這祭祀神文傳說是乃是黃帝期時倉頡拜異人所學,有莫測神通。

大禹鑄造九鼎之事,傳於人族,被龍神所知,它便與大禹傳夢,說此事乃是大功德,願助他一臂之力,讓自己的九個龍子為居於鎮內,成為鼎靈,使其以鎮壓氣運。

這個離奇的夢讓大禹大吃一驚,從睡夢中醒來。回想著自己剛才做的夢,夢中神龍有九爪,騰雲駕霧,身長千丈,又無窮神通。大禹想到這個離奇的夢境,便再也睡不著了,連夜把自己的心腹大臣招來,告之他自己方才夢中諸事。

這位大臣聽後,立馬跪下與高聲大呼:“大禹王乃是真龍天子!”

大禹不解其意,遂問道:“我乃是天下之主,何呼我為真龍天子?”

大臣與他解釋:“傳聞龍乃神物,曾為至尊,有紫微真氣萬邪不侵。大王夢中得真龍相助,如今身懷真龍紫微真氣,乃是天命的歸。紫微真氣非龍子不承,大王不就成為了真龍天子嗎?”

見大禹還是不明白,又與講述三皇時的典故:傳聞黃帝當年與妖族大戰,有龍神名為應,出世相助,與其許諾四海河流湖泊水域以龍為尊,人族便崇拜龍為圖騰。凡得紫微真氣都便是天命所歸。

聽到此,禹大悅,遂命大臣傳檄天下。要鑄九鼎使人族得萬世之基。大禹開始了鑄鼎之事。

大禹每製造完成一個大鼎後,就命令旁邊的人將九州四海抓來的邪物封進大鼎,然後盤踞在天上的龍神就將他的一個兒子派駐在大鼎鎮壓這些邪物。

傳聞中龍神有九子,正是龍生九子,子子不同,老大囚牛,老二睚眥,老三嘲風。老四蒲牢,老五狻猊,老六霸下,老七狴犴,老八負屓。老九草藥螭吻。

鑄造九鼎時,大禹又引下太陽神火煅煉九九八十一日,每只大鼎繪有山川地理,九州物貌,又刻有神文。這些神文流傳於後世,經過無數年發展,最終成為人類最早的甲骨文。

九鼎鑄成後,大禹又選大力士把它們分別安放於九州之地。其中最大的一隻鼎為中心鼎,稱帝鼐,塗黃顏色,在土王日行大祭,祭品一律用黃色,樂器用宮架。

北邊的稱寶鼎,塗黑顏色,冬至時祭祀,祭品用黑色。東北方的叫牡鼎,塗青顏色,立春時祭祀,祭品用黑色。東邊的叫蒼鼎,塗碧色,春分時祭祀,祭品用青色。東南方的稱風鼎,塗綠顏色,立夏時祭祀,祭品用粉紅色。南方的稱彤鼎,塗紫顏色,夏至時祭祀,祭品用粉紅色。西南方的稱阜鼎,塗黑顏色,立秋的時候祭祀,祭品用白顏色。西邊的稱皛鼎,塗紅顏色,秋分時祭祀,祭品用白顏色。西北方的稱魁鼎,塗白顏色,立冬時祭祀,祭品用黑色。周圍八個鼎都用中等規模祭祀,祭祀供品用素食。

九鼎安於九州後,大禹又築一罈,把中心鼎放於天壇之上,帶領百官沐浴三日,與天壇祭文告天。

時天降功德,於九州之地。天地之間生一胎膜,成為結界,叫做九州結界,以護人族安寧,不使外邪來九州侵害人類。

大禹鑄九鼎,以鎮九州氣運,與人族有大功,上天又降功德,落於大禹之身,可卻沒有使大禹達到自己的最終目的,與天地同壽。大禹由此心鬱成結,再不復先前強壯,身體一天天衰弱起來。

在禹身體一天不如一天,近臣見之,提議大禹巡視天下,以排胸中鬱結,大禹應之。帶百官行於會稽後,封禪於天,並在那裡死去。死前把天下傳給益,取國號為伯,人皆稱其為伯益。

大禹有一子名啟,不服伯益繼承人皇之位,遂勾結大臣奪取了伯益的皇位,並將伯益流放,自此人族開始王朝時代。(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