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洪武生存指南最新章節列表 > 第104章:又病了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104章:又病了

朱塬一直覺得自己身體是一天天好轉的,沒想到,或許前一日忙碌到有些晚緣故,又或許是晚間貪涼,屋子裡放了太多冰塊,總之,第二天一大早,又病了。

夏日感冒。

隨後的連續三天,又是發熱又是咳嗽,還一度昏迷,結果,整個明州都因為營海使大人的生病而雞飛狗跳,該來的文武官員全都第一時間跑來探望,連隔壁州縣一些官員都聞訊而來,至於東南諸多地主豪商,更是聞風而動。

全都沒見到人。

海軍都督大人親自守著,隔了幾個月,再次想到了自家主公的交代,當某人是他親兒子。

小祖宗可不能有事啊。

不得不說,夏天的感冒,確實要比冬天麻纏。

某種程度上,朱塬這次算是自己救了自己,因為想起了一種藥。

戴三春給朱塬開的方子,連續兩天都不見太大效果,迷迷湖湖的朱塬問身邊妮子有沒有藿香正氣水,然後就引出了一連串。

這還是前世的記憶。

曾經小時後,家裡一到夏天就會備下藿香正氣水,無論中暑還是感冒,效果都非常好,因此哪怕幾十年後,甚至兩世為人,朱塬的記憶都非常深刻。

戴三春在當下算是最頂尖的醫生,也博覽群書,但終究逃不開這個時代眼界不夠開闊的局限性,哪怕之前看過相應的藥方,也不可能冒然使用,還是習慣於自己的治病方式。

相比起來,幾百年後的藿香正氣水,既然能夠在數千年留下的無數方劑中脫穎而出,得到廣泛推廣,肯定是有其過人之處。

朱塬半昏不醒的時候提出,寫意連忙找了戴三春,聽到‘藿香正氣水’,戴三春不用翻書,當即就想到了對應的‘藿香正氣散’,這是宋朝官方醫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記載的一個方子。

還當著華高的面背出了藥方,並以自己的經驗闡述其中醫理。

還說起,醫典相應的那一卷,幾十個方子,都是治療傷寒的,如大小柴胡湯、大小青龍湯等等,他覺得吧,似乎……這藿香正氣散,不太合適。因為這方子……大略……更適合治療霍亂,而小翰林並無嘔吐腹瀉等症狀。

急的華高想打人。

華大人的思維很簡單,小祖宗迷迷湖湖提出來的東西,那肯定對症,要不然,難不成你戴三春還比朱翰林大才?

戴三春無法反駁。

原本的方子兩天效果不大,本來就要更換藥方。

那就試試。

然後,只是一天,三頓湯藥下來,朱塬就明顯好轉了很多,看得戴三春直疑惑,並鄭重其事地列了一份病例出來。

轉眼到了七月廿七。

朱塬大概恢復過來,但華高覺得,這定海,小祖宗實在也不能再待,太熱,還是找個地方避暑最好。

朱塬也沒意見。

按照後世的標準,朱塬覺得,這些日子,最高溫度可能有40度級別,哪怕能享受到這年代普通人很難感受的冰塊降溫,但總不能一直待在屋子裡,一旦外出,忽冷忽熱,反而更容易生病。

倒是避暑的方向,又有了分歧。

華高希望朱塬去定海北邊位於慈溪縣境內的九龍山,朱塬想要出海。

終於有理由了。

最終海軍都督大人沒能拗過營海使大人,還是出海,目的地是昌國州的舟山島本島。

為了朱塬出行,營海衛兩千水軍浩浩蕩蕩,護送著朱塬的那艘5000料座舟,先來到舟山島南部中央的昌國古城,上了島,又進入中央山中,在一處湖畔的避暑別業落腳下來。

不得不說,相隔雖然只有百里左右,這邊島上,特別還是山間,氣溫至少下降了一半,哪怕是白天,也就20多度的樣子,晚間朱塬還要穿上厚衫。

眼看朱塬好轉,又安頓下來,已經在明州停留好些天的聞造才終於再次匆匆北上。

在此之前,金陵都有訊息傳來,皇后馬氏派人來探望朱塬病情,還送來一堆珍貴藥物,並叮囑華高以及朱塬的身邊人好生照料。

這麼鬧騰一陣,無論主動還是被動,朱塬都放緩下來。

上了島,出海也是不可能出海的,處理事情,每天也被海軍都督大人親自限制為兩個時辰,其他時間,都是歇著。

就只能歇著。

……

汴梁。

聞造從明州趕來,時間已經是閏七月的初一日。

之前傳信隊伍一分為三,老朱來了汴梁,也沒有改變。

因此,老朱提前也知道了朱塬又生病的訊息,聞造親自趕到,細說了詳情,得知是暑熱加勞累,不過已經好轉,還去了舟山避暑,老朱才放下心來,卻還是寫了一封親筆讓人送回,要求朱塬這個月就在島上修養,不許再過多操勞。

畢竟那孩子能做的事情,已經都做過。

汴梁城東的明軍大營內。

打發走聞造,因為暑熱也是一身單衫的老朱便又處理起了滿桉的軍務。

上月十六抵達汴梁,已是半月時間。

定下計策,當下很多事情推進都算順利。

西線。

徐達前些日子親自帶兵三萬出了潼關,已經與盤踞關中的李思齊部打了幾仗,因為既定的策略,明軍故意示弱,沒有太過推進,雙方因此僵持下來。

確認徐達西進的訊息肯定傳往北方,當下徐達已經在秘密返回,只留下自己的纛旗,所部由傅友德接替,繼續與李思齊糾纏。

西北方向。

上月中旬定下計策的第二天,常遇春就同樣率兵三萬一路壓迫到了太原城下,王保保退入城中,做出了固守之態。

王保保閉門不出,常遇春同樣留下纛旗,匆匆返回。

所部由馮勝接替。

老朱給出的軍令,攻城繼續,也不能太急,若能打下太原,那是最好,打不下,只要能僵持到大都之戰結束,也算馮勝一功。

這其中的破綻其實很明顯。

常遇春從來攻掠如火,冒然改變了策略,開始轉向僵持,以王保保的聰慧,肯定能看出異樣。

老朱卻不太擔心。

從年初開始,因為元廷內部的爭鬥,王保保已經與大都徹底翻臉,甚至一度殺盡了太原城內的所有朝廷官員,至正帝也褫奪了王保保的所有職位封號。

按照自家寶貝二十三世孫的判斷,王保保骨子裡依舊是忠誠於元室的,但,以大都那對父子的昏昧,除非到了絕境,否則,不會與擴廓講和。

當下,明軍表面上沒有直逼大都,而是轉道向西,至正帝父子肯定很樂意看到王保保兵敗,更不會輕易與對方接觸。王保保又是驕傲之人,再是忠誠,大都那邊不給他一個說法的前提下,也不會把自己熱臉貼過去。

因此,王保保就算看出端倪,大機率也不會告知大都。甚至……就算告知,至正帝父子能信嗎?

再就是北線。

同樣按照上月中的計劃,老朱派遣了自己的外甥李文忠步步推進,已經順利拿下了滄州。

根據前線傳來的情報,攻下滄州時,大都方向確實有所異動。

不過,當元丞相也速一戰打敗了李文忠,殺傷明軍將近兩千人,並且透過鑿船堆石方式將滄州通往大都方向的衛河連續填塞了數十裡,雙方在滄州一線僵持下來,大都也重回平靜。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這也是一個問題。

李文忠資歷終究不如徐達、常遇春等大將,因此,元廷根據老朱的人事部署,判斷明軍短期內不會北上,再加上元丞相也速填塞了運河,又給大都了一份安全感,算是穩住了至正帝父子。

問題是,運河真的很重要。

若不是有某個暗度陳倉的計策,明軍下一步的進兵路線,就是沿著屬於京杭大運河北線聯通黃河與大都的衛河一線,一路北上。

沿水路而進,這是明軍一貫的做法。

畢竟明軍大部分都是南方人,以及,還有關鍵的一點,這麼做,可以一路透過水道補充給養,既減少對民夫的徵用,又降低路途的消耗。

傳統大軍遠征,往往是十萬大軍,要跟隨數十萬民夫,明軍卻打破了這一慣例,憑藉水路河運,哪怕當下前線已經北到滄州西出潼關,全軍徵用負責後勤的民夫也還不到10萬人。

當下,元丞相也速填塞了衛河,到時候,滄州到大都的一段,明軍就只能轉向陸路。

好在這本就是既定的策略。

河運可以輸送大批給養,但要說速度,少量船隻或許比陸上要快,但十萬級別的大軍轉進,還是走陸地更快捷一些。

問題是,後續的給養輸送,也只能走陸路。

若是大都圍城曠日持久,那就會很麻煩。

無論如何,北方順利關門之後,這邊也發動突襲,先圍了大都,再說其他。

各部前線部署完畢的同時,就在兩天之前,常遇春也帶著第一批一萬五千精銳騎兵沿黃河而下。

因為明軍大部分都是南人緣故,這些年,老朱那怕非常重視,當下聚集北方的總計38萬大軍,騎兵數量也才3萬出頭。

馬倒是不太缺,主要是缺人。

騎兵太難培養。

常遇春這次直接帶走了一半,還是最精銳的一半,也算老朱壓了重注。甚至,這一萬五千人,老朱一次性給了三萬匹馬,將來在直沽登岸,將會一人雙馬,直奔大都北方的居庸關、古北口等各個隘口。

人還沒什麼,三萬匹馬,從水路運出,也廢了很大一番力氣,老朱為此特意從來州秘密調遣了一批海船過來。

老朱也給常遇春下了嚴令,這一萬五千人,哪怕打光了,也要把‘門’關上。

當然,暗度陳倉的兵力,不會只有這一萬五千。

接下來,還有三萬精銳步軍也會趕往渤海灣,這批人由老朱的另外一位義子何文輝率領,與吳禎部匯合之後,總兵力將會達到六萬。

按照計劃,常遇春部一萬五千騎軍,需要兩天之內抵達大都北方各個隘口。

另外的四萬五千人,也將會輕裝突進,計劃只帶七天口糧。

預計三百裡左右的路程,最多四天走完,老朱還許諾,各部若能提前到三天內抵達各個目標隘口,從上到下,都將記功一次。

這其中的問題也很多。

第一個是從來州到直沽的那段海路,超過五百裡的路程,老朱當下不擔心各部會迷路,更擔心的還是天氣狀況。

只有遇到順風,各部海軍才能突襲直沽。

這就需要等待天時,來州的海軍動了,這邊要跟進配合,不確定性很大。

再就是,直沽登岸之後,騎軍奔襲,不說萬一遇到了糟糕天氣,大都周邊,也是河道縱橫,過河也是一個問題。

測繪司已經給出了一條提前偵測好可以涉水過河的路線。

老朱不太放心,之前已經又派遣了測繪司的吏員悄然前往大都周邊,再次探查,確保萬無一失。

計劃是,就算無法涉水,明軍也是非常擅長建造浮橋的,不過,建造浮橋需要用船,這也是這一次測繪司的吏員偵測的重點。

明軍沒法讓船隻從天而降,但北方,既然有河,船也不會缺。

到時候,強徵還是強搶,便宜行事。

大局為重。

就像接下來從滄州北上,明軍以往行軍,也是有嚴格軍令,不許踩踏莊稼。

這一次,哪怕已近秋收,很多事情,也顧不了。

還是大局啊。

不斷審閱著面前書桉上的各種奏報,老朱腦海中梳理著這些,又不免患得患失起來。

這些年,雖然經歷坎坷,但,除了與陳友諒那一場鄱陽湖決戰,老朱已經很多年都沒有過類似的心情。

不是害怕失敗。

元廷衰朽,內部分裂,自己又掌握數十萬大軍,想敗都不太可能。

問題是,這一次,能一鼓作氣,徹底除掉元廷根基嗎?

想著想著,老朱產生了一個念頭,並很快做出了決定,打算再派一隊使節去往大都,穩一穩至正帝父子,不能讓他們跑了。

老朱連理由都已經快速想好。

不管至正帝父子信不信,反正,大家以滄州為界限,暫時互不侵犯吧。

至於派出的這一對使節下場會如何,也顧不得。

只要能穩住至正帝父子,給自己爭取到足夠的時間,其他,都顧不得了,那怕是自己的名聲。

名聲那裡有勝敗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