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我在大明當皇帝最新章節列表 > 第451章 失分點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451章 失分點

新城的建築,尤其是居民區,本輪災情之後,一座沒倒的房屋,給予了百姓巨大的信心。

平層的土胚房倒了不知多少,被常規思路認為不安全的公寓房卻扛了下來,內部滲水情況都少。

一份考卷不能只看分數的多少,還要得分點與失分點在哪!

“不錯,眼下的關鍵除善後外,最為關鍵就是繼續推廣基礎設施的建設,此番南渡河河堤的存在,為我們免去一場洪災。

在秦地人口即將進入的情況下。

我個人覺得,當遷徙三區百姓,在南渡河附近生活,加強人手,儘快將水泥河堤的距離拉長,爭取早日全面覆蓋整個南渡河!”解縉說道。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有著穩定的移民來源,瓊海內部人口調整也已成體系化。

新移民進入港區做事,一定時間後搬入棚戶區,後根據具體情況,有的遷入三亞,有的彙編進入農墾軍團,有的進入工部下屬的勞動隊,跟著從中選優,該讀書的讀書,該入城的入城。

颶風結束後,瓊海與開州建立聯系,秦地移民的真實情況到手。

目前秦地移民有八千人已入廣東,開州境內聚集了八百人,只需調配一次船隊便可以將人係數遷移進來。

“棚戶區,此番受災最為嚴重,雖只是臨時建築,但畢竟是百姓居住之地。

藉此機會我覺得當在原先的基礎上重新規劃,更好的保障移民的生活,至少要給人安全感!”

解淪附和道。

移民的生活條件和自由,是隨著一步步融入而變化。

新移民,進入港區後,瓊海給他們準備的是集體宿舍,這些宿舍由大型倉庫改造而來,隔層,隔床,除開男女分開外,一個倉庫少說能住下三四百人,有一點甚至有四五百人,根本沒什麼私密空間可言。

後續安排的棚戶區,別看不是常規的房屋,但百姓卻可以獲得私人空間,家人也可以住到一起。

跟著宣誓成為公民後,條件提升可能不大,但個人隱私卻將得到進一步保障。

之後就是獲得房屋。

此番颶風之下,棚戶區的問題出現,在肯定要騰人的情況下,乾脆就將棚戶區重新設計一遍。

“這個提議沒什麼問題,不過我個人覺得,與其只動棚戶區,不如將整個舊城徹底推翻重建!”

常森顯然更狠,“如今海口府方方面面的壓力在舊城,不說舊城房屋是什麼情況,就說舊城百信,這些年忍耐了不少,不如全部搬出來,左右需要搬遷的人口也不多。

而且在一系列規劃中,我沒看到一份關於舊城的規劃!”

舊城的問題,在此番颶風下暴露的很嚴重。

年久失修的房屋,各類設施的不配套,越來越多的人口,越發狹小的空間,加上原先海口縣就是一個小城,從沒想過有什麼大發展。

如今卻作為移民融入瓊海中轉點,顯然也已經無法滿足瓊海的要求。

“推翻重新設計,說的容易做起來難。

目前為止,舊城內人口近四萬萬,雖有一萬多是移民,可剩下兩萬也不是那麼好安排。

就算安排……

目前新城能提供多少住宅。

這不是拍腦袋就能解決,人手的充足可以提高效率,可營造新式房屋消耗最多是水泥。

水泥產量提升不上來,一切都是白搭。

本輪為了安置房屋損失的百姓,第二批抽籤名額延期,若是再整舊城,目前根本不現實!”

郭清搖頭道。

“誰說取地一定要在舊城原址,舊城北面土地鹽鹼化嚴重,可整體平整。

依次做為臨時安置點,帳篷,木屋,提供必要的保障!

便可騰空舊城!

以目前工部營造速度,我們完全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將舊城房屋修整出來,也不需要做的太好!”

常森顯然深度考慮過,郭清說完直接道出他的依據。

“這個方法可以!”

“好主意!”

聞言,眾人點了點頭,目光最終看向朱允熥。

小範圍的物資調動,各位大佬自身就可以,但舊城這專案就大了,沒有一年多的時間根本不現實。

更為關鍵的是,地處於港區,新城中間的舊城,未來承接地位越發顯著,但原格局可進一步挖掘的空間卻越來越少。

不藉此進行改變的話,未來也要動,搞不好到時候的成本將更大!

港區,舊城,新城之間已呈現頭重,腳重,腰身輕的局面。

作為外來人口融入瓊海的重要節點,舊城可以不在,但相關環節不能少。

隨著秦地移民匯入,目前在港口工作的勞工,除在第一階段被挑選出來的人才,怎麼說也能挑出一萬多人分流到其他地方。

同期居住在棚戶區的移民,也可做進一步分流。

“解縉,目前各階段滿足流動條件有多少?”

朱允熥的目光看向解縉。

“相關的統計,正常情況當在年底完成,次年二月開始流動,不過就目前掌握的情況。

港區一塊,有大概一萬四千人符合條件,其中有三成的百姓已獲得了公民認可,沒有調離的原因,是為了保證港區的運轉!”解縉說道。

海口府的港區,可不僅僅只是海運港口。

內有船塢,倉儲,工部工坊,校場等設施,尤其是倉儲這一塊,海口府境內存糧有六成堆在港區,另如食鹽,布料,礦石,藥材的主要倉庫也在其中。

加上還在修繕第三期工程,目前在港區生產生活的接近六萬人,比生活在舊城的還要多。

同時舊城三大棚戶區移民,多半也在港區工作。

頓了頓,解縉繼續說道,“舊城內,處在第二階段移民當有五千多人,這些百姓多數在瓊海生活了近一年,家中有適齡子女也多入學,對我們的政策非常瞭解。

不過目前生活在舊城,最多的還是海口本地的百姓,因務工而臨時居住在舊城,這些百姓距獲得分房資格,多少還差了一些資歷!”

當初為了調動海口的勞動力,鋪設基礎設施,開墾農田,朱允熥給出多項政策。

大量無地,少地,擁有土地貧瘠的海口原住民,紛紛湧入舊城,瓊海對下給出的機會雖平等,可平等不代表全面,能從中脫穎而出終為少數,沒能脫穎而出百姓,為了方面日常生產生活,大多透過各種手段居住在舊城中,這情況又和移民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