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我在大明當皇帝最新章節列表 > 第5章 安排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5章 安排

中秋夜宴已經過去兩天,朱允熥蝸居東宮卻是半點不急。

謀劃在人,成事在天!

以未出府的皇孫之身,做到這一步已是極致,再做下去不是過不過的問題,而是能不能的問題。

以親情靠攏淮西勳貴集團,以瓊洲建國永世不得繼承皇位給名教做遮羞布,基本上已經將明初朝堂上的兩大政治勢力打發。

接下來就是等!

等各方發力,等朱元璋召見。

不過想來也不需要等太久,歷史上朱標是五月死的,朱允炆封為皇太子是在九月。

老朱如此著急的定下儲位,就是因為朱標死後人心變了,從一開始的迷茫無法接受,到如今不該升起的念頭頻現。

哪怕老朱也清楚倉促之間定朱允炆為皇太孫或許不是最佳的選擇,可總比沒決斷來的好。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可在立朱允炆為皇太孫前,必須先將朱允熥安排好,不然法理上不好解釋。

這就像是日後的朱棣,為了登上皇位,篡改宮闈記錄,將自己的出生列在馬皇後之下,得了一個所謂的“嫡出”。

嫡之一字,宗族之基,名教之根,法理之源。

破了嫡傳宗法制,就是在掘了封建宗族的根。

“人,技術,生產資料!”

別人急不急朱允熥不在乎,其反倒是斯條慢理在宣紙上寫了七個字。

相對片面的歷史認知觀,地域觀,朱允熥有理由相信,自己提出就藩瓊洲,是目前朝野對自身問題上最佳的解決方式。

在這種情況下還往死裡逼,臉面上過不去,老朱也不會放過他們。

歸根到底,老朱除皇帝之外還是一位封建大家長,其對子嗣的一系列安排上就足以看出,在不影響大明傳承下,老朱是希望自己後人可以過好的,若非如此到了明朝中晚期,皇室宗族也不會龐大到百萬。

後代都考慮的如此妥帖,自家嫡孫焉能不考慮?

臺階朱允熥給了,後面就不是他的事。

“瓊洲最不缺就是原始生產資料,而是缺人!”

對於瓊洲,朱允熥瞭解不多,不過基本情況還是知道的。

首先是土地資源,3.24萬平方公裡,相當於三分之一個江蘇,可開發耕種面積不少於江南,一年三熟的氣候,只需開發一小部分,那就是一個小江南,藉此養活一兩百萬人不難。

“技術不缺,就算沒有匠人,我自己培養也就幾個月的功夫,可若是沒人,一切都是空談,所以目前要考慮就是人從哪裡來?”

人,人口紅利!

後世但凡大國崛起,無一不是建立在本國的人口紅利上。

瓊洲想要發展起來,也必須建立在人口上。

可問題是,人類的繁衍是有規律,沒有四五代人上百年的歲月,根本不可能出現大增長!

以瓊洲的基礎,想要支援他的謀劃,怎麼說也要數十萬乃是數百萬人口。

坐等生養,等到朱允熥自然死亡的哪一天都等不到!

掠奪!

唯有以掠奪中原人口為方向,才能在短時間獲得足夠的人口。

“掠奪人口想法是好,我也能保證他們未來的日子,可老朱不是一般的皇帝,我敢掠奪,他就敢殺!”

元代中原浩劫,民生凋敝,人口凋零。

老朱本身就是苦出身,受盡了苦難,對於民生盯得非常緊,早早的開始了休養生息的政策,縱然洪武年間天災不斷,但老朱還是透過移民戍邊的方式救活了不少人,想要在老朱手中搶人,做夢!

“等等,移民戍邊?”

想到移民戍邊這一政策,朱允熥猛地一愣,快速在紙上寫下一十四個字。

【問我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

“明初大移民,三朝五十一年,十八次移民!”

“我怎麼把事給忘了?”

明初,因天災黃河氾濫,蝗蟲肆虐,戰鬥而造成的饑荒,波及山東,山西,河南,河北諸省,為此明朝初年先後從山西平陽,潞州,澤州,汾州等地移民十八次,中經山西洪洞縣大槐樹辦理“憑照川資”,向全國各地移民,移民範圍包囊後世十八個省份。

期間有記錄就有百萬之多,無記錄者不知幾何?

僅洪武二十五年八月,就安置山西民兵十萬,鈔各30貫,令其養牛屯田。

“洪武二十五年八月也就是眼下,這一波我沒機會的,但如果沒我記錯的,這一波只是開始,此後兩三年間山西水災,旱災不斷,真正平定要等到洪武二十八年!”

“其中有一次,宋國公馮生,穎國公傅友德,與山西編衛不知是六衛還是八衛,每衛五千六百人,因去處不定,在山西耽誤數月之久才做出安排!”

朱允熥皺眉。

他不是主學歷史的,也不研究明史的,他只是夾帶著讀了一點,自然不可能記得所有。

但有這些記憶就夠了。

“兩年多的時間,是有可能完成操作的,明朝初期的軍戶衛所可不是明中後期,馮勝,傅友德都是老將,他們挑選的絕對是青年精壯,若再加上他們的家人,吸收一衛人口至少得到一兩萬人口,不要多來個兩衛,就是三四萬人!”

“而在此之前,我要做就是發展,做好接受中原人口的準備!”

三四萬人看似很少!

但實際上這對於調整瓊洲的人口結構卻非常有利的。

加上就藩身邊不可能沒人,如此一來人口結構上也就穩了。

兩三年!

穩住!

“人的問題解決了,接下來就是技術!”

從洪武二十五年到建文四年,朱允熥有十年。

二年時間打下根基,這已經很快了,人多有人多的用處,人少也有人少的方法。

核心還是在技術!

士農工商,自古到今優待都是士族,但一個民族未來還是掌握在工上。

太高科技朱允熥知道,但搞不出來,但基礎還是懂得。

三酸,鍊鐵,復刻出這四樣東西,十年時間不說將科技上攀升到蒸汽時代,跨越到十六世紀還是可能的!

“核心三要素都可以慢慢解決,接下來就是迴歸眼前!”

理清思路,看著落滿線條和文字的紙張,朱允熥一臉微笑的將宣紙卷成一團丟進燭火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