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1850再造中華最新章節列表 > 第232章 廣州八旗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232章 廣州八旗

黑旗軍攻進廣州城大北門的第二天,黑旗軍已經基本蕩平城內的綠營兵勇。殘餘清軍退入滿城,企圖憑藉滿城的高大城牆負隅頑抗。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原文來自於塔&讀小說~&

廣州滿城,是廣州八旗居住、生活、駐防的地方,位於廣州城西南方向。

其大小佔廣州城幾近三分之一,東自四牌樓(今解放中路)街中心起西至西門城牆(今人民中路)止;南北線是南自大德街(今大德路)歸德門城牆起,北至光塔街(今光塔路)街中心止。各旗駐防地段還具體劃分了界線。

滿城相當於廣州城的內城,城防設施非常堅固,較外城完善許多,易守難攻。

實際上,自八旗入關之初,便實施嚴格的“滿漢分居”政策。

八旗分為京營八旗(又稱禁旅八旗,主要駐紮在京畿附近)和駐防八旗。

駐防八旗主要駐紮在外省戰略要地,包括運河駐防線(京師、德州、京口、杭州)、黃河駐防線(德州、開封、西安)、長江駐防線(江寧、鎮江、荊州、成都)、東南沿海駐防線(杭州、福州、廣州)。

此外,駐防八旗還有關外駐防線、塞外蒙古編旗駐防線、甘肅新疆駐防線等。

廣州是清朝在嶺南的行政和軍事中心。為了加強對嶺南地區的控制,廣州滿城常年駐紮八旗軍隊有五千人,連帶家眷超過三萬人。

廣州八旗同樣居住在單獨的滿城,與漢人隔離,彼此嚴禁通婚、來往。

之前,廣州將軍率領三千八旗赴廣西作戰,已經全軍覆沒。廣州滿城有尚有兩千八旗兵,加上臨時動員起來的八旗子弟、退入滿城的綠營兵勇,滿城內至少還有七八千兵馬。

如何對付這些滿城裡的殘兵呢?黑旗軍大員們意見一致,都主張一鼓作氣,攻破滿城,徹底佔領廣州。

當初,楊烜為了鼓勵民眾反清,不惜藉助民族主義,煽動滿漢對立。很多黑旗軍受到宣傳影響,都很仇恨滿人,甚至主張殺光滿城裡的滿人。

但楊烜審時度勢,決定放緩軍事攻勢,開展強大的政治攻勢,盡最大可能逼迫八旗投降,和平解放廣州。他主要有以下幾個理由:

一、要減少部隊傷亡。

黑旗軍千里奔襲廣州,已是強弩之末,後勤供應尤其困難。滿城比外城堅固,城小易於防守。黑旗軍要想進攻滿城,就得付出更大的傷亡。

去年,太平軍進攻南京時,南京八旗、綠營殘兵同樣依靠滿城負隅頑抗。太平軍極為兇悍,在滿城下損兵折將,傷亡數千人,還是攻不下滿城。

最後,楊秀清親自到滿城外督戰,使詐說八旗投降後,可饒他們不死。八旗兵動搖,發生內訌,太平軍始得趁虛而入,攻入了南京滿城。

當然,楊秀清事後食言,將南京城內的滿人屠殺殆盡。

殷鑑不遠,黑旗軍要減少傷亡,就得避免強攻滿城。

二、要貫徹瓦解敵軍的政策,爭取廣州八旗投降。

站點:塔^讀小說,歡迎下載-^

八旗兵曾是東北亞最為剽悍的部隊。在雍正七年(1729年)的河通泊戰役中,一萬餘名京師八旗硬剛數倍於己的準噶爾騎兵,最終全軍覆沒,戰死率高達95%,但卻無一人投降。

時至晚清,八旗雖然已經沒落,仍然不容小覷。十九世紀中後期,西北不時爆發回亂。當地八旗駐軍皆能奮起作戰,無一投降者。依靠少量八旗駐軍,滿清仍能在西北維持有效的統治。

綠營兵、團練與黑旗軍一樣都是漢人,很容易接受黑旗軍的投降政策。

八旗雖是異族,卻已被漢族同化。如果黑旗軍像太平軍那樣嚴格排斥滿人,必將為日後的統一戰爭增加阻力。

反過來看,八旗剛入關時,滿人總人口才18萬人。滿八旗只有6萬,蒙古八旗2萬,漢軍八旗3萬。

如果再算上恭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的1萬人,外藩蒙古1萬人,吳三桂部關寧兵3萬人,所有兵馬合計起來,不過才16萬人。

八旗何以憑這16萬人,就能打敗上百萬的大順軍、大西軍、南明軍?就能統一全國,佔領一千三百多萬平方公裡土地?

很大的原因在於,清軍極其擅長統戰工作,善於瓦解敵軍,爭取敵軍反正。敵軍但凡投降者,仍舊掌握實權,巡撫仍是巡撫,總兵仍是總兵,還會得到清軍的大量賞賜,故明軍、農民軍皆願意投降。

譬如,大西軍李定國的兒子、明朝開國名將徐達常遇春的後裔、鄭成功的孫子鄭克爽都被編入了漢軍八旗,享受高官厚祿。

八旗入關不到兩年時間,就有三十萬前明野戰精銳降清。主要包括:

薊鎮主力西協總兵唐通領本部主力八千人,甲申年冬在保德降清,薊鎮剩餘的一、兩萬兵馬在原駐地降清。

宣府、大同兩鎮約五萬人(大同鎮三萬多人,其主力日後隨姜瓖反清),在大順軍戰敗放棄北京後降清。

延綏、寧夏、甘肅、固原各鎮剩餘的大約五、六萬人駐防沿邊,在多鐸、阿濟格兩路會師西安後陸續降清。

原保定、山西、河南的少數明軍也陸續在甲申年秋夏至順治二年投降了滿清。

董學禮的一、兩千人在甲申年夏降清,白廣恩的數千人在藍田口脫離順軍主力降清,原本出征四川的馬科部,停留關中的高汝礪、武大定等部共約一萬餘人,也在順軍放棄陝西後降清。

保定、山西兩鎮的殘餘兵力在清軍收取北直、山西時降清。高鬥樞、王光恩等部四、五千人,在阿濟格到達襄陽後立即投降。

南方四鎮約十萬人,是弘光政權主要的野戰兵力,在清軍南下後陸續投降。

援剿總兵高傑的三萬多人(九千騾馬)在睢州之變後分裂,揚州之戰前陸續降清(其中李成棟的數千人日後在廣東反清)。

山東總兵劉澤清的兩萬人左右在淮安附近降清。

廬州總兵黃得功的大約兩萬人左右,在蕪湖之戰因部將叛變降清。

江北總兵劉良佐的一、兩萬人在多鐸南下時降清。

若要加速黑旗軍的統一事業,就要做好統戰工作,堅決執行瓦解敵軍政策,善待清軍俘虜,優待清軍降軍。

八旗兵堪稱是敵我對立最鮮明、抵抗意志最堅決的敵軍。

如果黑旗軍連八旗兵都能接納,其他的綠營兵、團練更會放鬆抵抗意志。如果黑旗軍像太平軍那樣,不分青紅皂白屠殺滿人,必會引起滿人的仇恨,強化八旗兵的抵抗意志。

孰優孰劣,自然一目瞭然。

八旗剛入關時,滿人人口只有18萬人,八旗兵只有6萬。他們之所以能夠風捲殘雲般掃蕩明軍,統一華夏,統戰工作居功最偉。

楊烜要統一華夏,同樣要依靠強有力的統戰政策,爭取八旗兵的投降。