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劉邦背後的女人最新章節列表 > 第2章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2章

二、大齡女孩娥姁的傳奇婚姻

公元前14年,丁亥,秦始皇三十三年。

這一年,中國發生了很多重要的事情。

秦始皇完成了他巡行北方邊境的壯舉之後,以皇帝的身份向嶺南地區派兵,並謫發罪犯、贅婿、商賈戌守南部邊疆。下詔開鑿靈渠,聯接湘江、灕江;進兵取嶺南地,置桂林(今廣西桂平西南)、南海(治今廣州)、象郡(治臨塵,今廣西崇左)。大將軍蒙恬擊敗匈奴,收復了黃河河套以南地區的大片土地,設三十四縣,開始修築秦帝國北部邊疆的防禦屏障——長城。西起臨洮(今甘肅屺縣),順黃河北至河套,傍陰山至遼東,世稱“萬里長城”。

大秦帝國,在這一年達到了輝煌的頂點。

這些國家大事,與那個名叫娥姁的大齡女孩無關。

娥姁那年二十八歲,按照秦漢時的婚俗,女孩子到了十五六歲,就一定要出嫁了。猶其到了漢代,嫁女之早更為前後所未有,娥姁成為皇太后之後,她稱制時制定的法律,就規定“女子年十一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女孩子到了十五歲以上三十歲以下的年齡嫁不出去,就要向地方政府交納一定數目的罰金。交多少呢?“五算”。一算是一百二十錢,五算是六百錢。《班昭傳》載班昭十四歲“執箕帚於曹氏”,《漢書·上官皇后傳》記上官氏被立為皇后的那一年“年甫六歲”。可是,為什麼娥姁一直到了二十八歲還沒嫁人呢?

這當然和她父親有關。

那一年,呂公舉家從單父搬遷到了沛縣。

此時,這個家庭已經是一個七口之家了。除了前面講到的兩個兒子兩個女兒,大兒子呂澤、小兒子呂釋之、長女長姁、次女娥姁,呂公夫婦又有了一個小女兒,取名呂嬃。

呂公一家本來在單父縣生活得好好的,可因為一場突發事件,就在那一年,舉家搬遷到了沛縣。

呂公為什麼要遷居沛縣?史書上記載的原因是“避仇”,也就是為了躲避要加害他的仇人。避誰之仇?史書上沒有記載,流傳在單縣的民間傳說是,呂公所居的呂堌村不遠桃花溪南岸,有一個叫黃家堡的村子,那村上有個姓黃的富豪,他的三兒子看上了呂雉,求親未果,挾恨報復,陷害呂公。黃家勢力大,呂公斗他不過,接受了二女兒呂雉的建議,舉家搬出了呂堌村。

呂公這人好交往,朋友多多,後來一位朋友居然當了沛縣的縣令。有這麼一位故舊,大樹底下好乘涼,躲到這兒來,有地方長官做蔽護,自然就有了安全保障。而且沛縣這地方在秦時是個大縣份、大地面。按照秦代的官制,縣一級的最高行政長官,分“令”和“長”兩個級別,大縣的行政首長叫“縣令”,小縣的行政首長叫縣長。縣令的級別要比縣長高半格。

娥姁姑娘雖是大齡未婚女青年,但一樣有女孩子的天真爛漫,而且很有器識,做事利落果敢,在呂家四個兄弟姐妹中是最出眾的一個。她沒有及時地嫁出去,是因為她老爸相信了一位相面先生的話,那位相面術士給童年的娥姁看過相之後,就預言此女必待貴夫而嫁。呂公自己也會看相,他對相面先生的話深信不疑。沛縣的縣令也看上了娥姁,幾次來提親,呂公雖與縣令交誼深厚,但對這個問題一直不明確表態,他覺得自己這個二女兒等待的“貴夫”不會僅僅是一個縣令。呂家安家之後,縣令自然要舉行一個像樣的接風宴會。他手下的人忙著操辦,積極張羅。縣裡的大小官吏、頭面人物聽說縣令老家來了貴客,也都願意趕來祝賀。這一下,呂公新安居的廳堂裡,熙熙攘攘擠滿了來祝賀的客人。

主辦這件事的人名叫蕭何,是沛縣衙中的一個吏掾——相當於政府辦公室主任——他負責招呼往來的客人。

客人們自然不是空著手來的,有的帶了賀禮,有的帶了賀錢。客人來得越來越多,廳堂裡坐不下,蕭何就大聲宣佈:“凡賀禮不滿一千者,請坐於廳下”。這時進來了一個執事衙役,拿進一張名帖,高聲叫道:“泗水亭長劉季,賀錢萬!”

所有的人都被嚇了一跳。為什麼呢?這份賀禮實在是太重了。

按照當時的工資標準,這一萬錢差不多等於一個萬戶以上的縣最高長官“大嗇夫”——也就是縣令十三個月的實物工資。按當時的糧食價格,穀物每石一百錢,縣令實物工資為谷600石,這樣算起來合十三個月的實物工資;相當於1。57斤黃金:《九章算術》中記載的時價,黃金1斤值650錢。按照當時的物價,可買粗麻製作的大褐170件(每件18斤,價格為60錢),布18匹(《九章算術》記布每匹最低時15錢),關中地區以外的好地0餘畝(《九章算術》謂“善田一畝,價三百,惡田七畝,價五百”,這是漢初的價格,與秦時差不多)。

主人呂公更是大吃一驚,連忙起身,到大門口迎接。一看來人,四十歲出頭年紀,氣宇軒昂,不同凡夫。

來的這個泗水亭長劉季,就是後來的西漢開國皇帝劉邦。當時他叫劉季,是按兄弟的排行叫下來的。他大哥叫劉伯,二哥叫劉仲,三哥應該叫劉叔,但是史書上查不到任何記載,或許沒有長大成人就夭折了。他最小,就順著叫劉季了,相當於劉老四,算不上是個正而八經的名字。劉邦這個很響噹噹的名字是他當了皇帝才叫起來的,大概取“定國安邦”之意。《史記·高祖本紀》曾說劉邦“姓劉氏,字季”,屬於誤載,或是傳抄的錯誤。所以唐時司馬貞的《索隱》進行了一番辨正:“此單雲字,亦又可疑。按漢高祖長兄名伯,次名仲,不見別名,則季是名也。故項岱雲:‘高祖小字季,即位易名邦,後因諱邦不諱季’”。伯、仲、叔、季是當時表排行的稱呼。“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所以,現在人們稱父親同輩中較之年齡大的人為“伯伯”,較之年齡小的人為“叔叔”。劉邦出身微末,不可能有字。不但劉邦無字,他那些開國功臣們也大多數沒有字,只有名,如蕭何、曹參、周勃、樊噲等等。有“字”的只有張良,字子房,因為他是韓國舊貴胄之後。這是一個特例。後來成為劉邦的對手的項羽也是有名有字的,名籍,字羽,一字子羽。因為項羽是貴族出身,他的家族在當時是楚國有名的望族。世世代代都是將軍。但劉邦就不一樣了。他純粹的布衣,純粹的草根階層。所以當了皇帝後他就立即為自己改名-----不,嚴格地說是給自己重新取名。一個皇帝叫“劉四兒”,那成什麼體統。不但自己改名,他兄弟的名字也要改。大哥死了,三哥壓根就沒成人,他們的名字就用不著改了。二哥也不能叫劉老二了,改名劉喜。劉家坐了天下,是莫大之喜,就改叫劉喜了。

雖是無名之輩,劉邦卻生了一副貴相。《史記·高祖本紀》說劉邦“為人隆準而龍顏,美須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隆準,就是鼻子高挺,鼻頭大。龍顏怎麼講呢?《文穎》的“集解”說“高祖感龍而生,故其顏貌似龍,長頸而高鼻”。額頭寬闊,雙頰端正,而且脖子很長,還蓄了一把漂亮的大鬍子,這不僅是當時最時尚的美男形象,簡直就是異相了。《史記·張守節正義》引《河圖》說:“帝劉季口角戴勝,鬥胸、龜背,龍股,長七尺八寸”。鬥胸,是胸部挺直;龜背,指脊背硬朗;龍股,是說他手腳長而有力。身高七尺八寸,摺合現在的高度,大概在一百七十六到一百八十公分之間,算是個大塊頭了。

深諳相人之術的呂公當時雖然看不見他左股的“七十二黑子”,但就憑這張臉,就憑這身架,他立刻得出結論:此人絕非凡夫俗子,日後必成偉器。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呂公連忙把劉季讓進堂上,並且讓他坐在上首,這是最高的禮遇了。大家感到很震驚。參加宴會的縣吏們,平常劉季就愛跟他們開個玩笑,蕭何對呂公說:“你老人家不知道,這個人叫劉季,一向愛說大話,他說賀錢一萬,沒準一個錢也沒有,他的話可不能信”。呂公笑而不答。

劉季——我們還是叫他劉邦吧——就是本縣豐邑中陽裡人氏。他的父母也是無名之輩。《史記》上說:“父曰太公,母曰劉媼”。按現代人的說法,就是“劉大伯”、“劉大娘”。對於劉大伯和劉大娘真實的名字,古人也做過很多考證,唐代司馬貞《索引》說劉大伯“名執嘉”,劉大娘姓王氏,名含始。然顏師古認為這些說法全是為《史記·高祖本紀》作註釋的人“妄引讖記,好奇騁博,強為高祖父母名字,皆非正史所說,蓋無取焉”。這些都是牽強附會弄出來的。他又說,豈有劉媼本姓實存,而史遷不肯詳載的道理?

這裡還應當附帯說一說,劉邦還有個同父異母的弟弟,卻不是按排行起名的,而且有字,名字叫劉交,字遊。在《漢書。楚元王交傳》中明確記載:“交,高祖同父少弟也。”此人好讀書,多才藝,少年時曾和魯國的幾個學生求學於荀卿門人秦儒生浮丘伯,學習《詩經》。秦始皇焚書坑儒,他和同學各自分別。後從劉邦起兵,入關後封文信君。曾隨劉邦轉戰各地,劉邦當了皇帝後,封劉交為楚王。他當了楚王之後,把曾經一起受《詩》於浮丘伯的同學穆生、白生、申公等全召到楚國,委以中大夫之職。劉交繼續和他們切磋《詩經》,他還寫過一部《詩》傳,稱《元王詩》。

這裡就出現了一個問題,劉交的生母是誰?

有人認為,《楚元王傳》說:“高祖兄弟四人,長兄伯,次仲,伯早卒。”按伯、仲、叔、季的排行,沒有提到劉叔,認為兄弟四人中包括劉交,或者那排行劉叔的即是劉交,這顯然是不對頭的。因為劉交是劉邦“同父少弟”,顏師古注謂:“言同父,知其異母”,如劉交在排行內,豈不是成了劉邦之兄?況且,劉交在排行內,何來稱“同父少弟”?

是不是劉邦的生母去世後太公又續娶老伴生了劉交呢?也不對頭。因為劉邦的生母是劉邦起兵不久才在陳留的外黃去世,而且高帝五年正月劉邦剛剛當了皇帝就追封其死去的大哥劉伯為武哀侯,“追尊先媼為昭靈夫人”(《漢書。高祖紀》)。

再看《漢書。高帝紀》:“(高帝)十年……夏五月,太上皇後崩。秋七月癸卯,太上皇崩。葬萬年。”劉邦既已把他的父親太公封為太上皇,那麼太上皇後就是太公的老伴了。可問題是,高帝五年劉邦剛剛把死在外黃的母親追封為昭靈夫人,為什麼隔了五年又有一個“太上皇後”去世了呢?而且,史書上也沒有關於劉邦封太上皇後的記載呀。

《史記。項羽本紀》有一段文字幾乎就被人忽略了,楚漢戰爭中,劉邦的家屬包括他的父親太公、妻子呂雉成了項羽的俘虜,楚、漢對峙末期:“漢王復使侯公往說項王,項王乃與漢約,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者為漢,鴻溝而東者為楚。項王許之,即歸漢王父母妻子。”請注意,這裡記載的項羽放還的人質,是劉邦的“父母妻子”,說明太公的老伴當時也是作為人質被羈押在楚營的。

綜上所述,太公確是另有一房夫人的。項羽放歸的、在高帝十年夏五月崩逝的“太上皇後”,即是劉交生母。

清代學者趙翼也注意到了這個問題,他的《陔餘叢考》直截了當地指出,“漢高祖有後母”,我把那段文字引在下面:

《漢書。高帝紀》:十年夏五月,太上皇後崩,秋七月,癸卯,太上皇崩,葬萬年。如淳曰:《王陵傳》楚取太上皇及呂后為質,不見有母也。高祖五年追尊母媼為昭靈夫人。《漢儀注》:高帝母起兵時死小黃北,後於小黃作陵廟。以此推之,不得有太上皇後崩也。晉灼亦曰:五年已追尊先媼,明其已亡,此雲“夏五月太上皇後崩”八字衍文也。按《史記》高祖十年春夏無事,七月太上皇崩,葬櫟陽,則《漢書》“夏五月太上皇後崩”八字衍文無疑。荀悅《漢紀》則五月無“後”字,七月無“崩”字,乃是“夏五月太上皇崩,秋七月太上皇葬萬年”耳。此尤明白,可見高祖無太上皇後也。然李奇曰:太上皇後,高祖後母也。按《史記。項羽本紀》:羽取漢王父母妻子於沛,置之軍中為質。及鴻溝之約,羽又歸漢王父母妻子。雖父母妻子者不過家屬之泛詞,然果無母,則何必曰父母乎?陸機作《漢高祖功臣頌》,亦雲:侯公伏軾,皇媼來歸。謂侯公說羽,乃以其父母歸也。又《楚元王交傳》:交,高祖同父弟也。師古曰:言同父而又不同母者,異母弟也。然則太公是時蓋有後妻矣。為質於楚軍時,必與太公同在軍中,故曰項王取漢王父母為質也。十年夏五月,太上皇後崩,蓋即此後母也。《史記》於《王陵傳》但言太上皇及呂後者,明此二人乃高祖所急,故不書餘人。於《項羽傳》書取漢王父母妻子者,統而言之,以紀其實也。(趙翼《陔餘叢考》卷五《漢高祖有後母》)

對這個問題,趙翼在他所著《廿二史劄記》卷一《漢王父母妻子》條中,闡釋得則更加明白了,我也把那段原文引錄在下面:

高祖稱漢王之二年,定三秦,將五諸侯兵破彭城。尋為項羽所敗。西奔過沛,使人求家室,家室已亡去。道遇孝惠、魯元公主,載以行,而家屬反遇楚軍,為羽所得,常置軍中為質。據《史記》謂是時羽取漢王父、母、妻、子置軍中。《漢書》則但謂取太公、呂后,而不言父母妻子。其後羽與漢王約中分天下,以鴻溝為界,遂歸漢王家屬。據《史記》謂歸漢王父、母、妻、子,而班書亦但言歸太公、呂后,而不言父母妻子。蓋以高祖之母久已前死(原注:高祖起兵時,母死於小黃),羽所得者,但有太公、呂后,而以《史記》所雲“父母妻子”者,不過家屬之統稱,非真有母與子在項羽軍中,故改言太公、呂后也。不知高祖母雖已前死,而楚元王為高祖異母弟,則高祖尚有庶母也(原注:《史記》謂“同母少弟”,《漢書》則謂“同父少弟”。顏師古注:“言同父則知其異母也”。按《吳王濞傳》,晁錯曰:“高帝大封同姓,庶弟元王王楚四十餘城”。則元王乃異母弟無疑。陸機《漢高帝功臣頌》:“侯公伏軾,皇媼來歸”,正指侯公說項羽,羽歸漢王家屬之事。曰“皇媼來歸”,明言漢高之母也)。孝惠帝尚有庶兄肥,後封齊為悼惠王。當高祖道遇孝惠時,與孝惠偕行者但有魯元公主,則悼、惠未偕行可知也。悼、惠既未偕行,又別無投歸高祖之事,則必與太公、呂后同為羽所得,故高祖有子在項軍也。然則《史記》所謂父、母、妻、子,乃無一字虛設。而《漢書》改雲太公、呂后,轉疏漏矣。

當代學者王樹民《廿二史劄記校證》則舉證說,趙翼這段文字所舉出的例子,所引都是《史記》《漢書》兩書中的《高帝本紀》,也就是劉邦的本傳。實際上在這兩部書中,其他記載此事之處則各有變例。如《史記。項羽本紀》漢二年書:“太公、呂后遇楚軍”。《秦楚之際月表》漢四年書:“太公、呂后歸自楚”。《漢書。項羽傳》漢四年則書:“歸漢王父母妻子”。可知二書用詞不同,只為行文之便。(參見《廿二史劄記校證(訂補本)》中華書局1984年1月第1版)

其實問題已經很明朗了。第一,劉邦的後母,即是劉交之生母。第二,而且並非是太公在劉邦生母死後所續娶。如果系續娶,那劉交的年齡就不對了。如此說來,此媼當是劉邦之“庶母”,而非“後母”,太公有一妻一妾。

別看劉邦出身草根階層,但從小就有大志向,不愛幹一般的事情。到了三十九歲,謀到了一個小官——做泗上的亭長,相當於現在的一個鄉鎮級幹部。他官不大,卻看不起衙門裡的那些小官吏,經常戲弄他們。

今天到了這地方,他還真是一個小錢兒也沒帶。他看見那些賀客們一個個搖頭擺尾的樣子,心裡非常鄙夷。本來就想戲弄他們一下,於是順口開了張“賀錢萬”的空頭支票。這會兒他大模大樣坐在首座,一點也不客氣。那些賀客呢,聽說他寫了一萬錢的賀禮,更是對他青眼相加,紛紛和他推杯換盞。劉邦高談闊論、雄辯滔滔、旁若無人,乍看起來似乎是呂公多年的老朋友了。

宴席之中,呂公目示劉邦數次,暗示他宴會後留下來。劉邦心領神會,又滿懷狐疑,但他還是一直留到宴席結束,賀客散盡。這一下輪到蕭何吃驚了。他和劉邦相識這麼久,沒聽說他和這位呂公有什麼交情啊。

等到所有參加宴會的人都走光了,兩人坐下攀話。呂公問劉邦:“先生是哪裡人啊?”

劉邦心裡有幾分忐忑,不知呂公留他的用意,小心地回答:“小吏是本縣中陽裡人。”

呂公頷首一笑:“老夫自年輕時喜好相人之術,我相過的人不可以數計,還沒有失誤過。可從來沒見過有誰能有足下這樣的富貴之相,將來榮華無人可比,希望足下多加珍重,努力成就大業”。

“唔?”劉邦一時不知怎麼回答,下意識地摸了摸自己的臉,心裡打鼓:我這張臉,貴在哪兒呢?

呂公站起身來,更進一步說:“我有個女兒,至今還沒許配人家,如不嫌棄,願意為你做帚箕之妾”。

劉邦大喜過望,當時就滿口稱謝。

呂公把劉邦帶到後堂,將他引見給夫人和女兒呂雉。劉邦見呂雉雖說不上十分漂亮,但也生得眉清目秀,猶其是兩隻眼睛,透著一般女孩子少有的精明爽朗之氣,又謙和知禮,落落大方,一點也不矯情作態。她很得體地向客人微笑,然後坐在母親身旁。她似乎有一種感覺,父親刻意留下的這個泗水亭長,很可能就是為她挑選的夫婿了。她暗暗打量著劉邦,這個中年男人年紀是大了些,但長相卻有些特別,目光如電,鼻樑高挺,一張臉凹凸有致,稜角分明。那一把漂亮的大鬍子,把這張臉襯托得更加生動無比。呂雉這些年跟隨父親,對相人之術也多多少少懂了點門徑,她感覺生了這樣一張臉的男人不會是凡庸之輩。

單縣民間流傳的一個傳說是:呂雉生得並不漂亮,她額頭很大,下巴很長,這對一個女孩子來說是很殘酷的。所以劉邦初見呂雉是有幾分失望的。但考慮到自己這把年紀,想想自己的家境,也就不好再挑剔了。可是等把呂雉迎娶進門,揭了蓋在頭上的紅紗,出現在他面前的居然是一個如花似玉的美麗姑娘。

呂公許親,是一個意外;又在後堂見到呂雉姑娘,更是一個意外中的意外。這突然降臨的好運,讓劉邦如墜五裡雲霧之中,以至於在回去的路上,他竟有些跌跌撞撞了。

這好運氣,實在是來得太突然、太迅速了。

劉邦感慨,這麼多年,自己一直是浪浪蕩蕩地過生活。他不願意像父親和哥哥們一樣,在土地上下死力氣,一天到晚東遊西逛,狐朋狗友倒交了不少,正經事還一樣沒幹過。四十幾歲的人了,連個老婆也討不到。為這事,老爹老孃愁得頭髮早早白了。他爹劉太公,更是動不動就罵他是個不成器的無賴。常對他說:“你要再討不到婆娘,乾脆給人家做贅婿去算啦。”

這話把劉邦傷得很深。

“贅婿”在秦漢時代是被列入“賤民”的行列的,不僅在家庭中地位很低,在社會上也沒有任何地位可言。什麼叫“贅婿”?“贅”——好比講人身上長了個瘤子,瘤子本來是不應該長在身體上的,人長了瘤子就會感到很彆扭。男人把老婆娶回家,是天經地義,但如果讓老婆家娶了去,性質就變了。好比是一個瘤子長在人家身上,讓人家討厭。為《漢書》作註釋的顏師古解釋,“贅,質也。家貧無有聘財,以身為質也”。只有家裡極度貧窮,拿不出聘禮的人家,才肯讓自己的子弟去做贅婿,等於以身為質,賣身給丈人家了。還有一種解釋說:淮河以南有一種民俗,災荒之年,貧窮之家把兒子賣與人為奴,稱為“贅子,”三年不能贖,則終生為奴。其贅而不贖,主人以女奴配之,則謂之“贅婿”,名義上是“婿”,實際上仍是“奴”的身份。所以當時贅婿被打入“賤民”的行列,屬於“七課謫”的第三位。當年,秦始皇徵發修長城、戍守邊疆的物件,就包括了罪犯和贅婿。

為了這句話,劉邦和太公父子之間,一直有著很深的芥蒂。

人到中年的劉邦,儀表堂堂,志向高遠,美中不足的一點,是他還做著“快樂的王老五”。

在呂公打定主意把娥姁嫁給他做“帚箕妾”時,也許已經考慮到了這把年紀的劉邦不可能沒有妻室。他的本意只是讓女兒給他做個側室而已。沒想到劉邦還真是單身,這讓老漢有點喜出望外。

但呂家的老太太卻極力反對。呂公把為女兒擇婿的事和老伴一溝通,老太太就埋怨呂公說:“你一直說咱們女兒命中有大貴之人,就連沛縣縣令跟你關係這麼好,他出面求婚,你都不答應。怎麼現在糊里糊塗地許配給了這個來路不明的劉季了呢?”

呂公搖搖頭說:“這種事不是你們婦道人家所知道的!”

這樁婚事,就這麼訂下來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