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平淡為官最新章節列表 > 866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866

工業化也是城市的現代化,如果城市始終不能增加人口,將更多的農村人口變成城市人口,那麼工業化就會很難進行,像在歐洲,就是因為圈地運動,圈地運動的起源便來自於歐洲的蒸汽機革命,使得紡織工業得以快速發展,原本手工紡織被新的技術所取代,從而大規模生產成為了可能。

而那時的歐洲對於美洲和其他地區的殖民尚且還沒有到特別成熟的階段,那些工廠主們為了擴大自己的原料,大量的地主把自由民手中的土地收購過來,然後用來養羊,從而收割羊毛提供原材料,而原本擁有土地的人變成了無產階級,則只能到城市裡去謀生,而工廠提供了大量的廉價勞動力,從而使得工廠得以壯大,進一步擴大了紡織工業的生產力,這就是所謂的工業化。

但在中國大地主雖然也有,但大量的土地還是集中在小農的手中,他們沒什麼錢,手中的土地僅僅夠養活自己,這些是佔宋朝人口大多數的,到了宋朝後期,土地兼併才會慢慢開始嚴重,而此時這個問題顯然還沒有凸顯,因此像沿海地區,因為城市的高度發達,所以人口會大規模的移動,同時當宋朝收復江浙的時候,錢氏所統治的越國並沒有爆發大規模的戰爭,而是和平解放的。

所以這一片地區的老貴族們並沒有受到戰爭的衝擊,宋朝也承認了這些地主們對於土地的統治,因此並沒有像其他土地一樣,將大量貴族們的土地那回到朝廷的手中,然後再給農民,進行所謂的再分配,因此江浙地區的土地是高度控制在少數人手中的,而浙江農田又比較少,大量的山地和丘陵,使得這片地方的農民只能往城市裡走。

畢竟相比起給地主們打工,給資本家們打工能夠賺取到的工錢要多得多,因此浙江是所有沿海地區中,工業化發展最好的,從原本城市人口才百分之十四的省份,經過二十年的發展,如今浙江地區的城市化已經達到了百分之五十七,全省百分之五十七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和小鎮中,只有百分之四十三的人口居住在鄉村,是整個宋朝城市化率最高的城市。

而內地相比起這個資料來說就差得多了,像湖南,江西這樣的地方,城市化率才堪堪到百分之二十左右,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依舊居住在農村,這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匪患,他們的存在讓農民不願意前往城市,當然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理由是他們的手中有土地,透過土地創造財富,可以讓他們不用像浙江的農民一樣,因為他們是租用地主的土地來進行耕種。

除了要受到政府的剝削之外,還要受到地主們的剝削,因此在鄉村種地是一件很不划算的事情,而在湖南這些地方,土地是屬於自己的,他們不需要被地主階級剝削,只需要按時繳稅就可以了,而隨著宋朝逐年遞減農業稅,如今農民們每年交的稅大概相當於他們年收入的百分之五左右,這是極為低的稅了,幾乎相當於沒有了。

而且這個數字還在降低,所以他們的日子其實是過的十分不錯的,這自然也讓他們不需要來城市裡工作,這兩個因素,阻擋了許多農村的人進入城市,參與城市化,對於後者,朝廷自然不可能去插手,比如說把他們的土地給沒收了,朝廷是不可能做這樣的事情的,這只能交給市場經濟自己來處理,而前者朝廷是能夠插手的。

讓那些想要進城的人,不至於被各種因素所打擾,從而提高城市化率,這無疑是未來宋朝經濟增長上重要的一環,畢竟相比起農民來說,工人能夠創造的利潤要大得多,對於國家也更加重要,根據經濟學上的統計,一個成熟的工人所創造的社會財富等於八個農民所創造的財富,因此朝廷自然是要把更多的農民變成工人,這樣才會讓國家得以發展。

更何況農民住在鄉村裡,他們的消費是很低的,中國的農村往往是一個個自給自足的國家一樣,對外的消費非常的少,基本一切東西都可以自己解決,所以他們所創造的財富不僅僅稀少,同時對於消費也沒有多少的提升。

而工人則不同,他們生活在城市裡,賺取金錢之後,自然需要消費,而如此一來,就可以促進城市的第三產業發展,而他們所賺取的錢存在銀行裡,則可以促進金融業的發展,因此將農業人口變成城市人口,對於整個國家來說,是有著很多好處的。

更關鍵的是,相比起農村人口,城市人口無疑要更加好管理,在城市裡,朝廷可以制定更加標準的行為規範,而在農村,很多事情即便有法律,但人們往往也更加習慣自己去解決問題,而不是透過朝廷,而且在城市裡,工人往往要更加理性,接受的教育也更多一些,所以相比起農民來說,工人無疑是對國家更加有利的。

因此保護交通的暢通,國家的安全,這一點十分重要,為此,朝廷專門擴充了憲兵部隊,讓他們來專門負責每一個路的交通安全,以及進行剿匪活動,保證周圍民眾能夠獲得更加多的安全感,以讓他們願意進城市工作。

這項政策自然得到了資本家們的支援,沿海地區的人口已經遠遠無法滿足他們的慾望,如何更加廣泛的與內地的人口相連接,創造更多的收入,這是他們如今急迫想要做的事情,讓農民去買鬧鐘,去買絲綢做的衣服,這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所以把更多的人工業化,這是對於資本家來說,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尤其是一些工廠,中國這片土地,很多的礦產資源都廣泛的分佈在內陸,而這些地方,大部分都沒有進入到工業化的狀態,只有零星一些工廠,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便是勞動力不夠的緣故,而如今朝廷願意大規模往內地推進工業化程序,這對於資本家們來說,無疑是巨大的收益。

首先受到影響的就是建築商,房地產商們,將周圍的農村人口變成城市人口,將他們的土地回收,然後變成城市用地,擴建城市,這些都是城市發展必須要走的步驟,而在這個過程中,就需要大量的建築商來搭建新的建築物,以供應源源不斷的農村人口的需求。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在這一波浪潮中,自然會有無數的大企業開始崛起,而也有許多的企業在競爭中失敗,最終變成歷史,但這些都無礙於大勢的發展,因為有更多的企業從中脫穎而出,而內地的農村民眾們,也漸漸開始發現,越來越多的道路開始修建到他們的村子周圍,而許多靠近城市郊區的農村,則慢慢被合併,他們的土地被政府收購,然後進入城市,成為小資產階級,更多的人口從四面八方匯聚而來。

雖然在這些農村中,大量的農民擁有土地,日子過的還不錯,但在沒有計劃生育的年代,土地大部分時候是由長子來繼承的,而次子和其他的孩子,他們也需要土地來耕種,所以中國古代王朝的覆滅往往就是因為這個原因,一個王朝剛剛建立的時候人口少,土地多,因此每一個人都能分到土地,可隨著王朝承平日久,人口越來越多,而可以分的土地卻越來越少,直到每個人手中的土地開始不夠自己生活的時候,那麼一個王朝距離覆滅也就不遠了,隨即而來的便是漫長的戰爭。

在戰爭過後,就又是人口的減少,循環往復,這就是中國的歷史,而如今,道路被打通,那些沒有土地只能在農村裡幫閒的人們就可以到城市裡來解決工作問題,土地的壓力被釋放,這些人可以透過工業上的工作崗位,從而得到工資,養活自己,這樣一來,農村的壓力開始減小,而城市也開始快速壯大。

在此之前,匪患阻撓了大多數人進城的想法,而現在,道路得到了軍隊的保護,被搶劫的機率大大減小,而在城市中,他們可以得到的遠遠比在農村當幫閒賺得多,甚至他們做得好的人,要比在家裡繼承土地的人還要賺得多。

而對於這些外出打工的人,朝廷還採取一些鼓勵政策,比如說他們的戶口將可以直接改為城市戶口,在城市裡面買房就業和以後孩子的教育,醫療等都採取城市標準,而不採取農村標準。

在宋朝,像教育體系和醫療體系都是分為城市和農村兩套標準的,而無論是教育還是醫療,城市的資源都要遠遠高於農村,比如說同樣是生病,需要住院,住院費用是一天六十文錢,城市醫療保健就可以報銷三十文錢,相當於一半,而農村醫療則只能報銷十五文錢,相當於四分之一。

可別覺得這是小錢,這醫療保健,用的錢越多,報銷的也就越多,若是動手術之類的大病,一次下來往往要花費一百多貫,甚至兩三百貫,相當於一個工人一兩年的收入,很多人是拿不出來的,城市保健,最低標準也可以報銷一半左右,而農村的保健最低的甚至只保險六分之一的也有,這就是完全不同的兩套標準。

至於教育,就沒什麼好說的了,農村人口進入城市就讀,往往需要交借讀費,這是非常昂貴的,畢竟優秀的教育資源全部集中在城市,農村有錢人家的孩子,往往都會拼了命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城市裡來讀書,所以這些學校壓根就不缺學生,借讀費用自然很高,而這些工人則可以直接免費送孩子進去上學,享受的是本地人的待遇,透過這兩項政策,自然就讓很多人願意來到城市工作,享受城市發展所帶來的紅利,而城市也因為這些人的加入,得以擁有了更大的活力。

沿海的資本開始蜂擁向內地狂奔,無數的工廠和商鋪開始佔據這些節點城市的大街小巷,這些城市就像是十幾年前的廣州,崑山,杭州一樣,開始瘋狂的擴張,人口速度可以說一年增長三十幾萬都是十分正常的。

而這也成為了宋朝最新的增長點,在電力被廣泛使用之前,城市的擴張,城市化無疑是最佳的經濟增長點了,而針對農村中的人口,徐清也進行政策上的偏倒,以讓更多人願意放棄土地,從而來到城市,比如說減少中央對於糧食採購的數量,以此來減少農民們的收入,還有就是透過海外進購糧食,從而讓這些內地的農民賺取的錢開始減少。

原本無論他們生產多少,朝廷基本都會收購,這項政策其實本身就是有問題的,以前之所以會有這種政策,是因為農業社會,天災是人們所無法抵抗的,因此只要發生旱澇災害之後,往往朝廷必須要快速進行救援,不然只要時間一長,疾病開始蔓延,死亡人數往往會在數十萬左右,整個王朝因此而衰落也是常有的事情,所以朝廷一有錢,往往就會蓋糧倉,把糧食儲存起來,以保證在關鍵時刻這些糧食可以救人的性命。

可隨著工業化時代的到來,肥料的出現,內地的糧食產量開始暴增,而殖民地時代的來臨,則讓宋朝擁有了東南亞和南亞這一巨大的糧倉,根本不會再有大面積餓死人的情況出現了,而內地的農地在化肥的幫助下,每年幾乎都是以豐收結尾,如今宋朝的各大糧倉早已經是裝滿,甚至為了安置這些糧食,還在全國新建了上百個大型糧倉,四百個左右的中型糧倉,根據三司的預測,光是這些儲備的糧食,就夠宋朝本土吃十年都吃不完的。

而宋朝為了維持物價,以及保證農民的利益不受損,在回收糧食的時候,往往採取的依舊是原來的價格,導致朝廷每年收購糧食,都需要花費大量的金錢,等到再賣出去的時候,還要低價賣出,不然這些陳年米根本就沒人要買來吃,可以說這項政策,確實已經不再符合時代的背景,因此也是到了該取消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