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光緒中華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三二七章 - 分贓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三二七章 - 分贓

戰爭是政治的外延,而權力本身以及構建權力的過程則稱之為政治。在國際政治領域,目前階段舊的國際秩序已然倒塌,而新的國際秩序尚未構建完成的時期,正是構建權力過程最緊要的關頭。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政治矛盾的爆發,在歐洲已經有了一個範例,戰爭正在撕破每一個國家的麵皮,捲入戰爭的兩大集團正在歐洲乃至更大範圍內,擴大著他們交鋒的陣線。協約國集團在索姆河戰役發動之後,又接連發動了巴勒斯坦戰爭,英國和埃及的軍地在地中海艦隊的幫助下,在巴勒斯坦完成登陸,在艾倫比將軍的率領下,埃及英國遠征軍對土耳其的南方領土發動了攻擊,以配合另一部分遠征軍在巴爾幹半島的登陸行動,進而完成對巴爾幹半島的解放,解除奧匈帝國對義大利,希臘等國的軍事威脅。

奧地利對義大利的反擊戰爭已經順利的將戰線推進了義大利本土,義大利軍隊糟糕的表現讓開戰伊始時協約國集團對於南線的戰況頗為放心,但現實情況卻讓他們不得不重新審視義大利這個最後時刻才加入陣營的盟友。他們已經不得不面對奧匈帝國突破勃倫納山口這個義大利東北部最後的險要之地的現況,義大利在戰爭伊始所獲得的那些便宜尚未捂熱,就面臨著老本就要輸光的困境。對於英法來說,一個由軍隊不滿階層組成的新的義大利勢力,目前呈現出一種可以取代王室的可能。

從整個歐洲對德國的包圍攻勢來看,義大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義大利和希臘一旦淪陷,那麼整個南歐就將整個陷入德國的勢力範圍,而德國人所謀求的聯通歐亞大陸的bb生命線將進一步穩固。而整個歐洲除了已經退出戰爭的俄國人之外,協約國僅僅只剩下英法一個半國家可以繼續與德國爭奪的了。所以,在策動索姆河戰役來解凡爾登的圍,發動巴勒斯坦戰役來重建包圍圈之後,他們還有必要再幫意大利人一下,在地中海艦隊的幫助下,近十二往英國遠征軍進入義大利,幫助義大利軍隊重建前線的防線。出於政治的考慮,英國人也與現在看起來還不是那麼強壯的義大利國家法西斯黨保持了聯絡。為了南線的安全,如果有必要的話,英國可以幫助他們實現攫取政權的願望。

而在法國本土方面,索姆河戰役創造了一個驚人的記錄,在第一天的戰鬥中,有6萬名英國遠征軍士兵倒在了異國的土地上,英德雙方的坦克和機槍,配合上戰壕鐵絲網防禦體系,讓處於守勢的德國人在第一天的戰爭中獲得了戰術上的勝利,但是英國人仍然實現了部分戰略意圖,德國被迫從第五集團軍抽調部分兵力來加強西線的防守,這樣也就減輕了凡爾登一線法國人所面臨的壓力。也許正是這個原因,貝當指揮的凡爾登戰役在這一天損失並不是很大,雖然貝當很惱火的認為如果不是德國人使用前所未見的毒氣的話,他有理由相信他的部隊將能夠收復一些失地,但戰場是沒有如果的,不管怎麼樣,德軍已經從第一階段的措手不及中醒轉過來,並開始謀求發動針對英軍這一輪攻勢的反擊。

奧匈帝國的軍隊目前完全交給了奧匈帝國總司令赫岑多夫元帥指揮,在德國方面的建議下負責進攻,如今看起來地位突然重要許多。義大利的奧地利集團軍數量從一個增加到了三個,奧地利人也重提當年茜茜公主被意大利人刺殺的舊事,發動了更多熱血的奧地利人開進了亞平寧半島,而巴爾幹半島方面則由於戰爭的基本結束,軍事任務只剩下了維持治安及佔領方面,所以在留下了一個集團軍以配合土耳其和保加利亞人控制巴爾幹半島後,他們將主要的作戰目標放在了征服義大利上面,並將與英意聯軍形成新的對抗均勢。

在西線方面,德國人在頂住了英法聯軍的第一輪攻勢之後,也開始準備發動新的一輪反攻,德皇再次發表動員講話,表示希望能在巴黎度過新年,雖然這在現實上實現的可能性並不大,但這畢竟給了前線部隊壓力和士氣,並且他的講話也為他的軍隊帶來了數十萬新生力量。新的預備役部隊開進了比利時和法國,為夏秋季攻勢做好了人力準備。在凡爾登方向,威廉皇太子也親自抵達前線視察,並慰問了在第一天的防禦戰中建立功勳的士兵們,總體而言,德軍在這一階段的戰爭中有所損失,但問題都還不是太大,只要南線還沒有出現大的混亂,即便中美兩國很快就將透過的就公平貿易和自由航行權力的宣言不能及時的產生作用,那麼德國也無需為未來擔心。

從中國方面,德國人也獲得了美國的新要求,美國希望在澳大利亞實現他們的戰略目的,這與德國的世界政策是有所牴觸的,中國方面的意思是如果德國需要,那麼中國可以堅定的表示拒絕,而在印度方面,中國方面則擺出了軍隊在連續作戰後需要一個休整期,且需要避過夏季作戰的理由,希望與德方再次就印度方向的作戰計劃和規模做總參謀部級別的探討。

為了應負英國人在巴勒斯坦的攻勢,德軍除了加強對新生的阿拉伯王國的政治攻勢之外,也向土耳其南方邊境派遣了以克萊森斯泰少將率領的一個軍。由於擔心這種舉動有可能會觸沙特國王的緣故,應德國方面的請求,第二方面軍派遣了以白崇禧少校為首的一個軍事觀察團前往阿拉伯地區,就英**隊進入阿拉伯領土和德國幫助阿拉伯傳統敵人土耳其的問題,與沙特國王展開接觸。

從法理上來說,英國並沒有承認阿拉伯王國,所以相信沙特方面對於英國人此番的動作不會感到太愉快,但是力量的懸殊和國家新生的現狀,會讓他有可能去選擇一種權宜的對策。當然,如果他有一個相對純潔的外力的幫助介入的話,這一切都有可能會發生變化。也正是基於這個判斷,總參謀部批准了白崇禧計劃,也就是發動並指揮阿拉伯軍隊,為建立獨立統一、領土完整的阿拉伯國家而努力,並實現中國的政治軍事目的的計劃。

對阿拉伯來說,英德都不是單純的朋友,也不是單純的敵人,只有中國才是一貫的無私幫助者的角色。而且中國每次派遣來到阿拉伯的軍政官員,都與自己抱有相同的宗教信仰,從這一點上來說,沙特國王甚至完全可以把中國看成一個強大的伊斯蘭國家。

這一輪的政治及軍事的衝突和各方面的應對對策,都將在未來的一兩年內產生深遠的影響,甚至有可能決定未來數十年的世界格局走向。所以,儘管我在面臨著另一場與美國人的政治桌面上的角力並雙方都勉勵維持著不要將這種角力軍事化的同時,我仍然要與外交部及總參謀部的部分人員就與德國之間的合作關係保持著持續的關注。

儘管在國內因為對德的合作程度和力度問題上,有著很多的不同意見,包括皇次子溥英之所以闖出禍事來,也有這方面的原因在,但我始終不認為中國應當一門心思的把所有的力量用在與德國的全面合作,或者德國人需要什麼就給什麼幫助的程度,這樣做不能夠實現歐洲戰爭中國發展的戰略目標,一個衰弱和混亂的歐洲才符合中國的長遠利益。儘管歐洲最終要走向和平,但是誰都不希望歐洲在修養幾年後又走回到英國時代的歐洲,那樣對於中國來說,是沒有半分益處的。

正如美國人的**裸的言辭所說的,儘管他們喜歡和平,但絕不是現在就立刻以和平取代戰爭,德國在國力不受大的影響的情況下,迅速擺平英國之後,他們必然會持續追求他們的世界政策,與中國或者美國的利益衝突,幾乎不用怎樣多想就可以得到答案。事實上在這個時代,對德國人的恐懼也是一個常見的思想,一個四分五裂的德國在統一後短短三四十年,就能積累起與統治地球四百餘年的英國相匹配的國力,如果再讓他們迅速的贏了這一仗,他們將會以怎樣一種姿態去統治這個地球?當然,與其說是恐懼德國本身,還不如說是恐懼他們即將帶來的與過去英國人差不了多少的舊秩序。人類生活在這樣的秩序體系下太久了,新生力量都需要變化,所不同的是德國希望取而代之,而中國和美國看起來是希望以一種新的平衡體系來取代一極獨大的秩序。

也許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在雙方都觀察到英國在投入了數十萬人的新生力量開闢不同的戰爭以試圖對德國獲得決定性的勝利但都沒有收到明顯成效,相反英國人還在第一天就賠上了六萬條屍體之後,中美雙方迅速的恢復了談判,並不約而同的加快了談判的程序。在8月4日,雙方發表了第一個聯合公報,中華帝國皇帝與美利堅合眾國總統聯合向世界要求一個公平貿易的秩序,和公海自由航行的權力。雖然宣告並沒有提到英國或者德國,但誰都知道,這代表著中美這兩個有能力決定未來的國家,已經繼中國對英法俄宣戰後,一體對同盟國集團表示了支援的態度。

英吉利海峽的戰列艦封鎖將被中美兩國無視,而中方也在這一點上正式向美方申明了這其實是有利於美國而對中國沒有任何益處的宣言,因為中英實際處於戰爭狀態,事實上戰爭伊始的1912年,英國就悍然擊沉了中國貨輪敖廣號,將來的所有的貿易貨運船隻,中方的貨輪除非懸掛美利堅合眾國國旗,否則英國方面不可能對這些貨輪表現出任何形式的尊重。

以這一點為突破口,美國人也爽快的認同了中方提出的澳大利亞非軍事化的條件,只不過他們也希望中方能夠確保中國和德國都不會對澳大利亞形成實際佔領的局面,美國希望澳大利亞能夠在擺脫英國的統治後,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民選國家,這也與中方近期表現出來的對民主的尊重不謀而合。在這樣冠冕堂皇的理由下,中方當然也不便再加以拒絕。雙方於是在8月7日共同簽署了政府間申明--《中美關於澳大利亞地位協定》。

同時簽署的還有一攬子關於互相開放市場,對方大洲對等移民待遇,北京--華盛頓熱線電報協定等等協定。中美雙方並對歐戰問題簽署了一份秘密條約--《關於戰後世界的若幹意見》,這基本上算是一份草案,就中美之間在未來歐洲被大幅消弱之後的世界秩序問題做了若干約定,條約基本上形成了中方對亞洲的優先地位,非洲的中美對等權益等若干前瞻性約定。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算是一份瓜分世界的約定。有效期則保持到我駕崩的那一天。而在歐洲戰爭的問題上,中美兩**方官員也簽署了一份雙方軍隊都不進入本大洲以外的戰場的對等承諾書,鄭重表達了對對方直接介入歐洲戰爭的擔憂心理。

當然,這是見不得光的,中美之間長期以來的默契配合積累起來的政治友誼使得雙方能夠在這方面的問題上暢所欲言。美國顯然不打算在亞洲問題上持續激怒中國,他們轉而將目標轉向了非洲。而在公開層面上,中國、美國以及之前已經表達過和平意願的梵蒂岡教皇國的代表也共同發表了一個《和平呼籲》。再次表達了希望歐洲各國能夠保持剋制,回到1900年北京宣言所提出的以和平方式解決國際爭端的道路上來。

這也奠定了未來世界兩極格局,中美兩國在經過數十年的合作和雙方軍事透明化的步驟之後,也充分瞭解了對方的不可征服性,所謂合則兩利。在目前階段下,如果中美雙方不像現在這樣拋開一切小的分歧的話,那麼必將錯過這樣一個對於雙方來說都是如此的黃金發展期。

美國與中國不同,他們對土地的渴求遠遠不如中國人,在歐洲這兩年的戰爭程序中,他們忙著收服南美洲那些英法德遺留下來的商業和政治地盤,在墨西哥出現新的變數之後,他們又忙於在軍事和政治上對新生的墨西哥政權施加壓力。到了今年局面大體上算安定下來了,他們才有能力和野心去謀求美洲以外的實際存在。

這與中國的情況基本類似,只不過亞洲比起南美洲大了許多而已,所以中國當然沒有完成實際控制亞洲的使命,也需要歐洲更長的戰爭時間來給自己去擴大的勢力範圍的機會了。

事實上擺在中國面前的國際任務並沒有多少,除了德國人持續要求的印度方面的軍事行動之外,第一方面軍在忙著構建東面的陸海空一體防禦體系,皇家航空隊也獲准得以擴編成皇家空軍,由飛艇部隊出身後轉至航空隊服役的馮如出任空軍裝備部長兼空軍副司令,而司令職銜依慣例交給了載洵貝勒。空軍目前的投入經濟壓力比起海軍人簡直不值一提,持續的擴編也在情理之中,儘管沒有實際戰爭的需求,僅僅是為了扶持航空工業的考慮,空軍在五年內向國內四個航空工業公司提交了七百架各型飛機的訂單。而海軍方面則在林泰曾海軍上將的主持下,一直在建設和完善島鏈防禦體系,飛艇母艦也擴大到了五艘,用以外圍警戒用途。而陸軍方面則配合海軍建立起島嶼防禦工事體系,並構建一定數量的海島機場。帝國唯一一個沒有參加大規模陸上戰爭的方面軍在防禦體系的構建方面,找到了發揮自己力量的地方。

第二方面軍仍然維持著一個弱控制的力度,這也反應出我心中其實也沒有拿定主意是否要對印度發動戰爭以徹底打擊英國,第二方面軍的指揮官人選都沒有發生變動,各級軍官普遍都有提升後,他們實際上是處於一個海外駐屯軍的位置,並協助兩教體系的派出人員建立起行政系統而已。

而第三方面軍則基本上維持著過去的鞏固國土任務,並持續對阿富汗和波斯進行了軍事支援,阿富汗的王子殿下阿曼努拉已經徹底被趙秉鈞拋棄,在王室中當然不會太缺少野心家,很容易的趙秉鈞就找到了一個叫納第爾的王族子弟,並秘密幫助他訓練了一支軍隊,隨時準備發動政變推翻目前的親英政權。在波斯方面,北方政權也得到了相應的幫助,軍火和基層軍官的直接幫助,讓北方軍隊有了對抗王室軍隊的能力,趙秉鈞的目標是以控制軍隊來控制這個國家,所以,波斯國目前的軍隊對抗基本上是處於一個相持階段,南方的王室和各部族的努力的軍隊與北面的資產階級軍隊堪堪打了個平手。

趙秉鈞現在也需要忙著西疆分省的事宜,他的權柄之重,竄升之快,也引起了北京高層的些許不滿,屢屢有密摺奏他有不臣之心,他也寫了幾次自辯摺子請示調回京城以避流言,但是我仍然希望他將西疆分省和行政官員推薦事宜安排好了再說。在目前體制下,封疆大吏想要造反幾乎是不可能的,軍隊是國家的,後勤是統一供給的,軍火被服等等等等,全部都是由北京統一安排供應的,士兵也是有服役期的,來自不同省份的,按照以上條件,封疆大吏如果指望底下的軍隊跟著你去造反,除非你能夠將這些人洗腦洗的這些人看你比看親爹親孃還親。雖然這也不是不可能,漫長的時空中也有例子可循,但在這個世界,好像還沒有誰有那個本事。

但是作為一個控制地方官員的小小帝王之術,用之以加強忠誠度的反效果上,卻也是一個不錯的手段,趙秉鈞在赴西疆任前的窮途末路,到今天的權傾一方,這一切都是我給的,而今天我仍然對他信而不疑,以他一貫的為人來說,他只差把我當親爹了。所以,我有理由想念他能幫我把中亞這一片的事務搞定,而在塔夫脫總統訪華期間,他也有了一件新的任務,也就是緊密觀察英土之間的戰事,必要時候可以接受土耳其方面可能提出的援助請求。

對於第四方面軍來說,戰略方面的事務已經完成,除了鞏固國土和守衛邊疆之外,他們別無更多的任務要做,雖然中國對於俄羅斯目前的兩個政權都有一定的接觸和幫助,良弼更是前往莫斯科與沙皇陛下就支援他們的內戰事宜進行接洽,但第四方面軍絕無直接軍事介入俄國內部事務的計劃,在計劃中,如何有效利用好在德國的那近百萬俄國戰俘才是真正可行的事情。

從與德國方面的初步接洽結果來看,張作霖的回報結果是德國方面可以讓出四十萬的戰俘交給中國方面管理,其餘的戰俘工業生產線上正亟需他們的到來,這個數字絕不能算小,而且德方還承諾將來可以以義大利或者法國等國的戰俘填充缺口,這個數字不會進一步縮小。有了這四十萬人,加上一些卓越的領袖人物,聖彼得堡也許可以將目前的劣勢扭轉。

在新蒙國停留了四天之後,良弼的西行代表團裡就增加了一個人,從聖彼得堡被逮捕,被判流放近十年後,朱加施維裡同志再一次聞到了俄羅斯的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