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我在大明當皇帝最新章節列表 > 第39章 天壇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39章 天壇

“天壇和祖廟都已經修建,因為規格遠比大明小,加上王爺的要求,選材都是最普通的,有八百勞力在,最多半月就可以封頂,趕在清明節前完成內裝沒問題,只是現在禮部有了新的要求!”

“新的要求,我們的不符合?”

“按照禮部的規格,天壇的規格小了,需要在原基礎上擴建,同時兩株香火需要分開供奉,各侍一廟宇,不能和大明社稷廟一樣一廟兩香。”黃子澄沉聲說道。

禮,祭大過天,是天底下最大的事。

黃子澄,解淪,解縉並非沒做錯,實乃禮部給出的指導意見前後不一。

“麻煩!能不能延緩一些時間?或者暫時先這樣?”

“任享泰這個人死板無比,丁是丁卯是卯,我們真要擋了他定下的日子,他能抱著石頭跳海!同樣要是他的出錯,與禮法他能直接殺人!”

黃子澄苦笑道。

“……”

總不能真讓人跳海吧。

“那麼現在是什麼情況?”

朱允熥有些頭大,完全搞不明白目前的情況。

眼下二月中旬了,才傳來訊息,祖廟要分叉,一廟祭朱家的祖先,一廟祭炎黃血脈,這不是為難他胖虎嗎?

“炎黃廟,可以暫用現在修建廟宇,天壇擴建以目前的人手也來得及,但是家廟就得重頭開始,材料我們不缺,人也不缺,加緊一點趕在清明前是可以完成。”黃子澄顯然是算過了。

“是不是修了,就來不及春耕?”

朱允熥沉聲問道。

“我們問過本地的老農,在中原耕種稻米,一般在芒種前後,但瓊洲因為特殊氣候原因,第一批可在清明前後,經過我們之前開墾,加上春節後大開荒,目前開荒土地達五千三百多畝,通溝水渠一千四百多畝,趕在三月十日之前,可再開荒兩千畝,通渠一千畝左右,但是播種我們嚴重缺乏人手,按照原先的預算,修建天壇廟宇八百人,將在三月完工後調五百人參與搶種上!”黃子澄一點點說清楚。

“明白了!”

缺人!

地有了,人手不夠了。

農業是古代最消耗勞力的一塊,朱允熥開出那麼多土地,並不代表瓊洲當地人本身沒土地。

同樣的土地肯定緊著自家的,總不能幫著朱允熥耕種,荒了自家的地。

原先勉強足夠,但現在還要加一座廟宇,人從哪來?

他在廣東,不僅有人還有糧,源源不斷的物資透過陸路運輸過來。

可問題是老朱只給了他六艘船,兩艘八百料的,四艘四百料。

每次運力有限,加上裝貨,卸貨沒有輔助,海上航行速度緩慢,一個月也就能來三次,多也不過四波。

憑這樣的運輸能力,目前也就堪堪滿足大食堂的日常消耗。

而後面未能登島的人,乾脆就被留在廣東境內。

“有什麼提議?”

朱允熥有些頭大。

“瓊洲疲敝,不代表瓊洲沒糧,加上這段時間大食堂的供給,為我們做事的老百姓家糧食消耗很少,若是能收集這一部分,可大大緩解糧食儲存,這樣我們就能空出運輸空間,調派壓在開州的人手!”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黃子澄提出一個新的思路。

“按照現有海船的運力,如果下一批不運糧,而是改運人,擠一點一批大概可以運來四百人,月底前再來一批就是八百人,讓之前熟練工匠和人力繼續負責修建廟宇,左右是應該來得及。

但這樣一來,稻米的缺口會更大!”

解淪補充道。

大食堂目前有七個,可滿足三百工匠,四個百戶所,及家屬一千兩百人,外加三千三百多名土著的吃飯問題。

每日稻米,鹽油的消耗亦是天文數字。。

若是遇到海上情況不對,那就得吃庫存。

“存糧現在有多少?”

“稻米一千三百石,鹽油一千九百斤,布匹三千八百匹,當前海況較好,下一批補可在五日內抵達。”常向東說道。

“開州那邊有多少人?”

“三百正兵,軍戶家屬四百人,工匠家屬七百人,移民六百人,近兩千人。”

僅一個開州就堆了兩千人,那韶關,南遷的路上壓了多少人?

這或許只有天知道!

若非朱允熥抵押了信譽,換來了各方的支援,這樣的移民還真不是一般人可以承擔的。

“暫時先用布匹,鹽油向老百姓換糧,價格浮動,不能讓願意換糧的老百姓吃虧,同時如果需要銀子的,也可以直接兌付銀子,增枝負責這件事,另外全力運送人員,這種資源短缺的日子,今年內必須緩解。”

朱允熥沉聲吩咐道。

“是!”

四人紛紛起身應承道。

資源斷絕,僅靠六艘船搭建的運輸線真的太過薄弱了,瓊洲一日不能自產自足,源自內心深處的危機感一日難以消除。

“三月甘七傳香,是皇爺爺訂的日子,幾日開國禮部可有說法?”

傳香之後,代表朱允熥這一系人馬,往後不管如何香火不滅,傳承不絕,朱允熥永為炎黃子孫,永為大明宗親。

若沒這一株香,朱允熥無論是安置流民,招攬人才,還是與中原交流都會非常麻煩。

沒辦法,這個時代的中原太強,中原之外俱是蠻夷,蠻夷建立的國度那也只是蠻夷的國家,想平等和大明交流簡直就是做夢。

“開國的日子,禮部暫時沒說法,說是視殿下的決定,不過希望儘早完成,這樣禮部方能歸去!”

常向北說道。

“禮部不走嗎?”

朱允熥皺眉,“難倒他們還要觀禮不成?”

“道理是這樣,按照宋朝的禮法,觀禮之後視為開國,屆時殿下需再次上表,就開國之事和南京交代,接到殿下的上表之後,南京將金印,誥命,袞服,九章,圭玉,佩玉等物賜下,瓊海國這才算建立,受到大明的庇護!”黃子澄曾為太常寺卿,對這一套自然不陌生。

“……”

麻煩,一套一套的,算上來往的時間,豈不是說這一套走完要到洪武二十六年年底?

“本王不希望這些人多留,子澄先生看下日子,或者找人看下日子,傳香之後就開國,讓任享泰儘快給我滾!”

現在瓊洲的秘密還不多,水泥就是必須瞞的,更別說張定邊那邊開始製鹽,技術與中原存在代差,看到了大明要,給還是不給?

給了,以後是否還會惦記別的?

如此這般,那般,朱允熥還玩個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