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生於1871最新章節列表 > 第八章 教育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八章 教育

雖然載湉有很多事情都不知道,但他至少知道是什麼能夠決定中國的未來。

什麼才能救中國?什麼能夠決定中華民族的未來?

是教育!只有教育!

光緒十一年初,清廷已經宣佈設立教育總署,小皇帝重新起用兩年前因雲南報銷案被罷黜的王文韶為教育總長,正式拉開了教育改革的序幕。當對日、對法、對英的外交談判和海軍籌備事宜都交辦出去後,載湉重新將注意力放在了內政上。

4月18日,王文韶奉旨進宮,準備和皇上商談關於教育改革的細則。

“去年一年,臣等已在廣東、福建、浙江、江蘇等省開設新式小學堂6所,其中以廣東為最,有8所,江蘇次之,有六所,浙江、福建再次。今年伊始,除進一步擴大在江蘇、浙江等地新建新式小學堂之外,在安徽、河南、山東和直隸也各開辦了兩所。”

廣東和江蘇算是大清最早接觸西方的,那裡洋行多、洋人也多,自然更容易接受西式教育。相比之下內地則要困難的多。好比湖南,即使是曾紀澤回鄉省親時乘坐西洋小火輪尚且要被鄉黨辱罵,更何況別人?載湉的意思是先易後難,先在沿海開啟局面,站穩腳跟,形成潮流,然後在逐漸向內地滲透。

“入學情況如何?”

光有學校不行,還得有人來唸書才算是真的成功。

王文韶道:“回皇上,廣東和江蘇的學堂,兩年來招生多的已有百餘名,少的也有七八十人;至於浙江、福建,則要少些,不過兩年來也有數十人。至於皖、豫、魯、直四省,因為是第一次招生,所以每所學堂不過三五十人。不過清明之後,幾乎所有的學員均已返校,沒有一人流失,而且從課任老師的反饋來看,學員的學習熱情非常好。由此判斷,假以時日,學員必然與日俱增。”

聽了這段話,載湉心中的石頭才算是真正落了地。自1878年張煥綸聯絡龍門書院同學沈成浩、徐基德、範本禮、葉茂春等人創辦正蒙書院以來,時至今日,中國的近代教育才真正走上了軌道。

“現在一共成立了新式學堂34所,哪怕每所學堂只有八十名學員,34所學堂也有學員700餘名。五年之後,是萬餘名好苗子。學堂還會一所一所的新建,而且每年入學的學生也會逐年增加,那麼十年、二十年之後,我大清何愁不能強盛!”

“皇上聖明,不過學員越多,銀兩的耗費也越多,不算租賃校舍的費用,僅一名學員的衣食住行,一年要十餘兩銀子若是算上租賃校舍、添置器械、聘請老師和設立獎學金,那麼每年攤在每名學員身上的花費至少二十兩紋銀。以現在三十餘所學校、兩三百名學員,尚可支撐,若是擴大到三百餘所,上萬學員,則一年靡費白銀數十萬。所以臣請皇上,是否在將來可以適當收取學費?”

按照載湉的設計,大清的新式學堂教育採用的是五年制義務教育。即任何年滿8週歲的適齡兒童均可報名入學,學制五年。在此期間,只要你每次季考均能取得合格的成績,能一直免費受到教育。不僅如此,學校還提供食宿,每年還有秋、冬兩季衣服提供。甚至名列前茅的,還有獎勵。條件不可謂不優厚。

按照光緒十年的物價,一兩白銀在北京能買到七十多斤普通大米,如果購買穀子、高粱、玉米等粗糧,則平均每倉石計銀一兩四錢六分。如果用一兩銀子去買雞蛋,能買三四百個。用來租房,哪怕在京城租一所建房六間、佔地半畝的四合院,一個月也只需要一兩多銀子。

一名學生一個月平均消耗四十斤糧食,每天一個雞蛋,每月五斤豬肉,再加上青菜,一個月吃飯的花費也勉強用到一兩銀子,一年十二兩也足夠了。租賃校舍要考慮學生和老師的住宿,所以會大一些,一年所需大概五十兩白銀,攤在每名學員身上不到一兩,哪怕再加上衣服被褥,一年十五兩也能養得起一名學員了。剩下的錢則需要用來僱傭教師。在載湉看來,一名教師一年只發四十兩的薪水實在不多。

載湉知道王文韶這是心疼錢,不過他相信以王文韶的人品,還不至於在教育上貪墨。不過要說也是,這新式教育的啟動資金說起來都是當年因為牽扯到雲南報銷案罰沒他和景廉的,朝廷一文錢沒掏。這花誰的錢誰心疼啊。

“王卿,你知道,如今新式學堂不過初創,絕大多數家室殷厚的很少有願意送孩子去接受西式教育的,我們所面向的學員大多數是來自窮人家的孩子,他們本來吃不飽穿不暖,正因為學堂可以提供衣食,才能吸引他們捨棄其他前來學習。若是我們也像那些私塾、書院一般收取費用,那麼哪裡還能招來這麼多學生。況且多年以後,你可知這些學員將能為大清貢獻多少財富?”

王文韶見皇上不喜,連忙告罪:“皇上聖明,是微臣短視了。”

一名小太監輕聲走來奏道:“皇上,您要見得幾位人員已經帶來,是不是讓他們先在外面候著?”

載湉一聽,笑道:“這麼快?都來齊了麼?”

“是。自蒙皇上傳召後,他們都是日夜兼程趕來,雖然各有先後,但至今日,都已到齊。”

“好,那也不必讓他們在外面等候了,正好朕和王大人商量的事情也和他們有關,讓他們進來。”

“喳~”

小太監領旨下去了,不多時,領進十幾個人來。

來人都是二十到三十歲不等的年輕人,一進到殿內,立即跪拜道:“臣等參見陛下,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平身。”賜了這些年輕人平身後,載湉對王文韶道:“王卿,你不是一直和朕抱怨人手不足麼,那,這些是朕給你配屬的助手。來,你們都來一一見過王大人。”

“下官內閣中書楊銳,見過王大人”

“學生南海康有為,見過王大人。”

“學生南洋辜湯生,見過王大人。”

“學生瀏陽譚嗣同,見過王大人。”

“學生王照……學生宋恕……蔡紹基……張康仁……程大器……曹吉福……榮尚琴……唐國安……”

隨著皇帝的吩咐,一幫年輕人依次和王文韶見禮,並自我介紹。

待眾人一一介紹完畢之後,載湉道:“你們來之前,應該已經有人跟你們提過了,朕之所以要你們來,是為了興辦新式教育學堂的事情。朝廷業已成立了教育總署,王文韶大人是朝廷委派的第一人教育總長,你們有的是官員、有的是舉人、有的是秀才,也有留洋海外或者學成歸來的。你們代表了大清方方面面的青年士子,所以希望你們能夠好好的輔佐王大人,將我大清的教育辦好。”

眾人聽了,立即跪下謝恩道:“臣等必不負聖望!”

載湉滿意的點點頭,道:“好了,都起來。正好朕剛剛和王大人商討教育新政的細則,由王大人給你們介紹介紹。”

王文韶行禮道:“嗻。”隨即對新來的諸人言道:“新政的教育綱領由皇上欽定。”

話音一落,康有為等人立即跪下,準備領旨。

看到這一幕,小皇帝哭笑不得,“都起來,咱們這是在議事,若是都像你們這樣,聽一句話磕一次頭,那咱們要談到什麼時候才能完啊,還不得把你們都磕傻了。朕的規矩,議事的時候,可以暢所欲言,不用磕頭,只拱手行禮便可。”

自古以來見君不拜都是莫大的皇恩,通常都是朝中有數的幾位大佬才能享受的待遇,一般臣子覲見皇上,那都得跪著,甚至沒有皇上的許可,連頭都不許抬,否則是欺君之罪。能獲得皇上親口許下的不用跪拜的,出了門完全可以給家裡寫信吹牛,而且這封信還得被裱起來,作為傳家寶,以示祖上多麼風光。

這麼大的榮譽,怎能不讓幾位初次面聖的小青年兒心潮澎湃、熱血沸騰?更何況皇上交給他們的工作還是他們夢寐以求的新政改革重擔。此時幾人的心中只有一個信念,那是聖天子臨朝,改革天下,委我以重任,我無以為報,只能披肝瀝血、鞠躬盡瘁,以報聖恩於萬一。

眾人的情緒變化王文韶自然看在眼裡,畢竟他也是從這個年紀過來的,見皇帝交代完畢,便繼續道:“皇上提出,為國育才,當秉承忠君、國、自強、自立、尚公的宗旨,此五端十字,便是新政的教育綱領。”

載湉此時插話道:“非也非也,朕一開始提出的是國、自強、自立、尚公、尚武十個字,是王大人認為尚武二字於教育不合,應該去掉,這才加入了忠君二字。你們覺得呢?”

康有為看看皇上,又看看王文韶,上前一步道:“回皇上,臣以為,自古君子不爭。而且聖祖皇帝也曾道以武得天下、以文治天下。是以臣也認為,尚武二字不放在內較好。而且,君、臣、夫、子乃是人倫大綱,既是教育,無論新舊,均應該以不廢此綱常為根本,所以王大人加的忠君二字,臣以為是極好的。”

得皇帝金口玉言委以差使,康有為等平頭百姓、莘莘學子現在搖身一變,已經可以稱臣了。

聽了康有為的話,載湉微微皺了皺眉頭,又轉向辜湯生,“鴻銘,你是從南洋回來的,也去過西洋,你說呢?”

辜湯生連忙道:“回皇上,臣遊歷西方十幾年,見西方諸國對武力均十分崇尚,在一些學堂裡經常會有相關的課程,或育體、或談論謀略,但是既是西方教育,也並沒有將尚武直接至於其國家教育綱領之中,而多是採用自發或者專科的形式來辦理的。”

載湉追問道:“這麼說來,你也認為尚武二字可以拿下了?”

“回皇上,臣正是此意。”

載湉點點頭,又轉向蔡紹基。“又陵,你是留洋回來的,你怎麼看?”

蔡紹基道:“臣也以為辜大人所言甚是,若皇上想要興辦武備教育,可以效仿西方,以專科形式辦學,而在新政中,只要鼓勵自立、自強可以。而且,臣也以為,自古無忠義而不立,無論文、武,必先談忠、義、仁、勇、信,方可言教、育。”

載湉聽了點頭道:“你說的有道理。”隨即又問其他人“你們有其他想法麼?”

楊銳等人都行禮道:“臣等附議。”...看書的朋友,你可以搜搜“”,即可第一時間找到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