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青春1968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章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一章

六月,賈宏圖先生來電話,他的聲音帶來北方的風。我建議他把幾年前出版的兩大本《我們的故事》重新精選成一本,既可以節省閱讀的時間成本,又能低價面世,讓廣大讀者特別是老知青們方便分享。我說,趁著現在精力還行,再為老知青做點事多好。

好!宏圖先生一口答應。沒過多久,我便收到了他的精選稿,他從《我們的故事》中精選了50篇,又做了一些補充。《我們的故事》兩本書700多頁,10多個知青人物故事。宏圖收集釆寫的這些知青故事,是他數十年的心血,退休之後終於有時間成書,便一氣呵成。那時侯,人們一窩蜂地為商人寫作時,宏圖先生卻不計名利執著於為巳經解甲歸田的老知青寫作。這些文字雖不是“披閱十載”、“字字看來皆是血”,卻是帶著他的體溫和心跳,是被作家梁曉聲稱為“第一等的情懷”之作。

在那個微雨的午後,我懷著一種期待閱讀,那些滾燙的文字,讓我又一次看見了他永不退休的激情與思考。我與宏圖先生三度合作,每次閱讀都喚起我“連自己也燒在裡面”(魯迅語)的激情。《我們的故事》是我在008年編輯出版的,那時候京津滬杭西安濟南等各大城市的媒體都有連載和報道。那一年《我們的故事》在上海美術館籤售,那裡正逢陳丹青、李斌、潘蘅生、劉孔喜等老知青們的畫展。那天,彷彿是“我們”的一次盛大聚會,從城市的四面八方趕來的知青們,都巳是兩鬢蒼蒼,可是眼睛裡還存有一絲那個遠逝年代的光輝。知青們圍著宏圖,籤售的隊伍一直排到二樓,有些老知青還拉著宏圖講自己的故事,那時我感到“我們的故事”還要講下去。

果然,時隔一年,我們又出版了《我們的故事》續集。

這些年,我一直關注知青問題,我編輯了一些知青作家的書。每讀這些文字,常常熱淚奔湧,我看到了千百萬知青人還在,心未死,中國知青巳經成為當今思想最解放、追求自由最堅定的群體。我們把這本新作定名《青春1968》,因為1968巳經成了那個特殊時代的代名詞。那一年000萬知青奔赴農村,是人類歷史上空前絕後的事件。政府為了甩掉失業的大包袱,將這些本該讀書深造的年輕人推到農村,那場上山下鄉運動一直持續到1977年。“文革”十年,整個中國教育停頓,有的地區因初中生全部上山下鄉,停辦了高中。有人說,000萬知青成為“文革”的犧牲品與四個現代化的廢品。這是個人的不幸,也是國家的災難。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賈宏圖就是1968年的知青,他下鄉到黑龍江省建設兵團。在下鄉前後,他和知青們一樣接觸到現實,親眼看見了文化被文盲嘲笑,知識被愚昧扼殺,民主更被徹底坐壓,眼看著青春、理想、人生抱負都付諸東流,知青們漸漸覺醒。1978年底各地知青返城請願成為最大的“社會不安定因素”,督促中央“認清”不發展經濟必然帶來的政治後果,從而推動中央“工作重心的轉移”。所以,知識青年又成了結束文革的主力軍,也是推動改革開放的先遣部隊。

所以,不說1968,就說不清楚新中國歷史,甚至說不清楚中國的改革開放。

宏圖先生是最早開始反思包括自己在內的這一代知青命運的作家之一,他似乎透過寫作探尋著自己的精神血緣。他在對一個個知青案例的釆訪、寫作中“反思和審視自己”,他非常坦蕩地解剖自己一“由於當年的愚昧無知、狂妄自大、膽怯懦弱、自私和利己,使自己和別人的命運雪上加霜。也許上帝都會原諒我們在那個特殊時代的錯誤,但我們還是應該毫不迴避地記錄下來,那可能是我們的後代最為珍貴的人生寶鑑。”宏圖的反思,說出的是一代知青這輩子要說的心裡話。

有一個知青叫金學和,他能詩文善歌舞愛助人,還在窗臺上試驗早熟的小麥品種,他是知青們的精神領袖。在一次搬運木頭時,他為救戰友被原木砸死,省政府追認他為革命烈士。但那是“一次人為的事件”,宏圖自此開始反思:“他的死是否值得?”

那個年代,中國的教育就是“革命”、“鬥爭”、“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許多歌曲、許多文章、許多英雄事跡都號召人們奉獻、犧牲。所以,當公社號召去大江裡撈木頭,上海知識青年金訓華為此獻出了自己的生命;大隊的羊群落水了,又有天津女知青張勇為救羊而犧牲。木頭、羊群和人,孰輕孰重,在今天連幼兒園的孩子都知道,而在那個年代,人們忘記了自己最重要的屬性-人。

宏圖先生是個非常敏銳也非常有分寸的人,這和他多年從政並在新聞崗位工作有關。他出任過黑龍江省作家協會主席、省文化廳長、《黑龍江日報》社社長,也許有些話他並沒有說,但是只要沿著他的追問稍一思考我們就會明白,那些年輕的生命,無論死的光榮還是死得其所,對個人和家庭來說都是最大的悲劇,因為人生只有一次。一個社會需要有見義勇為、甘於奉獻,但更需要自由、平等的契約精神。賈宏圖的分寸就在這裡,他絕不會說:先定契約,後談奉獻,不定契約就不奉獻。他只能一次次捫心自問一我們時代造就了許多這樣的英雄,英雄捨己救人的事蹟不容置疑,但造成英雄的條件是值得反思的。這些年,因為事故還不斷湧現英雄,一些人總是把喪事當作喜事辦。因為出了英雄,其他就微不足道了。這是更大的悲劇。這樣的悲劇還讓它演下去嗎?……

儘管死亡是經常發生的,甚至是不可避免的。可是他們的死,是否死得其所?時常使我苦苦地思索,夜不能寐……

《青春1968》真實地再現了那個特殊年代的人與事。1968濃縮了一個時代的青春、熱血、盲從和莫名的仇恨,它在人們心中留下了長長的陰影。當年被騙了青春和命運,而今又看見那些鼓吹別人奉獻自己貪汙腐敗的人,老知青們不禁要問:我們獻了青春獻終身,奉獻了終身獻子孫,可換來的是什麼?我們還要為明天付出多少代價?人們在憤怒之餘便是躁動不安,因為失去了安全感。所以我們就看見,地鐵門剛一開啟,上面的人還沒下來,下面的人就往上擁;飛機尚未停穩,人們就慌亂地開啟行李箱;開車的路上,常有追尾;只要是排隊,就有人加塞兒、破壞規則……人與人充滿著戒備、猜疑,甚至仇恨。

對於那段知青歷史,宏圖非常清醒,這一代人眨眼就會過去,身體在衰退,思想能力與寫作衝動都在減弱,如果不抓緊搶救第一手資料,那就真正對不起祖國對不起歷史,也對不起自己失去的青春。所以他一直堅持寫知青的故事,探索這一段中國歷史,《青春1968》,是對中國歷史的又一次搶修。

在《青春1968》中,我們能感受到宏圖的一種努力、一種抵抗,抵抗生命的自然程序。這種抵抗與不屈依然保留著1968的影子,這代人充滿了革命的理想主義,至今依然像當年一樣滿腔熱血,絕不甘心沉淪,哪怕熬幹最後一滴血,也要用生命的餘輝發出最後的聲音一獨立表達自己的歷史,傳承中國知青記憶。

現在,我又一次編輯知青的故事,那些年輕的容顏不斷地在案頭浮現,他們讓我一次又一次想到自己多麼幸運!宏圖先生筆下的知識青年犧牲的時候,我還在哈爾濱讀小學。或許當年我吃的哪一個饅頭,就是他們種的麥子。我多麼幸運!我是1975年下鄉的小知青,1977年就透過剛剛恢復的高考重返城市。我也救過山火,也差點被機器絞死,但是我活著回來了。

回來了,我最想說的就是:熱愛生命,熱愛這個世界。比起那些逝去的生命,所有活著回來的知青都是幸運的。翻開宏圖帶給我們的故事,你心裡升起的是滿足,是珍惜,是愛。我想,這也是宏圖最後的表達。

宏圖先生歷盡滄桑,不論在哪裡,他從未放棄對知青歷史的追問。他依然在不斷地釆寫知青、回訪知青、救助知青和知青的遺孤。過去如此,未來也將如此,這巳經成為他生活的一部分。就像他年輕時候在北大荒種麥子一樣,他現在依然每日耕耘,為我們播種精神的麥子。

萌娘014.1.7北京誰來證明沒有墓碑的愛情和生命我有一個夙願,要為“我們”一當過知青的“老三屆”一寫一部書。從006年5月18日開始還願,用一種最通俗的辦法,在黑龍江省發行量最大的《生活報》上開一個專欄《我們的故事》,每週一篇,經過一年以後,讀者紛紛要求能儘快結集出書。正好作家出版社的朋友也對這本書懷有期望,這樣一來,這本書就擺在你的面前了。

“在沒有戰爭和災荒的情況下,老三屆可以說是0世紀有文化的年輕人中遭受最多磨難和折騰的群體之一。他們的經歷不妨看成一段歷史的生命化縮影。‘文革’的具體事端會漸漸淡忘,但這群人及後代卻以一種乖戾的生命方式作永久性的記載。”

這話是餘秋雨先生說的,出自他的那本《文明的碎片》中的那篇《老三屆》的文章。上個世紀90年代的某一年夏天,我曾陪他夜航黑龍江,路上我們討論過這個問題。

關於知青的回憶文章和文學作品,我的朋友梁曉聲、張抗抗、肖復興和同代作家史鐵生、鐵凝、葉辛、陸星兒等,巳寫過許多,每一篇都讓我們感動。但他們對知青運動、對老三屆的觀點卻大相徑庭。有人認為,我們和祖國一起經歷了苦難,我們在苦難中成長,有所作為,因此“青春無悔”。有人認為,我們是“文革”和知青運動的受害者,也是施害者,我們把紅衛兵極左的思潮帶到了廣闊天地,給人民和自己都帶來了災難,我們應該懺悔……無論別人怎樣說,我還是要寫,寫我和我們自己的經歷、自己的感受,為這段歷史留下“生命化的縮影”,以告誡人們不能讓那些刻骨銘心的悲劇再次發生;也告訴人們,在那個陰風浩蕩的年代,在那邊塞絕寒之地,也曾有鮮豔的人性之花的開放。(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