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光緒中華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三二六章 - 戰爭與和平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三二六章 - 戰爭與和平

塔夫脫總統終於來了,這個在北京乃至帝國政軍界和民間都持續保持著高熱度的話題,終於在這一刻成為現實。這次類似過去那種夷酋萬里來朝之類的說法已經不見了,更多的則是對中美這次高層峰會能否最終達成有利於中國的共同協議的猜測,所幸的是,擺出一副謙卑姿態的塔夫脫總統給了新聞界更多憧憬未來的理由。

塔夫脫總統的謙卑表現,是從海上就開始了的。他的座艦bb34紐約號在進入關島帝國太平洋艦隊海軍基地雲長港後,塔夫脫總統就拜謁了在島上的關帝廟以及造出來的所謂關聖飲馬處遺蹟參觀,並題寫了表示崇慕的題詞。

而到了日本之後,他更是率先對與中國政治階層出現的變革舉動表示了歡迎和樂觀。並在與中國方面協商後,將他的座艦從紐約號變更到了中國方面安排的迎賓艦隊的戰列艦則天武後號上,而他的四艘戰列艦為首的總統護航艦隊則交由中國海軍部副部長林泰曾統一指揮。

規模龐大的艦隊在經過日本海等一系列的海上演練後,在天津上岸並在當地休息一晚,次日透過鐵路在騎兵101師的護衛下終於在28日下午時分抵達北京,我親自前往車站迎接,並送其至頤和園國家烈士公墓附近的國賓館出席晚宴,並安排歌舞表演,晚間在安排他住下之後,我便回到了紫禁城。

而準備次日閱兵的部隊也開始在當夜進京,由於之前曾經出現過的有人試圖聯絡閱兵部隊指揮官的事宜,所以醇親王載洸當夜幾乎就沒有睡覺,一直與紫禁城內的皇家禁衛團保持著聯絡,並指揮駐京的第一、二軍調動,雖然閱兵部隊全部都不得攜帶彈藥,但他仍然放不下心來。有了他這麼個穩妥的人選在外面忙活著,我當然樂得輕鬆,這一覺竟然是這些天來我睡得最香的一夜。

皇三子溥夏也將在次日到京,他在美國生活多年,能講一口流利的美式英語,今後幾天我打算直接用他來做翻譯,也順便給外界一個強烈的政治訊號,之前一度呼之欲出的皇儲人選,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轉變。

溥英被軟禁的訊息仍然被封鎖著,為了安誼親王府那邊的心,還特地讓正嬪去過一次王府,與王府上下接觸了不短的時間,在這個敏感的時刻,給王府帶去了一點安定。

對於溥英日後當然是要放出來的,目前他所受的懲罰只是對於他所作所為的懲罰而已,中華帝國也不可能容忍將來有一個“德國人”出任皇帝,中德的確是朋友,但畢竟不是一個國家,他對我援助德國的幅度不滿,想搞一些小名堂出來,自然要受到一定的懲罰。

塔夫脫總統展現出了每一個初到中國的外國人的驚訝和讚賞,在當晚的晚宴上,他適時的表達了對我的讚頌和崇拜,用他的原話說就是“為中國後世的政治家開創了一個典範,就像華盛頓之於美利堅合眾國一樣。要知道華盛頓總統是沒有子嗣的,而您有著三個令人羨慕的成熟的政治家,這更加是難能可貴的一件事。”

對於他謙恭的姿態和讚賞的言辭,中方代表包括我在內當然都是十分滿意的,在中美戰略競爭態勢已經完全明朗化的今天,中美兩國友好而又敏感的國與國關係,的確是眼下最難處理的國與國關係之一,兩國除了溥夏剛剛解決完畢的暹羅戰俘問題之外,尚還沒有出現任何其他的戰略或者利益衝突,儘管英國人在決定放棄亞太地區的某些利益以確保本土和歐洲的利益給兩國造成一種戰略競爭的關係,但是每個人都有理由相信,中美的長期趨勢仍然是和平。

不管對於美國還是中國,太平洋彼岸的對方都是絕難透過武力征服的,所以要實現兩國和平相處並實現一些共同目的,那麼雙方就有必要在外交上保持友好的姿態。

我相信塔夫脫總統這一番謙恭的姿態,的確是基於上述目的的,儘管有人向我提出美國人有故意示弱掩蓋些什麼的可能,但是我相信,對於中美這樣強大的國家來說,在權利金字塔尖的人已經沒有必要去故意表現出對另外一個國家領袖的崇敬來實現什麼目的了。

塔夫脫總統在晚宴後也接受了中國記者的採訪,並代表了他對於中國君主立憲政體的看法,指出了中美兩國的選舉制度的差異,也就是諮議局的人選同時也是決定行政領袖的階層,這樣會造成立法機構權力凌駕與行政權力之上。不過他也對這個問題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他認為這是中國剛剛開始試行選舉制度的緣故,而且中國還有一個目前看來還具有超出民主權力的皇室,在近階段,這樣的問題是完全可以忽略不計的,不管怎樣,塔夫脫總統認為中國已經跨出了這一步,並且他相信中國人有智慧能夠在未來將這種制度逐漸最佳化,成為適用於中國這樣古老而龐大的國家的優秀體制。

中華時報記者黃遠生提請塔夫脫總統注意中國的地方政權與美國組成合眾國的各個洲在自治程度上的巨大差異,來讚賞塔夫脫總統所說的不可照搬美國制度的態度。隨後他便話鋒一轉,將問題轉向了塔夫脫總統來華的使命上。

“構建一個有效的和平的國際體制,來代替目前這種容易誘發大規模戰爭的國際秩序,這是美利堅合眾國的長期使命。而要完成這樣的使命,那麼就必須得到像中國這樣的大國的支援,我們注意到中國在不久之前就曾經提出過一個類似教皇本篤十五世的和平計劃,也正是那份宣告,和近期兩國圓滿解決暹羅戰俘問題的合作能力,讓我堅信我這次北京之行能夠為這個世界帶來福音。”塔夫脫說著對和平的期望,並且指出了歐洲目前災難性的景象:“在歐洲數百萬人死於戰火,這個數字還會進一步擴大。而且長期的戰爭也消耗了大量的資源,我們注意到哪怕是在德國這樣的富庶國家,都出現了生活物資短缺的景象。所以,要改變這種現狀,那麼就必須實現和平。”

這種訪問當然不會持續太久,而且話題也受到相當的侷限,在完美的完成了初到中國的表演之後,塔夫脫總統愉快的進入了夢鄉。第二天上午,他將在正陽門城樓上,與我一起檢閱中華帝國三軍。

“我們有維護和平的力量--”指著廣場上列隊走過注目行禮的炮兵部隊,我向塔夫脫道:“正如你所知道的。和平絕不是靠嘴巴喊喊就能奏效的。歐洲還沒有消耗完這麼多年來積蓄的資源,還沒有流乾他們的血,我們再怎樣叫喊,也不會收到善意的呼應。事實上這也是朕允許我的部隊發動南方和西方的攻勢的原因。只有戰爭,才是遏止戰爭的最好方式,亞洲不應該成為戰爭狂們發動戰爭的根據地,所以,帝國需要切斷他們繼續戰爭的生命線,又或者給雙方對等的條件,否則貴國所期望的新世界秩序,絕無到來的可能。”

天上掠過的是皇家航空隊的驅逐機編隊,我一邊說著,一邊和美國人一同仰頭看著。塔夫脫在沉默一陣後說道:“陛下決定攻擊印度了麼?據我的部下所彙報的,陛下的南方方面軍似乎已經擺出了這樣的姿態。”頓了頓,似乎終於找到措辭似的,遲疑著說道:“正如陛下說的,我們要給他們對等的條件,否則未來將有可能超出我們的想象。”

他是指如果印度從英國的統治中剝離開去的話,那麼德國人將控制印度洋,他們將形成戰略上的對英法的不對稱的優勢,這樣只不過是將一方的優勢轉換到另一方罷了,印度對於英國實在太重要了。

“自從俄國退出大國行列並退出戰爭後。”塔夫脫繼續他的講話道:“加上德國人

贏得了一場至關重要的海戰,這改變了很多東西,同盟國集團顯然將遲早能夠獲得勝利。如果陛下堅持要您的軍隊進入印度的話,那麼您將縮短他們獲得勝利的程序。”

“怎麼?”我笑了笑道:“這不是有利於和平的儘早到來麼?”我當然知道,這對於中國來說,並不是一件太好的事情,無論是協約國還是同盟國,速勝都不符合中國乃至美國的利益,這也是我一直對軍隊表明無意在近期攻打印度的原因。

美國人似乎也瞭解這一點,塔夫脫笑了笑,並沒有接話。只是在騎兵部隊檢閱完畢後,要下城樓的時候,他與我並肩走著,感慨的說道:“在城樓上,我很難不把陛下當作朋友,而不是另一個偉大國家的政治領袖來看待。所以,請相信我的坦率,我們希望在印度問題上,貴國能夠保持一個控制的力度。如果貴國不得不投入對印度的戰爭的話,那麼我希望這場戰爭能夠得到完美的控制。”

閱兵式後照例是兩國元首接受兩國記者的訪問,中國和美國的記者當然都不缺乏天真的人,有人居然希望中美兩國組成歐洲干涉聯軍,來迫使雙方回到談判桌上去。這當即引發一場鬨堂大笑,塔夫脫幽默的說道:“鄰居家兩個兒子打架,我並不認為我們有拿著槍迫使他們停止拳腳鬥毆的合法性。”

當天的實際接觸基本上除了閱兵式就沒有我和他單獨深談的機會,所以,下一步的政府間會談和軍方的對等會談將會十分重要,我也將政府的事務將給了內閣去處理,而軍方的事務,則全部由徐世昌全權負責。

下午塔夫脫要去陸軍部訪問,自有王士珍和馮國璋兩位元帥陪同,我則回到宮中,就未來國體方面的問題,繼續與梁啟超等人做探討。

卻不料當天下午,南方卻傳來一個不太好的訊息,緬甸駐屯軍方面第21集團軍麾下四個士兵在當地街上執勤時,被人設局殺死,而兇手則在一個小時後找到,說是一個在當地呆了十幾年的英國人叫約翰的,收買並指使當地的治安維持人員,殺了這四個士兵。第21集團軍司令部已經將涉案人員全部逮捕,並正在試圖控制部隊的情緒。傳說部隊中已經有人要殺光在緬甸的西方人,為同胞報仇云云。

在這個節骨眼上發生這樣的事情,軍方的情緒的確不容易控制,陸軍部方面已經緊急命令第二方面軍司令部控制局面,並在緬甸實行宵禁。

稍晚些時候,第二方面軍教化部發來電文,表示事態已經得到進一步控制,並實行了嚴厲的宵禁制度,以儘快肅清治安,在緬的英國移民已經全部得到控制。

而徐世昌也在晚間時分打來電話,就塔夫脫總統下午的行程和講話做了彙報。從他的說法來看,美國希望就英國亞太地區遺留勢力範圍問題與中國進行談判,塔夫脫特別說明了在澳大利亞美國有著相當程度的利益,希望中國對德國施加壓力,就澳大利亞和紐西蘭今後地位問題,三方進行談判。

另外在塔夫脫得知了緬甸的最新事態之後,對王士珍表明了他的態度,他表示支援中國對英國人實施一定程度的教訓行動。

這個變數是我沒有想到的,從今天他的言行來看,美國人似乎希望用印度來換取澳大利亞。我指示徐世昌,就澳大利亞問題探一探他們的口風,中國不希望澳大利亞軍事化,也就是首先說明中國不希望在澳大利亞出現美國的駐軍,看看美國人的回應再說。

而有關公平貿易權力和自由航行權力的談判也將在明天展開,就這個問題也發了電報給德國,這對於德國能否長時間維持戰爭狀態是至關重要的,如果這一條得不到美國的支援的話,那麼退而求其次,允許中國租用美國貨艙向德國維持貿易也是可以的。不過我相信美國也樂於兩面做生意,這一天他們沒有拒絕的理由。

另外就是還要與德國就俄國在德的前後近百萬戰俘的處理問題跟德國討價還價,條件就是中美聯合就對德貿易對英國施壓,讓德國維持一個海上生命線。德國人如果同意這一條的話,那麼俄國兩個政府的生死,我們就可以在相當程度上維持一個優勢的地位,這對於北方維持中歐緩衝區是十分有必要的。

目前中國佔據哈薩克等中亞地區後,這片土地在十幾年地消化後,再進而利用這裡做基地,影響到中東和烏克蘭地區,中歐之間還有這麼一大片緩衝地帶,這樣無論未來歐洲局勢如何,最起碼在亞洲我已經給後世留下了一個可觀的穩固的地盤。

儘管南方的印度和波斯,阿富汗等地區的事務還沒有解決掉,但是這遲早會解決,只是目前不是我所認為的好時機而已。隨著印度一垮臺,其他地區的問題也將隨之迎刃而解。而目前有能力在這片地方與中國爭雄的,除了英國之外還沒有任何國家,即便是美國也不可能,美國如果希望尋求武裝進入這片海域的話,他們就必須首先與中國展開全面的對抗。

這也是說什麼塔夫脫總統謀求在印度事務上鬆口,但請示中國暫緩對印度進攻的原因,事實上他們也知道印度遲早將會從英國手中轉交給中國,所以他們希望首先營造一個美國有意插手印度事務的假象,而他們的真實目的卻是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南太平洋區域。

澳大利亞在我預設的劃分方法裡,那是準備劃給德國人的,中國維持一個貿易優先地位就夠了,現在美國人插進一槓子,這就使問題有些複雜化了。但無論如何,一個非軍事化的澳大利亞,才符合帝國的根本利益,在太平洋和印度洋區域,帝國不能容忍任何足以威脅帝國的軍事力量,而美國人正有這樣的能力,到今年為止,他們已經有三十餘條戰列艦了,海軍實力單從艦隻數量來說,是超過帝國海軍的,這也是為什麼海軍近些年屢屢要求增加軍費的緣故,也是林泰曾一直致力於經營一條島鏈防禦體系的原因。

現在他們謀求進入澳大利亞,如果在駐軍問題上任由他們來做的話,那麼美國人將能夠直接對太平洋地區的中國勢力範圍形成威脅,這是不可能接受的。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接下來兩天的談判就圍繞著這幾方面展開,美國人在經過一輪接觸後,提出希望在澳大利亞維持一個小規模的軍事存在,並取得一個港口,被中方拒絕後,美國人似乎也意識到這條過於敏感了,但基於他們的利益也必須要堅持,所以談到後來,就形成了澳大利亞問題與公平貿易與自由航行權的問題捆綁的姿態。

其他問題倒是很快達成了共識,譬如中美雙方共同向歐洲派遣軍事觀察團,並進行和平斡旋的合作問題,中美雙方就對等開放新市場,美國商品可以進入中亞,中國商品可以進入南美的談判,等等這些問題都很快達成了共識。

到了8月1日的時候,世界的目光再次被戰爭所吸引,中美兩國的談判也顯得有些不合時宜,所以雙方暫停一天談判,共同發表了一個中美兩國就近期戰爭局勢的看法的宣告,譴責了英法方面發動新一輪的大規模戰爭,致使中美兩國的和平努力成為水中泡影。宣告指出中美雙方作為和平的扞衛者,將會在儘可能快的時間內,向交戰地區派遣聯合軍事觀察團,就雙方的戰爭及戰爭所造成的危害,向兩國政府和人民發回公正和客觀的報告。宣告指出,中美雙方再次呼籲交戰雙方保持剋制,避免戰爭進一擴大,在近階段,中美兩國保留採用任何方式結束戰爭的權力。

英國人或者德國人當然不會將這樣一份有著威脅含義的宣告看的太重,雙方第一天的交戰可以用人山人海四個字來形容,英國方面投入了44個師,在索姆河一線對德軍的右翼發動了突襲,在坦克和炮火的支援下,成千上萬的步兵展開了對德軍陣地的突擊。

配合著英國的攻勢,法國人也在巴黎北方組織了一個集團軍規模的突擊行動,27個步兵師向正對著的德軍第二集團軍防線發起了全面襲擊,並成功的在當天摧毀了一門長期威脅巴黎安全的超遠射程大炮,並在當天將戰線向北方推進了近20公里,這對於法軍來說,是一次了不起的勝利。

但是在凡爾登方向指揮近六十個法國師的貝當將軍顯然運氣不夠好,他們落到德軍手裡的第一道防線如今也成了他們進攻方向上的難題,而且德軍的炮兵明顯要比自己強,德軍第五集團軍甚至利用風向首次採用了化學武器,成千上萬的法國士兵在吸入彩色的氣體之後,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嘔吐和眩暈症狀,並不得不停止進攻。

德軍趨勢攻取了幾個據點之後,才就此罷手,這也使得在法國境內的戰爭中,德軍獲得了唯一的一個亮點。

在整個歐洲的戰線上,隨著英國派遣了更多的遠征軍進入戰場,整個戰爭態勢第一次出現了對協約國集團的傾斜。

英軍同時還在中東地區開闢了第二戰場,一些阿拉伯部落在他們的情報人員的策動下,展開了對bb鐵路的破壞行動,這讓柏林非常惱火,那是他們力所不能及的地方。所以,他們又將求助的目光投向了東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