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玄幻 > 洪荒之大巫青雲最新章節列表 > 054 三皇又五帝 人族定天地(上)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054 三皇又五帝 人族定天地(上)

054三皇又五帝人族定天地(上)

軒轅統治人族兩百一十二年,著黃帝內經一書,此書包括《素問》八十一篇和《靈樞》八十一篇,各有九卷。

此書一成,有玄都自離恨天而來,告之黃帝道其功德圓滿,當將人皇之位傳下,然後去火雲洞清修,黃帝聞言大喜,便召集大臣,宣佈即將讓位之事,還命眾臣推舉新任人皇。

有大臣出言道軒轅之孫孫子顓頊少有賢德之名可執掌人族,一眾大臣紛紛附議。軒轅聽後點頭應允,便命眾人準備傳位之事。

三天後,軒轅按天皇伏羲傳下的規矩先是祭拜天地、人族聖母、人教教主太上老君後,便在洪荒人族的見證下,將人皇之位傳給了自己的孫子顓頊。

就在黃帝將人皇之位傳於顓頊帝之後,伏羲、神農兩位聖皇坐著龍輦從天而降,笑著對黃帝說道:“恭喜皇弟功德圓滿證得人皇之位,可與我等一同前去火雲洞修行。”

說完便讓出半片座位邀黃帝同坐龍輦,黃帝行禮道:“勞煩二位皇兄前來,實不勝惶恐。”說完便登上龍輦與伏羲、神農同往三十三天之外火雲洞飛去。

就在黃帝登上龍攆向火雲洞飛去之時,一道功德將於九仙山落在廣成子身上,其後又有無數功德落下,各飛經處,正是當年人妖之戰相助黃帝眾仙神所居洞府。黃帝證道人皇,天降大功德,各有所分。

洪荒人族在經歷過天、地、人三皇治理,各方面生活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不再是巫妖大戰後那般的落後,已現大興之兆,漸漸的有了天地主角的樣子。

嫘祖為黃帝正妃,生有二子,其一曰玄囂,是為青陽,青陽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顓頊為軒轅黃帝之孫,昌意之子,生於若水。乃是其母女樞因感“瑤光”而生。

顓頊接任人皇后,號高陽氏,他沉靜穩練而有機謀,通達而知事理。上位後顓頊曾命重任南正之官,掌管祭祀天神;命黎任火正之官,掌管民事。

他養殖各種莊稼牲畜以充分利用地力,推算四時節令以順應自然,依順鬼神以制定禮義,理順四時五行之氣以教化萬民,潔淨身心以祭祀鬼神。他往北到過幽陵,往南到過交址,往西到過流沙,往東到過蟠木。各種動物植物,大神小神,凡是日月照臨的地方,全都平定了,沒有不歸服的。

顓頊在位時,還進行了一次重要的宗教改革。曾被黃帝征服的九黎部,到顓頊時,仍信奉巫教,雜拜鬼神。顓頊禁絕巫教。強令他們順從炎黃部的教化,這一改革促進了族與族之間的融合。

顓頊在位七十八年,傳位於玄囂之孫高辛立,是為帝嚳。

高辛生來就很有靈氣,一出生就叫出了自己的名字。他普遍施予恩澤於眾人而不及其自身。他耳聰目明,可以瞭解遠處的情況,可以洞察細微的事理。他順應上天的意旨,瞭解下民之所急。仁德而且威嚴,溫和而且守信,修養自身,天下歸服。

他收取土地上的物產,儉節地使用;他撫愛教化萬民,把各種有益的事教給他們;他推算日月的執行以定歲時節氣,恭敬地迎送日月的出入;他明識鬼神,慎重地加以事奉。他儀表堂堂,道德高尚。他行動合乎時宜,服用如同士人。帝嚳治民,像雨水澆灌農田一樣不偏不倚,遍及天下,凡是日月照耀的地方,風雨所到的地方,沒有人不順從歸服。

帝嚳娶陳鋒氏的女兒,生下放勳。放勳娶娵訾氏女,帝嚳去世以後,其子摯繼承其帝位,可是帝摯卻沒什麼突出的政績,各部族首領也就親放勳而疏遠摯。

帝摯九年,摯親率官員到唐將帝位禪於放勳,放勳繼帝位,帝號堯。

堯的本名叫做放勳,在放勳十五歲時被封為唐侯,他在唐地與百姓同甘共苦,發展農業,妥善處理各類政務,把唐地治理得井井有條,不僅受到百姓的擁戴,而且得到不少部族首領的讚許。

堯乃是摯的弟弟,登位人稱帝堯。堯繼位之初,天文曆法還很不完善,百姓經常耽誤農時,因此堯就祖織專門人員總結前人的經驗。

帝堯命令羲氏、和氏,遵循上天的意旨。根據日月的出沒、星辰的位次,制定曆法,謹慎地教給民眾從事生產的節令。另外命令羲仲,住在鬱夷,那個地方叫暘谷,恭敬地迎接日出,分別步驟安排春季的耕作。春分日,白晝與黑夜一樣長,朱雀七宿中的星宿初昏時出現在正南方,據此來確定仲春之時。這時候,民眾分散勞作,鳥獸生育交尾。又命令羲叔,住在南交,分別步驟安排夏季的農活兒,謹慎地幹好。夏至日,白晝最長,蒼龍七宿中的心宿(又稱大火)初昏時出現在正南方,據此來確定仲夏之時。

這時候,民眾就居高處,鳥獸毛羽稀疏。又命令和仲,居住在西土,那地方叫做昧谷,恭敬地送太陽落下。有步驟地安排秋天的收穫。秋分日,黑夜與白晝一樣長,玄武七宿中的虛宿初昏時出現在正南方,據此來確定仲秋之時。這時候,民眾移居平地,鳥獸再生新毛。又命令和叔,住在北方,那地方叫做幽都,認真安排好冬季的收藏。冬至日,白晝最短,白虎七宿中的昴宿初昏時出現在正南方。據此來確定仲冬之時。這時候,民眾進屋取暖,鳥獸長滿細毛。

令羲、和兩族掌天文,根據日月星辰執行等天象和自然物候來推定時日,測定了四季,又以月亮一週期為一月,太陽一週期為一年,一年定為三百六十六天,又用置閏月的辦法來校正春夏秋冬四季。

這是有記載的洪荒人族最早的曆法,奠定了農曆的基礎,堯當政後生活依然非常儉樸,住茅草屋,喝野菜湯,穿用葛藤織就的粗布衣。時刻注意傾聽百姓們的意見,實乃一代明君。

人族皆傳:堯仁德如天,智慧如神。接近他,就像太陽一樣溫暖人心;仰望他,就像雲彩一般覆潤大地。他富有卻不驕傲,尊貴卻不放縱。他戴的是黃色的帽子,穿的是黑色衣裳,硃紅色的車子駕著白馬。他能尊敬有善德的人,使同族九代相親相愛。同族的人既已和睦,又去考察百官。百官政績昭著,各方諸侯邦國都能和睦相處。

堯到年老時,為找到繼任的賢者,到處尋訪,後由四嶽十二牧推舉部落聯盟軍事首長繼承人,當時有個名叫放齊的與堯說:‘你的兒子丹朱是個開明的人,繼承你的位子正合適。‘

堯嚴肅地說:“不行,丹朱品德不好,專愛跟人爭吵。我不放心他,還是另選賢人。”

有一次,他又把四方部落首領找來商量,要大家推薦。到會的一致推薦舜。堯點點頭說:‘哦!我也聽到這個人挺好。你們能不能把他的事蹟詳細說說?‘

大家便把舜的情況說開了:舜的父親是個糊塗透頂的人,人們叫他瞽叟(gusou,就是瞎老頭的意思)。舜的生母早死了,後母很壞。後母生的弟弟名叫象,傲慢得沒法說,瞽叟卻很寵他。舜生活在這樣一個家庭裡,待他的父母、弟弟挺好。所有,大家認為舜是個德行好的人。

堯聽了挺高興,決定先把舜考察一下。他把自己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還替舜築了糧倉,分給他很多牛羊。那後母和弟弟見了,又是羨慕,又是妒忌,和瞽叟一起用計,幾次三悉想暗害有一回。瞽叟叫舜修補糧倉的頂。

當舜用梯子爬上倉頂的時候,瞽叟就在下面放起火來,想把舜燒死。舜在倉頂上一見起火,想找梯子,梯子已經不知去向。幸好舜隨身帶著兩頂遮太陽用的笠帽。他雙手拿著笠帽,像鳥張翅膀一樣跳下來。笠帽隨風飄蕩,舜輕輕地落在地上,一點也沒受傷。

瞽叟和象並不甘心,他們又叫舜去淘井。舜跳下井去後,瞽叟和象就在地面上把一塊塊土石丟下去,把井填沒,想把舜活活埋在裡面。沒想到舜下井後,在井邊掘了一個孔道,鑽了出來,又安全地回家了。

象不知道舜早已脫險,得意洋洋地回到家裡,跟瞽叟說:‘這一回哥哥準死了,這個妙計是我想出來的。現在我們可以把哥哥的財產分一分了。‘說完,他向舜住的屋子走去。哪知道,他一進屋子,舜正坐在床邊彈琴呢。

象心裡暗暗吃驚,很不好意思地說:‘哎,我多麼想念你呀!‘舜也裝作若無其事,說:‘你來得正好,我的事情多,正需要你幫助我來料理呢。‘以後,舜還是像過去一樣和和氣氣對待他的父母和弟弟,瞽叟和象也不敢再暗害舜了。

堯試用舜去理順五種倫理道德和參與百官的事。他都幹得很好。堯認為他十分聰明,很有道德,便把他叫來說道:“三年來,你做事周密,說了的話就能做到。我已經年老體弱,你當斷承我位。”

舜推讓說自己的德行還不夠,不願接受帝位。帝堯說道:“又能耐的人不能只想著自己,應該為他人多做一點事,而且我也老了,不能在管理百姓了。你是我見過的人中間最有德行的,你不接受人皇之位還有誰可以接受呢。”

舜還是堅決不接受人皇之位,帝堯無法,只好讓舜代理天子之政事,藉以觀察他做天子是否合天意。

舜於是透過觀測北斗星,來考察日、月及金、木、水、火、土五星的執行是否有異常,接著舉行臨時儀式祭告上帝,用把祭品放在火上燒的儀式祭祀天地四時,用遙祭的儀式祭祀名山大川,又普遍地祭祀了各路神祗

他收集起公侯伯子男五等侯爵所持桓圭、信圭、躬圭、谷璧、蒲璧五種玉製符信,選擇良月吉日,召見四嶽和各州州牧。又頒發給他們。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二月,舜去東方巡視,到泰山時,用燒柴的儀式祭祀東嶽,用遙祭的儀式祭祀各地的名山大川。接著,他就召見東方各諸侯,協調校正四時節氣、月之大小、日之甲乙,統一音律和長度、容量、重量的標準,修明吉、兇、賓、軍、嘉五種禮儀,規定諸侯用五種圭壁、三種彩繒,卿大夫用羊羔、大雁二種動物,士用死雉作為朝見時的禮物,而五種圭璧,朝見典禮完畢以後仍還給諸侯。五月,到南方巡視;八月,到西方巡視;十一月,到北方巡視:都像起初到東方巡視時一樣。回來後,告祭祖廟和父廟,用一頭牛作祭品。

以後每五年巡視一次,在其間的四年中,各諸侯國君按時來京師朝見。舜向諸侯們普遍地陳述治國之道,根據業績明白地進行考察,根據功勞賜給車馬衣服。

舜開始把天下劃分為十二個州,疏浚河川。規定根據正常的刑罰來執法,用流放的方法寬減刺字、割鼻、斷足、閹割、殺頭五種刑罰,官府裡治事用鞭子施刑,學府教育用戒尺懲罰。罰以黃金可用作贖罪。因災害而造成過失的,予以赦免;怙惡不悛、堅持為害的要施以刑罰。

這時三苗在江、淮流域及荊州一帶多次作亂。這時舜巡視回來向堯帝報告,請求把驩兜流放到崇山,以便改變南蠻的風俗;把三苗遷徙到三危山,以便改變西戎的風俗。(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