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光緒中華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八八章 - 瀕臨決裂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二八八章 - 瀕臨決裂

兩位參謀長很快就有一份詳盡的報告傳遞到我的御案上,按照小毛奇的設想,中國的軍隊只要再在北方立刻開闢一個第二戰場,在半年之內,德國將完成最後的動員,並立即開始對法國的進攻,全盤的計劃將立即付諸實施,在1911年到來之前,保加利亞和土耳其持全面動員向塞爾維亞發動進攻,而奧匈帝國則全力進攻俄國已經被東線抽調兵力後的西線歐洲部分。至於義大利,如果他們願意,他們可以在法國的南部發動一些配合性的攻勢。在這一系列的攻勢下,英國起碼需要一年的時間來完成動員和選擇陸軍的作戰方向,德國本土是無需擔憂的,他們唯一的選擇就在於去到法國幫助法國人抵抗天下第一雄獅——德國陸軍。而考慮到英國陸軍的能力,他們大約能夠在半年後將十到二十萬人的部隊投送到法國戰場,與法**隊一起抵抗德國陸軍的進攻。

在南部非洲,布爾人將會給英國製造不小的麻煩,如果他們有足夠的能力,他們可以在非洲建立起一個更為強大的國家。

小毛奇在陸上方面描繪的這一幅畫面看上去很是誘人,他同時也沒有忘記海上,亞洲戰場將遲於歐洲戰場開始,德意志海軍的目標就是衝破英國人在海峽的封鎖,以目前的海軍實力對比,英國人如果想要完成完美的封鎖,他們必須從其他地方抽調回一定的實力,等到時機合適的時候,德意志帝國的太平洋艦隊將視中國皇帝的意圖決定是否應當對印度洋方向發動襲擊,如果配合地好的話,在三五年之內對中近東及印度洋的局面造成有利於中德聯盟地變化並不是痴人說夢。

在合適的時機到來後。具體的說就是當法國被征服,德意志的鐵拳與大英帝國的本土僅僅相隔一個海峽的時候,整個局面將完成徹底的逆轉。德國將毫無保留地將亞洲地利益交給中國代管,他們的目標將會是征服英國,只要從現在開始切斷英國本土地資源補給線,英國能夠支撐的時間將屈指可數。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使一個巨人頹然倒下往往並不像看上去那樣難。”德國人在末尾加上這麼一句頗有深意的話,這使我不僅啞然失笑。而顯然徐世昌的計劃卻沒有他那麼樂觀,徐認為想在幾年之內將英國打趴下是不可能完成地任務,在長期的消耗之後。英國的力量會有所萎縮,但是要取而代之。一次戰爭是不可能完成既打倒目前的統治者,又消耗掉目前的競爭者地,如果中國參戰,而另外一個競爭者美國不參戰的話。那麼所有的成果都將被美國收穫,鷸蚌相爭,漁翁得利,中華但可為漁翁,不可一日為鷸蚌。

他的意思很明白。無論是現在還是將來,無論德國是如何得熱切,但在美國明確表態之前,中國不宜有任何明確的表態,也就是說,在德國和英國都有外交使團在北京的關鍵性年份,能拖就拖是目前最好的策略,也是我們一貫執行的策略。除非無路可退,否則這條策略必須堅定地貫徹下去。顯然這並非是他秉承聖意的結果,也是他們總參謀部的一致性意見。

關於在美國直接或間接介入戰爭後帝國的動向,總參謀部也有一個兩手準備,如果美國在前期介入戰爭,無論美國是站在哪一邊,帝國都應當立即在亞洲範圍內用兵,並緩步建立起穩固的亞洲外圍防線,具體便是東面依託島鏈防禦體系進可攻退可守,以家門口作戰不輸於任何海軍強國的海軍艦隊為帝國牢牢扼守住海上疆線。而在南方則保持在陸上對東南亞的控制和威脅,吃進越南後迅速在中南半島建立起帝國的外圍屏障,配合西延的高原,將西南疆域線保持在目前的程度上,北方則無需太過擔憂,已經確定要爆發的無產階級革命將在俄國迅速開始,帝國應當在一個合適的時機改變對俄國的態度,支援俄國皇室軍隊,並在同時支援蒙古在西伯利亞建國,在幾十年的經營後,在中國的北方,保證一個以新建的蒙古和被削弱的俄羅斯兩個國家作為中歐之間的緩衝地帶的狀態,也向包括德國在內的歐洲領導國家表明中國無意歐洲事務的立場。

重點就在於目前正在軍事行動中的西線,西線的伊犁,喀什——杜尚別,塔什干的廣袤區域,吃進目前屬於俄羅斯帝國的草原總督區,也就是伊犁西面的巴爾喀什湖直到西北方的鄂木斯克,西部的阿克莫零斯克等戰略重地的廣闊土地,另外一個就是土耳其斯坦總督區,也就是包括塔什干,杜尚別(即以前布哈拉汗國的首都布哈拉),以及西延一直到裡海海濱包括巴庫在內的廣闊區域。(注:此即為西土耳其斯坦,新疆為東土耳其斯坦,俄國人所提出的非法提法,而國內有少數叛逆分子居然堂而皇之的繼承當年俄羅斯帝國所提出的從屬於俄羅斯帝國統治下的一個總督轄區為國名並發起恐怖活動,這是每一個熱愛國家的中國人都不會容忍的。當年俄羅斯只是提出這個名字的時候,是絕無可能實際統治這片土地的,只是用來分裂中國的一個政治伎倆而已。)

當然,目前階段的軍事行動並沒有全部吃進這兩抉大區的目的,目前只要在這兩片區域之間的兵力薄弱地帶打進一個釘子,並慢慢的向南北方擴散吞併而已,相信在俄國很快就要受到內亂的影響的時候,這個長期性的任務其實也不會長的超過192o年。這也是第一批動員兵力只有二十萬出頭的原因了。

至於外界如何反應,那也許要等到大兵攻克一兩個重鎮之後才會遇到的麻煩了。目前兩個總督區加起來不到十四萬的兵力,除了邊境線上有一些分散的哥薩克兵團外,越過一道邊境線,大軍推進的速度可能會快的驚人。

第一階段也就是在英德開打之前,以王士珍中將為首地西進後團的任務。只是要構築一個以杜尚別,塔什干,伊犁和喀什為四個控制點的尖刺形實際控制區而已。當然。在攻克之後,還有大量地工作要做,移民,兩教都要快速跟上,那裡的民族矛盾也要利用好,這些都不是王士珍這個軍人能夠搞得好的,所以在西進的軍中。也聚集了大批的情報和理藩院的人才們。

當北京的軍隊成群結隊地將各種輜重物資和輕重武器搬上西去的一列列火車後,沒有人猜到他們下車地地點在哪。等到國際上知道訊息,也許是俄國那邊的訊息,也許是中華帝國宣傳部關於收復浩罕藩國故土的外放資料。總之,由於之前一段時間中俄關於西伯利亞蒙古移民問題的唇槍舌劍地往來。一般的判斷都是中俄將在北方邊境再次進行大規模戰爭。

德國人沒有猜對,英國人同樣也沒有猜對。當小毛奇滿意的得到德意志的女婿——誼郡王溥英將直授陸軍上校軍銜前往庫倫督軍的訊息即將返國地時候,英國人也將斡旋中俄關於西伯利亞蒙古人問題的準備工作做好了。

英國的建議是中國和俄國共同給予在俄國境內的蒙古人國民待遇,使得他們擁有合法的在俄國境內經營各種活動的權力,當然。蒙古人也需要尊重俄羅斯的行政管理,以避免流血事件的再度發生。他們並建議歡方在倫敦舉行一個內閣部長級別地外交會談,以避免中俄之間的矛盾繼續滑向不可調和。

他們的建議理所當然的遭到了兩國的共同拒絕,俄國人已經動了手,就說明他們已經到了退無可退的地步,在他們已經動手的情況下,他們不可能接受任何退步的方案,他們有臉面要維持。而中國也以蒙古人的血不能白流為由。拒絕接受英國的調停,並給了英國一個**的選擇題——在中俄之間,英國只能桃選一個。

英國人當然希望在這個選擇題的選擇過程中新增上其他的附加條件,譬如說英國選擇中國,那麼中國需要如何如何。卻沒料到一向嬉皮笑臉的恭親王載瀅劈臉回了一句沒得商量!

於是他們沉默了一段時間,直到他們緊隨著俄國的腳步收到俄國重鎮,伊犁河南畔的維爾諾突然在5月17日被中華帝國第一軍和第三十一軍攻克的訊息。

首先陷入混亂的是俄國人,在伊犁河以南,俄國的兵力只有三萬多人,在中國兩個軍七萬五千人殲滅了七千人的守軍進入維爾諾之後,南線的兵力只有兩萬多了,這些兵力如果撤回,那麼等若將南部大片的土地拱手讓給有備而來的中國人,而若是抵抗的話,兵力和準備明顯不足,緊接著的就將是一連串的失敗,但是要增援的話能夠增援的也僅僅是北方的十來萬人而已,對面的中國人兵力顯然不止兩個軍,他們的戰略意圖也無從得知,如果貿然增援,北面的防守將陷入空虛的境地,假如中國人下狠心向北圖謀的話,那麼增援到南面的大軍將有去無回。

同時他們頭痛的還有庫倫到貝加爾湖一線的防禦,隨著中華帝國誼郡王的到來,很顯然第二戰場很快就要開闢,如果中國的意圖是兩線在中央某處合兵的話,那麼伊犁河以南是更加不能增援的,如果被中國人吃下草原總督區,南線的陷落也將是遲早的事情。

隨著朝廷大軍向俄國發動攻擊的訊息被有意快速傳遞給了蒙古人,他們也開始熱血激昂起來,在獲得朝廷授權後,蒙古兩個親王訓練出來的少量新軍也開始進入前線,在西伯利亞也發生了大量的屠殺俄羅斯人的事件。

正在判斷中國戰略意圖的俄軍隨即又得到中華帝國陸軍航空部隊轟炸伊爾庫茲克的訊息,在一輪十二艘轟炸飛艇的轟炸之後,中國北方邊境的七到十個師開始進入俄羅斯境內,對貝加爾湖方向發動襲擊,一時之間,聖彼得堡沙皇御案上,戰報頻傳。而且都是失敗或者失守的報告。

他面臨的局面是困難的,在準備著與德國地決定性戰爭的這些年裡,他們的兵力也從一九零五年地一百四十萬擴充到了一百九十餘萬兵力。其中南方為了防備土耳其,黑海裡海一線集結了近四十萬人,受英國的建議,在歐洲方向與德國接壤的地區(今波蘭)集結了八十五萬人,近畿聖彼得堡地區二十萬,為了對付蒙古人的威脅,西西伯利亞又派去了二十萬兵力。中亞直到阿富汗印度波斯一線能用的兵力也就是不到三十來人。其中更有十五到二十萬已經被中國西線的進犯軍隊所牽扯無法動彈。(注:俄國在1914年開戰時動員兵力為55o萬人。)

算起來,滿打滿算能夠在貝加爾湖地區與中國入侵軍隊抗衡的。也只有十來萬人而已。而且還都不是帝國最精銳地軍隊。

沒辦法,這麼幅員遼闊的一個國家,由於過往地對外政策的關係,他們在哪一個方向上都沒有朋友。在歷史上都與這個方向的國家有過難以忘卻的仇恨,而眼看大戰就要打響,最精銳地歐洲軍團是絕對不能動的,南面次精銳的防範土耳其的軍團也是不能動的,而但凡能動地兵力。都需要面對各自的對手。怎麼辦,只有再徵召新的軍隊了。

徵召令從聖彼得堡發出,發到每一個鄉村裡,徵召令向帝國的臣民們講述了帝國正在承受的恥辱,一場場失敗在那張薄薄的紙片上看起來是那麼的觸目驚心。青壯男子的妻子父母們都彷彿看到了家庭地悲劇正在不遠的地方等待著他們。但是他們沒有辦法,他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服從帝國的召喚,到遙遠的地方接受訓練。隨即拿起武器或者空手開赴同樣遙遠的戰場。

托洛茨基的組織正在等待著機會,受到瑞士人的指點。他用樸實的語言將這個機會準確的定為當帝國承受到一場殘酷的軍事失敗之後,在國際主義思想的支配下,他的理想是世界大同,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我們的理想不可能在單一的國家內完成。

他在等待,大英帝國也在等待,他們等待的是聖彼得堡的最後答覆,他們明確無誤的要求俄國人絕對不可以抽調西線的兵力,否則大英帝國將明確無誤的支援中國。而聖彼得堡還沒有來得及做出回答。

作為兩手準備的另一手,印度的北部也開始了戰爭動員,七個印度師已經被武裝起來,如果有必要的話,帝國將會對北方的戰事做出武裝干涉。

現在唯一的問題就是在191o年之前,中國是否能夠做出令他們滿意的回答。

“中華帝國已經向俄羅斯宣戰,同樣彼方亦是如此。需要嚴正聲明的是如果我**隊遭受到任何第三**隊的攻擊,那麼即視為彼方對我宣戰,我們將被迫發動報復性攻擊。”英國人在暗示性的將印度師動員的訊息在談判桌上散佈的時候,伍廷芳隨即針鋒相對的回答道。

軍隊在戰場上的勝利也給了他在談判桌上強硬姿態的資本,在攻克維爾諾進行了七天的休整並等來了後續部隊後,王士珍麾下的一個鎮向巴爾喀什湖方向做了戰術佯動,在這樣一個軍事推進的掩護下,他指揮大軍南下,並調動喀什方向的陸軍四個鎮沿天山山麓向西,目標直指塔什干的東路屏障——浩罕和費爾干納,在喀什方向的部隊發動攻擊兩天後,他的部隊從北方殺到,在第四天上攻克了有一萬四千人駐守的重鎮費爾干納。費爾干納一失守,俄軍負責土耳其斯坦總督區軍事事務的**耶維奇中將下令放棄浩罕,收兵回到塔什干固守待援。

費爾干納的攻防戰死傷極重,中國方面先後總共投入了七個鎮五萬餘人,面對兩個師的守軍,在空中飛艇,地面炮火的幫助下,還整整打了四天,第三天破城,隨後就是一天的巷戰,中國方面死傷高達七千餘人,這也是戰爭開始後傷亡最慘重的一次,這才堪堪拿下了費爾干納,而俄軍一萬四千人幾乎全部戰死,兩千多俘虜,而傷員還沒有俘虜多。說明這一地區的哥薩克們已經到了將生死置之度外的關鍵時刻,在屢次被中國擊敗後,他們也想以英勇的戰鬥來洗刷恥辱。

但是他們現在的局勢已經很不妙了,在塔什干已經沒有多少兵力了,從西線杜尚別方向還能調來四個師三萬多人,但是萬一再敗,那麼杜尚別將無兵可守。

當然,中國方面也需要喘息,連續激戰了四天,軍隊也需要休整,傷員也需要轉交後勤部移交到後方伊犁的陸軍醫院去。而新佔區域也要分兵駐守,還要防止有小規模敵人的騷擾,在短期內,王士珍還不想立即發動對塔什干的攻城戰。

在北方,一心立功的皇次子誼郡王溥英也迫不及待的發動了對伊爾庫茲克的攻擊,只是地形上這個地方是利守不利攻,要打到伊爾庫茲克,必須繞過貝加爾湖的南角和沿途俄軍經營了幾十年的堡壘和塹壕防線,與中亞方向的地形不同,這裡的準備完善的防守體系意味著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大量的傷亡。所以,溥英方向的七個鎮努力了近一個月之後,勉強推進到離貝加爾湖即北海還有七十多公里的地方,俄軍在這裡的防線異常的完備,數十道縱橫交錯的塹壕和依託地形構築的堡壘讓中國人很難向前推進。

在傷亡達到了五位數之後,溥英接到了北京發來的斥責詔書,他那個方向是戰略的佯攻,只要牽扯住敵方的兵力就行了,不需要他拿出什麼標誌性的戰果來。詔書嚴厲斥責了他貪功冒進造成大量人員傷亡的過錯,並免去了北方督軍的頭街,並不再增派勢軍,也就是說,北線的戰事,將交由一向穩重的榮慶負責了。當然,這本來就該是榮慶辦的事情,只是溥英的身份太過尊貴,而且他的個性又是比較壓人,榮慶當然不會蠢到跟他爭搶指揮權而開罪這個炙手可熱的誼郡王,也許這個人就是未來的皇帝呢。

對榮慶當然也有一番斥責,他對一個區區上校惟命是從,有辱他大臣的身份。明面上的旨意當然是說要他以軍功來彌補北線的過錯,但是也另有密旨給他,讓他一定小心謹慎,不要再重蹈溥英的覆轍。因為他是蒙古出身的大臣,所以考慮到他的民族感情,還是嚴命他謹守防線即可,如果有進攻的想法,必須得到總參謀部的授權。

誼郡王被調回了北京,當然我並沒有太過責罵他,他還年輕,又是一帆風順過來的,讓他受點冷遇也好,於是讓他回了他的王府思過,等到合適的時機再讓他出來辦事。

到了這個時候,英國似乎已經看出了中俄之間他必須做出一個明確的選擇了。所以,也到了英國和中國決裂的時刻了。

在發出一份期限為191o年7月底的最後通牒後,英國負責談判的代表團已經全部斷絕了與外交部的來往,並已經做好了回國的準備,而在這時候,德國人的代表團也已經要走了

他們完成了一份他們想要的合約,在給中國大量的工業和技術的援助後,他們也獲得了中國的承諾——在俄國東線的戰事,將持續進行下去,中俄之間不會迅速媾和。對於他們來說,這等若是一個他們可以大量減輕東線壓力的訊號。

“我的朋友們,我們將儘快為你們減輕西線的壓力,也許用不了多久,我們的軍隊將能夠在尼古拉的土地上碰頭。”小毛奇愉快的丟下這麼一句話後,率領著他的代表團踏上了返國的旅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