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我在大明當皇帝最新章節列表 > 第517章 消耗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517章 消耗

運輸環節,多用工具,減少人力成本,加快週轉,以船,車為運輸主體,將經加工後的食品快速轉運。

同時,借水運的船隻便利,打造體量更大的運糧船。

萬噸級不奢求,搞出千噸級的,一次一船若能拉走千噸糧草,速度慢一點也無妨,只要能成規模,勢必可降低轉運環節的消耗。

……

黃子澄將手中的公文掃完,轉手遞給一旁等候良久的徐增壽,眉心微鎖,沉聲道,“以目前工部的技藝,人手,若再開四型飛剪船,恐心有餘而力不足!”

造船工業,甭管是封建時代,還是工業時代,無不是衡量一國技藝的重要參照。

造船不同於造馬車。

首先要有合適的木料,沒有一條合格的龍骨,紙面上畫的再好,現實中也難以製造出來。

船隻的大小,在鐵甲船來臨之前,無不受限於木材提供。

無巨木難以營鉅艦。

永樂年間六下西洋,為造寶船,近乎耗盡秦嶺巨木。

眼下瓊海的情況有變,但變化的並不大,想要一預支鋼軌做龍骨,技術上的難點不小。

“是啊!”

接過公文,徐增壽附議道。

沒人不喜歡大的東西,船造大了,能不能打,好不好用另說,就說眼下三型“鎮遠號”,亮出去便能嚇死一批人。

正面衝鋒之下,沒見過鎮遠號的,膽氣直接被破。

配合兩側火炮,不用打,放在哪裡,海上霸主的地位就有了!

至於紙面上四型“騰”字級飛剪船,設計規格更在鎮字級上。

……

鎮字級的規格為,長45米,寬7.5米,深3.75米,排水量570噸。

騰字級規格,長55.5米,寬11.7米,深4.7米,排水量近1150噸。

……

看似長寬深多只是增加了一點點,可整體工藝難度提升卻非一星半點。

更別說營造週期!

以目前的工部營造能力,一艘鎮字級在保障人員,材料的前提下,需九個月才能下水。

騰字級,沒個十三個月根本不可能,中間環節要是銜接不上,搞不好時間更長。

同時建造人力需求也不同。

直白的說,以三年為限,工部火力全開,在有序的節奏下,三型飛剪船可造十八艘,反之去造四型飛剪船,一切全部拉倒理論環境,三年最多也就能造十艘。

這也是當初朱允熥否掉四型方案,加緊,加快營造三型飛剪船的原因。

……

直面黃子澄,徐增壽的目光,朱允熥笑道,“飛剪船,其實並不是適合作戰艦,火炮的後坐力,是影響船隻平衡的核心因素。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工部花費了一年的時間,這也是鎮字級,分商,軍兩用兩版本的根本!”

聞言,三人點頭。

鎮字級分軍,商兩個版本,這在瓊海算是一公開的秘密。

“眼下啟用騰字級的營造計劃,是為了運兵,運糧,而非為戰爭所需,是商用!”說到此,朱允熥頓了頓,繼續說道,“當然這也是盲推,五日之後,我將陪同湯公南下,環島巡遊,具體我會在石碌地區進行考量,能做則做,不能做則停!”

進兩年來,瓊海營造最多的設施是大食堂,次之就是船塢。

目前瓊海,造船廠有五處。

海口兩處,南渡河營造鎮字級,港區營造威字級,兩大船廠船塢合計十一艘,在建鎮字級四艘,威字級六艘。

餘下三座造船廠,分別在三亞,亞龍灣,石碌地區。

三亞船廠,為綜合造船廠,先有船塢七座,也是瓊海目前投入最大的船塢,可營造威字級,鎮字級海船,未來還會不斷擴張。

亞龍灣船廠,是商業船廠,公私合營,工部提供技術,商賈提供資金,規劃中船塢十二座,鎮字級,威字級船塢四八開,現已建成五座船塢。

石碌船廠,則是工部船隻營造司所在,匯聚了瓊海最頂級的船匠,探索,嘗試飛剪船進一步發展方向與可能。

“僅為軍糧運輸的,騰字級的出現,可為騰字級軍用型做鋪墊!”徐增壽對此沒意見。

一艘四型飛剪船的運輸船!

1150噸的排水量,扣除船體自身的重量,載貨量大致範圍在600至700噸左右,安全航行的情況下,保底一次也能運輸500噸物資。

500噸混裝物資,足夠一個標準團半年所需。

有個四五艘,便可保障一個師團一場戰役所需。

而操作一艘船隻需要百人,過程中少了多少人吃馬嚼,這不就節流下一大筆嗎?

問題之在於,眼下能不能造出來?

想法雖好,不確定因素卻很大。

黃子澄,徐增壽,朱允熥陷入沉默,各自有所盤算,相較於將重心落在造船上的三人,郭清則在注意力落在食品加工上。

“能量!”

郭清手指微彈紙面,“食品加工的確是一方向,但想要做好這一塊,其中所需做的文章不少!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不亞於新建一套知識體系!”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跟朱允熥混的,後世詞彙的接受量自然少不了。

朱允熥所編繪的初級?格物一書,就記載了熱量,能量,功,的資訊與公式,主抓教育郭清有空也會翻閱一下,只是不曾想過,人吃飯的問題,能與熱量,能量關聯起來。

若真能關聯的話……

那軍需補給,便可向高熱量方向發展,等同重量的下,以高熱量食品的供給,壓縮食品的體積,這就是一個相當不錯的思路。

只是思路只明確方向了!

內裡的文章不少,最好是能估測出每一種食物的具體能量,與人體接受程度。

“食品加工這一塊,卻是需要經大量的實驗驗證,方能保障軍需供給的穩定,好在我們有時間,可以一一實驗,組合!”

朱允熥肯定道。

“這場實驗,我覺得可以讓鴻學生來做,設定若干小組,以日,旬,月,季為週期進行實驗,多設參照組,最終彙總,然後進行組合排列,最佳化各類軍需食品,尤其是在口感上!”郭清笑道。

“你來負責和熬了!”

有了四年緩和,朱允熥在郭清等人面前,無需再事事解釋,很多東西一點便透,事情做起來也就順當!

兩大方向確定,後續不好揣測,自然也不需多談,做了再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