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青春1968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章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二章

我要寫“知青時代”我們的苦難與風流,我還要寫“後知青時代”我們的艱辛和坎坷。我要寫我們,還要寫和我們共命運的父老鄉親。我要寫成功者的輝煌和燦爛,我更要寫失敗者的沮喪和無奈。總之寫我們中的許多人在逆境中奮發拼博,把種種人生經歷變成財富,把最大的苦難咀嚼粉碎,憑著一股堅定的意志朝前走,和祖國一起從黑暗走向光明。當然我們也會反思和審視自己,由於當年的愚昧無知、狂妄自大、膽怯懦弱、自私和利己,怎樣使自己和別人的命運雪上加霜。也許上帝都會原諒我們在那個特殊的時代的錯誤,但我們還是應該毫不迴避地記錄下來,那可能是我們的後代最為珍貴的《人生寶鑑》。

我在開闢專欄講述這些故事時,曾對老知青們說:

朋友啊,朋友,請你告訴我!

把你過去和現在的人生故事告訴我,把你的苦難和幸福告訴我,把你的成功和失敗告訴我!

因為-我們是時代的標本,我們是一代苦難的風流。

我們走過漫長的風雪迷濛的冬季,我們的青春留在了無花的季節。

然而我們畢竟走過來了。

在那充滿泥濘的路上,我們攙扶而行,留下一行行深深的足跡。

現在我要對親愛的讀者說,請你看一看我們的故事吧,觀望一下我們這群在歷史上漸去漸遠的身影!

從1968年1月毛主席發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的指示、全國出現上山下鄉的高潮算起,巳經40年了。當年的知青逐漸走下歷史的舞臺,懷舊的情節,讓我們再一次走回人生的起點。跟隨戰友們的腳步,我也回到了我當年下鄉的位於大小興安嶺交界的大山褶皺裡的那個小山村,我要尋找寫滿我們愛情的那片白樺林,尋找那埋在白樺林中我的戰友的墓碑。很可惜,那片白樺林巳開成了大豆地,墓碑早巳蕩然無存了。我把從地邊釆來的一束鮮花放在那片地裡,點燃了從城裡帶來的黃紙。我叨唸著心中的祭辭,眼淚流在臉上,滴落在地上。那黃紙化成紅色的火苗,舞動著向天上飛旋,又化作黑色的蝴蝶,飛向遙遠的天際。

回來的路上我們都沉默著,我耳邊響起了朴樹的那首憂傷的《白樺天空依然陰霾依然有鴿子在飛翔誰來證明那些沒有墓碑的愛情和生命雪依然在下村莊依然安詳年輕的人們消逝在白樺林有一天戰火燒到家鄉小夥子拿起槍奔赴邊疆我想,我們一當年的知青何嘗不是因為戰火要燒到邊疆,勇敢地奔赴黑龍江,走進白樺林?我們獻出了青春,許多戰友獻出了生命!當年的000多萬年輕人義無反顧地從城市奔向農村邊疆,那是人類從未有過的大移民!你想一下,如果這000多萬年輕人在城裡不斷地折騰下去,中國會是什麼樣子?大學停辦了,誰能在城裡給000萬的我們找到飯碗!我們是懷著崇高的理想走的,我們的出走,為共和國承擔了巨大的困難!然而一代人付出了青春和生命的代價!我們真的是不該被忘記的。

“誰來證明那些沒有墓碑的愛情和生命?”

我來。

那就是這本書。

007年6月我們為自己哀婉更為自己驕傲這是《我們的故事》的續集,上一集寫了六十幾個故事,這一集又寫了50個故事,總算完成了要寫100個北大荒老知青故事的夙願。但是,我的心緒還是平靜不下來。

今年的1月日,毛主席發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正好40年,各大城市的知青都自發地組織紀念活動。每一個知青自然要對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那段歷史進行回顧,但結論卻大相徑庭。也許歷史都是自己寫的,而結論要由後人來作。不過今年5月15曰在上海美術館舉行的《青春敘事^知青油畫展》卻石破天驚地對知青運動發表許多精彩的論斷,不僅用那些有震撼力的藝術形象,還有諸多名人在展覽序言中的表述。

這個頗具歷史意義的展覽,因發生了四川汶川的大地震,影響力有所減弱,但畫家和評論家對知青運動的新認識卻長久地寫在歷史上。這裡,我要摘述他們的意見,因為我是紀實文學作家,更習慣用別人的言與行表達自己的思想。

40年前興起的城市青年大規模的上山下鄉運動,是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重要事件。1700萬中學畢業生以及他們的家庭,都深深地被捲入這場聲勢浩大、無可避讓的社會運動中。一代青年由城市而鄉村,由學校而社會,告別父母和家鄉,走向田野與農村。短則幾年,長則十幾年,他們在中國邊遠地區和窮鄉僻壤中揮灑汗水,辛勤勞作,磨鍊身體和意志,收穫成熟與堅忍。

―周禹鵬〔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原黑龍江建設兵團4師4團上海知青)

老三屆知識青年以花季年華,參與了農村、邊疆的社會主義建設,他們有過歡樂、幸福、愛情的回憶;也有失敗、挫折、失戀的回味;他們英勇過,也懦弱過;他們偉大過,也世俗過;但無一不真實過……10年際遇,宛若隔世,巳經雲淡風輕,可甘苦猶存。一生難泯,10年無悔,恰宛如隔日,恍然歷歷在目,造就了一代人的堅毅、質樸、自律和犧牲精神,昇華了此生不渝的理想境界追求。

―馮遠(中國文聯副主席、原黑龍江兵團5師55團上海知青)

所謂知青運動,是社會的隱痛、時代的敗筆;數千萬知青以光榮始而被遺棄終。我們不是革命者,但親歷革命的後果;我們不曾參與建設,但個個目睹了背後的代價;過去0年,社會巳經草草地安頓並打發了知青一代,此後人到中年晚年,一事無成,既不如上一代標榜革命而建立國家,也不及下一代,能以可度量的各種專業標準躋身國家棟梁。從祖國花朵、紅色青年,直到迴歸芸芸草民,其中千分之一,略有所為。

^陳丹青(旅美畫家、原江西寧都黃石公社石子頭大隊插隊上海青年)

在人類歷史上有因為戰亂和災荒的人口大遷徙,但從來沒有過一次人數如此之眾多、時間如此漫長、以純粹年輕人為主體的如此壯觀的生命大遷徙。這樣的事情,過去未曾有過,今後也不會再發生。中國歷史上未曾有過,人類歷史上也未曾發生。上山下鄉運動,是用青春、熱血和生命譜寫的歷史強音。知青們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給荒原帶來文明,用自己尚未完全發育成熟的身軀,在黨和國家最困難的時候,支撐了共和國的大廈。他們不僅將青春甚至將自己的生命,託付給了自己為之奮鬥、深深摯愛的土地。歷史不會忘記知^毛時安(上海美協理論藝委會主任〕我看以上各位從不同角度對知青運動的評價,大體涵蓋了對知青運動的各種意見,說出了我想說又說不好的心裡話。對這個問題,我還有一個自己的“發明”。在看電影《集結號》時,我淚流滿面,不僅是為連長穀子地的那四十幾個為掩護大部隊撤退而犧牲的戰友,也為我們那些為承擔國家困難,而在農村、邊疆堅守十年左右的000多萬(城市知青加回鄉務農的知青)戰友難過,如果不是鄧小平吹響了“集結號”,我們返回了城市,不知還有多少戰友,要在那裡獻完青春獻終身,獻完終生再獻子孫呢!事實就是這樣,是以犧牲000萬知青的青春為代價,在國家經濟陷於崩潰的邊緣的時候,保持了國家的穩定和經濟的恢復和發展。試想,如果無學可上、無業可就的000萬青年人遊蕩在社會上,中國又是什麼樣子。我的“發明”,沒有藝術家和理論家說的那麼講究,但卻是大實話。

沒想到我寫的這些陳舊的“故事”受到讀者的歡迎。這本書,作家出版社第一版印了1萬冊,根據市場的需要,又加印了6000本,還有加印的可能。我在哈爾濱和上海搞了幾次簽名售書,都很火爆。當然買書的多數都是老知青,有給自己買的,也有一次買幾十本,要寄給在外地的老戰友的。也有“80後”給自己的父母買的,他們是知青的後代。我還遇到一個女孩子買兩本,一本給母親,一本給未來的婆婆,她們都是知青。也有的青年是買給自己看的,他們在網上看到了“我們的故事”的片斷,想看全部故事,就買書了。我看到了他們在網上的讀後感,很感人的。誰說,這一代孩子冷漠?他們有如火的激情,更有冷靜的思想,應該說他們比當年的我們更成熟,這是民族的大幸。

為了提高籤售的速度,我事先寫好一些贈言供老知青們參考,如“青春永恆”、“情繫北大荒”、“艱難歲月美麗青春”、“我們為自己驕傲”等,沒想到許多人選了“我們為自己驕傲”這一條,讓我寫在他們買的書上。可以肯定,他們就是陳丹青所說的那批被社會草草打發的“一事無成”的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芸芸草民”。他們沒有抱怨,沒有遺恨,沒有沉淪,而是樂觀地對待人生,平靜地生活。他們所表現出來的就是馮遠先生讚揚的“堅毅、質樸、自律和犧牲精神”,也顯示了他們“此生不渝的理想境界追求”。

我們真的該為自己驕傲。為自己苦難而壯麗的青春驕傲,為自己不屈的“知青精神”驕傲,為自己理想主義和英雄主義驕傲!那是歷史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但是最後,我還是把這篇文章的題目確定為“我們為自己哀惋,更為自己驕傲”,因為我們中的多數人在那場“運動”中失去了青春、夢想、前途、愛情,甚至生命,這一切都一去不復返了,難道不值得哀婉嗎?

但是,我們還要驕傲地活著,驕傲地述說著我們的光榮,儘管都是些苦難的故事。哈爾濱醫大的退休教授陳先生是在看了汶川大地震的電視後,看《我們的故事》的,他說一樣的流淚,一樣的感受。我說,因為這些故事發生時,中國也在鬧“地震”,不過那是人禍。(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