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這個天國不太平最新章節列表 > 882章 養子民之人格,擴子民之德量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882章 養子民之人格,擴子民之德量

馮雲山朝下望去,發現時候已經不早了,已經過了午飯時間了,當下說的興起,也不管那麼多,轉身朝一旁伺候著的太監安德海招招手,安德海立刻屁顛屁顛地跑了過來。

“傳令御膳房,讓他們直接將飯食弄到朝堂的偏殿吧,保證每位愛卿都有一份簡便的飯食,不必鋪張浪費,一刻鍾內完成就食就好。”說完,馮雲山朝堂下的教育部部長李善蘭和副部長程煥採兩人看了一眼,道:“接下來,朕要聽聽朝廷在教育方面的情況。”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李善蘭連忙出列朗聲稟報:“陛下,作為五年計劃的重點,朝廷一直將百姓的文明開化作為重要工作,教育部在朝廷各部的協助下,基本將國家的教育體系搭建了起來。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百姓,採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對於12歲以下的兒童,教育部在警務部和農業部的配合下,制訂了義務教育制度的目標,透過了《學齡兒童強迫入學暫行章程》,以國法的形式約束百姓必須將家中兒童送往基礎小學堂接受教育,否則,不但要多交糧稅,還要被裁減家中所分的田地,而且連本村的村長和鄰居也要被連帶處以罰金,因此,對於兒童的義務教育,百姓都不管是自願還是被迫,都非常積極。截止去年底,7至12歲的兒童入學堂接受義務教育的入學率為87%以上,剩餘的13%都是偏遠山區和草原、荒漠一帶,主要集中在蒙古、青海、西疆和新佔領的日南省、朝鮮兩省和東北地區一帶,當地村寨或是小部落距離鄉鎮過於遙遠,沒有條件在當地建設學堂,也沒有教師,而且那些當地的百姓對於朝廷的義務教育制度很是牴觸,一時半會難以普及了。對於其他成年百姓,主要在有條件的地區實行失學民眾補習的形式,廣泛開展農閒補習班、夜校等形式,並在太聖五年頒佈了《國民教育實施章程》,讓更多的百姓識字。不過,這一塊因為教師的缺乏,和民眾的牴觸,不是太理想,截止去年年代為止,成年的民眾的識字率不到8%。”

馮雲山除了軍隊和武器裝備外,其次最為關心的便是教育了。聽到李善蘭的奏報,總體上他還是滿意的。學齡兒童入學率87%,成年的百姓識字率接近7%,這看起來資料不大理想,但實際上,在這個背後驚人的總體基數下,能取得這樣的成績,已經殊為不易了。去年底全國總人口在4.51億,7-12歲的學齡兒童,馮雲山知道根據抽查標本大致佔比7.5%,這樣的話應該是3382萬人,根據教育部統計的結果,全國去年入學兒童總數目在2874萬7千人左右,這樣比例一算的話是85%左右,因為這個3382萬是用樣本估算出來的總學齡兒童數目,因此,這個誤差在允許的範圍內,可以說,這個比例還算正常。

而成人方面,識字率接近7%,在4.51億人口的基數上,其實已經有了顯著的成績了。原本的識字率,只怕百分之一都難以達到,提高到百分之7%,實際識字的人數便達到3150萬人,這其實是一個龐大的數字。別看比例不高,不到百分之7,但這個人數,卻比一個這個時候的美國或者英國總人口都要多。可以說,每提高一個百分比,便多了450萬人識字,相當於歐洲一個小國全國的百姓都接受了教育,這其實已經是個了不起的成就了。因此,馮雲山不急,所謂百年教育,在他的大力督促與扶持下,能有做到今天這個地步,已經很不容易了。畢竟,底子太薄了,原本識字的人就那麼點,以至於在比較貧瘠的西北地區,當地的地方官府甚至上報說,稍微能識字算賬的賬房都被強制改行,送入各地的學堂充當教師了,就這樣,還是沒多少教師,連當地的學齡兒童的學堂裡面的老師都無法滿足,更何況成人的夜校之類的。

最後實在沒辦法,馮雲山下令從直隸、山東、江浙、兩廣、湖廣這幾個老式讀書人比較多的省份和新式學堂裡面勉強能充當教師的學生,抽調了大部分送往貧瘠地區任教。但從來都是故土難離,這些人並不願意,最後無奈之下,由警務局派遣警師警士等以武力逼迫的辦法,強行將這些讀書人或新式學堂裡的學生送往各地充當教師。好在當時和他們講好,也就一兩年的時間,只要他們配合好好教著讀書認字,便會給他們豐厚的補貼,並且會免除服兵役徭役,這些被迫的教師總算安定下來。

這兩年,隨著各地辦理的師範學院紛紛起來,最早一批的帝國師範大學、南方師範大學、華東師範大學等等已經培養出了一批三年制的師範畢業生,因此教師的缺編情況有所緩解。當然,只是表面上的那種緩解:一個初級學堂或是中等學堂,分配一兩名師範畢業生從教,其他的仍舊是一些私塾先生和賬房先生臨時湊數,其實還是缺員嚴重,一個班級學生動不動上百號人,擠在大禮堂上課,而任課教師每天連軸轉著上課,忙活十來個小時,數月下來沒有一天的休息。

這個時候,可沒有後世的單休雙休的規定,而是除了傳統的那些清明、端午、中元、中秋、春節等節日外,其餘的全部不休息。

不過,這一切都會慢慢好起來。隨著各省前年建立的師範學院第一批畢業生今年夏季的畢業,數以萬計的師範類畢業生便會充實到各地的中等、初等學堂裡去,而將那些私塾先生和業餘的賬房先生們替換出來,讓他們去教教夜校的成人識字也好,或是重新回到原本的生活也罷,陸續將各地的學堂豐富起來。否則,像前兩年那樣,各地學堂建起來,校舍蓋好卻沒有教師,只能一個教師四處串場子什麼都教,不過再怎麼樣還是有些效果的,當然,這主要其實還是得益於教育部刊發的各類教材。

這些教材,原本就是馮雲山提出的框架,然後他又都一一親自參與稽核,並幾經修改。比如那語文,當然不像後世一樣的稱之為語文,而是採取民國時期的叫法:國語。

馮雲山為了編出一套好的國語教材,他毅然拋棄了後世的被人詬病的語文教材,而是仔細回憶了下民國時期的國語教材進行參考。畢竟,民國時期的國語教材,號稱能讓不少人僅僅唸完小學,便能在紛亂的民國時期的社會上自食其力,安身立命。不得不說,模仿民國時期的國語教材,教育部義務教育司完全按照馮雲山的要求做下來了。全書字型選用多位著名書法家的顏體楷書,結體方正,筆力雄健,富於陽剛之美,整本書甚至可以充當書法字帖來使用。而其中的課文,每課均有插圖,採用華夏傳統寫意技法,只有黑白兩色,卻富含中國水墨畫的韻味,而不是一味的照搬西方教科書,也不學舊式的豎排文言文。當然,最重要的是,體現了馮雲山當初要求:國語課本要注重自小培養兒童的民族和愛國之心,教會他們中華美德,這方面,便借鑑了《弟子規》,做到童蒙養正,固本培元。這樣以來,課文裡面既不是傳統的說教,有充滿生活氣息的日常文字,再配上生動樸素的插圖有插圖,起到潤物無聲的作用。這樣,又將“養子民之人格,擴子民之德量”的用意融入進去,馮雲山相信,這將近三千萬的學齡兒童,幾年之後,經過學堂的義務教育的培養,哪怕不繼續唸書,也能很快地融入社會,成為一名能獨立自營、愛國有為的子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