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洪武生存指南最新章節列表 > 第170章:軍校的問題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170章:軍校的問題

原本的時間線上,直到洪武二十年,大明才將東北納入版圖。

這一次,無論是朱塬還是老朱,在瞭解曾經歷史的情況下,當然都希望能夠早一些,以便對那邊有更多的經營佈置。

卻也不是現在。

連續征戰,再加上,最近幾年,大明也實在算不上風調雨順,因此國力無法支撐立刻向東北開拓。

徐達親自鎮守的北方,用兵重心,暫時還是塞外,目標是不能讓漠北一盤散沙的各個部落重新凝聚起來。

雖然還有招撫一招,但問題在於,兵不血刃的話,想要招撫,就需要付出很大代價,甚至要封出幾個異姓王爵。

這就是隱患。

就像曾經,對於雲南,老朱開始也是想著兵不血刃,洪武七年,一度許諾雲南的段氏只要肯歸順,可以敕封‘雲南王’。

段氏沒有同意。

然後,洪武十四年,明軍入滇,唐時便開始崛起歷經宋元一度還一度建立國家的大理段氏,經此一遭,終於泯然在歷史長河當中。

這件事給人的啟發在於。

第一:好好說話,通常都沒人聽,人性就在於一個‘敬酒不吃吃罰酒’。

第二:實實在在打下的東西,才是自己的。一時招撫,看似有了名義上的歸順,卻會帶來更多後續的問題,到頭來,大機率還是要再打一仗。勞民傷財不說,還可能給王朝國祚帶來變數。

這也是為何,正在運作的甘肅那邊,朱塬提議最好還是‘殺雞儆猴’,動一動刀兵。

至於東北……

還是那三個字:不能急。

東閣的書房內,祖孫兩個沉默片刻,老朱顯然也打定了某個主意,壓抑著自己的急性子說道:“等聞造回來,仔細問一問,再說後續吧。”

朱塬點頭,又道:“若是能讓東北像漠北那樣打起來,其實也不錯。”

“若能如此,自然最好,”老朱點頭,對於朱塬的提議並沒有太多反應,顯然也已想到,跟著又拿起紫檀盒子裡的黑土:“這東西,本是帶回了一車的,可惜只剩這一捧。”

朱塬在剛剛聞造的書信裡看過,一車的黑土,因為遭遇追殺,不得不放棄,只來得及抓一把帶回來,此時道:“祖上也不必遺憾,一車和一捧都是一樣,現在看一看就是,真的要開發,還是得等到咱們真的到了那邊。”

老朱捻起一些小心用指尖磋磨著,還送到鼻間聞了聞,感慨道:“看著就是好東西呵,幾百年才能長出一寸。塬兒,為何這中原就長不出呢,或是,可有什麼法子,人為地醞造一些黑土地出來?”

“祖上,這問題就太複雜了,涉及到的外在條件太多,氣候啊水源啊地形啊,等等等等,最關鍵還是時間,按照以往計算……黑土長一寸,中原或就換了一朝,這不是人力能為的。”朱塬笑著搖頭:“另外,祖上也不必過於迷戀這黑土,那片土地只是基礎好一些,就像沿海的漁場,億萬年都沒有過大開發,開始的時候,捕魚收穫自然豐厚。不過,等新時代到來,透過更加科學合理的種植方式,無論是黃是黑,任何土地都可以得到非常豐厚的收穫。”

老朱點頭,還是很寶貝地把那盒黑土收起來,一邊道:“你這一說,俺倒是想起,去年那鳥糞,胡惟庸年前還來了奏章,特意說起,那加了鳥糞的田裡,稻子長勢頗好。這相隔千里的,到底只是一說。事情既然是你提出,這也開春了,還是要就近挑選田地試上一試。”

“祖上放心,塬兒一直記著。”

金陵周邊的耕種規律通常是一年兩熟,二月份播種,五月早稻收割後,再種一茬晚稻,九月份第二次收割。

因此,要在這邊做鳥糞實驗,近期就要開始選擇實驗田,提前施肥養地。

祖孫兩個又聊過一些事情,才起身來到隔壁的會議室。

常遇春、鄧愈等人已經抵達。

除了兩位大將,以及塗霄,還有已經正式從拱衛司改為錦衣衛的全新錦衣衛第一任指揮使陳賒。

朱塬明白,應該是關於在軍事大學設立情報專業的事情。

老朱對此很上心。

另外還想起那位去年科舉中憑藉一篇武略被老朱注意並親封了正五品千戶的鄭遜,不過,雖然也是正五品,與塗霄兼職的正五品司業相當,今天卻是沒資格坐到這裡。

施禮過,眾人落座。

左相不在,朱塬也就到了左手第一的位置,與常遇春相對。

大明以左為尊,這一來,等於朱塬還比常遇春高一些,不過,在場諸人卻都沒什麼意見,畢竟在同等的從一品中書平章政事之外,朱塬還有個皇族的身份。

即使是過繼來的皇族,那也是皇族啊。

按照這時代的倫理綱常,若是細論,朱塬和常遇春,實際上,一個是‘主’,一個是‘僕’。

會議開始。

先是之前負責籌備的鄧愈大致介紹了一下這段時間的工作成果。

主要是一個,紅山北部的金陵軍事大學校園選址,年前已經順利平整出來,這一點,朱塬前幾天才和老朱、常遇春等人一起過去看過。

接下來就是修建校舍。

常遇春希望三個月內搞定,這就需要諸多工匠,好在,隨著大都匠戶的到來,即使只留了一半在金陵,另外一半打發去了太平,當下的金陵周邊,工造人手也是不缺,何況老朱前兩天也說過,可以動用閒暇的軍卒參與勞作。

因此,三個月,足夠。

這個問題之後,就是具體的招生。

這就很值得說道了。

按照常遇春、鄧愈這些勳貴的想法,當然是儘可能只招收勳貴子弟。

這麼想也無可厚非。

不過,若是真的如此,這所學校辦起來也沒什麼意思,還是按照曾經的大明軍制那樣,直接世襲就得了,指揮使的兒子還是指揮使,千戶的兒子還是千戶,百戶的兒子還是百戶,普通軍戶……大機率也永遠只能是普通軍戶。

問題在於,朱塬私下與老朱討論開辦金陵軍事大學的一個主要目的,就是破除可能的軍職世襲弊端,透過不斷培養各級軍官,避免勳貴世家長期壟斷軍職。

提前也有過考慮,因此,等其他人簡單說過,朱塬就開口道:“我覺得,首先,軍事大學還是要分為兩部分,和醫藥大學類似,一部分附屬學校,分為中小學兩個階段,另一部分,則是主體的大學。前者主要招收京師的將校子弟,當然,若是有其他出色的好苗子,也是要收的,而且,將校子弟將來若是不想從軍,想要轉向其他職業,也不勉強。但,父輩從軍的,想要進入附屬學校,也肯定是優先錄取。”

大家把腦袋別再褲腰帶上陪老朱打下江山,優待一些,是必須的。

朱塬這麼說,常遇春和鄧愈都是點頭,常遇春還很捧場地直接道:“這附屬學校,等開辦了,俺家裡那三個小子就直接進了讀書。”

老常說這些話時,隱隱帶著幾分咬牙切齒。

這就很有意思了。

朱塬想了想,大概明白。

就像曾經……

常遇春早逝,長子常茂得了鄭國公的爵位,然而,常茂卻是個標準的紈絝。

正史記載常茂因為差點攪黃馮勝對東北納哈出所部的招降才被剝去爵位貶謫廣西,但實際是,在此之前,根據一些不那麼正統的史書記載,常茂就已經算是作惡多端,普通人能夠想像的一個頂級紈絝會做的惡事,某個14歲就繼承了父親爵位的少年基本都幹過,以至於,作為常茂岳父的馮勝,不止一次地教訓自己的女婿,希望常茂能正經一些。

可惜沒用。

常茂不僅不聽馮勝的苦口婆心,還公開和自己岳父頂撞,以至於,洪武二十年的那次事件後,翁婿兩個鬧到幾乎反目。

馮勝是什麼樣的人?

洪武一朝,差點就過關了的那種,雖然最終被賜死,家族卻也得以保全,並且傳承到幾百年後。

再看常茂。

沒法說。

甚至,從另外一個角度,也可以看到常茂的被人嫌棄。

朱標還在時,藍玉都冒頭了,在洪武二十年後成為武勳第一,同樣是太子的娘家人,而且本該更親近,結果,常茂卻是被削爵貶謫的下場。

大舅子都不認你了啊!

當然,這其中或許也有另外的原因。

常茂……是庶子。

常茂被貶後,洪武二十一年,常遇春次子常升被封為開國公。

常升和常家老三常森,是嫡是庶,就有些不太清楚。

當時也無所謂。

因為,常家的某個支柱,太子妃常氏,在洪武十一年就因為難產而死,也沒能留下嫡長子。因此,常升得爵……大機率還是老朱本人念著常遇春,才給的恩情。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雖然得了一個開國公,常升之後也沒有什麼特別表現,後來的結局更是不明不白,有說死於藍玉桉,有說死于靖難之役。

按照正常的歷史邏輯推斷,大機率是前者。

畢竟藍玉都倒臺了,建文又不是常遇春之女常氏所出,與常氏沒有血親關係,常家其他人也都沒了,再留一個開國公,簡直就是不穩定因素。提前除去當然最好。

總之就是,常遇春當世勐將,幾個後代,對比徐達家族,卻都是典型的虎父犬子。

當下的會議室內。

老常這種恨不得把兒子們打一頓的反應,也能讓人看出端倪。

朱塬甚至能夠想像某些場景。

常遇春征戰經年,回到家,發現幾個兒子已經出現了長歪的紈絝苗頭。作為當世人傑,常遇春即使沒讀過什麼書,但也不可能不明白子女教育的重要性。

那麼,接下來該如何,就容易想像了。

朱塬同樣不想看到常遇春落得個‘虎父犬子’的下場,不過,聽對面老常唸叨,倒是忍不住帶笑說道:“大將軍,雖然是附屬學校,但也是軍事大學的附屬學校,不同於其他,這學校只要進來,就是要接受軍事化教育的,到時候,您可別心疼。”

“俺怎會……正所謂,那甚麼,教不嚴,師之惰,嘿,俺這個校長,即是‘父’也是‘師’,定會好好教著他們,”說到這裡,老常的咬牙切齒更加明顯,隨即發現自己失態,轉向老朱,主動解釋道:“主公莫怪,實在是,俺這次回來,發現婆娘對家中犬子疏於管教,都縱容壞了。”

老朱恍然,也笑:“恰好了,你這……也盡一盡為父之責。呵,說起這教孩子,你若有疑惑,也可請教一下塬兒,莫看他小,想法可多,俺都得聽他的。”

常遇春點頭,爽快地轉頭看過來:“倒是抽空要向平章請教。”

朱塬謙虛:“不敢當,一起討論,一起討論。”

常遇春笑起來,帶著調侃,轉而道:“平章這年齡……到也該說親了。”

朱塬:“……”

哪壺不開提哪壺啊。

果然,老朱一聽,笑臉就收了起來:“這就莫提了,這孩子……想法也是不同,俺就由著他,看能弄成什麼樣子。”

朱塬:“……”

就知道。

雖然表面勉強同意,但,老朱心裡還是不認可自己選擇的。

認可才怪。

反正,家長都是這樣,朱塬的應對就是,當沒聽見。

皇帝陛下這麼說,大家隱隱有所猜測,卻也沒有不識趣地詢問什麼。

朱塬主動引開問題:“附屬小學之後,就是大學部分,長期先不說,將來要根據將來大明軍制的改革不斷調整,短期內,我認為應該從軍中挑選出色的青年將校進行培養,大概就是……與去年的科舉類似,年齡在30以內,擁有軍功,潛力也要不錯。不過,嗯……畢竟打了這麼多年仗,開始幾年,也是要放寬一些,只要是足夠出色的將校,超過30歲,也沒問題。”

朱塬說完,常遇春立刻又接了口:“平章,這怕是不行呵。”

朱塬看過去。

常遇春卻是看了眼上首自家主公,才接著道:“這大學,按照俺老常想法,該是那有學問人才能上得。就像俺自己,大字不識幾個,若不是……就算勉強當了這軍事大學校長,心裡也是臊得慌,沒底氣。呵,俺其實還是勉強能讀能寫一些的,可軍中……那些個夯貨,讓他們上陣殺敵,沒二話,若說學問,只會比俺更加不堪,這些個……如何能來大學就讀?”

朱塬耐心聽常遇春說完,直接搖頭:“大將軍,正是如此,才更該進入大學就讀。”

鄧愈此時也開了口,態度和常遇春類似:“平章,那些個軍漢,讓他們提刀可以,若是讓他們握筆,怕是比殺了他們還要難受。再者,他們大字不識,進了這大學,或是連附屬學校的蒙童都不如,如何學習軍略?”

老朱見兩位下屬都是如此態度,他從底層一步步而來,更是明白軍中詳情。不過,此時當然向著自家寶貝二十三世孫,開腔道:“遇春,友德,莫急,先聽聽塬兒說法。”

朱塬感激地看了上首一眼,接著轉向對面兩人,說道:“大將軍,鄧御史,首先呢,咱們要理清楚一件事,開辦金陵軍事大學,其根本,是為了推動大明軍隊的一次蛻變,說得更具體一些,是在農業時代向工業時代轉變的大背景下,大明軍隊亦步亦趨地從冷兵器時代向熱武器時代的蛻變,不同的時代,對軍人的要求也會不同。冷兵器時代,大家只要能提起刀,就能當兵。但,將來的熱武器時代,即使是普通軍人,也需要掌握一定的軍事技能,更別說高層將領,因此,開辦專門的軍事院校,培養新時代的軍事將領,這是必須的。”

透過各種渠道,常遇春和鄧愈大概都知道了農業時代和工業時代的相關,以及,和軍事密切的,冷兵器和熱武器的一些概念。雖然還是不太熟悉,倒也不用朱塬再額外解釋。

朱塬這番話,兩人倒是都聽懂了,因此一起點頭。

朱塬繼續:“其次呢,我當然知道,直接挑選讀過書的文化人進入學校,更好教。但,從軍中選拔學子,這實際上也是一種酬功,諸位征戰這麼多年,大明也開國了,接下來各種封賞不會少,但在次基礎上,我還希望一些人能更進一步,透過接受軍事大學的教育,將來再上一個臺階。而且,一方面,這樣的就學機會,相對於我大明百萬大軍來說,並不算多,因此是很珍貴的,不是誰想來就來。即使被選上,將來不夠努力,也隨時會被清退。另一方面,因為機會珍貴,更不會有什麼勉強。將校們願意進學,透過篩選之後,才能夠進到學校。若是覺得自己實在沒能力,也絕對不會有人強行押著他們來上學。”

說到這裡,朱塬停了停,才又接著道:“最後,關於基礎的問題,即使一個字都不認識,也是無妨。因為,軍事大學首先看中的,還是他們的軍事能力,是上陣殺敵和指揮將士的能力,這才是軍事大學的學子們最該具備的基礎,而不是如蒙童一般多識得幾個字。當然了,若是沒有一丁點的文化基礎,進了大學,肯定要更努力一些,但,能上軍陣的都是好漢,生死都不怕了,難道還會怕讀書習字嗎?要知道,只要能夠畢業,他們將來可就是咱們大明軍隊的軍事骨幹,乃至下一代的頂級將領,有這樣的前途,受幾年苦,算得了什麼?”

朱塬這番話說完,會議室內一時沉默。

主要是……

朱塬這番話,太直白了。

比如其中一個,‘下一代的頂級將領’,就是要從這軍事大學裡出,那麼,很可能,將來……軍中領軍的,就不再是傳統的勳貴子弟了。

這難免讓人有些不舒服。

然而,朱塬講的也都是在理,常遇春和鄧愈發現自己都無從反駁。

若是不同意,事情傳出去,那就要得罪大明軍隊裡所有的底層將校了。更何況,從內心裡,對於一起打江山的士卒們,兩人也都做不出這種事情。

因此,將來的問題其實也很簡單。

想要保持勳貴們在軍中的地位,那麼,就必須驅著趕著,讓自家子弟進入這軍事大學,而且,還一定要學出來。

老朱微笑著聽自家寶貝二十三世孫把事情說完,又掃向自己的兩位愛將,等他們消化片刻,才開口:“遇春,友德,塬兒這番言語,你二人覺得如何?”

如何?

自家主公問了,即使內心裡還有一些其他想法,兩位大將卻都是點頭表示認可。

不認可也不行啊。

老朱於是轉向朱塬:“既如此,就繼續吧,說說那具體如何篩選學子,還有……那金陵大學,那一連串的專業,這軍事大學也該是有的,都說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