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玄幻 > 孫悟空最新章節列表 > 第十七話:化夢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十七話:化夢

貞觀二十二年,玄奘四十七歲,太宗皇帝為頑疾纏身,夜裡多做惡夢,每次夢境,都夢見他親手射殺他的兄長李建成,接著尉遲恭射死他的李元吉,然後將兩人的首級砍下,血淋淋的,極為恐怖,雙目睜開,死不瞑目,太宗每次想起李建成與李元吉的死狀,恐懼之心,讓他夜夜無法安眠。

在夜裡他總夢見,兩人化成厲鬼,走進到他的夢中,向他索命,每次夢到這裡,太宗皇帝一定會被惡夢嚇醒,久久不能入眠,汗流浹背,臉色發青,呼吸紋亂,久久不能自己。曾請多位御醫看病,但不見效果,御醫說:此乃心病,所謂的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太宗今年已經四十有九,離死期已經不遠,他害怕死後下地獄,他的兄弟會找他算賬,要他償命。

每每夢見至此,心神越是不安,已連續數個月,太宗都無法好好安眠,只見日益消瘦,精神恍惚。

該年,玄奘譯好了《瑜伽師地論》,共一百卷,奉太宗之召,玄奘帶著譯好的經本前往玉華宮,與太宗會合;太宗見玄奘氣宇非凡,文采秀麗,想封他為官,勸玄奘還俗,但是玄奘極力婉拒。

太宗嘉勉他,並答應盡一切力量幫助他,闡揚佛法,完成譯經之大業。玄奘請太宗皇帝為新譯好的佛經作序。太宗答應,並提筆寫出,名為「大唐三藏聖教序」,從此世人就稱玄奘為「唐三藏」。

太宗並留宿玄奘於玉華宮,為他講解佛法,玄奘在玉華宮停留一個多月。過不久,太宗的宿疾又犯,又在夜裡作惡夢,他總是夢見李建成與李元吉的死狀,看見他們化成厲鬼,來向自己索命。該夜,太宗驚醒,在宮內狂叫,瘋狂到處亂竄,嬪妃、內侍驚恐,皇宮之內亂哄哄一遍,眾人努力,好不容易才將太宗哄回寢宮。

從此之後,太宗一病不起,御醫們束手無策,無藥可醫,只見太宗日益消瘦,為病魔所折磨。此乃心病,需要心藥醫治,但李建成與李元吉早已經死,又到哪裡去找藥方?殺兄、屠弟、逼父讓位的惡行,雖局勢所逼,即使是唐太宗,也逃不過他良心的自責。

玄奘到宮中謁見太宗皇帝,見太宗臥病,日益消瘦,病情不輕。

「陛下最近身體有恙,為何不請御醫醫治?」

「那些都是蒙古大夫,說朕的病是心病,朕怎麼會有心病?他們盡是一群庸才。」

「那陛下究竟覺得哪裡不舒服?為什麼會日益消瘦?」

「最近心神不寧,經常作惡夢,導致朕食不下咽,睡無法就寢,以致日益消瘦,身體越來越不好,越來越孱弱。」

「那陛下又為什麼作惡夢?」

太宗雖然知道原因,但那是他一生之中最可恥的事,他從來不跟人提這事,也不準人在他面前提這事。

「我不知,總之心神不寧,精神耗弱,經常胡思亂想。」

玄奘知道太宗心中有所隱瞞,但因為身分關係,也不宜再追問,因此告別出宮。一出宮,見群臣在朝上議論紛紛,商討太宗的病情。

「陛下文治武功,千年第一,如今得到如此怪病,究竟是如何是好?國不可一日無君,軍不可一日無首。」

玄奘心中好奇,太宗究竟得到了什麼怪病?於是向群臣問道:「陛下究竟得了什麼病?為什麼會日益消瘦,臥病不起?」

「法師有聽說過玄武門之變嗎?」

「玄武門之變……」

玄奘對玄武門之變歷歷在心,當初就是因為玄武門之變,太宗皇帝才會釋出禁出國令,玄奘因此不得不違抗聖令,私自偷渡出國,前往天竺取經。

「『玄武門之變』是高祖三個兒子太子建成、秦王世民、齊王元吉,因權力鬥爭而引發的兄弟相殘事件。

「秦王精明能幹,無論是治國帶兵,都富有謀略,因此很得民心,且其幕下擁有一批長於智謀的策士和勇將。太子認為秦王的存在,著實影響自己皇位的繼承。於是太子的策士魏徵便建議太子及早消滅秦王。

「齊王勢力雖遠不及太子和秦王,卻因驍勇善戰馳名,齊王認為要成為皇位繼承人,秦王非剷除不可。於是齊王便慫恿太子,早日將秦王除掉,太子允諾在事成之後封齊王為『皇太弟』。

「太子拉攏高祖身邊的嬪妃,請他們在高祖面前為自己美言,並散佈秦王的謠言。齊王也建議高祖,說秦王要謀反,不如早日將他殺死。最後高祖接受太子和齊王的提議,定下一項陰謀,決定在昆明池畔殺死秦王。

「秦王自然也不會坐以待斃,他早已派人暗中查探太子的動靜,原來是太子的心腹玄武門禁衛軍首領,已被秦王籠絡。此時秦王的臣子們一致建議秦王先發制人,殺死太子與齊王。

「玄武門是長安宮的北門,臣子們要晉見皇帝,須經此地。秦王於武德九年六月四日黎明,在玄武門佈下伏兵。這一天太子和齊王為了要謁見父皇,經過玄武門時,發現情況不對,立刻調頭準備逃跑,可是此時躲在暗處的秦王已經殺出,太子雖連出三箭,但每箭都射空,反被秦王一箭射死。

「這時慌作一團的齊王邊逃邊戰,但還是寡難敵眾,被秦王大將尉遲敬德殺死。『玄武門之變』的三天後,高祖便冊立秦王為太子。再過二個月,逼高祖退居太上皇,而即帝位。」

玄奘對玄武門的記憶猶在,他到此時才瞭解,「玄武門之變」就是太宗皇帝的心病,太宗到今日對他親手殺兄、屠弟、逼父退位的行為,仍然無法忘懷,玄奘心裡打算,要為太宗治好他的心病。

隔天,玄奘在宮中,謁見太宗,太宗臉色依然蒼白,身體消瘦,顯然失眠。

「玄奘,你又來見朕,朕這病是頑疾,並不是一時一刻就可以治好。」

「陛下,玄奘是專門來為陛下講一個故事,希望陛下專心聽我說。」

「好的,你說吧……」

「在某寂寞的秋天黃昏,無盡廣闊的荒野中,有位旅者蹣跚地趕路。突然間旅者發現在薄暗的野道中,散落一塊塊白物,仔細觀看,竟是人骨。

「旅者正疑惑之際,突然傳來驚人的咆哮聲,隨著一隻大老虎緊逼而來。看到這只老虎,旅者頓時瞭解白骨由哪來,立刻拔腿逃跑。

「顯然是迷失方向,旅人竟跑到一座斷崖。毫無辦法之中,幸好斷崖上有一棵松樹,樹枝上垂下一條藤蔓。於是旅者毫不猶豫,馬上抓著藤蔓滑下,可謂九死一生。

「好不容易即將入口的食物,居然被逃離,老虎是何等生氣,在崖上狂吼著。

「幸虧藤蔓的庇廕,終於救回一命。旅者暫時安心,但當他朝腳下一看時,不禁『啊』了一聲,原來腳下竟是波濤洶湧的大海,怒浪澎湃,且波浪間還有三條毒龍,正張開大口等他,旅者全身戰慄。

「但更恐怖的是手握的藤蔓,其根處出現了兩隻白色和黑色的老鼠,正開始齧著藤蔓。旅者拼命地搖動藤蔓,想趕走老鼠,可是老鼠一點也沒想逃。

「每當搖動一次藤蔓,便有水滴滴下,這是從枝上築窩的蜜蜂巢所滴下的蜂蜜。旅者因蜂蜜太甜,完全忘記正處於危險萬分之地,而陶陶然地心志被蜂蜜所奪。

「釋迦牟尼開示這愚痴的旅者之相,便是指所有人類的『人生之實相』。」

太宗聽出意有所指,便向玄奘問道:「那麼釋迦牟尼在這段譬喻中到底是意味著什麼意思?」

「釋迦牟尼這段『無常之老虎』的法語,是開示人生真實之相。」

「孤獨的心靈,旅者即是指自己;無盡而寂寞的荒野是譬喻無盡寂寞的人生。人從生下來時,就成為旅者在做人生之旅。既是旅者,應知目的地。如今以何目的而出生到人間來?若不知,不能不說和愚痴的旅者一樣。

「秋天的黃昏是譬喻人生的孤寂感。何故人生就像秋天的孤寂?因為是孤獨一人旅行。雖說有親屬、家族、朋友,但並沒有可以互相傾吐心中的一切、互相理解心靈之友。即使是夫婦,也未必能互相理解心中之事而生活下去。人生的孤寂,原因就在心靈的孤獨。

「路邊的白骨是人生旅途中,家族、親屬、朋友等的死亡。人活著應該看到很多白骨,那時有何想法?有何感觸?難道沒有注意到緊逼而來的『無常之虎』?

「飢餓的老虎所譬喻即是死亡。在世間存在的一切之物都是無常,故非死不可。死是最恐怖的事,所以釋迦牟尼以恐怖的老虎作譬喻。無常之虎猛然地逼來,這是非常恐怖的事,所以平時不想去思考它。如果認為說死亡的事,而感到陰森森,並且厭惡的話,平生雖然忘記死,逃避死,但死亡必然會來到,這心態並不能解決死的問題。唯有與死正面對決,而獲得解決,才能得到絕對的幸福。

「接著攀上崖的松樹,松樹是指金錢、財產、名譽、地位等等。這些東西即使再多,在死亡面前仍是無力。像那樣有輝煌成就的秦始皇、漢高祖,在其臨終時也不免感到人生猶如夢中而寂寞地死去。能掌握金銀、財產、名譽、地位等而含笑地迎接死亡嗎?瀕臨死亡時,一物也帶不走,因此能夠笑的面對死亡是不可能的。

「藤蔓所譬喻的是『我還不會死』的那種以為還有二十年、三十年的壽命可依恃,但即使認為還有十年、還有二十年可活著,但到底有多長命?想想看便知,已過去的十年、二十年,只不過是咻一聲之間便如夢幻般地消逝。

「不斷咬齧著藤蔓的白老鼠和黑老鼠是指白天和晚上。白天的白老鼠和晚上的黑老鼠互相地在縮短壽命。所謂活了一天便死了一天,一刻也不休地在齧著生命。最後藤蔓必定被齧斷,這便是『死』。」

「其實陛下心裡害怕的,並不是當初『玄武門之變』,親手殺死了自己的兄弟,而真正害怕的,乃是死亡。人之所以害怕死亡,是對死亡不瞭解,對死後的世界充滿無知,但死亡與誕生對人來說都是一樣的過程,你從哪裡來,就回到哪裡去,一切的源頭都是虛無,死了之後,只不過是再回到虛無。」

「在人世間的一切名利、地位、金錢,只不過是人生的附庸品,美麗、醜陋、知識、愚蠢,只不過是人生的表象,並不能代表人生的大智慧,人生的智慧是能看透,能看透生死,能看透美醜,能看透善惡,能看透名利。一切都能看透,就能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事。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當初陛下與兄弟之間爭權,陛下的才能與仁慈都超過你的兄弟,為了自保,不得不殺了他們,這無可厚非;但是禍及兄弟家人,手段也未免太過殘忍。陛下至今,所建下的豐功偉業,是歷史上鮮少帝王能夠相比,陛下確實做了自己該做的事,對得起百姓,也對得起你自己。

「之所以夢見兄弟的慘死,並不是你覺得愧對兄弟,看見兄弟的死,就預見自己的死,陛下無法看破生死,所以才害怕死亡。希望陛下才發揮大智慧,勇敢的面對死亡,認清死亡,自然就會不怕死亡,也就不再作惡夢。」

太宗聽了玄奘一席話,領悟許多,從此之後,就鮮少再做惡夢。

這天開始,太宗日益篤信佛教,與玄奘法師暫不相離;對玄奘的食衣住行,極優厚對待,太宗下令賜給玄奘袈裟一件和剃刀一支。

之後玄奘隨著太宗歸回還京,移居弘法寺,此寺乃太宗命人預先建造,專為玄奘還京之時,供給他住。玄奘每日,白天就陪著太宗說佛,晚上就回到寺內,翻譯佛經。皇太子李治下令新建慈恩寺,名為大慈恩寺,剃度僧侶三百人,再請五十名高僧入住;另外再造翻經院,令玄奘移居此寺翻譯佛經,並兼任寺上座職。

貞觀二十三年,玄奘四十八歲。

四月,玄奘隨太宗與皇太子去翠微宮;陪太宗說佛法及在五印度時的見聞,太宗聽了大為喜悅,恨與玄奘法師相見之晚。

五月,太宗駕崩於翠微宮之含風殿。還京發喪。皇太子李治即位,是為高宗,來年改元為永徽。(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