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都市 > 南明風雨最新章節列表 > 13節 朝鮮事變-鐵血之仇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13節 朝鮮事變-鐵血之仇

樸一志就著多青一聲輕喝,趁勢雙膝一軟,解下腰刀放在一旁並跪在昭顯世子李溰的面前,顫聲道:“末將樸一志參見世子殿下。”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樸將軍何必那麼見外呢,說起來樸將軍是我朝鮮的忠臣良將,到此何必客氣呢!……來,快請坐下來,這兒暖和。”

昭顯世子李溰早已經知道,面前這個樸一志卻是漢城防軍的統帥,只要把他握在手中,這漢城的一大半就已經落在了他的手中。所以一見樸一志跪在地下,他忙伸出手攙起樸一志,嘴裡自然更是大加恭維,就些漢城防軍的統領樸一志被清軍的攻擊力一嚇,再為李溰傾心收買,立即就倒戈投降。

李淏自然並不知道這樣的事情,此刻他全心全意的領著人黃土鋪路,淨水灑道迎接自己的兄長歸來。雖然兄弟之間十年未見,他以為那份血脈相通自然不會輕易割捨。至於說到王位的爭奪,於此他倒沒有那麼多心思。

此刻他滿心歡喜的歡迎自己的兄長,希望兄長回來主持大局,好有一日可率大軍恢復中華,為大明的復甦進朝鮮李氏應盡之力。至於他為何會心懷中原戰事,簡單來說兩個原因:一報恩,二皮之不存毛之焉附,至於臣伏滿清對於這自認為身屬“小中華”的他來說無異於認賊作父之舉。

至於安排樸一志前往清營稿軍,順便探聽虛實,無非是防患於未燃罷了。然而,在他毫不知情的情況之下,已經成為了同胞兄長昭顯世子李溰的眼中之釘肉中之刺。

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很快所謂的吉時臨近。漢城之中歡迎的鞭炮聲和鼓樂聲齊齊響起,穿戴一新的李淏來到父親面前,請仁祖大王李倧主持祭於祀地,然後出城恭迎接“胡皇”使者入城。

可是當他來到父親歇息的慶熙宮會祥殿內之時,所見到的情景使他一愣。不過他很快意識到,父親已經下了某種決斷。

仁宗皇帝一身光鮮皇袍看上去有些臃腫,臉上泛著一層不健康的潮紅,表情嚴厲。

而他的面前直挺挺的跪著自己最小的同胞兄龍城大君李滾,他是一千禁軍的領軍首領。他所率禁軍裝備優良,馬披皮甲,人著鱗衣,長弓、倭刀、長槍無一不備,全部騎兵的禁軍也是朝鮮軍中實力最強的軍隊,是兄弟二人耗費無數心血建立起來的一支勁旅。

“鳳林大君聽旨!”他才向前走進,忽然聽到父親仁祖大王李倧大喝一聲。忙恭敬的跪在地下,行了大禮道:“兒臣李淏接旨。”

“……著鳳林大君與龍城大君李滾即刻率全部禁軍前往釜山公幹,一切行止均依秘旨行事,即刻起兵不得遲誤,欽此。”

鳳林大君李淏和龍城大君李滾立即應到“兒臣接旨,依旨行事!”

隨著吉時已到,接旨的隊伍,裝扮一新吹吹打打的向城外行去。隊伍中間,是仁祖李倧乘坐的暖轎,身後跟著的是徒步行進了文武百官。

防軍將領樸一志已經安排心腹手下在昭顯世子及清廷使臣多青進城的道路之上,好在有人襲擊之時加以保護。防軍官兵一個個著堅執銳於防區來回巡邏,足可見樸一志對於昭顯世子的一番“忠心”。而更多的士兵以保護迎接清使的隊伍為名,跟在後面。

轎內的仁祖李倧隨著隊伍的行進,臉色越發顯得隨鬱。父親去迎接兒子,雖然名義是迎接清廷前來宣旨的欽差,實際是向他一件宣佈一件鐵一般的事實,王位將要移交給昭顯世子李溰,否則清廷不會讓他的生命再繼續下去。

然而,仁祖大王李倧卻是個進行守朝鮮內鬥的君王。天啟三年(1623)三月十二日,朝鮮發生宮廷政變。西人黨的李貴、李適、金自點等人在仁穆王後和新崛起的南人黨勢力的協助下,召集軍隊在綾陽君的別墅內會合,打入慶雲宮,發動宮廷政變。三月十三日晨,綾陽君李倧即位於慶雲宮之別堂。是為李朝仁祖。仁祖即位後,光海君的親信——大北派的李爾瞻、鄭仁弘等被賜死,光海君和家人被流放到喬桐島。

他心中稍有悲哀,看來這黨爭及兄弟鬩牆之事又要在他的眼前暴發,怎能不讓他心如刀攪?只是時機不能再等,要知道以八旗精兵攻擊漢城實在不算是一件如何費力的事情,只要那個仵逆子進了漢城一切都就完了。

此刻他已經下定決心,定不受此恥辱,即使了結殘生亦在所不惜。心中欣慰的是,自己最鍾愛的兒子已經率精兵離開漢城前往釜山,他此刻要作的就是結下這個死結,讓兩子永遠不忘此恨,將來率領各路勤王兵馬為他報仇雪恨。

他心裡想著,外面隊伍已經來到了大道附近,大道那邊不遠的地方就是清軍大營。數十騎清軍騎兵從使營中飛奔而出,直奔迎接隊伍之前,大聲呼喝。

“使營近前當緩步而行,車轎坐騎一律不得行走”

隨著外面的清軍營官運亨通一聲高喝,如同雪地之中蠕動的長蛇一般的隊伍停了下來。

“著藩國君王李氏諱倧前往使營迎天朝上使進城一一!”

幾乎在聲音傳入轎內的一瞬間,仁祖李倧原本滿布病態潮紅的臉色起了變化,似乎一股湧動的熱血噴塗在臉上,使他的臉上瞬間騰起一團煞氣。他猛然一掀暖轎的門簾,原本病中常顯得佝僂的身體挺直了起來,手中更是拈著一把長劍,回身向迎使隊伍大呼。

“胡虜使節就在眼前,兒等隨我上前殺敵……殺呀……”

隨著仁祖大王李倧一聲高呼,迎使隊伍突然拋掉手中的旌旗,樂器,匯成一股洪流直向清軍大營撲去。

按照仁祖大王李倧的打算,只要迎使隊伍進行衝擊,防軍自然緊隨其後,如果僥倖得勝,則下旨宣回二子便罷。如果不幸兵敗,二子亦已經展翅而翔,將來自己血仇自然得報。

就在迎使隊伍大呼之中撲向清使大營之時,的確把清營之中的多青和昭顯世子李溰打了個措手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