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青春1968最新章節列表 > 第四十五章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四十五章

1976年,張大東被公社推薦上大學,只有一個學校,那就是上海第二醫大,沒有任何醫學家傳和個人願望的他走進了醫學殿堂。對於實際只有小學文化水平的大東,學習的壓力很大。但對於有過抬大木頭經歷的他來說,一切困難都能戰勝,無非是付出更多的努力。年後以優異成績畢業的大東被留校工作,成了附屬的瑞金醫院的臨床醫生。從普通醫生到主治醫生,大東幹得很出色。1990年他被派到法國的貝藏松大學的醫學院進修,在那裡他學習了當時世界最先進的心臟匯入手術。199年1月,學成回國的大東主持了上海第一例心臟介入手術。病人是一個6歲的司機,他心絞痛發作生命垂危,原因是心血管狹窄,還長滿斑痕。大東用國外採用的從血管匯入的方式,用球囊導管擴開血管,讓血液流通。手術成功了,病人得救了,一項新的醫療技術透過大東在中國推廣。作為這項技術的專家,他被請到全國各地進行示範手術,年的時間裡,他奔跑在江蘇、浙江、廣東、福建、雲南、廣西、江西、湖南、湖北、山東、黑龍江和新疆等地的上百家醫院。在奔波中,大東很辛苦,也很滿足,在不斷實踐中他的技術更加嫻熟,他要攻克心臟病的信心更加堅定。

在辦公室的書櫃裡,我看到了大東被中華醫學會授予“中國介入心臟病傑出貢獻獎”的證書和美國牛津大學臨床試驗和治療心臟病研究中心授予他的“研究證書”。這標誌著他在中國治療心臟病方面的成就和地位。也許他更在意的是他和那片大山裡的鄉親們的情感,他給我看他回呼瑪縣和鄉親們的照片,還有他給大興安嶺人做手術的照片,每一張都是一個感人的故事。

張大東常回大山為鄉親醫病

1999年春節前,風雪迷濛的大興安嶺迎來了久違的客人,告別大山年的張大東一行4個當年插隊的戰友,又回來了!從哈爾濱到加格達奇,他們

一夜無眠,下了車又換車直奔呼瑪方向,翻過雪深林密的大興安嶺的脊樑,進入塔河地界,他們興奮起來。“塔河火車站,儲木場!”那是當年他們抬大木頭裝車的地方!大東的耳邊又響起抬了大木頭的號子聲。“呼瑪轉運站!”那是他們每次回上海等車的地方,在那大通鋪上他們留下歡笑,收穫蝨子,那是帶回上海的最珍奇的禮物!在去呼瑪99公里處,他們望見了窗外那片被大雪掩蓋了的空地,楞場和帳篷都不見了,他們曾在這裡幹過活,也打過群架……一切都成了美好的回憶。

他們終於找到了路邊“三間房”的路牌,這裡是他們苦難青春的起點。他們走下車,面對著夜色裡的田野和遠處的樹林,大喊:“我們回來了!”那聲音消逝在風雪的呼嘯中。他們夜宿新街基,這裡是金山鄉所在地一大東的發祥地,他和每一個見面的鄉親抱頭痛哭,“年了,你們終於回來了!”他們都這樣說。第二天,他們又從新街基下江道,順著結冰的黑龍江來到江邊山下的小村察哈彥,鄉親們拿出最好的山珍、河鮮招待他們,狍子、山雞、飛龍、野豬、猴頭、木耳、嘎牙子魚都擺上了炕桌,每一家都免不了一頓好酒,一場通宵達旦的回憶。老鄉說,你們當時才十六七歲,幹活拼命,比我們都能幹!他們還說,沒有你們,就沒有察哈彥的今天!你們創造了那麼多財富,可是一分錢也沒帶走!說著,有的老鄉淚流滿面,泣不成聲……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張大東被感動了,被震撼了!鄉親沒有忘記我們,他們又是這樣地需要我們。為他們做點力所能及的事,也許才是最好的報答!從呼瑪一回到加格達奇,他就見到了地區醫院的內科主任姜佩萍,一個幫助地區醫院建設心臟內科的設想,在他們的討論中有了眉目。大東的想法得到瑞金醫院的全力支持,不長時間,這個計劃全面實施,姜主任親自帶領全套人馬到上海進修,大東幫助地區醫院配備了先進的醫療裝置,心臟介入技術就在這個大山深處的醫院裡開展起來。重要的手術,大東飛進大山,親自率自己的團隊參加,並做現場教學。這樣一來,讓大山裡的人“談虎色變”的心臟病並不可怕了,因為他們有“神靈保佑”了。

那一年的春節,大東是在大山裡度過的。回到上海,面對燈光璀璨的大都市,他很淡然,因為他的心留在了大山裡,那山林中微弱閃爍的燈光,也讓他動心。

在大興安嶺,許多人都會給你講大東的故事。地區質量監督局王世成局長說,000年我患心肌梗塞,地區的姜佩萍主任讓我順利地度過危險期,大東又來電話讓我到上海,他要親自給我做手術。手術前,他告訴我不要緊張,儘量放鬆,然後指揮助手把我抬到手術臺上,吩咐其他醫生打針,做手術前準備。室內開始放輕音樂,又把熒光屏調到我的頭上,讓我自己看著心臟跳動的情況。大東坐在手術床旁邊的椅子上,邊操作邊回憶同我當年插隊的情景。不知不覺中0分鐘過去了,無任何痛苦地完成了手術。出院後我和愛人請他到飯店吃飯,答謝他的救命之恩,結果他花錢結的賬。我和愛人到他家看望他夫人和孩子,給他送的錢,他堅決不要。

地區實驗中學的退休教師李祥富說,我得了心梗後,時常絞痛,一年要住兩次醫院。到上海找到素不相識的大東後,他仔細診察後,親自給我做手術,一次裝了兩個支架,徹底根除了病痛。當時帶的錢不夠,大東又安排讓我先做手術緩交錢。我要請他吃飯,讓他推辭了。我偷著塞給他的紅包,他又託人給退回來了。

北山賓館的副經理蔣閣才四十出頭,患了擴張性心肌病,有的醫院檢查提出要給他做換心手術,精神壓力很大的他找到了大東。大東為蔣閣做了認真的檢查,說明他的心臟病沒有那麼嚴重,當晚還請他喝酒,打消了他的顧慮,還指導他們心臟保健的方法。

直接受到了大東診療的大興安嶺人不下百人,間接的就更多了。他們關於大東的故事是一時半會兒講不完的。

結束採訪時,他對我說,我是個醫生,為每一個病人服務,這是我的天職。我又是大山裡走出的知青,大山裡的人有恩於我,為他們盡點心,這還有什麼說的!

4^長眠在你的懷抱裡我站在久違的站臺上,等待並不相識卻十分親密的朋友。

9年前,我在這裡登上北去的列車,走向那遙遠的荒原。8年後,我又從這裡走下火車,回到家鄉。

今天,他要從這裡路過,然後再次走向荒原,永遠也不再回來。我們一四五十個哈爾濱的老知青列隊在站臺上,手裡舉著沉重的標語:“兩鬢已秋,情懷如舊”、“北大荒精神永駐我心”、“情繫黑土地,魂歸北大荒”、“高志強一路走好”。

列車徐徐地進站了。車廂上走下一個年輕人,他雙手託著父親的照片,後面跟著他的母親,她提著一個大旅行袋,那裡面裝著的就是他一北京老知青高志強的骨灰盒。看到從未謀面的我們,看到我們手上的標語,她哭了,淚流滿面。我們迎上去,和她及一行的十幾位北京戰友握手擁抱。我們的心都在流淚。

“誚打射你們來接送高志強。謂丨1射!”在哈爾濱火車站貴賓室,當年和高志強一起到北大荒下鄉的戰友、妻子傅玉玲對來接他們的哈爾濱的知青戰友說。“我們是來完成高志強的一個遺願,沒想到這麼多的戰友來接我們!”

哈爾濱知青聯誼會會長李淑梅代表我們講了這樣的話:“高志強把自己的青春獻給了北大荒,如今他的親人和戰友又把他的骨灰送回北大荒,這代表著幾百萬知青的一種精神,一種永不褪色的奉獻精神。”

半個多小時後,傅玉玲抱著高志強的骨灰和戰友們又登上了141次列車,他們要去建三江,那是高志強的魂歸處。我的耳邊響起了歌聲一啊,北大荒北大荒,我把一切都獻給了你!

你的江河裡有我的血液,即使明朝我逝去,也要長眠在你的懷抱裡。

列車在歌聲中漸漸遠行了,留在站臺上的我們在向遠方招手。我沒有走,在靜靜地等待那一列記憶中來自北京的客車。那是40年前的大雪紛飛的1967年1月,那列車在歌聲中進站,那歌聲是一迎著晨風迎著陽光,跨山過水到邊疆,偉大祖國天高地廣,中華兒女志在四方。……

唱歌的是來自北京西城區1中、豐盛中學和8中等學校的104個中學生,他們是自願報名到北大荒的“紅衛兵小將”,他們是“文革”中上山下鄉運動的先驅,毛主席發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指示是在第二年的1月。當列車在北京站啟動的那一刻,許多知青哭了。激情燃燒後總要冷卻,他們有些茫然地望著冰冷的東北大地。高志強是這幫知青中的老大哥,他是老高三的學生,一路上安慰著小同學們,領著大家唱歌,為他們送飯送水。這時,一個豐盛中學女知青正注視著他,她叫傅玉玲,也是老高三的學生。她被這個1中男生的行動所感動,在以後的日子裡這種感動變成了深沉的愛。還有一個叫於光的小夥子跟著高志強跑前跑後的,他是1中初三的學生,卻比別的孩子更堅強,因為他的父親於寶合是位抗聯老戰士,是趙尚志、趙一曼的戰友,在白山黑水之間,打過仗,流過血。到前輩戰鬥過的地方去革命,是於光長久的心願。而坐在傅玉玲身邊的那個小姑娘林東昇,也在注視著他,後來也把這種感動變成了愛一那是以後的故事。

滿載著青春夢想和革命激情的這列火車,1月8日上午,停靠在雙鴨山火車站,那100多個北京知青成了集賢農場〔後來的師9團)的職工。傅玉玲回憶說,那一天颳起猛烈的“大煙炮”,風聲呼嘯,大雪鋪天蓋地,凍得我們渾身發抖,臉上像有刀子在刮。看來,我們要在北大荒的風雪中成長了。我和林東昇被分配到了良種隊,高志強和於光上了8隊。於光回憶說,到了隊裡,高志強當上拖拉機手,他文化水平高,又對物理感興趣,動手能力強,很快成了連裡的技術高手。我也當上了拖拉機手,開膠輪拖拉機,給隊裡跑運輸。那時農場也在搞“文革”,開始我們這幫紅衛兵也跟著鬧騰,後來幹活一累,我們也沒那個心思了。一到休息日,我們北京這幫學生總是互相走動,我和老高常到良種隊看傅玉玲和林東昇,她倆也到我們隊來看我們。我們到了一起總有說不完的話,雖然遠離家鄉但並不寂寞。開始隊幹部和老職工看不慣北京知青的高談闊論、誇誇其談,可我們幹起活來,都爭強好勝,一點兒不比別人差,他們也佩服我們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