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玄幻 > 孫悟空最新章節列表 > 第十六話:玄武門之變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十六話:玄武門之變

在隋末天下大亂之際,許多隋朝的官吏也紛紛造反,擁兵自立,其中以李淵父子的太原起兵為盛,最終建立唐朝。李淵的次子李世民是諸子中最有才能、膽識過人的一個。他眼見隋朝大勢已去,便暗結俊傑,蓄意經略天下。當天下大亂之時,李世民乘機勸父親起兵。

李淵依李世民及晉陽令劉文靜之計,起兵太原,自任大將軍,率兵三萬餘人進攻關中,並於大業十四年在長安建立唐朝。當時割據一方的群雄彼此相互攻伐,人人都想君臨全國。唐高祖即位後,乃以李世民為帥,領兵征服群雄。到太宗貞觀二年,剷除了割據朔方的梁師都,全國終歸統一。

唐朝建立後不久,就爆發一場骨肉相殘的政變,即所謂的「玄武門之變」。唐高祖正妻竇後生有四子,三子李玄霸早亡,其餘長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四子李元吉都隨父親打天下。唐朝建立後,高祖以李建成為太子、李世民為秦王、李元吉為齊王。秦王李世民自太原起兵到統一全國,戰功顯赫,早為其兄弟所猜忌。

李建成和李元吉都是酒色之徒。李建成雖然因是長子而當上太子,但由於李建成和李元吉兩人對打下江山沒有貢獻,所以時時想陷害功臣李世民。

高祖起兵時,曾與李世民約定,將來一立他為太子,等到高祖即位之後,李世民一再推辭,高祖於是立李建成為太子。封李世民為秦王,李元吉為齊王。三個人當中,數李世民功勞最大。李世民不但有勇有謀,而且手下有一批人才。在秦王府中,文有房玄齡、杜如晦等,號稱十八學士;武有尉遲恭、秦叔寶、程咬金等著名勇將。太子李建成知道威信比不上李世民,心有妒忌,就和齊王李元吉聯合,一起排擠李世民。

李建成、李元吉知道唐高祖寵愛一些妃子,就經常在這些妃面前拍馬屁送禮,討她們的歡喜。於是妃們常常在高祖面前說太子的好話,講秦王的壞話。唐高祖聽信寵妃的話,跟李世民漸漸疏遠。

李建成與李元吉多次陰謀陷害李世民,曾聯絡東宮侍衛長楊文幹一同謀害李世民,一日,李世民和唐高祖去李元吉的宅第,李元吉令護軍宇文寶等埋伏室內,想藉此機會殺了李世民;因李建成擔心唐高祖也在,投鼠忌器才沒能成功。

後來李建成私下招募壯士二千多人作為東宮衛士,又一面推薦楊文幹為慶州總管。高祖出巡仁智宮時,李建成留守,李世民、李元吉隨行。於是李建成就密謀想和楊文幹裡應外合造反預謀篡奪王位。事情敗露後,楊文幹既道:「一不做,二不休,我不如造反。」

遂引兵攻打寧州。寧州警報,已如雪片般到來,初說被圍,繼說被陷。高祖慌忙急召李世民請教對策,並允諾李世民回來之後改立李世民為太子。高祖說:「此事有關建成,恐怕多有響應,不如由你親自前行,等到平亂回來,一定改立你為太子,黜免建成為蜀王。蜀兵脆弱,不足為懼,若再敢跋扈作亂,你也比較容易出兵掃平。」

李世民奉命出兵大敗楊文幹回朝之後。唐高祖已經還朝,明明知道李建成涉足謀反一事,卻不提及改立太子之事。李世民猜到其中已經有了變化,乃付諸一笑。原來是李元吉、李建成靠賄賂拜託嬪妃,高祖被嬪妃之話所迷惑,仍然命令李建成留守京師,只是責備他兄弟不和睦,須當痛改前非。天子無戲言,更何況是易儲的問題,事關重大,如何能輕易應許?又如能輕易忘記呢?

有一次,李建成請李世民到東宮喝酒。李世民喝了幾盅,忽然感到肚子痛。別人把他扶回家裡,他一陣疼痛,竟然嘔出血來。李世民此時才明白,原來是李建成在酒裡下毒,請醫服藥總算慢慢好了。

還有一次城南出獵,李建成、李元吉故意讓李世民騎一匹悍馬想暗算他,李世民一躍上馬,追逐一隻野鹿,鹿將追到,悍馬突然地仆倒。李世民不待馬倒下,已經跳出鞍外,等待馬仆倒再起,又躍上馬身,三僕三躍,絲毫不受傷。向左右之人言道:「生死有命,豈是暗算所能致死?」

李建成聽聞其言,不禁失色。等到校獵完畢,又去賄賂尹、張二妃,尹、張二妃向高祖撒嬌說:「秦王自言天命所歸,將成為真主,他自誇不會有早死的道理。」

高祖聽了頓時大怒,先召李建成、李元吉到身邊,然後再召李世民當面斥道:「天子自有天命,不是智力就可追求,你為什麼專想天子此位?」

世民連忙脫下侯冠低頭,向高祖請罪。高祖的忿怒尚未解,突然有一位內監報道:「突厥軍大舉入寇,前鋒已經到達豳州。」

此報恰是李世民的救星。高祖被這訊息一驚,才將怒意打消,臉色轉變慰勉世民,令他仍戴起侯冠,與他商討戰守事宜。李世民說:「火來水淹,兵來將擋,兒臣願意出去一戰。」

李建成、李元吉想害李世民,但是又怕李世民手下勇將眾多,真的動起手來,佔不到便宜,就想先把這些勇將收買過來。李建成私下派人送一封信給秦王手下的勇將尉遲恭,表示要跟尉遲恭交朋友,還給尉遲恭送去一車金銀。

尉遲恭跟李建成的使者說:「我是秦王的部下,如果私下跟太子來往,而對秦王三心二意,我就成了一個貪利忘義的小人,這樣的人對太子又有什麼用呢?」說著,他就把一車金銀原封不動地退還李建成。

李建成遭到尉遲恭的拒絕,氣得要命。當天夜裡,李元吉派了一個刺客到尉遲恭家去行刺。尉遲恭早就料到李建成他們不會放過他。一到晚上,故意把大門開啟。刺客溜進院子,隔著窗戶偷看,只見尉遲恭斜靠在,身邊放著長矛。刺客知道他的名氣,怕他早有防備,不敢動手,偷偷地溜回去。

李建成、李元吉知道事情失敗,接著就入宮見高祖,誣告尉遲恭有謀反之意,高祖竟然欲殺尉遲恭,幸虧李世民入朝請命,才得免罪。

李元吉又派程咬金為康州刺史。程咬金告訴李世民說:「秦王身邊之羽翼,若盡被折斷,又能存活多久?咬金誓死不去康州,希望秦王能早下決定。」

李世民仍然躊躇無法決定,突然間又接到詔敕,命令房玄齡、杜如晦兩人,離開秦王府,於是秦王府的幕僚,人人自危。長孫無忌是李世民的妻舅,與房玄齡是莫逆之交,房玄齡私下對他說:「今秦王與太子嫌隙已成,禍亂將要發生,如果不早一點謀策,將禍及社稷。你與秦王關係匪淺,若不勸秦王學周公起兵,保全國家,存亡安危,就在今日。」

長孫無忌告知李世民,李世民又召問杜如晦,杜如晦亦勸李世民聽從房玄齡所言。其他的秦王府門客,無不慫恿李世民,趕快訂定大計,只有李靖、李世績兩人,不發一言。

那時突厥兵又來犯邊界。李建成推薦李元吉為大元帥率軍北討,高祖就將軍隊交給李元吉。李元吉請調尉遲恭為先鋒,並調派秦王府精兵,一同討伐突厥軍,尉遲恭與長孫無忌,秦王府向李世民說道:「秦王,再不做決定,禍事就在眼前。」

李世民說:「同是兄弟,如何忍心下手?」

尉遲恭回答:「誰能不怕死?眾人都願意以死事奉秦王,這就是所謂的天意。天意如此卻不爭取,必定招殃,秦王何必因為小小仁慈,而不顧大局?」

李世民沉默不答。之後有率更丞唐府官名王晊王府,王晊好像有話要說,但是因為看見長孫無忌與尉遲恭兩人在李世民身旁,一時不敢說出。李世民發現王晊臉色有異,於是起身與王晊到密室密談。王晊說了幾句話,就立刻退出王府。

李世民告訴長孫無忌說:「剛才王晊來報,齊王已經跟太子計謀,欲引我與太子到昆明池,為齊王餞行,然後在席前埋伏勇士,置我於死地,太子答應死後以兄弟禪讓,立齊王為皇太弟。」

長孫無忌不等待李世民說畢,便向李世民說道:「先發制人,後發為人制。」

李世民嘆道:「骨肉相殘,古今之大惡,我明明知道禍在旦夕,但需要等待他們先發,然後再仗義出兵征討,才能出師有名。」

尉遲恭在旁邊接著說道:「秦王若再不聽敬德的話,敬德就不能留在秦王的左右,與其我們等人束手就殺,還不如就此請辭。」

長孫無忌接著說:「秦王若不聽從敬德的話,無忌只有跟從敬德一起離去。」

在一推一扯之間,世民不得不依。李世民再召集秦王府幕僚會議,大家齊聲說道:「秦王認為舜的為人如何?」

李世民笑道:「舜是古時聖人,何必這樣問?」

眾人再說:「假使舜依照他父親的命令,鑿井而不出,必定全身覆蓋泥沼而死;修補屋而不下,必定被火燒成灰燼,怎能恩澤於天下,施法於後世?秦王既然知道舜為聖人,何不權宜行事?」

李世民說:「且問諸龜卜卦,再做決定。」

眾人取龜殼為卜,突然有一人,將龜殼丟在地上說道:「用卜卦決定疑惑,若不疑惑又何必卜卦,今日箭在弦上,不得不發,難道卜卦顯示不吉,就就此罷手?」

那人說話爽快,李世民仔細看他,原來是幕僚張公謹,便說:「難道如你所言,事情就可行?」

張公謹說:「非但可行,而且還要儘速實行。」

李世民聽此話,乃下定決心。立刻叫長孫無忌,密秘召見房玄齡與杜如晦二人定訂計策。房玄齡、杜如晦均向長孫無忌推謝:「今日皇帝敕旨命令我們二人,不得再事秦王,若今日私下面謁,如被發現,必判死罪,所以不敢奉教。」

長孫無忌將他們的話回報給李世民,李世民不禁動怒,拔出佩刀,交給尉遲恭:「房玄齡、杜如晦怎敢背叛我?你持刀前往觀看,若他們二人果真沒有來意,就用我的刀殺了他們,帶他們的首級回來。」

房玄齡、杜如晦二人只不過是做戲,要確認李世民已下定決心。尉遲恭於是與長孫無忌同行,見了房玄齡、杜如晦二人,即跟他們說道:「秦王已經下定決心,你們趕快速入秦王府。」

房玄齡說:「若我們四人一同去,恐怕會惹人注目,最好是各走各的路,我與如晦,改裝之後就立即前往。」

於是房玄齡、杜如晦皆改穿方士裝,令長孫無忌先行,他們之後陸續前往,尉遲恭獨自一人繞道回秦王府。李世民立即與房玄齡、杜如晦等人定下密謀,隔天照行。

當晚,太白星出現,太史令傅奕,密奏高祖太白星顯現秦野,秦王當擁有天下,高祖閱讀傅奕密奏後,剛好李世民入朝,拿起奏本給李世民看,說他的是非,李世民退去左右,向高祖密陳李建成、李元吉,後宮之事實。

高祖一聽大驚:「真有這種事?」

李世民又說:「兒臣自認,從來沒有辜負兄弟,偏偏他們二人時時想加害我,說是替王世充、竇建德報仇,兒臣若真的枉死,將永別父王,可說是至悲至痛之事,且魂歸地下,亦愧見諸賊,還乞求陛下恩情救命。」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說完,竟嗚嗚咽咽的哭了起來。高祖亦愕然說道:「明日我自當親自審問他們二人,你也一起參加。」

李世民應許歸回秦王府,立即在半夜裡調兵,命長孫無忌等人帶領,前往玄武門埋伏。還沒有天亮,李建成、李元吉已經由張婕妤密遣內侍,知道李世民密奏的情形。

李元吉即告訴李建成說:「今日入朝,恐防有變,不如告病在家,不去上朝。」

李建成說:「我們內有妃嬪做內應,外有宮甲士兵做依靠,秦王雖強,恐怕也無計可施,我們不如前往上朝,探探訊息如何?」

兩人騎上馬前往玄武門,到了臨湖殿,聽到高祖已經召集裴寂、蕭瑀、陳叔達、封德彝、宇文士及、竇誕等人,上朝會審,彷彿擺出六部大人會審。知道情勢不妙,立即奔回,想出玄武門,突然聽見背後有人叫道:「太子、齊王,為何不入朝?」

李元吉回頭一看,並不是別人,而是他們的冤家李世民。他們也不作答,便從袋中取出箭,接射三射,均被李世民閃過。李世民想:這兩人竟是如此沒用,如何能成大事?最後一箭,被李世民接住,李世民取出搭上箭,向李建成射去。李建成以為他是射李元吉,絲毫不防備,颼一聲,竟中箭倒撞在馬下,一命嗚呼哀哉。

李元吉不顧李建成,兩步三腳快速逃到玄武門首,當頭就遇見尉遲恭,又想往回走。恰巧李世民正追著李元吉,未防李元吉回馬撞得正著,兩人都馬下。李元吉先起,搶奪李世民的箭,尉遲恭跑過來救李世民,嚇退了李元吉,立即扶李世民到別室休憩,接著又衝出別室去追李元吉。

李元吉想武德殿,面奏高祖,偏偏後面弦一響,轉身一看,已經來不及了,箭入咽喉,立時暈倒。尉遲恭搶步上前,拔刀砍下他的首級,接著回到李建成的屍體旁邊,也將他的首級砍下,然後聽到玄武門外,人聲馬聲沸騰紛亂,知道外面已發生戰事,於是攜帶兩人首級,跨上了馬,騎至玄武門前。

看見張公謹閉關拒守,便問道:「外面情勢如何?」

張公謹說:「東宮將領馮翊、馮立,齊府將領薛萬徹等人,領著好幾千人,來攻玄武門,我故將玄武門關上,免得他們闖入。」

「長孫無忌所帶領的伏兵,曾否出擊?」

「區區百騎,怎能退敵?現在雲麾將軍敬君弘,在此宿衛,已經領兵殺出。」

「待我出兵觀戰。」

張公謹放他出門。尉遲恭一馬衝出,正值守兵敗回,敗兵報告:「敬將軍陷入敵軍之中,已經殉難。還有中郎將呂世衡,也已經戰死,東宮、齊府兩軍,轉向攻打秦王府去了。」

尉遲恭大怒,策馬繞小路前去;奔到秦王府門口,為東宮、齊府兩軍所阻止,不禁瞋目怒叱說道:「可惡!你們看看這兩個首級,究竟是何人?」

說著,即將兩個首級懸在槊上,展示兩軍面前,並大聲說道:「我是奉詔誅殺此兩人,如果你們敢違抗上命,罪與這兩人相同,你們何苦尋死?快快解散,免受同刑!」

東宮、齊府兩軍,見血淋淋的兩顆首級,確實是李建成與李元吉,而且聽見尉遲恭說是「奉詔」二字,覺得心虛膽怯,便一鬨而散。薛萬徹阻擋不住眾人,即帶領數十騎,亡命奔逃終南山。馮翊、馮立,也各自逃命。

高祖因為三子都沒有上朝,還懷疑他們是彼此互相避著見面,便模糊帶過,匆匆下朝,留裴寂、蕭瑀、陳叔達等待命朝堂,帶著妃嬪到海池中泛舟為樂。外面在打架,甚為熱鬧,他完全不知曉,帶著老婆遊湖,真可謂是無愁天子。

尉遲恭既已嚇退東宮、齊府兩軍,又回到玄武門向李世民報告,李世民問明事由,便說:「事到如此,我只好入宮請罪。」

尉遲恭說:「且慢,皇上的意思還未明了,先讓敬德前去一探究竟。」

於是將兩人首級交給李世民,自己奔向朝堂,看見裴寂等人,跟他們說明原委。裴寂說:「皇上可知道此事?」

尉遲恭回答:「等我闖入宮中,跟皇上稟明,寧願枉死敬德,也毋死秦王。」

說完,即大步跑進裡面,禁兵攔不住他,竟被他闖到宮前。有內侍出來阻止說道:「皇上正在海池泛舟……」

尉遲恭不等他說完,就立刻轉向往海池跑去。高祖等人看見岸上有一個身穿鐵甲手持鐵鍪的大將,拿著長槊,匆匆奔來,侍衛看見便叱喝說道:「來者何人?」

尉遲恭下馬放下長槊,倒拜說道:「下臣是尉遲恭。」

高祖說:「卿來做什麼?」

「秦王以太子、齊王作亂,起兵誅逆,恐怕驚動陛下,特地遣臣來宿衛。」

高祖驚訝:「卿起來,太子、齊王現在在哪裡?」

「已經斬首。」

高祖臉色大變,連侍側的妃嬪,也都玉容慘淡,不禁身體戰慄發抖。高祖命令內侍,前往召集裴寂、蕭瑀、陳叔達等人,內侍慌忙離去,過了片刻,裴寂、蕭瑀、陳叔達等人,均隨內侍來到。高祖命舟靠岸,便問裴寂等人說道:「不料今天竟然發生這種事,後事將如何處置?」

蕭瑀、陳叔達齊聲道:「太子、齊王,自高祖起義以來,屢次設計謀害秦王。反觀他們,一人立為王儲,另一人封為王爵,卻不曾聽說他們有什麼功績,雖然是骨肉離間,禍及蕭牆。但秦王功蓋天下,內外歸心,為陛下著想,正當趁著這次事變,立秦王為太子,委以軍國重務。陛下便可垂拱而治。」

「玄武門之變」的三天後,唐高祖李淵便冊立秦王李世民為太子,李世民逼高祖交出軍權,又誅滅李建成、李元吉之後裔,斬草除根。再過二個月,是年八月,世民逼使李淵退居太上皇,而他則在顯德殿即帝位,即歷史上的唐太宗,次年改元貞觀。

李世民雖然建立盛唐及「貞觀之治」,使大唐版圖擴增,人民生活安定,文治武功鼎盛,西域各國稱李世民為「天可汗」,但是他殺兄、屠弟、逼父的篡權行為,不僅在他的人生,也在歷史上留下了一個汙點,為文人所詬病。(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