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劉邦背後的女人最新章節列表 > 第3章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3章

三、初為人qi

出生在殷實之家的呂雉,談不上是大家閨秀,起碼也應該算是小家碧玉。養在深閨,就為了兒時術士的一句話,一直拖到早早地過了談婚論嫁的年齡。到最後嫁了一個比自己年齡大十四五歲的老新郎。她當時的心情怎麼樣,我們不得而知。

而且還有一件更讓她尷尬的事,她原本以為劉邦沒有娶妻,也就不會有家小的拖累,沒想到一過門竟然有一個七八歲的胖大小子,迎著叫娘。

呂雉當時不僅感到吃驚、感到難堪,甚至感到了淒涼無助。

這個男孩子名叫劉肥,是劉邦的庶長子,後封為齊王,是一個姓曹的女人為他生下的。《齊悼惠王世家》說這曹氏是劉邦的“外婦”。什麼叫“外婦”,就是婚姻之外的女人,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情fu,和他沒有婚姻關系。所以有些關於劉邦的傳記和文學作品就據此演繹,說曹氏是個寡婦,劉邦最終沒有娶她,也正是因為這一點。這是講不通的,因為在秦漢時代還沒有娶寡婦不體面的說法。而且漢代女人再嫁是司空見慣、自然合理的事,比如劉邦的薄夫人就是先嫁給魏豹,又嫁給劉邦的。再比如平陽公主先嫁曹壽,後嫁衛青。漢宣帝的外祖母王媼先嫁王更得,又嫁王乃始。漢元帝馮昭儀母初嫁馮昭儀父,再嫁鄭翁。漢武帝外祖母臧兒初嫁王仲,再嫁長陵田氏。蔡文姬曾先後三嫁,初嫁衛仲道,被擄匈奴後,做了左賢王妃,歸漢後又嫁董祀。劉邦的丞相之一陳平的老婆,在嫁給陳平之前曾嫁了五次,尚不厭再嫁。陳平那時雖未發跡,但也是一表人才,他並不以娶一個嫁過五次的女人感到沒面子。而且這嫁了五次的張氏女,第六次出嫁也沒降低擇偶條件,而且有她的奶奶親自對陳平做了詳細的考察,這個故事我們以後會講到。由此推斷,那位曹姓女士為劉邦生了兒子卻最終沒有嫁給劉邦,肯定是有別的原因的。

劉邦這人比較“好色”,這是確鑿地記載在關於他的史傳中的,而非只是小說家言。他的身邊似乎從未缺少過女人。司馬遷寫《高祖本紀》,並沒有“為尊者諱”,而是直接了當地寫他“好酒及色,常從王媼、武負貰酒”。他喜歡酒和女人,因此常到兩個酒店的女老板那兒去賒欠性消費。

這兩位酒店的女老板似乎也特別喜歡劉邦。劉邦雖然很貧窮,但是他很帥氣,又為人大方,有男人味。劉邦呼朋引類到她們酒店裡消費,一般不需要當場支付酒錢,只須“打白條”就是,更多的時候乾脆就免單。

據《史記·高祖本紀》記載,是因為王家和武家老闆娘曾在劉邦醉酒後看見了附在他身上的龍的影子,覺得此人大不一般。當然她們也會聽到一些關於劉季這個人出生的傳聞,據說當年他母親劉大媽曾在水邊打瞌睡,矇矇矓矓夢見神人上了她的身子,那個時候雷鳴電閃,天色昏暗,劉大伯來找妻子,看見一條蛟龍盤在她身上。於是劉大媽就有了身孕,生下她的第四個兒子。當然女老板也有機會看見劉邦左腿上的七十二顆“黑子”,這更是一般人不會有的。

所謂“黑子”者,當是黑痣,劉邦左腿上有黑痣,不見得真有七十二顆,可能是一片小黑斑,但是人們卻喜歡作一些離奇的附會。為《高祖本紀》作“正義”的唐代學者張守節就認為:左腿,代表陽,七十二黑子,應赤帝七十二日之數。木、火、土、金、水各居一方,一年三百六十天,四方各得九十日。土居中央,並索四季。各十八日,俱成七十二日。所以劉邦的七十二黑子,應火德七十二日之徵。這就“玄而又玄”了。老闆娘不懂這些“玄而又玄”,她們的直覺是劉季有成大人物的異秉,在他身上做些感情投資,不會成為虧本的買賣。況且劉亭長結交廣泛,三教九流,五行八作,黑白兩道,人脈特旺。他在哪家酒樓“定點”,哪家酒樓肯定會興隆火爆。劉亭長一來,她們的生意就特別好,比平常多賣好幾倍。所以兩位女老板自然青眼有加,到了年終結帳,把他打的“白條”一筆勾銷。呂雉在經歷了一些日子的難堪與痛苦之後,終於接受了既成的現實。他對於父親的相人之術一向是深信不疑的,她堅信父親把她嫁給這樣一個半老浪子,肯定有他的道理。她現在必須要演好妻子這個角色,耐心地等待命運發生突變的時機到來。她無怨無悔地充當起了後孃,與劉邦也是夫唱婦隨,情感上非常融洽。婚後第二年,他們生了一個女兒,就是後來被封的“魯元公主”。隔了三年,又生了一個兒子,取名劉盈,就是後來的漢惠帝。

說起來,劉邦家的日子並不寬裕,劉邦雖然當著一個鄉鎮級別的幹部:泗水亭長,但他的薪水並不多,油水也少得可憐。

按秦代官制,“十里一亭,十亭一鄉”,亭長,乃“主事之吏……民有爭訟,由亭長調節或審判……”。秦的郡縣制是秦始皇二十六年統一天下後開始實行的,當時全國共分設三十六郡,郡下設縣,縣下設鄉或亭,鄉下設裡,裡是最基層的居民組織,多由垣牆或柵欄包圍起來,一個土圍子大概有一兩個門口出入,住五十戶到百十戶人家,每戶差不多是五口之家,其住地稱為“宅”。

亭是縣裡派出的治安機構,亭長之下,有亭父及求盜各一人。亭長的職責,主要是接待官員,巡查遊民、緝捕盜賊,維護地方治安,還兼管為政府輸送、採購、以及傳遞文書等事。

與亭並列的鄉,則是隸屬於縣的基層行政組織,主要官吏有嗇夫、三老、鄉佐和遊徼。嗇夫是主要官員,執掌聽訟與賦稅,三老掌教化,不是行政職務,也沒有官祿,但在當時地位很高。鄉佐是嗇夫的助手,遊徼直屬於縣廷,掌循禁賊盜。秦時地方政權的結構基本就是這樣的。鄉和亭,都有一定的自治色彩。三老是經過選舉產生的,所以權力比較大,可以同縣令、丞、尉直接對話。亭長官不大,權力不小,甚至可以“自制科條,役使遊惰”,幹得好的,還可以越級向上提拔。劉邦怎麼當上的亭長?《史記》上記載:“及壯,試為吏,為泗水亭長”。這裡只有十個字,卻有非常重要的資訊:一、“及壯”,是說他壯年時期,四十來歲年紀。二、“試為吏”,就是要經過一段試用期。亭長這個職事是由縣政府選任的,選任之後要有或一年或半年的見習期才能任命。

在秦漢時,“官”和“吏”的區別不是特別明顯,一般級別低微的官員稱為“吏”。如縣令以下的縣丞、縣尉,《漢書。百官公卿表》就註明:“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為長吏,百石以下有鬥食,佐史之秩,是為少吏。”按顏師古對這句話的註釋:“吏,理也,主理其縣內也。”意思很明確,管理一縣之內具體事物的低階官員才叫“吏。”劉邦當亭長的那個年代,吏治是比較嚴格的,吏的任免、考核都有一套完整的制度。比如蕭何在進入沛縣政府之前,就曾任過泗水郡“卒史”(秦以沛為泗水郡),他因工作稱職,經過上級部門的考核以後,評為“第一”。因此遂被徵召,予以提拔,但不知什麼原因沒去成。

別看是個芝麻綠豆官,劉邦卻很得意,一開始他就要好好地表現表現,怎麼顯得與眾不同呢?他就給自己弄了一頂顯示身份的“冠”。

古代的服飾中,首服有三類,一類為冠,一類為巾,一類為帽。三種首服有不同的用途。扎巾是為了斂發,戴帽是為了禦寒,戴冠則是為了修飾。《淮南子·人間訓》說:“冠履之於人也,寒不能暖,風不能障,暴不能蔽也”。冠這種東西原本並不具備實用價值。後來演變成為一種只有“士人”才能戴的首服。成為昭名份、辨等級的一種標識。

劉邦派亭內的求盜(類似於鄉警一類的役夫),專門到很遠的薛縣去給他訂做這頂冠。薛縣以製作冠的手藝一流而著稱。劉邦選的冠,樣子很“另類”——以竹皮為骨,外裱漆麗,冠頂扁而細長,仿照楚國貴族長冠的樣式。這頂專用的“亭長冠”實在讓他長了不少身價。不知道的人,很難從他戴的這頂冠上看出他的身份。

劉邦自己非常喜歡這頂冠,經常戴在頭上。一直到他做了皇帝,平常休閒時仍要戴這種冠,因此被稱為“劉氏冠”。

自從娶了媳婦,劉邦就像換了一個人。本來一天到晚四處閒逛的他,變得勤快多了,一有空閒就往家裡跑。他知道妻子一個人撐這個家,實在是太不容易了。儘管沒有過苦日子的經歷和思想準備,但呂雉當起這個窮家來卻很快就進入了角色。

自從成了家,他們就和太公分家另過了,這也是按照當時法律規定而析家別居。秦朝自從商鞅變法以來,就有一條法律:“民有二男以上而不分異者,倍其賦”。也就是說,一戶之中,若父在而子已達到丁壯年齡,必須析出,後人稱之為“生分”。對不分異家庭的成年子女要強行括出,讓他們負擔賦稅。所以後來西漢的學者賈誼說:“商君遺禮義,棄仁恩,並心於進取,行之二歲,秦俗日敗。故秦人家富子壯則出分,家貧子壯則出贅。”賈誼認為,商鞅遺棄禮義仁恩,只求個人進取,以至於新法剛推行了兩年,秦朝的風俗就在一天天敗壞。所以秦人家境富裕的子弟就分家另立門戶,家境貧寒的就只能給人家去做贅婿了。秦時的家庭結構就血緣世系而言,一般為兩代結構,很少有祖孫三代的家庭。劉邦的兩個哥哥,也是一成家便自立門戶了。

劉邦分了幾畝薄田,這是惟一的養命之源。呂雉除了操持家務,還要帶孩子,但大量時間,她必須要到大田裡去勞作。以前,她可是從來沒幹過大田裡的農活的。現在她必須像一個男人一樣,把嬌嫩的身子匐匍在這片黃土上。春天播種,夏天鋤草,秋天收割;圈裡的豬,院子裡的雞,欄裡的牛,這些她都打理得井井有條。她變成了一個徹頭徹尾的農婦。

但她骨子裡始終懷著另一種情愫,另一種期待。

她學會了欣賞自己的丈夫。她始終覺得丈夫是一個有遠大志向的人。

劉邦時常給她講,他自己從小最佩服的人,就是信陵君魏無忌。

信陵君是個什麼人呢,他是戰國後期名揚天下的“四大公子”之一,魏國國君魏昭王的小兒子。昭王死後,長子魏安釐王即位,就封他的弟弟無忌為信陵君。信陵君是個公子哥兒,卻喜歡結交三教九流,他的門下有食客三千人之多,什麼層次的人都有,用《史記》上的話說是“士無賢不肖皆謙而禮交之”。這些門客雖然有一大部分是雞鳴狗盜之徒,屠販沽酒之輩,卻能在重要的關頭為他出生入死,拋頭灑血,幫助他成就了很多大事,也幫他成就了一個“義”的好名聲。

劉邦說起信陵君,就眉飛色舞滔滔不絕。信陵君成了他的鐵桿偶像。雖然信陵君死後十三年劉邦才出生,他卻對這個傾慕的偶像保持著終生的敬仰。劉邦當了皇帝之後,每次從魏國故都大梁經過,都要去祭拜信陵君。劉邦去世的前一年,還安排妥當了為信陵君守墓的專職民戶。

就憑這一點,呂雉也深知丈夫終有一天會成為一個了不起的偉人。

當了亭長以後的劉邦,感同身受的是大秦帝國從勝利走向更大的勝利的凜凜威儀。所向披靡的秦軍相繼滅燕、趙、齊,終於定鼎了統一華夏的煌煌偉業。劉邦作為一個為開國政權服務的基層小吏,他的自豪感是油然而生的。

完成大統以後,大秦帝國百廢待興,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統一車軌這些工作,是從上到下一條線貫穿下來的,還有協同政府徵調賦役,支援對邊疆地區的戰爭,以及長城、阿房宮、馳道、皇陵一系列國家重點工程的建設,以及收繳民間私藏的武器、登記遷徙犯罪的商賈等等,這些工作有很多是與亭長的職事有關的。所以劉邦工作起來勁頭十足。

他還要頻頻去郡裡甚至國都咸陽,押送罪犯或押運收繳的武器,護送民伕去首都參加國家重點工程建設,新生帝國蓬勃的朝氣、日新月異的變化,讓他受到了強烈的感染。

他經常給呂雉講的是他幾年前親眼目睹大秦帝國締造者秦始皇風采的過程。那次,他出差到咸陽去,正趕上秦始皇的車駕出宮巡遊,那個氣勢磅礴的場面一下子就把他給震住了:旌旗獵獵的滷薄儀仗,戟弩列陣的警蹕護衛,還有浩浩蕩蕩的由大駕、法駕、小駕組成的車隊,前不見頭後不見尾。千古一帝秦始皇頭戴旒冠,身穿袞袍,端坐在裝飾華美的安車中,氣度恢宏,有一種至高無上的威儀。站立在瞻仰行列中的劉邦,不由發出一聲嘆:“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

或許只有呂雉相信,劉邦說的不是誇海口的大話。

然而日子依然是平平靜靜地過著,劉邦也一直沒見“發跡變泰”的苗頭。如果他真是一條“潛龍”,那麼“勿用”的時間也未免太久了些。

但是呂雉很有耐心。

四、四嫂

劉邦供職的泗水亭,就在縣城東門外,位居要衝。劉邦這人喜歡結交,三教九流的朋友很多。前邊講過,他最佩服的人就是以門客三千著稱的信陵君。劉邦處處學信陵君的作派,但他沒有信陵君的實力。從打當了亭長,縣裡的朋友時不時就來騷擾他一回,泗水亭離縣城太近了,縣吏們忙完了公務,一遛腿兒就到了泗水亭。還有從小交下的那些朋友,從劉邦當了亭長,就屁顛屁顛地圍著他轉,吃吃喝喝,弄得劉邦總是阮囊羞澀。

他沒當亭長時,這幹人就是他的追隨者,那時他時常把朋友們帶到他大哥劉伯家去蹭飯吃。大哥過世了,嫂子守寡,對這些人就有些不耐煩。有一次,劉邦照舊帶幾個朋友去大嫂家蹭飯,大嫂家清鍋冷灶的,熱水也不端上來一碗。大嫂還故意把鍋鏟敲得叮噹響,以示家裡窮得揭不開鍋了,弄得劉邦很沒面子。那些朋友的冷嘲熱諷,更是讓他的脖子紅了好幾天。

娶了媳婦,就不用再看嫂子的臉色了。劉邦只要忙完公務回家,那一幫子朋友免不了要尋到中陽裡來。一來二去,呂雉和他們熟悉起來。她招待這群朋友熱情大方,總是傾其所有。她知道丈夫是個把面子看得比天還重的人,不能在任何事上拂他的面子。而且,說不定什麼時候,這些朋友會成為丈夫的左右手。

常來的朋友中,當然少不了縣衙裡做吏掾的蕭何。蕭何也是沛縣人,年齡比劉邦要小幾歲,但卻性情沉穩,很有韜略。對於他的家世,史書上介紹得很簡單,開頭只說他“以文無害,為沛主吏掾”。什麼叫“文無害”呢?這裡的“文”並不是指文章、文學、辭令,而是指法律條文。在秦朝,你要想謀個一官半職,就要通法律,秦始皇提倡“以吏為師”,要求那些在政府部門工作的職能人員能做大家的老師。人們有事可以向他們請教。請教什麼呢?主要是法律方面的知識。蕭何在這一方面的能力很強,他以精通律法而不周納害人成為沛縣縣主吏掾,相當於現在的縣政府辦公室主任。借這個位置,經常給做亭長的劉邦一些幫助。比如劉邦到咸陽去押送役夫,朋友們給他湊些錢讓他路上用,這是約定俗成的官場慣例。有交情的朋友送上二三百錢,蕭何卻一出手就送了五百,這件事讓劉邦終生難忘。

劉邦與蕭何,可以說是刎頸之交,劉亭長有今天,也全靠當年蕭何的引薦奔走。

還有盧綰,與劉邦同年同月同日生。盧綰的父親盧太公與劉邦的父親劉太公是好朋友,兩家生了兒子之後,裡人湊了份子來祝賀。兩個孩子長大後幾乎形影不離,一起入學讀書,一起調皮搗蛋,只是盧綰的性子比劉邦要溫和一些。劉邦還沒有成為劉亭長的時候,常常會惹一些大大小小的麻煩,要逃避官府的緝捕或傳訊,總是盧綰陪著他一起東躲西藏,或給他做內應。之後,劉邦在沛縣揭竿造反,鐵桿跟隨就是盧綰。盧綰與劉邦亦步亦趨,出生入死,一直做到太尉,與開國丞相蕭何真正成了劉邦的左右手。但再後來兩個人關係出現了裂痕,盧綰背了個反叛的罪名,遠走匈奴。後來的事後來再說。

朋友中的曹參當時正在衙門裡做獄吏,也就是看守所所長,是個有心機的人。後來跟隨劉邦反秦滅楚,戎馬半生,身上留下了七十多處傷疤。開國後被劉邦任為左丞相。蕭何去世後他接任相國,留下了“蕭規曹隨”的美稱。

周勃,當時是個編織葦蓆的席匠。他家祖先本住在滎陽卷地,後來才從那裡遷來沛縣。他家是外來戶,在沛縣地無一壠,只能以編席為業。這些席子是當地人用來養蠶的。他會吹簫,靠這種本事經常混在出殯人家的鼓樂隊裡,掙一點小費補貼家用。周勃這人有兩大特點,一是膂力十分了得,能拉硬弓;二是木訥敦厚,言語不多,是個大老實人。《史記》對他的評價是“重厚少文”,說他文化不高,而且看不起讀書人。他的年齡比劉邦要小得多,大概和呂雉不相上下。後來,周勃在太尉任上除亂安邦,穩定政局,起了關鍵作用。

夏侯嬰,是個年輕英俊的馬車伕。每次駕馬車迎送到沛縣的官員,路過泗水亭,必然要與劉亭長喝上幾杯。後來他給選上了縣吏,雖然還是個試用期的公務員,但畢竟算是有了個比馬車伕體面得多的職位。他很高興,就來把這訊息告訴劉邦。劉邦當然也很高興,兩個人抱成一團,摔起跤來。劉亭長一失手,把夏侯嬰弄傷了。秦朝法律,打傷縣吏要坐牢,官吏傷人加倍治罪。有人舉報了這件事,劉邦被逮捕問訊。但他死活不認賬。他不認賬是因為心裡有底,憑著和夏侯嬰的這種關係,老夏肯定不會把他賣了。果然夏侯嬰也一口咬定不是劉邦傷了他。為這事他被關在牢裡,嘗了一年多“鐵窗風味”,被竹板打得身上都爛了,吃盡了苦頭,就是不改口。最終兩個人都獲得解脫,劉邦照舊當他的亭長,夏侯嬰也依舊做他的小公務員。劉邦肯定和呂雉講過這事,所以呂雉自然也對夏侯嬰敬重有加。

樊噲,是個屠夫,以殺狗為業。那個時候狗肉是上等級的肉食,價錢比豬肉高得多。所以有專以屠狗為業的人。但是屠夫的地位卻很低,按照秦朝的法律,屠夫是不能做官的。樊噲是個很有名氣的狗屠,沛縣街上的狗見了他,要麼群起而攻之,要麼嚇得立馬縮成一團。他屠狗的技巧十分嫻熟,一隻小牛犢大小的狗夾在兩腿間,只消一會兒功夫,就像脫一件衣服一樣把一張狗皮給扒了下來,而那狗依然在他胯下戰慄不止。樊噲孔武有力,軋地用的石滾子他可以一隻胳膊夾一個給夾到田裡。劉邦家的農活,他也沒少幫忙。呂雉很看中這個小夥子,他看起來粗粗拉拉的,實際上很有見識。後來,呂雉把妹妹呂嬃嫁給了他。

這夥朋友中還有王陵、雍齒、紀信等等。王陵和雍齒年輕時都是沛縣的頑主。王陵比劉邦年長幾歲,劉邦一直呼他大哥。雍齒原是劉邦的對頭,他在沛縣也算是“黑惡勢力”的老大,從來不把劉家老四放在眼裡,兩個人為件什麼事還結下了仇怨。但雍齒與王陵交好,兩個人關係不錯。於是王陵從中調解,兩個人化敵為友,成了好朋友。有了這層關係,呂雉自會很謹慎又不失熱情地招待他們。

這些朋友自然也不同呂雉見外,每次劉邦帶了朋友來或朋友們來找劉邦,都會被呂雉自釀的醪酒灌得暈暈乎乎。呂雉有一手拿手的本事,就是會釀灑。單縣關於呂雉釀酒的傳說很多。相傳呂家是釀酒世家,開著一間在方圓很有影響的酒作坊。後來鄰村一家姓趙的也開了個酒坊,從外地聘了個釀酒的師傅。這下趙家酒坊的名氣就蓋過了呂家。呂雉只有十幾歲,她女扮男裝,到那個酒坊裡當夥計,偷得了釀酒的絕技,又結合自家特點改良工藝,終於釀出了一種被稱為“桃花露”的好酒。據說她嫁給劉邦後,釀酒用的是棲山泉水,比沛縣當時的名酒“襄醪”要醇厚得多,因此深得劉邦朋友們的歡迎。在眾人心目中,呂雉是他們溫柔賢良的“四嫂”。

有一天,劉邦帶回了一個人,在呂雉面前稱他為“先生”。這人姓張,名叫張耳。這個名字有點怪,人也生得怪。但呂雉看見劉邦對張耳那種畢恭畢敬的樣子,就知此人肯定有些來歷。

劉邦為什麼尊敬張耳呢?因為張耳居然就是當年信陵君門下的食客之一。雖然是三千食客中的一位,但在劉邦眼裡他差不多就是一個偉人了。張耳是大梁人,信陵君死後,他流落到外黃。外黃那時屬陳留管轄。張耳雖然是個盲流的身份,史書上稱作“亡命”。不過,在這裡“亡命”不是對那些鋌而走險的人的稱謂。“亡命”的全意,“命者,名也。謂脫名藉而逃亡”。是指那些脫離了當地戶籍的人。秦漢時的戶籍,又稱“名籍”,古漢語中“亡”與“無”同,“命”與“名”同,所以“亡命”也就是“沒有戶口”的意思,而“亡命之徒”指的是沒有戶口的人。當然,除了災荒戰亂的因素之外,脫籍或沒有入籍的人中,確實有一些是犯法作惡、膽大妄為之人,因此後來“亡命之徒”實際上也就成了不要命的潑皮的代名詞。張耳因為做過信陵君的門客,在異鄉也沾了信陵君的光,很受器重。外黃一個富翁,把自己守寡的女兒嫁給了他,並給了女兒一筆很豐厚的陪嫁。張耳就憑著這筆妻財廣致天下門客,學著當年信陵君的樣子“四海納賢”,自己當起了掌門人。

那時劉邦經常因為搗點不大不小的亂子被官府緝問,一有風聲,他就外出避風頭。一來二去聽人講了張耳招致食客的事,於是就到外黃去投奔。為什麼投奔張耳?就因為張耳做過他心目中偶像信陵君的幕客。劉邦在張耳那裡受到了最大的禮遇和庇護,兩個人的交情也越來越深。後來,劉邦、呂雉與張耳成了兒女親家。劉邦成就帝業,張耳是功不可沒的。當然這也是留待以後再講的“後話”。在朋友們的來來往往中,日子倒也過得很快。而且呂雉這個“四嫂”的名聲,也被劉邦的朋友們廣為傳揚。這也就成為後來呂雉能夠以女主稱制、威服沛豐系功臣的一個主要原因。這些朋友後來不僅僅成了劉邦的社會基礎,也成了呂雉的主要依靠物件。

終於有一天,發生了這樣一個故事:那天,呂雉正帶著一雙兒女在田裡鋤草。家裡缺少人手,劉亭長不得不時常請假回來搭個幫手。農活緊張時,她還要帶上兩個孩子到田裡勞作。

她正忙著,從地頭那邊過來一個鬚眉俱白的老漢,向她討水喝。

呂雉見這個老人走路走得通身是汗,就把陶罐裡的水給他喝了。當時天已近午,呂雉想這個老人一定還沒吃東西,就把自己帶來的乾糧也給老人吃了。

老人很感激。他打量了呂雉一眼,感嘆道:“夫人之相,真是貴不可言啊”。吃了人家的東西,喝了人家的水,總要讚美人家幾句。可是這個老人不稱讚呂雉的德行,卻一個勁地說她有富貴之相,讓本來就對自己的命運充滿了熱望和期待的呂雉心旌搖蕩。

呂雉趕忙問老人:“這話怎麼講?”

老人只說了一句:“夫人是天下貴人之相。”

呂雉又讓他看看兩個孩子,老人看了劉盈,說:“看此兒面相,夫人之尊貴,就是因為貴公子的鴻福啊。”

再看女兒,老人也頷首笑說:“一樣是貴人之相”。

說完,老人就扶起柺杖走了。

差不多一個時辰,劉邦回來了。呂雉迫不急待地把剛才老人說的話給劉邦講了一遍。

劉邦大喜,拔腿就朝老人離開的方向追了過去。

走了幾里路,還真追上了那位老者。劉邦請他給自己看看相,老人看過之後說:“我剛才看了尊夫人和幼兒之相,全都是大貴之命數,心裡疑惑,原來這都是和您有關。閣下才是極尊極貴之相,非一般人可比”。

劉邦連忙向老人道謝:“如日後果如老先生所言,我一定不會忘記您的恩德”。後來劉邦當了皇帝,派人四處找這個老漢,卻怎麼也找不到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